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声》是一部描写女性成长和情感的电影。主人公阿七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和心灵寄托。她和男友的感情经历也展现了现代爱情的复杂性和挑战。影片美轮美奂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让人深深被感动。
《七声》影评(一)
真的看得很生气,哪怕导演让女主刻意演得像傻子,穿着幼稚的衣服,依旧掩盖不了女主是剧中最踏实聪慧的角色。这部剧底层的厌女情节真的让人觉得好恶心,而且生气的原因是因为这些都是导演的无意识行为,根本就是没有意识到这些剧情是无力且刻板的。男主是一个打工偶尔不迟到都会被夸的人物,这和男人小时候尿得远都会被夸的底层逻辑有何不同,我只能说从观念上来看烂得离谱,剧中怀孕的为了生计的店员不小心打翻了汤,便全部人都针对她,女主出来维护,就是神经病开除她,这些情节真的是有人情味的吗?高高在上的创作者,以虚伪的姿态同情这些被自己针对女人,最让人无力的是导演是女性的身份却意识不到一切。其次影片制作就是大学生水准,声音制作没有设计,毛笔拟音耳朵一听就很假,演员吃饭一直咂嘴,台词刻意没有感情。演员调度后半段完全偷懒,剧情拖沓让人厌烦。人物没有弧光可言,矛盾用同情解决莫名其妙,人物动线薄弱至极,真是不可多得的烂电影!还有一句,这个剧情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拍都可以,不用放在苏州,还有让男主别照镜子了,长得真的不好看还傻,把胡子刮一刮。导演,你是女性,你清醒一点,求你了。
《七声》影评(二)
影片中多次出现江南的柔水和古典,它与平调相呼应给我一种江南美人芙蓉浴出的感觉,可女主的出场并不完美,连带着的是她的身世。闲雅的景致与破旧的人生让我感受到一丝丝突兀。全片以男主毛果视角展开,或者说我们就是毛果,无力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我想作者让他一年时间不去联系小饭馆里的人们,就是因为他也没办法,所以干脆就不让他知道。像他一样我们也改变不了过去和现在,只能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未来。看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底层劳动女性不同的人生。女主阿霞被父亲和弟弟压榨;安姐被丈夫欺压;而另外一个原谅我忘记名字了,生活幸福孩子读书。导演花了很多镜头在女性方面,而从这些女性身上可以直观的看到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个家庭。这让我感触很深。用温暖柔和的江南更突出了阿霞心酸的生活,可悲的是她依旧恪守封建习俗,认为离婚对安姐不好,一生劳累;给我一丝丝宽慰的是她不明白所以她可以很快乐的生活。
另外影片中的景物很好看,前面是它让我继续看下去。看到后面它又成了点睛之笔。
《七声》影评(三)
1.故事的题材选的很好,以大学生去社会实践为开篇,让观众在这一个的餐馆中看到了当时社会各类人物不同阶段的处境,导演很费心的描绘了各有特点的角色,把他们汇聚在这个餐馆里,从而展示出了2012年当时进城打工的不同类型人们的生活艰难这样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2.人物刻画非常细致,一个餐馆包含了各式各样的人物。 3.导演对场面调度的把握十分之强,开场的调度十分精彩,充分利用了演员调度,摄像机调度,以及焦点的转换,来交代了不同的人们对于新来到的大学生的看法。 4.电影风格十分真实,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 美中不足的是,我感觉在一些演技上,会有一些太过明显的表演痕迹,例如:阿霞和客人吵架,老板生气的镜头;以及对于阿霞弟弟台词和人物形象的处理,表演痕迹比较重,人物形象是刻画出来了,但是导致观众在观看有些容易出戏。 5.有幸见到了韩导,导演本人真的太好了,很大气的一位女性,是一位愿意关注小人物,愿意去拍小人物的好导演,希望这类的导演可以越来越多吧,也希望国内电影能多一些这类的影片。
附上一张韩导的签名炫耀一下
《七声》影评(四)
9月3日,电影《七聲》首映礼在广州得以圆满举行。我作为导演韩珺倩女士未曾谋面的群友,受邀参与了全过程,倍感荣幸,并线下见到了韩导本尊!
和往常去电影院观影一样,我尽量不去提前做功课,以保持观看时对影片的绝对新鲜感。甚至于,我也不曾在百度上搜索过韩导的相关个人信息,故而真正“认识”韩导,却是通过这次观看《七聲》之后,对韩导的敬仰也由然而生,剧终时,我还特意发了一段观后感言,“抱怨”他们团队的出品把我双眼看得含泪愈出,并督促我去思考作品的深层次意义。
观感1,以小窥大。七声故事的展开和结局,算得上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生动刻画出了来自于四面八方的一群打工人在异乡的生存现实和善良本分的特质,进而映衬出时代大背景下无奈且渺小的打工者身影。
观感2,清流涤浊。七声拍摄于四年前,故事的演绎场所选在了江南水乡苏州,诗情画意般的人文与自然和谐画面感,给观众带来了极度舒适的视觉盛宴,而更让人看见的是这群“小人物”的“真”“善”“美”。映衬当下社会,浑浑然!不襟要佩服编剧和导演的勇气和魄力。(此处省略一万字)
观感3,余“味”绕“梁”。七声中两位主角阿霞与毛果的人设塑造赖人寻味,其所呈现出的青春滋味儿犹如初春品尝一杯温润的江南花雕陈酿,而现实却是,他俩之间隔着一道冰冷的墙,难以逾越,这一点,似乎阿霞心里更清楚,不禁让人鼻梁发酸。
观感4,《七声》呐喊。“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少一声都不是和谐世间,愿这一涧溪水奏响的潺潺流音能传至“中南海”
《七声》影评(五)
人间万物,世有七声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人间万象,世间七声 震泽古镇的古寺,慈云禅寺(人心本质) 震泽古镇的苏州评弹和苏州的水(社会世俗) 佛不在,但又处处都在 老板给毛果写“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度人,说明其有文化,能理解道理;老板身戴佛玉。 毛果和阿霞的矛盾:佛性人人都有,不能通过一次行为和阶级来看一个人的佛性,不管是大学生看农民工也好,还是农民工看大学生也好 老板:求福报,不求功德,喝茶是表面之道 老板这么做也不是说他佛性不好,只是这种文化的学习还没有悟道,还没有顿悟。 度己度人:顿悟之道,经理对安,因人机锋即度人;而老板不是,直接让阿霞走,让安走。但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他是一瓢一瓢水拿出去,而不是盆底子空。 老板在毛果的建议下,用度人的方式对待阿霞,老板和毛果互相度,度人即度己。 阿霞弟弟,“都一样”“教授那还挺好”,不懂装懂,以为高级人士就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毛果对待阿霞不懂怎么用刀就不在意,因为这都是色,不是佛性。色都是可以学习得来的,比如如何用刀叉,比如如何当服务员 三人行必有我师,又在弟弟,毛果,阿霞中体现出来。 阿霞的病,最直率本真的,但她还不是佛,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其中经理就是佛,不是说佛是执空的,佛性人人都有,但是行为本身是错的。偷钱本身错了,错就是错了,应该说,你这次的行为错了,你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往后就不再追究了。不执有,不执空。 缘起性空,功名会散会聚,考到大专证,因为他佛性在。
个人觉得阿霞弟弟的刻画较为刻板
《七声》影评(六)
今天有幸参加《七声》苏州影迷会,与导演和演员一起观影加探讨片子里涉及的社会问题。讨论意犹未尽……
女主阿霞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妙。她有着纯真无邪善良的人性光辉,也有被父权文化教育下“男尊女卑”“状元郎高人一等”的固化思维。她有着无奈与渴望,也一边顺从和坚韧地挺立在艰难的生活中,她是中国无数打工妹的缩影。
她与安姐互相共情和帮助的情节也显露出中国底层女性面临的真实困境:生育面临的职场困境,被家暴出轨还要坚守婚姻的悲剧……
当我用girls help girls 描述此情节后,有观众用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反驳,理由我难以苟同。首先,我只是借用了西方的一个词,并没有说这件事就是西方的,没必要在概念上搞中西对立,认为girls help girls就是西方的。中西方固然有文化冲突,但女生更能与女生共情,这点中西方是一样的,不然为什么影片里其他男性虽然对安姐表示了同情但都没有做出实际行动呢??为什么阿霞哭得最厉害呢?为什么阿霞每次都极力保护安姐呢?
况且要谈文化冲突,不仅有中西方文化冲突,外来农民工与本地文化的冲突也比比皆是。
还有谈到阶级固化,那位观众的观点我更是觉得傲慢。她提到说:相夫教子是中国传统文化,阿霞是维护传统的人,反焦虑达人,她喜欢做服务员,觉得自己每天很开心,为什么一定要让她突破阶级呢?
我想说的是,阶级固化的本质是选择权的不对等。大学生可以选择读书也可以选择社会实践做服务员,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没有问题。但阿霞包括其他角色很明显都是没有选择,被迫谋生才去打工,乐观面对生活不是安于现状的幸福。如果让阿霞有机会和大学生一起读书,她能不想去吗?她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吧??你可以在法国留学干三天服务员选择不干了,阿霞可以吗??先做个问卷调查问问大部分底层劳工是主动喜欢打工还是被迫谋生再大言不惭地说他们喜欢做服务员吧。
阿霞代表的一系列牺牲自己又不被珍惜的女性形象,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吗??她甚至都不敢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不用说去争取了,听了这观众的言论,我甚至觉得中国女性觉醒之路比想象得更长……
阶级固化仅仅是经济上的差异吗?底层劳工面临的不仅仅是谋生的问题,还有尊严问题,比如阿霞和客人吵架的环节,很明显这样的情景双方的权利关系是不对等的,阿霞身为服务员,做出了正义的事,得到的却是埋怨,还有被扣上“有病”的帽子,被惩罚被辞退。如果各个阶级各过各的互不影响当然开心,但现实是底层面临的是各种权利关系不平等和不被尊重,因为身份被欺压,这才是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吧?
总之,感谢这部片子所呈现的内容,也希望此类电影能得到更多关注,并持续拍下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