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致亲爱的你》讲述了一对分居多年的父子,在一次相聚中重新建立亲情的故事。通过父子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让人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与力量。影片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感人至深的演技,让观众在感动中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致亲爱的你影评第一篇
电影《致亲爱的你》里,有一些迷茫的人,或迷失的人。 电影或许反映了日本人的迷茫或迷失,却也可以借来看当前的中国社会。 旅行和流浪有什么不同呢? 旅行有目标,流浪没有。 旅行有归处,流浪没有。 当我们迷茫时,如果有归处,还可以回去,搞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当我们没有归处,那大概就像那位北野武演的大叔,迷失了。没有家的人,就成了小偷,偷偷摸摸地寻找爱,把别人家当自己家,却哪里也不是家。 所以,家对一个人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一个归处,累了可以回来歇歇,迷茫了可以回来找到自己,也找到了目标,有了希望。
1/10页致亲爱的你影评第二篇
“到了秋天要记得把风铃取下来,没有比过了时节的风铃更悲凉的声音了。”
“再见。”
“她的时间已经停滞了,而我的时间还在流逝。”
-
当不懂你,我总是如此的困惑,甚至气愤。
当懂你,哪怕是你的离开都因为你而如此轻盈。因为在你爱的引导下,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感受了生命,感受了时间的流逝。
过了时节的风铃声总是悲凉的,而当下的人生总是动听,去感受吧。
2/10页致亲爱的你影评第三篇
大海、诗歌、旅行、温柔的陌生人,每一个都戳中了我心中的柔软,心之所往也。
即便依旧是日系电影老套的温情、细细流淌的叙事方式,却也总是看不腻。
看开头三封信的设计、妻子为监狱里一个人唱歌的台本、加上临近结尾摄像馆的照片,误以为会有一个大串珠般的巧妙设计,谁知道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一样,所有都是那么的平淡。除了渔夫夫妻让我感叹了巧合的奇迹之外,所有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遇到的风景,都是我们真实生活的碎片。
最大的感慨应该是一起生活了十五年,丈夫竟然不知道妻子的过去,作为人类,对另一半好奇是肯定的,妻子不愿意回答或者丈夫没有询问,却也相敬如宾的一起生活这么久。日本人真的是……理解不能啊。
片中4对夫妻:A渔夫的女儿 B渔夫 C便当主任 D高仓老师,分别代表着处于,即将结婚的喜悦和不安、人活着却再也不能相见的思念、身体在一起但心已经分崩离析的痛苦、天人永隔但深刻理解对方的豁达。
这4种婚姻形式中,可能只有高仓老师那对是最幸福、最浪漫的。物哀之美的再一次胜利。
3/10页致亲爱的你影评第四篇
老人与夕阳
晚年结婚,相处十五年的婚姻关系后,妻子先走一步,留下的老人怎么度过余生呢?我这个年龄没到很难说共情,就像这日光一样,有人看到的是朝阳,有人却只道是夕阳。
但一段感情的结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或许大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遇到。就像在旅行中,我们会遇到迷路的同行者北野武,也会遇到妻子出轨却逃避的草剪刚,还会遇到看似外表坚硬但内心柔和的老渔夫,而这些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只是萍水相逢而已。
但爱情亲情这种又何尝不是,我们只是过于理想化地觉得它是永恒的,而不敢去想分开的那一刻。因为真到那一刻时,要想轻轻放下,谈何容易。过去经历的喜怒哀乐都会以一个个小片段深植在我们的心里,时不时地情景再现或者情绪涌上心头,与其说放下,更多的是跟自己内心和解。
4/10页致亲爱的你影评第五篇
原来这就是高仓健啊! 很棒的影片,以下有剧透- 丧偶的老男人顺从妻子的遗愿回到她小时候成长的海边渔村,出海撒骨灰。受了渔民恩惠的他受小店女老板委托带回了一张照片,原来途中认识的陌生人正是她出海未归改名换姓的丈夫。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是个善良的女孩子,现在要和一个渔民的渔民孩子结婚了。 而老男人和他的妻子,虽感情笃深,却也并非青梅竹马。他们相识于监狱的演唱会,她的前任正是监狱的犯人,在做木工时候犯病走了。他并不了解她的全部,但不妨碍他们有相濡以沫的感情。 男主滋生于平常的爱,男二不能面对妻子状况而回不了家的心情,男三从日复一日中想要逃跑的念头。三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三条线在一点上交汇,又分开,是否各自改变了走向呢?我的答案是没有。因为结尾高仓健没有去那个摊位上打招呼,而是看了一眼,扭头离开了。就像他也知道故事的走向,每个人生各有不同。
5/10页致亲爱的你影评第六篇
我们已经走到人生尽头
走到一个人
看着另一个人离开的时候
那就请你记得我,用一段漫长的路
把对我的怀念全部流浪
那就请我再写最后一封信
在风铃过季前,为你寄出
你会记得吧,记得在秋天到来以前
去往远洋的渡口
把我们的回忆,及时取出
别让风,把寂寞吹得太响
顺便请你,把我以最小颗粒度带回故乡
那片风浪,是我来时的地方
让我沉溺在陌生的故乡吧
用你双手之间的熟悉温度
融化我,抛弃我,纪念我
最后,我最亲爱的人
请你看见
我寄给你的空白的信
上面提示着
你的时间仍在流逝
6/10页致亲爱的你影评第七篇
昨日搜索山头火俳句的寥寥译作,意外找到了这部卡司动人的电影。
据说影片中北野武向高仓健“说教”到旅行与流浪的区别:“流浪没有目的地”,“流浪也没有归来的地方。言至此处,北野武的角色娓娓念道:行不尽,行不尽,一路青山。
对于一个与至爱分离的观众来讲,这一段剧透实在让人心动又哀伤,却因此更想象出美。今日在一天的恍惚与思念里,在鸟群掠过的弧光里,我抱着被短暂解脱的期待。只是没想到这部公路片刚刚上路,我满怀期待的桥段就“仓促”发生了。我找到的片源也并没有如愿显现出“行不尽,行不尽……”,竟然代之翻译成了“拔草行行复行行,此身犹在青山中”。自由的格律荡然无存,意境不再。
失去爱妻的老人为了完成亡妻遗愿、也为了拿到亡妻特意寄往故乡的遗言,“被迫”在十日内回到亡妻的故乡并替她把骨灰撒向大海。但是谁能理解亡妻的几番矫情,最终只为了说一句“再见”呢?老人也不理解……“她(的遗愿)为什么不在生前告诉我呢?”,“对她来说,我到底算什么呢?”高仓健露出全片中不多的表情,脸上有些孩子样的委屈。
不再说了吧,不再说了吧。迷惑不是应该的吗?至亲至疏夫妻。
7/10页致亲爱的你影评第八篇
不敢贪功,这里的答案是集合了大家的答案并补充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有剧透,慎点): 网友观点: 1、“大原”在避开主任以后单独找到“我”询问是否找了船,并且主动愿意帮忙推荐熟人船夫载“我”出海,稍微有些刻意、奇怪; 2、在酒馆里,大家都表示不认识“大原”这个人,但是“大原”对当地的了解却很熟悉; 3、饭店老板娘从见到字条的表情变化,到关心“我”,让女儿喊我到酒馆休息,半夜来送酒菜,攀谈又打听“大原”,但是又很有分寸感,不会刨根问底的追问,实在奇怪,态度暧昧; 4、老板娘交代前夫去世时有一大笔债,但是还债、置办这个酒馆等等,都是靠了那一笔抚恤金! 自己的补充: 1、旅馆老板娘女儿讲到,自己父亲是在上一次(好像是25号)台风时,父亲出海打鱼身故的,跟这次“我”在27号台风天要出海很像的恶劣天气,为什么台风天要出海?暗示“大原”一开始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用补偿金纾解困难,解决母女的; 2、为什么老头(旅馆老板娘女儿的未婚夫的爷爷)第一眼看到纸条,说不认识“大原”,而且态度很差,之后又载“我”出海,并在海葬时向“我”道歉?我猜是因为第一次“大原”出海,就有老爷子参加,他知道前因后果,但配合“大原”一直保持沉默守住了这个秘密。当“我”出现,拿着“大原”的纸条,老头不明就里,怕泄密导致不可挽回的恶劣后果(保险公司追回保险,甚至罚款、“大原”获罪…)所以保持沉默,甚至言语恶劣,后来发现自己误会后道歉; 3、老板娘避开所有人,在出海海葬前一夜找到“我”,又是酒菜,又是拜托我送出一张照片。这实在奇怪,因为如果是死人了,烧掉照片就可以了吧?有什么必要非要送到海上,送到海上随便一个海边就可以,为什么要跟送葬一样到深海?到深海有的是办法,为什么要拜托“我”来送?拜托我送也没问题,为什么要避开所有人悄悄找到我,有送酒菜后悄悄拜托? 4、还有一幕,“我”、“大原”和主任一起喝酒,主任道出自己爱人出轨的事情痛苦不已,而“大原”也是差不多6年多前跟主任一起做乌贼饭生意的,但是“大原”的一句话颇有意味:对于出门在外抛家舍业的事情如果没有觉悟,就干脆不要干这份差事!主任被怼的无言以对; 5、从旅馆女儿对“死去”父亲的态度,以及明显可见的母女俩人生活,可见旅馆老板娘一开始深知自己丈夫冒着台风出海是为了寻思,兑付补偿价改善家庭困境,所以一直没有再婚,丈夫在心中的地位很高,所以女儿也受其感染、加上自己本来就跟父亲关系很好(这也才能解释“大原”寻死“骗”保)。老板娘其实也盼着“大原”没有死,所以一直没有搬家,一直经营这个小饭馆,盼着有朝一日“大原”归来,能够找到自己。但是“大原”其实不清楚母女是否还在,所以写信给老爷子,无非就是想得到些家里的信息,各种原因自己不敢、不能亲自回去看,只能拜托知情之人,给出一些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主任后来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很可能这个电话,是“大原”拜托主任打的。 以上,可见多人知青,大家心照不宣,都守住当年的秘密,默默在心里挂念、领情,为了自己,也为了对方的一番好意,努力生活的更好,人生道路上,继续向前。
8/10页致亲爱的你影评第九篇
沉闷的温柔。静默、克制,稍感无聊。寂寥的画面首次让我看到色彩是洋子的歌声,心像飘上云端亦似沉入温泉的星之歌。日语歌的声线好特别啊。
两个行路人相遇 在聊这个 真好啊
“你知道流浪和旅行的区别吗 区别在于 有没有目的” 妙哇 “我所认为的旅行的定义 还有一点 就是有能回去的地方” 漫无目的就是流浪 “被海浪长久以来冲刷打磨光滑了啊 就算是人用锉刀来磨 也磨不到这种程度呢”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送上旅行之良伴 山头火俳句集 草木塔”
旅行的意义部分在于奇遇,在于本不会发生的奇迹,本无交点的陌路相逢 仓隐忍的哭的表情(开车时,回忆侵袭心头)
洋子说“我今天高兴嘛”,指着不远处的灯火,对仓说:
“是你… 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好有生活细节,动人的浪漫,爱使日常亦成为腌入味的浪漫
自己的意志
想起那年许飞评张雨绮“她顺从自己的意志,实现狂妄自大的美梦” 好喜欢
日语的表达极其含蓄,尤其对话中。很生活。
而越看日剧或影片,越觉得始终读出的都是生活很难,但是会好。
没什么道理,这就是生活。
如果温柔有质感,本片的温柔就是木质的,像燃至一半的煤油灯,像浮河面漂流的小船,晃悠悠,吱呀呀,未燃尽,折损的火光,未沉下,也永不上岸。
颇具日式美学的取景 物哀之美 颓靡的温柔 将散未散的美
9/10页致亲爱的你影评第十篇
高仓健有那样一种魅力,成熟而内敛,坚毅而谦逊。
第一次听到高仓健的名字,是在2014年的报纸上,高仓健离世。我问父亲他是谁,爸爸说那是刚改革开放时,曾经家喻户晓的杜丘,“向前走吧,不要向两边看,然后你就会融化在这蓝天里”。十四岁的我被这般“浪漫”吸引,但真正看了《追捕》后,才发现这台词并不如想象般“美好”。然而杜丘——高仓健的男子汉形象,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脸庞方正而有棱角,面庞冷峻而黝黑,是海风的痕迹,充满故事和沧桑。他的动作干净利落,面对追捕冷静而勇敢,骑着骏马英姿飒爽。
他与众不同。不同于陈道明,高仓健缺少英气和霸气;不同于史泰龙,高仓健并不靠力量和肌肉吸引别人。高仓健所展现的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一位检察官,一个逃犯,一位监狱技官,或者一位铁道员。他的深沉,是一个个普通的人的升华,他赋予了这些角色新的灵魂。
在这部电影里,作为一位为了完成妻子遗愿而独自驱车,从富山县南下至长崎的薄香的丈夫,他带给我们关于家庭和死亡的思考。
洋子为什么要把明信片寄到长崎呢?
仓岛最初并不理解。他希望在长崎的信中找到答案。而在另一张明信片上写着的“请将我的骨灰洒向大海”更是让仓岛疑惑,如此决绝的做法,仓岛自身在洋子的信中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而当他看到长期的明信片上只有的五个字“さようなら”(再见),仓岛内心可能更加动摇了。
了解仓岛的洋子自然知道他内心的苦楚和不舍,如果不用这种方式让仓岛来到长崎,也许仓岛真的会守着洋子的骨灰,继续着在监狱的工作,看似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但思念和悲伤会在无形中捆绑住仓岛的心,那种生活便也与监狱无异了。把信寄到长崎,让仓岛走出第一步,离开熟悉的环境,仓岛才更有可能做出改变。
仓岛确实犹豫了。他并不希望离开那个深爱的人,心底里都是和洋子一起度过的时光,各种各样的时刻,从相见相识,到相爱相依,洋子已经成为仓岛生活的支柱。
看出仓岛的犹豫的不仅只有大浦先生,还有港口食堂的老板娘。七年前她的丈夫出海后就下落不明,而她用丈夫的抚恤金将钓鱼店改成了现在的食堂。生活方式看似变了,但老板娘心里却始终挂念着丈夫,她的思念和悲伤在七年间里没有丝毫减少。
而在电影中,几乎每个人都承受着失去至亲的痛苦,但每个人面对痛苦的姿态各不相同。新近丧妻的国文教师,自比于俳句浪人山头火,却在寻找“归去之所”的旅途中行窃犯罪;喜欢看到顾客们笑脸的精明便当推销员田宫,却在得知妻子背叛后,靠工作和奔波麻醉自我;热情善良的港口食堂老板娘,在七年的时间里沉浸在丧夫之痛中,虽然生活恢复正轨,但内心依然消沉。他们虽然担起了生活的痛,却停滞了自己的时间。洋子不希望仓岛的生活也变成监狱般的枯燥重复和悲伤堆积。
洋子向仓岛的告别,也是仓岛对丧妻之痛的和解,是对新生活的问好。正如仓岛洒向大海的骨灰,既如记忆中与洋子生活在一起的幸福一样闪耀,也如仓岛未来的生活般充满希望和光芒。从亡妻的故乡迈出新生活的第一步,我想这才是洋子真正的遗愿。
仓岛向监狱邮递了辞职状,将年轻夫妇的结婚照交到了变成名为南原的老板娘的丈夫手上,好比从监狱中放出的“鸽子”,传递心处囹圄的老板娘的思念。现在的仓岛孤身一人,收拾起行囊,走向未知的生活。
相濡以沫已属不易,释怀悲痛更是艰难,而让心爱之人“放下”深爱着的自己更需要勇气。平凡之中蕴藏伟大,简单之处饱含爱意。这就是普通人的幸福。
写于2023年五月的最后一天及六月第一天之交。
1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