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摘抄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6 23:05:54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06 23:05:54   小编:

《五常学经济》是一本启发思考的经济学读物。作者从五个常识出发,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通过举例说明,引导读者思考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理解。这本书不仅教会了经济学知识,更让读者明白经济学是如何贯穿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一)

直到看到这本书,才挑明了很多心中的困惑。学经济是一定要追根溯源的,现代学说分支太多,好比大树上的枝杈。繁多,摸不着头脑,更容易误入歧途,寻到根部,读懂大师的作品,扎实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寻到真谛,解释现象~~~~~~

1/10页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二)

文字不多,且有重复,但大有裨益,有关美国研究院的教学、个人创作与求学的内容给人启发尤多。张确实个奇人。有此回忆,已年过七十。子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张岂止是从心所欲,他的心中恐怕根本就没有什么矩不矩。还是那么露才扬己,还是那么飞扬跋扈。

2/10页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三)

五常老师坚持经济是为了解释现实,不能单纯的进行理论研究而偏离生活,言辞犀利,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大行其道的今天,不以数学公式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完全依据逻辑思维来证实,与现在经济研究通篇是数学公式的排列不相符。同时指出吉芬商品是不符合需求定律,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而现在的教科书中都会把吉芬商品作为一个特例单独解释,本书是不依据传统书籍来讲的,完全新的思路来理解经济学,值得一读。

3/10页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四)

1求学

a决心——兴趣——集中

b效率——学的快 记得牢

c名师——师以徒名 徒以师名

2为学

a根源——解释现象——认识世界

b核心——1需求曲线

2在局限下的最大化——效用、财富、收入、租金、利润

3边际

4条件

c实证研究——趣例——实践

4/10页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五)

第一部分是张五常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年少顽皮并未显露出读书的天赋,但是幼年逃避战乱在乡下自由探索,战后回香港读中学的时候常常与市井奇人为伍,生活经验丰富。早年的生活经历可能是其后来走上实证经济学道路的驱动力,按照张五常的描述,他的学问是基于观察和经验,去解释真实世界中的经济行为的路子。

第二部分讲求学路上的名师。Alchin的教学方法是不停地问问题,哪怕他自己没答案也没关系。他提出的问题往往简单基础甚至显得愚蠢,非常重视基础概念;典型问题如"为什么马铃薯不是货币",很有趣。Hirshleifer跟张五常的风格不一样,重视数学,但张五常仍受他影响很深;学到了如何判断问题是否重要,如何弄清楚问题重点,多方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赫氏的课堂气氛很好,师生互动频繁。

第三部分是日常吹牛逼系列,讲佃农理论的诞生过程,比如开题时教授的争论,alchin和赫氏的大力支持等等。

最后一部分是对经济解释这本书的简介,也是这本书信息量最大的一部分。前面的都可以算是老人家吹牛逼,听过了也就过了,但这部分值得多看。

5/10页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六)

虽然我不是学经济的,有限的关注和了解也是从最近两三年才开始,其起因自然是开始接触基金和股票的投资。其动机自然也十分单纯,除了冀望有助于多赚得一点货币之外,也有着拓展自己视野和能力的一点心思。

张五常这个名字自不用多说,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或多或少都应该有所知悉。在现代经济学基本是西方经济学的体系下,这是少有的几个能够站得住的中国人(说华人是不是更准确,呵呵)。

我自然没有能力去研读专业的经济学理论,因此这本“半是传记,半是故事”的书无疑更适合我的阅读水准。正如张教授在序中所说:“可能因为现身说法有较大的感染力,作者自述的求学或追求真理的文字可以发挥很大的教育作用。”

作者本人的天才、成长的环境、求学的际遇不可复制,但仅是那些星光熠熠的名字也足够我去仰望了。但读完之后,应该要怎么样呢?序的最后一句话点出来:“前辈无疑可以,作为后辈我也有机会吧。”

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一位有志上进的人(不限少年、青年、中年......),都可以在自己的一块领域里,为后来者留下一点足供借鉴的东西,当然,前提是你首先要给自己创造出这样一点东西来。

张教授在扉页引用苏轼的《定风波》,我多读几次,真是也有些共鸣。

6/10页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七)

原来在看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和《佃农理论》时就诧异于书页中喷薄而出的理论活力。读罢《五常学经济》,才明白这种张力的来源。如果不是年少时战争中的独特体验、不幸而又万幸地逃离正统教育体系以及那些给予他适当鼓励和自由空间的老师,他理论中那种令人惊诧的生命力将无处孕育,更无从修成正果。这些经历给了对世事敏感好奇的他一个观察世界细腻而质朴的视角。在充斥着漂亮的数理模型和规范的计量分析的当今经济学学术界,这种有着孩童般天真的质问和有着哲学家般睿智的回答已不多见。

奇人、奇事、奇思不是一个平凡人可以期冀的,但如果有一天这种幸事在我身上发生,我是否有承担的勇气呢?它的降临可能让这个世界

顿时被抽去了光亮,只留我在黑暗中摸索...这么看来最难得的还是张五常赠与自己的东坡名词《定风波》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看来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10页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八)

《佃农理论》

台湾1949年土改,规定地主分成(≤37.5%),结果是产量大大提升

传统理论认为:

交固定数目→扣除上交,其余自己→才使农民有动力

而分成→生产越多,上交越多,生产意图会被削弱

Q:为什么理论和实践不一致

价格管制:

市值100元,只准收10元,剩下90元去哪了呢?

传统理论认为这是“公共财产”消散掉了

但是并没有,通过「分租」「天台僭建」

人们会竭尽全力挖掘这一部分价值

所以,价格管制引起的行为是减低租值消散的行为

概念与事实:

在均衡点上,我们常说投资量=储蓄量,供给=需求

但这些量只是概念,而不是是事实,事实是购买量=供给量

“怎么把概念,以逻辑的规格,带到可观察的成交量和其它现象中去”

个人经历:

五常之于太宁街,北野武之于浅草

年少时屡考不中,被逐出校门,后外出求学,每有所达。

8/10页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九)

张五常很有争议。

曾经常看他的blog,虽没有细看,但总觉得其口气不小,常说自己的文章可传于后世。张口闭口就是那些赫赫有名的经济泰斗们。我深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凡事谦虚是必须的。于是我也像许多国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对他不以为然了。但他在经济学里的贡献却不会随他的口气大而被淹没。天才有时总有那么些狂妄,虽然他不自认天才,但是经济实证研究被大师大力推崇,有的认为在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当今他站第一把交椅。因此我就想了解张五常是怎样与经济发生关系的?又是怎样有所成就的?

《五常学经济》里,张五常较好的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思想形成轨迹,他自认自己散文写得好,这虽与经济研究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把观点写得明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什么都追求快餐的年代,文字能吸引人显然可以增加文章有效传播的胜算,这点他有自知之明。

张五常认为学习要有经历和名师。

经历让你对世界的问题有透彻的了解,提出对的问题是解决事情的关键。他认为许多经济理论与事实脱轨,毫无解释力可言。因此,接近生活是经济学家的必修课。这点他首推斯密,认为斯密代表着经济学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需要发扬光大的。

张五常遇到的名师多多。父亲母亲、小学中学老师、舒巷城、阿尔钦、赫舒拉发、布鲁纳、科斯、弗里德曼......都是他的名师---或者生活上的或者学术上的。他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鼓励,学会了书写,知晓了治学之道。

该书叙述学习经济的经历是成功的,它将谆谆教诲现于自己的经历中传递给了读者。

9/10页

五常学经济读后感(十)

一个下午的时间,没干啥事,只把《五常学经济》给快快看了。现在脑子有点疲乏,但心中好久没有这种酣畅肆意的感觉,可能是作者本心潇洒,也可能是因为其文章散落,让人如沐清风,不似看一些经典名著时总让我有应当审慎精读的压力。

忘了最早是啥时候听到张五常这个人的,只记得比较近的一次是在NIE课上徐老师提到他的《卖桔者言》(不过上学期并没有时间去接触这个人和他的作品)。这次通过《五常学经济》,我算是第一次接触了张五常其人,也走近了传说中的弗里德曼、阿尔钦和高斯等众多经济学大师,借五常之眼领略了一番学者们的风采。

一开始我对本书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对其中叙述的老师也是如此。但看到阿尔钦与五常师徒的几章章后,阿尔钦同志在我心中的形象瞬间高大上了起来——他的团队合作理论时在被徐老师提到时也仅仅是匆匆带过啊……但张五常神来之笔,运用重重铺陈层层渲染,让这位价格理论先驱的出场惊心动魄。

第一节课,阿尔钦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任何测量工具,你如何估算一块在海边的石头的重量?学生们讨论了四五十分钟,给出了诸多答案。当下课铃声响起,阿尔钦离开了。就这样,这个问题的讨论持续了四周的课堂时间,学生愈发不明白老师用意何意。第五周,阿尔钦笑着走进教室,坦言此举其实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估算一个事物是多么武断而又小心翼翼的事!然后他从事物的价值扯了开去,谈价值与价值观,谈马歇尔需求定理,谈功用,谈科学……其思想天马行空,奔放自然,所有人皆叹为观止,五常也深深为之拜服。

像阿尔钦这样厉害的学者,像他这样神奇的教学方法,在本书中不胜枚举。通过五常的叙述,可以看到西方那些几位知名经济学者享盛名于世的缘由——他们重视思维的灵活以及开创性,讲究对学生思考的引导、探索兴趣的鼓励,他们重视交流与分享,因此在其课堂上常常有争锋相对的辩论。他们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喜欢被学生挑错,包容不同的声音,有一代大师的风范(如此种种都让我回忆起高中的十班,曾经的少年们,一节课堂上为一个问题提供十多种解法,老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争辩......午间课堂,自由讨论的学习小组......如今远离了,才觉知幸运)。

在经济学界上,张五常与高斯,阿尔钦被称作三大“不用数学”的经济学家。我想,徐老师是深受他们的影响吧。记得有人也问过我数学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数学竞赛。曾经有初中同学回答,她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是完美的,总能找到答案。高中同学说,数学是抽象的理性的逻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有人则认为数学是理科中最难学的科学,甚至还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艺术。高中三年数学竞赛虽让我与数学结下了一段缘分,但到大学阶段读应用经济学专业,愈学习数学,我却愈发对其感到陌生。数学之于经济学究竟意义何在?是一种思想方法,抑或是一件工具呢?现在的我无法回答。我想,这会是一个需要我随着金融经济学学习的深入,用漫长的时间去弄明白的问题吧。

2015年秋

10/10页

还剩7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