阅读《垂向时间》,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作者通过描绘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和深刻感悟,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每一个瞬间都是珍贵的,应该珍惜和珍藏。时间如流水般匆匆流逝,而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珍惜生命。
《垂向时间》读后感(篇一)
开始我以为《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是讲时间的,后来发现确实是讲时间的,只是这里的时间不是深奥的概念,而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时间线。 这本书的角度很独特,是从地质学的角度,由如何界定时间,到地球的时间线,展现出来的是整个地球所发生的变化。 书中有一段很可怕,这段是说地球上之前发生过的大灭绝。这几次大灭绝对当时的统治生物,例如恐龙,三叶虫等都是灭顶之灾,却也新的进化带来了生机。每隔几亿年就会有这样的周期性灭绝,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目前还是个谜。 虽然有天文学的理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小行星撞击而导致的核冬天。但在这本书中还有个理论,那就是当生物与地球环境达到某种平衡的临界值,当生物活动改变了大气结构时,大灭绝就会发生。 但大灭绝并不是灭绝掉所有生命,而是将优势物种,或者说是当时这个世界的霸主们消灭殆尽,而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的经典台词,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大灭绝后迎来的是大进化,新的,更为高等,更为有智慧的生物将会适应新的环境,在不断的交互中成为环境的主宰,然后来到一个新的循环。 不只是生命,地球也会自己找到出路。 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人类对地球的活动并不会造成地球毁灭。我们所担心的大气污染,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等,在地球漫长的时间中,早已发生过多次。地球并没有因此而毁灭,毁灭的只是生物。 而如今这个生物,很可能就是人类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的,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的只是人类。 《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用地球的时间线展现出生物,生态的变迁。当我们把时间定位于当下时,就会限制有关未来的视野与预测,夸大一些问题,而对真正存在的危机视而不见。 当把时间拉长到整个地球的历史时,隐藏在时间之下的规律才会真正的浮现,而那或许也是人类的命运必然。 《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是很特殊的科普书,如果对地质学或者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好奇的话,这本书一定要好好看看了。 地球有自己的出路,人类或许并没有。
《垂向时间》读后感(篇二)
/
绝大多数人,包括生活在富裕且科技发达的国家中的人,对时间的尺度没有概念。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类对自身出现之前的时间怀有孩子气般的漠视与有失公允的质疑。由于对没有人类“主角”的故事兴趣寥寥,许多人难以发现自然史的魅力。因此,人类肆无忌惮,对时间缺少认知。
当人类因无视自然法则而面临惩罚时,我们就会表现出惊讶和愤怒。对地球历史的无知削弱了人类对现代性所宣告的所有抱负。我们正莽撞地驶向未来^
/
大多数人对于我们星球那悠久历史的长河感到难以想象,而正是这种狭隘的视角,导致了我们给自己挖下了很多环境难题。《垂向时间》,引领我们洞悉地球的古老秘密,学会像地质学家那样审视时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可持续未来的智慧之窗。
作者马西娅•比约内鲁德在书里探讨了地球演化史和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史,用地质学的思考方式来认识地球、海洋和大气的时间韵律,并理解我们身处的人类世环境,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地球的年龄是多少?
谁是管理地球时间的人?
神秘的前寒武纪居然占了地球历史的九分之八?
为什么洋中脊像刚出炉的舒芙蕾?
喜马拉雅山脉过去十年的平均抬升速率是多少?
我们欠未来什么?
作者用通俗简练的文字为我们一一展开。包含了对地质时间的丰富、深邃和复杂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地质学知识应用于理解和应对现代气候变化问题。
理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这种对山脉长期演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气候变化的长远影响。
在《垂向时间》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人类不能自大,而应该敬畏自然的重要性。她通过地质学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的深刻与神秘,以及时间在塑造地球历史和人类认知中的关键作用。
书名:《垂向时间 地质学家的计时簿》
作者:马西娅•比约内鲁德
@后浪
/
在我的一生中,人类已经轻率地破坏了古老的生态系统,使长期演化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化为废墟。人类已经触发了地质史上鲜有先例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使遥远的未来蒙上长长的阴影。
/
《垂向时间》读后感(篇三)
马西娅・比约内鲁德(Marcia Bjornerud)这本薄薄的小书不仅是地质学思想的一场盛大展演,也是地质学实践所形塑的一种地球觉知或盖娅情感的集中抒发。《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Timefulness:How Thinking Like a Geologist Can Help Save the World关乎过去、现在和未来,其核心Timefulness源于地质学最根本的假设与经验:将今论古、以古论今。“第二章 时间地图集”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描述了地质学家们探索地球年龄的诸般努力,极富诗意地表现出地质学的乐趣。本书不像《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导论》那样摊开来讲,使得这一章在知识方面略显深奥,同时也富于延展、引申的可能。
地质学(Geology)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的学科,年仅250余岁,正是对综合性的要求决定了它在物理学和化学成熟后才能萌发。相比之下,地理学(Geography)要古老得多,人们经常把希罗多德或埃拉托色尼追认为祖师,距今已2500年之久,恰好是地质学的10倍。地理学(Geography)的核心是地貌学(Geomorphology)/地形学(Topography),基于对地表形态,特别是景观(Landscape)的研究,尝试解读地表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之内和之间的相互作用何以演生出我们生活的“环境”,不难想象,科技、社会和人类历史也成为了地理学课题。
地质学当然不会把地表系统(Geosystems)排除在外,但它更关注漫长的地球演化史——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地质学比地理学更关心古代,不是古代人的、数千年的古代,而是地球几十亿年的迢迢旅途。
地质学的精神就是对“深时”(Deep Time)的关注。一如达尔文对进化的洞察为现代生物学奠定了基础,詹姆斯·赫顿(James Hutton)的思想成为开启地质之门的钥匙。他意识到岩石身上存在着一对相向而行的统一体:根据当下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而总结出的地质规律,适用于地球的整个发展史;反之,当前所观察到的一切地质现象,都是地质规律在过去千万年来持续作用的结果。简称之“将今论古、以古论今”。
与物理学和化学不同的是,地质学始终关注过去的“状况”与“事件”。比约内鲁德提到,“在希腊语中,‘时间’具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指单纯流逝的时间(chronos,χρόνος)”;另一种则是在叙事中定义的时机(kairos,καιρός)。时间滚动不休,将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一并推到眼前。好运的地质学家会发现,自己眼前同时出现了十亿年前与五千万年前形成的岩石。
地质学坚持区分“地质年代单位”序列(宙、代、纪、世、期…)和“年代地层单位”序列(宇、界、系、统、阶…),恰在于它们指涉不同的对象:前者划分早已逝去的时间,后者标记现实发现的地层。
例如,著名的云南省澄江寒武纪生物群首先在玉溪市帽天山附近的岩层中被发现,由于发现的是典型寒武纪生物,所以这个地层就被确认为寒武系地层。寒武系地层常覆盖在震旦系之上,判断寒武系与震旦系地层之间的界线层型剖面构成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涉及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寒武纪是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震旦纪是元古宙新元古代的最后一个纪,划分二者的主要依据正是地壳演化和生物演化的转折。
古老的时间已经远远逝去,地层(特别是露头)却可见、可闻、可触摸。地质学家通过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推断出地层形成的时间(作为一个事件),使经验到的地层序列与理论假设的年代序列对应起来。要作出这样的判断,需要我们掌握事物变与不变的规律,那正是物理学和化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般地,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大部分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所有盐类化合物是晶体,在天然形成过程中,其基本组成单元(原子、离子、分子)按照一定规则有序排列,从而具备独特、对称的三维结构,并由此产生特定的化学、光学、力学性质。由于晶体生长依循一定的规则,自然就会排除掉那些不符合规则的部分。比如书中反复提及的锆石,这种硅酸盐矿物晶体容许铪、铀、钍在结晶时混入其中,却会把铅排除在外。因此,如果我们在锆石里发现铅的踪迹,那一定是铀衰变的产物,接着便可以利用关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知识来确定锆石的年龄。
从发生的角度看,地壳中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晶体被称为矿物,多种矿物混合在一起经过压实、加热成为岩石,大量性质相近的岩石绵延成片占据一个地层。从认识的角度看,分辨、分析地层的位置与特征,研究岩石的成分与性质,允许我们还原晶体生长、矿物混合、岩石板结的样貌。
不过,其中存在一个问题。矿物、岩石和地层的形成时间常常并不一致,用锆石可能测定出地球的年龄,却未必能说明挖出这块锆石的那片地层于何时形成。岩石产生于三种来源,火成岩/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后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由各种地表物质经侵蚀、生物、搬运等作用后沉降固结形成,变质岩是通过既有岩石在地球内部经历各种物理化学和结构变化形成。锆石主要在熔融岩浆中形成,大多与火成岩一同诞生。但是,假若有一块火成岩随着地壳运动露出地表、风化成灰,其中的锆石也会随之散落在地,最后嵌入一片沉积岩中。当我们挖出沉积岩,找到锆石,就会发现它难以帮助我们确定沉积岩的年龄。
寒武系地层可以由生物来界定,是因为寒武纪生物化石种类丰富、数量繁多,蕴藏着寒武纪时代的大量信息。幸运的是,我们的自然规律让生物化石在沉积岩中比较常见且保存良好,而各种放射性指示物则为火成岩保留了记忆。在二者同时存在的地区,地质学家可以更加精确地校准地层形成的时间。
某些地方的地层特征特别清晰,地质学家就据此设立“典型”,也就是“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目前共77个。其中,“界线”指不同时代形成的不同地层之间的界线,“剖面”指将大地垂直切开所看到地层分布情况,实际上通常由某个露头直接展示出来,点位则是这个“金钉子”的地理位置。借由“金钉子”,地质学家可以逐步构造出划分地球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准。此外,全球辅助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ASSP),“银钉子”的建设正在筹备中。
一百年来,地质学家孜孜不倦地更新技术手段、开展种种推理,不断填充地球历史的精细记录。这是对Timefulness的最佳说明:地球的每一个时间切片,都凝结在大地的厚重身躯之中,当我们凝视着、抚摸着岩石,会发觉地球的整个历史尽数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