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精选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1 00:45:19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0-01 00:45:19   小编: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是一部描写友谊、爱情和自我发现的小说。故事围绕着两对情侣展开,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情感纠葛。作者透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对话,展现了现代年轻人的心灵困惑和追求真实的渴望。这部小说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一篇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中譯本:聊天記錄

By Sally Rooney

3.5/5.0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二篇

没有close的结局,按照作者Sally Rooney的说法,她自己都不知道是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当时是预设了多种结局的,比如,Frances和Nick再也不见,Frances和Bobbi再也不见等等,但都走不通,Rooney为此也很烦恼,最后沿着Dublin的一条街走来走去,然后Frances和自己好像联系在一起了(有点像武侠小说的天人合一,有点像电影的戏上身),然后就get到这个结局,很自然地写了下来。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个结局,意犹未尽。91年出生的爱尔兰女作家,30岁未到,就有两本长篇出版并且畅销,风评也很好,爱尔兰人的血液里天生留着会写作的基因吗?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三篇

很高兴看到这是一个年轻作家写的书,它给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榜样:抛开社会标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辨认它们,为它们安排合适的出口。

书的名字是与朋友们的聊天记录,它当然是在讲感情故事,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情感形式的下面,它是如何通过与身边的人的交流而让私人的情绪变得可以名状。我没有从中看到过多得道德评判,即使涉及到情感领域的是非,也是把个人感受放到合法性的第一位,是在安全边界里面进行的有效探讨。这种不用更加被社会认知所接受的词汇和评判去定义私人心理的描写,对友善对待自己的心绪是非常有价值的。

连接爱情的方式可以不止一种,维系婚姻的方式不止一种,每一代人固然都截然不同,人和人之间也有着巨大的鸿沟,但这都不能阻碍人们沟通和尝试理解彼此并产生些许共鸣。这一切都可以从人们先接受自己的情绪开始,这不是自恋,这是对自我的接纳。

那么,对多元的理解和尊重,是我欣赏这本书最多的一点,更别说我还从中获得了很多作者狡黠的快乐。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四篇

一点都不喜欢,为什么爱情永远被人书写,而且在被陈旧地书写。 希望看到后面,一切会好一些,我只希望早点看完。 ——————————分割线————————— 在地铁站把最后6页看完了,忍不住在地铁站破口大骂?就这?就这?就这? 我tm真的很久没有对一本书那么失望了。 看到结尾我又崩溃了???怎么和normal people 一样?或者说?更差?结尾,仿佛是因为写不下去所以就烂了??? 女主到底在整个故事得到了什么? Frances and Bobbie 的关系到最后都没讲清楚,晕了。Frances and Nick的关系一如既往的小学生拌嘴…吐了。 真的很生气,本来因为后面的剧情有点对前面的垃圾长篇叙事有所改观。Bobbie对于Frances的原谅,生活逐步进入了另一个较为友好的状态。大概是有时候什么都不计较的原谅真的很戳人吧QAQ Bobbie真的好好啊呜呜呜!!! 总之,啊,这个文极其拖拉,主线极其奇葩,女主思维让我有点反感(价值观问题) ,结局基本很shit。不可否认有些细腻的情感真的可以从作者的文笔被表达出来,但是整个主线是可以让人感觉到累并且摸不着头脑的。(我就静静看电视剧能改变成什么样吧。把主线整理,或许会是同normal people一样的文艺风细腻小说,but 可能主线还是会让大部分难以touch,婚外恋好像在欧美剧见怪不怪了?分析情感起来也???) 总结:这本画了我半年时间读的小说让我大失所望。(看一本书能看半年也是我太菜了…别骂了别骂了)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五篇

看《聊天记录》的时候,又跟着作者爱了一遍。见了尼克,弗朗西斯的世界就全绕着他转了。可是谁的爱不是这样子的,谁又不期待这样的爱。婚外情是个不那么牢靠的恋爱,可是也懂弗朗西斯没有法子的挣扎,她的骄傲,她的冷漠,她把疯狂的爱藏得很深,好像谁先说明白,谁就输掉了。然后,不要输,不要输。

对话文本总是使世界无法真切,世界清晰的一瞬间是,第一次在女主人的生日派对上的亲吻,触觉和感觉异常敏锐,非常带感的情色,爱情累积到了高潮。然后纠葛,嫉妒,爱,细微的观察,苦涩。

有评论说这书在探讨一个人是否有爱多个人的可能,婚外情是否不道德。但是我看到的是作者在讨论爱的唯一性。爱是这样的力量,知道你爱我没有我爱你多,知道婚外情要遭到各种各样的社会谴责,知道关系前途未卜,知道你和自己的妻子上床嫉妒得发疯,这段关系我要断掉,却在错打来的电话里嘴硬,然而心里默默希望了对方一百遍不要挂掉。

21岁的女大学生,33的男演员,33并不显得老,中年了才知道,多长一点年纪并不会少一点迷茫,非常喜欢21岁的女主人公,好像她总会做想要做的选择,“有的事你只有活过才会懂得,而这一次我不想做一个分析的人。”

见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才知道,有些相遇,是命运的眷顾。并不是她的尼克经不起分析,只是对一个只活一次的人来说,这样的分析,没有意义。我不知道这是21岁的女生的故事还是这一种女生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并不会变得越来越“理性”, 可是会越来越酷,勇敢地过了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至于这种关系到底健康不健康,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所以,大概率,这是一个21岁女生的故事。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六篇

没想到这本书出乎意外的好看,在我心里比normal people有趣很多。

读完上部发现有几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1.Frances 和Nick 睡了之后问他:

Why haven’t you had any affairs before.

似乎对于他们来说,有外遇就像交朋友一样普通。你怎么没有交新朋友。你怎么没有过外遇。

2.另外一段Frances和Bobbi谈到Nick:

Frances说不愿意成为别人的第二个选择 I dont think I want to be someone’s second choice. (实际上她已经和Nick睡了Orz)

Bobbi说,一个人可以爱好多人。爱情为什么和友情不同呢,你可以同时和好多人交朋友,为什么不能同时爱几个人。

爱情是不是从本质来说就是自私的。

3. Frances和Melissa的关系也很微妙

Melissa问Frances:you are not going to sleep with Nick, are you.

Frances: of course not, no

转头就跑去别人老公那里睡。成年人的感情世界可真是奇妙啊。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七篇

这是一本容易让人误解的书。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一边鄙视自己,一边迫不及待一页一页往下翻。Frances是一个自尊但又自卑的少女,有才华,但出身于中下层家庭。偶然被带入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得以一窥他们的生活,但时不时又会感到自己不属于这个环境。她偷窥,尝试融入,以偷情的方式获得变相的胜利和认可。前半段阅读的快乐多少来源于此。同时,作者的语言呈现一种不太平衡的状态。大多数时,理性占上风,平直而冷酷,不在乎雕琢地大段大段祭出。偶尔敏感,才华一闪,写出了颇有味道的词句,比如将苍蝇在白墙上投下的阴影比作一个晃动的句号。作者三个月就写出了这个故事,几乎是一气呵成的状态。如果多酝酿一下,也许风格不会那么颠簸,但也可能磨灭一气呵成时体现出来的力量。也许,正是这种力量驱使我们一口气读下去。 读到中段,突然有一种飞起的感觉。特别是在读到Bobbi对Frances说,“你觉得每个你喜欢的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时候。Bobbi对Frances指出,Bobbi本人并没有与众不同。当Frances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Frances 如此对Nick,也曾经如此对Bobbi。于是我暗暗庆幸作者并没有沉浸在一个视角中,而是通过Bobbi的口说出了一些让人心有不甘的事实。小说从这里开始,人物接连不断与Frances再次接触,铺垫依次揭开。虽然与Nick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果,但是聪慧而自傲的Frances所认定的,所为之暴怒或者伤情的,其实在沟通中多走出一步,得到的回应也许不会有她想象得那么冷漠荒凉,譬如与Bobbi,或者更为恶毒,但这种恶毒反而能让人冷静,譬如与Melissa。 人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解读为一个偷情的故事,或是一个关于千禧一代的情感故事。其中,对于Frances的内心描写又太过细腻与真实,以至于人们会问作者:Frances是你吗?故事中的一切真实的发生过吗? 在采访中,Rooney明确说,自己不是Frances。暗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剥夺了她写出这部小说的成就。(让我想到了人们争论《芳华》中的肖穗子是不是作者严歌苓的问题,我觉得Rooney一语中的)。Rooney所拥有的是8年来在都柏林居住求学带来的对文化圈人士的认识。她用Frances来表现过渡阶层(interim class)的爱尔兰青年人的生存状态。过渡阶层接受的良好的教育,他们中甚至有人会获得硕士或博士的学历,在智力上与精英阶层可以势均力敌。但是当他们脱离了自己出生的阶层之时,同时又无法真正融入拥有财富的精英阶层(当Melissa圈子里的人讨论去罗马应该住在哪里时,Frances只能缩在一边,心中念想着自己从未去过罗马这一事实)。他们不能自然而然的融入任何一个群体。具体到Frances本人,她与贫穷和饥饿甚至只有一线之隔。她们痛苦着,挣扎着,纠结轮回,默默淡入都市的喧嚣与变迁,这与今天我们之中的某些人又何其类似。 我会把这部小说推荐给20岁的自己:这本书好读且让人爱读。Frances的心情起伏与自己的过去非常的相似。如果当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跳脱出来,用另一种思维审视自己的情绪和语言。不过,记得有一句话-小说的任务是要把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喊叫着指给读者看。Rooney在创造一种新文体的同时,多少牺牲了这一点。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八篇

剧情简单讲就是四个爱尔兰人陷入一段法式复杂关系,但因为缺少法国人的洒脱而变得异常纠结,甚至可以认为这种关系在爱尔兰水土不服了。

主角永远陷在自己的情绪里,反反复复不得挣脱。如果说读Normal People时我尚被人物细腻纠结的心思所吸引,那么在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里,主角的心理刻画已然令我疲惫不堪:你看,女主Frances每天所纠结的无非是“ta是不是不喜欢我”“ta是不是更喜欢Bobbie”“我应该比其他人聪明,没错吧?”“Nick昨天说他爱我,我今天觉得他在说谎”……一整本书都在刻画这些雷同的心理活动,而主角从未找到破解的出口;而Nick,像是一台道歉机器,他说的sorry多到我耳朵长茧,即使作者反复地借其他角色之口形容他英俊的外貌也无法消弭我对他的厌烦;Bobbi和Melissa无非是两个工具人,用到的时候出个场,旋即消失,面目模糊。作者想通过四角关系来表现年轻人的成长,可是他们成长了吗?我好像并没有察觉到。

作者Sally Rooney对于比喻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这本书我读得很快,不算特别仔细,但即便这样,书中的各种比喻对我的阅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强行使人从阅读中抽离出来,并开始思考比喻方式是否合理。我特意在kindle上标注了一部分:

“Standing in his house was like watching someone familiar smile at me, but with missing teeth.”

“We looked at one another for a couple of seconds and it felt like drinking cold water.”

“I felt my body opening up and then closing like a stop-motion video of a flower with its petals blooming open and closed."

"My hand on the bicycle stand appeared translucent, like a photo negative held up in front of a light.”

"...a conversation that had left me feeling flat like a soft drink."

……

以我的理解能力,这些比喻是抽象的、似是而非的,更是不知所云的。毫不夸张地说,书中至少有上千个由like、as if、as though组成的句子,它们不仅没有起到解释情绪的效果,反而让角色的心理活动更加难以捉摸。我在阅读它们的时候频频皱眉,不禁暗自咒骂:又来了又来了,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此外,书中极其频繁地描述了女主Frances的各种生理反应,比如偶尔感到冷,有时哭,总是发抖(如果统计shiver这个词出现的次数,结果应该会很惊人)。多到我深深地怀疑:这真的是正常人的身体会有的反应吗?作者是不是太想把情绪外化以致忽视了人类的生理特征?

Nick和Frances最后一场sex,女主全程大声哭泣。这是一种怎样的怪异景象?我真的无法想象。

作者已出版的两部小说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和Normal People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元素,探讨的都是年轻人的成长,对话都没有引号,都有一个以一种不合时宜的方式戛然而止的开放式结局。Normal People的结局或多或少引发了我对于主角未来关系的展望,而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的结局——I don't give a damn.

2020-07-03

(突然发现去年写的微博被屏蔽了,那就贴到豆瓣上来。)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九篇

是因为Normal People, Rooney的第二本书与这位作者结缘的。从情感上来讲,我更喜欢Normal People, 就故事而言感觉它更完整,也更牵动我的情绪。可Rooney的这本debut 倒是让我合上书的时候想的更多。

Rooney目前的两本书都有同一特点, 就是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线,读者很容易在心底不经意间轻视地发出“啊,又一本讲这种故事的小说呀..."类似的声音。确实,Normal People 从一对从高中到大学的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展开,而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更容易让人翻白眼--21岁女大学生和32岁男演员的婚外恋。是不是听起来像俗套的爱情小说?

可看到 Rooney 因为这两本书在爱尔兰、UK文学界收到的重视 (她被视为a rising star),和读者频频自发地赞美和推荐,我知道 Rooney 本人哪怕年轻,题材貌似重复,她的作品一定有它不容被忽视,不该被错过的闪光之处。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从21岁主人公 Francis的视角展开 ,讲述了她和她同在一所大学的好友/前女友 Bobbi遇到 Melissa 和 Nick 这一对30多岁的夫妻之后的生活、情感、内心世界的变化。如果说整个故事的驱动力是Francis 和 Nick 的婚外情,使读者手不释卷想知道如何展开的话,让我觉得有意思部分是Francis的内在自我对话和她与身边人的对话。这两者间的差异被作者通过Francis 在面临身处的环境和遭遇时细细描写出来,形成鲜明的、有趣的对比--比如主人公声称自己是working class, 反对Capitalism, 也不止一次向朋友提起自己与他们来自有资产家庭的背景不同,表达自己的立场,但具体行为上如何拒绝Capitalism, 读者则在Francis内心中数次留意、甚至羡慕他人拥有的物质时刻明白即使对Francis 来说,并不是嘴上说的那么轻松;Francis 内心觉得自己是 “a good person”, 但身边人的言语和行为带来的反馈让她不得不思考也许评价是否是好人这件事只能通过他人的感官。

在这本书里,能感受到的是作者没有掩饰的观点--最真实的自己是内在对话的那个声音,哪怕直率的人,说话不加思考脱口而出的人,那一刻的言语选择都还是下意识经过文化的“锤炼”和控制的,与自己内心如脱缰野马的声音不同。 可有意思的是,往往,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只能通过说的话和做的事来界定。内心想法和外在表达有所不同算得上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但Francis身上两者之间的差异给她自己和身边人带来的困扰还是让人侧目,为何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异?

书里有一些线索:我的猜想是她的自我认知有很大偏差,乃至到某种程度可说是一种自我错觉。她认为自己是有原则且遵循原则的,理智的人--在她的世界观中,资本主义,资产分布不均现象是令人唾弃的,她选择不找一份固定的、为资本市场打工的工作是一种不作为,而这种不作为本身就是对她世界观的维持, “I felt that my disinterest in wealth was ideologically healthy,” 她这么表达;可同时Francis 并未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特权: 她父亲每月给她的物资,她不用承担的房租。

另一方面,在感情里,Francis极其渴望被接纳,被喜欢,但为维持她的自我认知(聪明,风趣有思想的人设)且宣称自己是"anti love", 她一次次的表现给身边人带来的印象反而是近冷漠,反复无常,难以琢磨。先别提她和Nick的这一段感情与之前她所宣称的原则相悖,她坚信Nick会和所有已婚男人一样,定会厌倦舍弃她,或无动于衷无视她的情感等等符合他们这种关系的老套行为,而忽视Nick作为另一个常人可能会有的挣扎和矛盾,即使在知道Nick 的抑郁症之后还是固执地粗暴对待他,仅是因为她拒绝相信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有任何控制权。这样的认知何尝不也是一种错觉。

是的,Francis,或者说这本书里的大部分人物都并不可爱,极其沉溺在自我小圈圈里,但不妨在作者笔下他们是有灵魂的人物,真实到跃然纸上。有些行为让人自然而然想起自己20岁的模样--过度分析他人的言谈(在脑海里回顾还不算,还要在邮件、短信各种“白纸黑字”对话中寻找痕迹再读研究),反复琢磨别人的举动意味着什么,很久以后(可要等到自己真的成熟些了后吧)才懂得人家的行为跟我其实没什么关系... 这些极度以自我中心的观点产生的对自己,对他人的错觉,都不让人陌生,都能产生共鸣。

Rooney的两本书都让我回想起20刚出头时候的自己,在主人公等人物的遭遇中唏嘘一下当年自己的傻事或者蠢念头,这种阅读体验并不常有。很期待她的下一本。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十篇

女友在今年的年度畅销书单里挑出了一本《与朋友们的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作者是1991年出生的爱尔兰姑娘萨莉·鲁尼(Sally Rooney),2017年,她的这本处女作在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好评如潮。 然而,阅读这本书时我需要克制自己不用道德或智力的标准评价它,它在塑造讨厌的人物形象上非常成功,同时也没有一个人物能让人喜欢或尊敬起来。作家、演员、摄影师、已婚男人与女大学生、30岁与20岁……这些组合在一起有够让人浮想联翩。整本书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女大学生Frances在诗歌讲座上结识了作家Melissa和她帅气英俊的演员老公Nick。Frances和Nick发生了婚外情。随着大学生涯的推进,他们的感情渐渐败露,但又无法割舍,纠结往复。 媒体评价这本书是“一种全新的偷情小说”,“新”在于并不是通常作家采用的”通奸”视角:一方面,这不是成熟女人和成熟男人之间的”偷情”,而是敏感的女大学生和中年男人之间的欲望;另一方面,这也不同于《洛丽塔》用“成熟人格”的男人的角度讲述,而采用了年轻女生的视角。这样的角度颇有勇气,因为作者并未在当中采用道德批判的立场,很容易被骂道德无良。 整本书写得特别新鲜灵动,并没有油腻的肮脏偷情气息。一切细节都是新鲜的、甜美的、充满幻想的。还在试探阶段,Frances说我去你家聊会儿天,就聊一会儿。然后她默默往包里带上了牙刷(其实心里打定主意要过夜)。而细节往往也具有当下科技时代的真实感。调情是从e-mail开始的,边等回信边计算时间:”他竟然过了半小时才回我e-mail,是不是生气了?是不是在鬼混?” 在这里面,学校生活并非年轻人的生活重心,重要的是去探寻情感内心的需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这本书给人的感觉特别像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年轻人的虚无心态和迷茫状态淋漓尽致,这是80末在年轻时的悬崖生活,只是守望者的角色却不复存在。糟糕的地方也在于此,调情和道德沦丧究竟有什么书写的意义? 其实话至此,便明白萨莉·鲁尼这本《与朋友们的对话》畅销之原因:她提供了“千禧一代”在主流文学圈的最新表达范本。 “千禧一代”的概念是指1984-2000出生的一代人,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但他们跟过去传统的生活也有着斩不断的联结。相应地,“千禧一代”在社交和生活方式上都同过去的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偷情的事情在哪一个时代都有,“千禧一代”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仅仅是联络工具的不同吗? 作为“千禧一代”,我对书里面道德不洁人物的厌恶之情是显然的,但这种厌恶其实是向内的向自己的。因为书写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刚刚经历的……Frances代表的是“千禧一代”,Nick夫妇代表的则是上一代的传统。十岁的差异,一方面是客观的金钱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爱情友情种种观念上的差异。 Frances在Nick家过夜。早上醒来时,Nick会在厨房里磨豆子煮咖啡,他有一个电动磨咖啡豆的机器。Frances觉得有点做作,为什么不直接喝速溶咖啡?Nick回:“你还只是个学生,别装得好像有品味。” 而Frances确实是很喜欢Nick家里那些昂贵的家具和饰品,也喜欢他们因为有钱而可以不用选择过夜经济航班。Frances希望自己能有足够的钱,给Nick买漂亮的礼物,以衬得上Nick的品味。但Nick从来不愿意给Frances钱,因为不想在关系当中变得过于强势。 这正是“千禧一代”和传统一代在对待金钱观念上的区别,对于“千禧一代”来说,金钱可以买到东西、买到品味、买到心上人的衫,是纯粹的货币而已。但是传统一代在金钱上宽松的同时,反而会赋予金钱额外的含义,更加谨慎,担心滥用。对于稍有些精神追求的男人来讲,用金钱收买女人的感觉并不好。这种差异,随着年岁渐长确实是可以消除,但“千禧一代”要面临的诱惑却是比过去更多的矛盾。大时代消费主义的裹挟下,物质在互联网上变得很近,但却不是唾手可得的。普通女大学女和知名男演员,在过去是不太容易产生交集的群体,今天的追星族却可以非常亲密地接触和问候偶像。 而“千禧一代”的女大学生可能也正在经历着,爱上一个大自己挺多的已婚男人,无法自拔的“爱”。在这些故事中,她会比过去的时代更容易被成熟男性吸引;她需要摆脱更多的道德负罪感,因为这个时代似乎对于此类事情更加不宽容。那么“千禧一代”的男生呢?大概是因为作者的女性视角,男生只被弱化成一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同青春成长小说不同,同成年小说也不同,这本书讲的是那个尴尬的节点,将要长成大人却还没有能力变成大人,陷落在泥潭之中。或许这种反面形象的成功塑造,才有了教育意义。并非每一本书,都一定要有一个正面的人物,产生向往和积极的情感。因为那是新鲜的、真实的、赤裸裸的表达。同时,那也是他们缅怀的过去,和我们想要摆脱的当下。

听的是audible上面的有声书,大陆可方便收听: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十一篇

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爱尔兰90后女作家莎莉.鲁尼的处女小说《与朋友的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以至于像小时候那样迫不及待翻到最后一章看结果。《欲望都市》里的演员莎拉杰西卡帕克说,她拿到书一天把它看完了。据说这是很多读者的体验。

这是一本爱情小说。没想到我还这么能看言情小说,耻辱。但是,这本书不太一样。首先,鲁尼极为准确地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可以说这是一本心理爱情小说;第二,整本书非常流畅,水到渠成的自然感觉。鲁尼的英语很现代,用词极为准确,评论称它是一本sharply intelligent novel;第三,主人公弗朗西斯特立独行,才华横溢,诡异有魔力,不可爱却吸引人;第四,弗朗西斯和尼克的关系十分现代,令人猜疑是否这是今后爱情关系的模型,《纽约客》把它称为:新型的婚外恋;第五,结尾不悲的悲剧小说,这样小说一般比大团圆让人唏嘘,更记得住。

小说主要人物有四位:弗朗西斯,21岁,大学生,小有名气的诗人/作家;鲍比,弗朗西斯的朋友和同学,前女友;梅丽莎,30岁出头,记者;尼克,33岁,演员,梅丽莎的丈夫。还有其他几个人物。

小说以弗朗西斯的口气来讲故事。弗朗西斯和鲍比曾经是恋人,小说开始她们分手了,但依然是最好的朋友和同志。她们常常对话,讨论反资本主义,爱情在价值体系中的位置,爱情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鲍比是纯正的蕾丝边,弗朗西斯显然是双性恋。她俩经常在一起演出朗诵弗朗西斯写的诗歌。在一次朗诵会上他们认识了记者梅丽莎,之后梅丽莎请她俩去她家喝酒。在她家她们认识了梅丽莎的演员丈夫尼克。尼克长得非常英俊,话不多。梅丽莎非常喜欢鲍比,聚会时她俩总是泡在一起,把淡然的尼克和貌似冰冷的弗朗西斯留下来,于是他俩只好聊天。

我想很多人喜欢弗朗西斯这个人物,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年轻时都曾经孤独又怪异,却不敢特立独行,但弗朗西斯不在乎。她经常是沉默的,但说出的话常常是直率无辜的,有时甚至有点惊世骇俗。认识尼克后他们开始在网上对话,几乎每天都聊天。这些对话即无重大意义,也很难说有趣,但却流露出一个自卑又自傲的少女暗恋一个成年男人时的无措,弗朗西斯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一次在尼克家聚会时,她上前吻了尼克。有很多人在场,但梅丽莎不在那个屋里。

弗朗西斯和尼克开始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他们经常在一起过夜,性生活非常活跃,但他俩对对方的内心都不太了解,也不承认这是爱。弗朗西斯冷静的头脑,很酷的生活态度令尼克着迷又摸不着头脑。弗朗西斯不太了解自己的魅力,也没有意识到自己长的挺美,她更关注于人类的内心思想活动,她每天都阅读写作。她的父亲酗酒,她与母亲的关系不错,但作为一个天生冷淡的人,她对母亲的话也很少。

弗朗西斯很崇拜鲍比,鲍比非常漂亮,擅长社交,十分自我,家境富裕。梅丽莎和尼克的家很美丽舒适,梅丽莎出差时,弗朗西斯就住进来。尼克的出生也富贵,服饰考究昂贵,弗朗西斯有时穷的买食物的钱都不够,但她从来不对尼克讲这些,以至于尼克后来发现十分不解:我有那么多钱,能给你花不是正好吗?在弗朗西斯一文不名时,尼克给她了200欧元,弗朗西斯一直惦记着要把这钱还给他。弗朗西斯认为私有财产是一种文化上的邪恶,但同时她又很喜欢尼克的家,他的漂亮的外衣。

我想,弗朗西斯的困惑在于,她以为她这样非常无政府,无产,无占有欲的人,不会陷入一种传统式的爱情关系,但她讨厌梅丽莎,常常为了不能独自控制和拥有尼克烦恼,刚刚过了21岁的她,当然不会有结婚的欲望,但她却想公开和尼克保持关系。尼克对弗朗西斯一直是搞不清的,他陪着她玩游戏,明明自己爱上了弗朗西斯,却也装作很酷无所谓的样子,因为他以为表现出来会吓跑她,他以为不远不近不冷不热是弗朗西斯喜欢保持的关系。

尼克和梅丽莎分住不同的卧室,很久没有性关系。最后顺从弗朗西斯的愿望,尼克告诉了梅丽莎他和弗朗西斯的关系,并表示他们将继续这种关系,梅丽莎同意。梅丽莎自己也有过几次出轨,但目前她没有。梅丽莎给弗朗西斯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说她和尼克是不会离婚的。后来鲍比搬到弗朗西斯的公寓,他们三个常常在一起聊天吃饭。所有的人,包括弗朗西斯的父母同学都知道他们的关系。再后来尼克和梅丽莎又在一起了,他马上把这个变化告诉弗朗西斯。

对尼克的爱情使弗朗西斯变得更加古怪,她开始出现一些自戕行为,搞伤身体的某个部分,以身体的疼痛压过情感的疼痛。

我原以为不太善于表白的尼克,在全书的最后说的那段话,让我既快乐又感动,眼睛都潮了一下。哦,应该说让弗朗西斯既快乐又感动,听完弗朗西斯说:来接我吧。这样的结尾看似圆满,但却不是真正的圆满,也不算是结尾,作为读者的我非常想知道尼克到底会不会离开梅丽莎。当然不会,弗朗西斯才21岁,她是不会结婚的。那么尼克和她会再次分手吗?

作家鲁尼把这种杂七杂八的琐碎生活写的十分精彩,对弗朗西斯情感的描写精确令人折服,她呈现给读者的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一种危险的魅力,阅读时的快乐难于言表,甚至给了我“要能回到20岁就好了”的愿望。

p.s.: 1. 鲁尼至今出版了两本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最新的长篇《正常人》好评更多。2. 鲁尼这本小说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书名《聊天记录》,很快将上市。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读后感第十二篇

我给这篇书评取了一个较为“拉风”的标题名字,我就是带着标题的疑问来看这本小说的:为什么年轻的女孩子愿意给年纪大许多的已婚男性当第三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一切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内容都瞪大了眼睛看,读完后觉得作者仿佛给了很多条有可能是答案的线索,但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可以称之为答案的解答。

在这本小说里,21岁的“我”(女主)喜欢上了32岁的已婚男人(男主),主动“扑倒”了男主并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婚外恋,直到女主被检查出子宫内膜异位、男主和自己的妻子婚姻回暖为止。女主为什么喜欢男主?所谓有可能是答案的线索,包括破碎的原生家庭、内在精神世界的空虚、成长过程的孤独、缺乏内省、特殊的政治/性别立场、爱慕虚荣和妒忌的性格等,但没有一条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种种因素走马观花式地出现,相辅相成,导致这个由第一人称叙述的年轻的第三者,以爱为名看似不求结果地插足了别人的婚姻。最后一章的开放结局读起来,婚外恋可能还没有真正地结束。

破碎的原生家庭

女主的父亲酗酒,父母不和睦,父母在她小时候就离异,女主跟随母亲住,父亲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经济条件不佳,母女、父女之间缺少沟通,女主在心底里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遇到事情不太爱沟通,总是play cool(逞强?);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厌恶自己的原生家庭。

男主也不喜欢自己的原生家庭,因为父母逼迫他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而男主的正牌夫人,她的父亲也喜欢酗酒,在这方面男主接连“爱”上两个有相似家庭背景的人。

特殊的政治/性别立场

女主是双性恋、女权主义者、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者,还是诗人、小说家。这一连串的涉及到政治立场和性别认同的名词,对于我来说有点遥远,估计可以理解成为女主是一个追求与众不同的人。关于她双性恋这个身份,其实我很怀疑,小说里关于男女之间的情色描写绘声绘色,但关于女女之间,没有性只有一种介于恋情和友情之间的感情。女主有第一个女朋友的时候,更多的像是出于迎合,而不是出于对自身性别偏好的认知:既然你对我好,你喜欢女人,那我也喜欢女人吧!

女主特殊的立场,也导致她并不向往婚姻,她虽然和男主交往,但未曾真正动过破坏男主婚姻和他一辈子在一起的念头。如此,她的行为就更加漫无目的了。

孤独空虚,嫉妒虚荣

女主除了一个既是朋友又是情人的女朋友之外没有其他朋友,和父母也比较疏离,因此孤独。对未来的生活没有计划,也不打算从事一份真正的职业,算是空虚。女朋友和男主太太的家世好,性格八面玲珑,比女主招人喜欢,因此暗生妒忌。行走在富人豪华的家中,想象这些家具都是自己的,以及想象自己认识、交往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普通人,可谓虚荣。“七宗罪”的每一条,都在女主身上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男主的演员型人格

男主是个真演员,小有名气,长得很帅,比实际年纪显年轻,是女主一开始心动的原因。交往过程当中控制欲,认同感、性欲得到满足,是女主进一步“爱”男主的原因。男主对这段关系,采取不主动不拒绝的态度。男主直到他们交往接近尾声的时候,才承认自己“爱”女主,这是不是真的爱,也要打一个问号。看书的过程当中,我只能感受到来自于小姑娘的喜欢令男主“feels good”,男主对女主缺乏“兽性”的狂热和偏执,只不过扮演一个kind lover的角色。

因为男主和女主体现出来的对正常一夫一妻制的婚恋关系缺乏担当的性格特质,以及最后一章的描写,我觉得这个婚外恋的故事可能还没有结束,女主和男主可能又搅和到一起了,分分合合,跟我知道的那些现实生活中少女和已婚大叔的关系一样。

这个西方婚外恋小说和东方现实生活最不一样的,是经济关系。小说里男主一件薄外套三千欧元,在女主身上花的钱也就两百欧元而已,并且事后女主还还给他了。这样的大叔,在八组和天涯上,估计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奇葩、吝啬的大叔,恐怕是没有小女生愿意喜欢的。本故事里女主当第三者,真的是为了感情而不是钱,这和东方故事里,一开始女孩子们就是为了大叔们的钱财而去,计算大叔给自己送的化妆品和包价值几何还不一样。

对第三者的“批判”

我自己也写了一个第三者的故事,部分读者批评我没有对第三者进行批判,因此我也特意留心了这本小说里关于对第三者批判的部分——非常令人耳目一新,是女主“痛经”的疼痛和检查出来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我对痛经不陌生,但还是第一次在小说里看到正面描写痛经的文字,而且在这部小说里,每发生一次痛经,就有大的情感关系转折要发生,也是萌萌的。当描写女主被送进医院、被怀疑是流产的时候,我心里高呼——天啊,每个做第三者的都要小产吗?结果发现是子宫内膜异位——这就称不上是一种“批判”了——得不得这个病,跟当不当第三者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个病极度普遍,尤其多见于痛经人群,虽然有可能不孕不育,但是一旦生育过后,很多人会自愈,医学上对这个病一般不予干预。基于以上,我觉得以这部作品里对第三者“批判”的强弱程度,还不能称得上是一种批判。

这是一位91年出生的爱尔兰青年女作家的作品,航班有头等舱和廉航的区分、用电邮谈情、发送消息不区分大小写等细节,充满了同时代感,一些情感桥段和痛经桥段,也体现了女性才有的视角。

细腻的心理和出色的情(情)感(欲)描写,以及写作者的年轻,令我觉得这本小说还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对青年女性来说。最后变态地提醒一句:小说里的人物经常抽烟喝酒,请青少年不要轻易模仿。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