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看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一只猫的视角展现了人类世界的种种荒诞和温情。主人公猫咪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人类的贪婪、温暖和善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生存状态。读后让人深思不已。
猫眼看人读后感篇一
《猫眼看人》的书名由来概因作者对于猫的喜欢与其习性的了解。较之于狗,早早就识时务,清楚明白自己在家中的身份。而猫,通常有着冷漠自尊式的自我风格。处处追求着平等与傲慢。时不时就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即然是从历史的反常认入手,那么通常的那些概念,那些对于历史与历史人物的成见与规视总应该有着不一样的视角与解析。而在这本书中,很显然,这些审视的不同视野站到更为宽广的高度与深度下,更真实更贴地气也更符合事物本来的逻辑。
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著作,而是一本充满思想火花的随笔集。它以“反常识”为切入点,试图打破我们对历史的刻板印象,激活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了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现象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与局限性,而史学的书写与人物的定性也有着不一样的目的与背后的真相。如同鼎革之季,朝代史书会把前朝写的昏庸无能的形象无尽的放大一样。历史并来就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复杂的灰色地带。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绝对的真理,而是一种被构建的“真相”。
从英雄到叛贼,从帝王到勾栏,从清流到奸臣,从结党到独尊,杨念群细致的重绘了历史的语境与时代的环境,颠覆了无数人物的固有形象与内心独白式的群相展示。正如华夷之辩,汉满之争等格局的角度何以还不如汉唐的雍容气度的拷问。
历史需要开放包容的角度看待问题,构建的“真相”在站在上帝视角的追问之下,本就不应该是另一场颠覆认知的头脑风暴,也不应是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恰恰是明辩事非,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式的代入式的理解。历史风云变换,即使是帝王将相,亦不过是俗世命运的中一员。
1/3页猫眼看人读后感篇二
对历史爬梳、思考、论辩、还原的书不少,但反思历史的书并不多。杨念群教授的作品《猫眼看人》便是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回顾、反思和思考。经过互联网多年、反复捶打的我们,如今面对网上消息时,一般会以“未知全貌不予评价”的心态去看待,懂得让子弹飞一会儿;那么,面对千年之前的历史事件时,我们又会陷入怎样的逻辑陷阱和思维局限呢?历史又是如何反常识的呢? 我们看待万事时,把进化论当做真理、把许多现象极端化、“习惯从二元对立的角度观察近代中 国的变化”,这些切入点已经成为我们潜意识中坚固的思维模式,而我们并未觉得有问题,其实恰恰是蕞大的问题。 科举考试真的是封 建糟粕、一无是处吗?范进的发疯、孔乙己的长衫真的是科举制度的罪过吗?我们真的了解科举考试的规则吗?八股文是科举的全部吗?每一场都有哪些考试内容?杨教授对科举训练和新学教育比较之后,依然认为科举三场将道德人文与经世致用均衡得很好。而我也对自己随波逐流的认知开始反思。 我认为人的油腻感之一就是好为人师。而书中有一篇杂文便是《中 国人为什么好为人师?》。一看题目我便忍不住一笑。好为人师也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孔子在世时就可以算起。“儒”,蕞早专门为王而服务,属于神 职人员。而经过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转机,儒学便有了自己的根基和土壤。一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崩溃开始,知识与道德的脱节,我国文化才真正开始变质。现代的好为人师,只关心知识,却对背后的“道”不求甚解。用所谓的世界真相,想将别人的个人选择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归拢到可控的轨道。 由此我想起朋友圈的宝妈展示自己孩子漫画八级的水准,我对现在孩子的诸多考级并不了解,但是那位漫画八级的孩子的作品,笔触粗糙,比例混乱,脸型和眼型都是呆滞扭曲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如今的潮流。孩子到底爱不爱漫画不重要,重要的是各种考级宝妈觉得重要。 书中的数十篇和历史相关的杂文,都很有意思。其实别人的思考是不是主流是不是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读的时候能看到什么、能反思什么。和你谈大义谈道德谈平等的人,可能怀揣着自己的算计,当太多人的思维认知趋于一致时,我们还能不能保持对自己内心进行真正的求索,才是蕞为重要的事情。
2/3页猫眼看人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本历史学家写就的随笔集,它很有意思,从中我们既可以读到史学的严谨沉稳,又可以读到文学的诙谐犀利。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书名,作者在书中谈到,养过猫的人都知道,猫的习性并非总是恭顺可亲,而是颇带点傲慢自尊,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处处与人较短争长,时时刻刻要与人争个平等,而且十分好奇和具有参与精神。 有着如此天性的猫咪,并不会受所有人喜爱。但是我们在对待外界,包括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偏偏需要一些从猫眼看出去的态度,去质疑,去思辨,去探寻,去研判,而后才能做得真学问,守住真尊严。 本书为历史学家杨念群在对当代历史研究进行反思与回顾的基础上,所作的有关“览史”“阅世”的一系列思考。 经过作者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我们会忽然醒悟,也许历史不是我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也许史观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出现疏漏和偏差,后人视今,一如今之视昔,在代际传递中,我们理应秉持着在弄清“是什么”之后多想想“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治学习惯。 在谈到“清流与浊流”时,他会写,“清流”的说法来自古代的“清议”,“清议”既是庙堂之上也是乡野民间的议论,系对某人的个人品质进行评判。 有的人一遭清议,便觉得耻辱难当,在亲友间抬不起头来,顾炎武就有过“一玷清议,终身不齿”的议论。所谓“舆论杀人”,看来自古就有。 在谈到如何进行史学书写时,他会写,史景迁在《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一书中描述很多场景时以康熙的第一人称讲述,由此犯了当代历史写作的大忌——人们普遍认为书写者应永远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冷静观察,不得随意闯入现场胡乱搅局。 让历史人物随便开口,完全破坏了客观公正的科学教条。通篇都用自传体口吻娓娓叙说历史更是“大逆不道”,弄不好会身败名裂。 但是作者认为,我们理应多写一些“有温度的历史”,也多一些“动情的史学家”。在作者看来,如果想让历史写作显得不那么刻板和面目可憎,一个历史事件只要确认发生过,那么它由谁来叙述——即使是历史人物的第一人称——也没有根本性差异。 史学如果真把文学当情人对待,二者谈恋爱的默认规则应该是这一点。 在书中,作者还对“明清文人的关系学”“中国人怕出海吗”“科举果真一无是处吗”等话题进行探讨,文字鞭辟入里,见情见性,读来十分过瘾。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