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失去所爱之人的痛苦和绝望,同时也展现了他在痛苦中逐渐走出来,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气和希望。作者告诉读者,即使失去了重要的人,生活依然会继续,我们需要学会接受现实,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文章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乐观的态度。
《没有你的世界,我依然会好好生活》读后感(篇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必然会面临生离死别,我们自己也终将逃不过这一天。 但即使如此,当面临所爱之人的去世,我们依然需要大量的心力练习,以保证自己不被悲伤所击垮。 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去治愈自己,因为悲伤不是一种疾病,无法对症下药。 这本书驳斥了在市面上非常流行的“五阶段理论”,你可能也听说过这个说法,就是每个人的悲伤会经历「否认、愤怒、交涉、抑郁和接受」这五个步骤。 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和大量悲伤者的交流,旗帜鲜明地反驳了这个理论,呼吁大家请不要再吃1969年的残羹冷炙,不要再被过时的理论支配。 不要产生自我怀疑和指责,觉得我怎么还没有好起来呀?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从最终的接受阶段? 悲伤没有里程表,悲伤不是一个直线,或许你永远不会走出悲伤,而是要学会与它共处,负重前行。 就像大家常说的,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 当亲人离去,你产生什么样的情绪都是应该的,悲伤没有固定的形状,更不存在所谓“对的”悲伤。 你会内疚,会愤怒。这都没什么,我永远不会走出来,并不意味着我不能好好活下去。 作者认为,临终患者应该有权利知道自己真正的病情,即使他们自己会感到愤怒或绝望,但如果给予他们适当的协助,这些情绪并不会伤害他们。诚实的回答能够打消心中的疑虑,并且可以在去世之前说出至关重要的话。 作者反反复复告诉读者,你不用急于摆脱悲伤,世界上更不存在什么灵丹妙药帮助你快速化解情绪。深陷悲伤是一种现象,也是我们的权利,要允许自己哭泣,走不出来也不用感到挫败。 本书脱胎于一个英国知名的悲伤博客,它的意义在于告诉所有的悲伤者,你并不孤独,与你有相同经历的人千千万万。 当你有一天也面临这种时刻时,就可以轻轻地对自己说: “你并不孤单。 这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可以允许自己悲伤。 怎样发泄情绪都无所谓。 但请别忘了 明天太阳依然会升起。”
《没有你的世界,我依然会好好生活》读后感(篇二)
记得当初看《寻梦环游记》,因为那些被遗忘的亡灵,渴望回到人间与亲人团聚而泪流满面,那时还不完全理解该如何化解亲人离世后的悲痛。
直到这本书的出现,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对其他悲伤者的访谈,才明白如何在悲伤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卡里亚德·劳埃德是一名即兴表演家、喜剧演员和作家,十五岁那年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她曾深感悲痛却找不到合适的出路,于是创办了《悲伤播客》,与众多悲伤者一起讨论人生的终结。这本书便是她根据播客中的经验和感悟所写,希望能为有同样经历的人带来帮助。
书中的故事真实且充满力量。卡里亚德以她自己的经历开篇,让人仿佛跟着她一起经历那段痛苦的岁月。同时,她还分享了许多其他悲伤者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温情和勇气,让人感受到,尽管悲伤是孤独的,但我们并不孤单。
首先,她踢翻“五阶段”理论 。
传统的悲伤“五阶段”理论——否认、愤怒、交涉、抑郁和接受,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一种“标准流程”。但卡里亚德指出,这个理论其实更适合临终患者,而不是悲伤者。悲伤没有终点,它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情感。
其次,她强调交谈的力量 。
交谈是悲伤者最需要也最缺乏的。她通过《悲伤播客》发现,当人们能够大声说出失去的那个人的名字,坦然谈论他们的过往时,悲伤会一点点减轻。比如在悲伤中,我们往往选择沉默,害怕提及那个已经离开的人。但卡里亚德告诉我们,交谈是治愈的开始。只有当我们愿意开口,才能真正释放内心的伤痛。
最后,她鼓励我们要勇敢前行 。
卡里亚德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悲伤,不必急于逃避或解脱。失去与死 亡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让任何人死而复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继续生活。“即使在没有你的世界里,我依然可以好好生活。这不是遗忘,而是成长。”是的,悲伤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起点。即使失去了最重要的人,我们依然可以勇敢地前行,因为生活还在继续。
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悲伤者的疗愈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处理悲伤、认识自己、更好地了解生活的书。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悲伤的本质和应对策略,还感受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成长理念。它让我们明白,悲伤不是终点,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没有你的世界,我依然会好好生活》读后感(篇三)
“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我想我可以,忍住悲伤”这是陈升演唱的《把悲伤留给自己》的歌词。
在亲朋好友离世后,我们该如何面对那如影随形的悲伤?又如何在无尽的哀痛中寻找继续前行的力量?
今天为你带来我含泪看完的《没有你的世界,我依然会好好生活》这本书,它由卡里亚德·劳埃德以她个人的深切经历与数百位悲伤者的共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深刻的疑问,并给出了温暖而坚定的答案。
作者是一位兼具即兴表演家、喜剧演员与作家多重身份的创作者,却在年仅15岁时遭遇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父亲的离世。
常言道:父爱如山;父亲就是家里的天,而这份突如其来的悲痛,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也促使她在十多年后,以《悲伤播客》为平台,与同样在哀伤中徘徊的灵魂相遇,共同探寻生命的意义与悲伤的出口。
本书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先以卡里亚德的个人故事为引子,让读者跟随她的脚步,走进那段痛彻心扉的记忆。随后,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分享,作者有力地驳斥了广为人知的悲伤“五阶段”理论,指出这一模型并不能准确描绘每个悲伤者的内心旅程。
她强调悲伤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也没有所谓的“正确”方式,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面对亲人逝世的悲痛,人该如何自处?卡里亚德给出的答案是:接纳与表达。她鼓励读者正视自己的悲伤,无论是内疚、愤怒还是不舍,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无需自责或隐藏。
通过交谈,尤其是与同样经历过失去的人交流,可以逐渐减轻内心的负担,让悲伤得以释放。书中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正是交谈力量的最好证明。
卡里亚德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负重前行”的真谛,她为人们树立榜样,告诉人如何从悲伤中获得力量。从书中可以以看到,她没有逃避悲伤,而是学会了与之共处,让这份情感成为推动自己成长的动力。她告诉读者,即使在没有亲人的世界里,也要勇敢地生活下去,因为这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结果是喜乐的,卡里亚德从悲伤中走出,并非因为悲伤消失,而是因为她学会了如何与之和谐共存。她通过创作、通过播客、通过这本书,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与价值,也帮助了无数同样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找到了光亮。
这是一本疗愈人的书,它告诉所有的人:悲伤是人生命的一部分,但绝.不是终点。在悲伤的洗礼下,人都应学会坚强,学会珍惜,更学会如何在生活的风雨中,依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