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下的日本人》揭示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作者通过描绘日本人在不同场景下的面具和真实表现,深刻揭示了他们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挣扎与困惑。这篇文章引人深思,让人反思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身处的社会环境。
《面具下的日本人》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通过通俗文化(戏剧、漫画、歌舞伎)来分析日本。前半部分很精彩,从神袛出发,帮助读者了解其原始文化,关于女性的描写也很棒。但后半部分对电影的举例太多(既是本书的特色,也是局限),由于时代有点久,可能较少共鸣。在全书语言和表达上,后半部分更加晦涩,读的很累,也没看懂多少,只能抓住几句话记录下来细细品味。因为自己对于日本的了解也仅仅是"菊与刀"这种水平,这本书部分还是挺有参考意义的。看了大家的评论,觉得这本书比较冷门,好像看的人不多(我也是随便从书架上拿下来的,觉得目录上结构比较清晰)。有些人可能觉得本书口味太重,太极端。不过在艺术的世界,就是要走极端,而现实的根本其实就埋藏着这种极端。
要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看历史、艺术,也要看他们新的一代。书引领我或者说是吸引我着手看一些日本经典电影,同时也激励我去观察当代日本,为心中的怀疑提供证据。一本讲观点的书,不可能全对,读者会有自己的思考,对现象的感触和解释就留待日后的探索和领悟了。书的序言"碧眼里的日本"有那么点意思,毕竟中国人写的,序言作者其实有提出和本书作者不一样的观点,但仅仅点到即止。本书帮助我们了解欧美人如何理解日本,日后想看看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但是,话说,日本最在乎的是美国人哦。
一些思路和疑问:
"永恒的母亲" :子宫是"白色的梦境",女人和男人永远的关系:母亲和儿子
情色与政治说明、偏狂民族主义;二战影响
佛教、儒学、基督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电影派别、塑造崇拜的不同女性特征如何服务大众;一些电影导演:沟口健二、谷崎润一郎;今村昌平、筱田正浩
"第三种性别":角色对调的扮演,与天照大神、佛教的渊源
日本美学
摘抄:
单纯:拒绝推测社会的行为准则;纯真:采取直接行动
在一个僵化又集体的社会,能够被容许的纯然个人化的行为,只有性与死亡。死亡,可能是最终的自由和纯真的顶点,但是它也是人们需要付出的最后与最重要的债务
群体里的人
"本音"的仪式性爆发,其实是依据"立前"的美学规则来演出
书中的极端例子,是一个被迫变得温和之人的暴力幻想,在荧幕、舞台、漫画中看到的,恰好是正常行为的反面。那些贯穿日本文化病态的趣味,乃是在被迫遵照严格、限制等常态规范之下,所产生的直接结果。
现象:
他们爱看别人谈论自己,确认并赏玩自己的与众不同,为外人不可能理解而自鸣得意
1/3页《面具下的日本人》读后感(篇二)
日本人在外表的含蓄之下总有些异样的情绪,张燕淳在《日本四季》中对此做过很有意思的描述。有一次,她陪幼儿园毕业的儿子参加送别会,每位家长在讲话时都是一副满怀感激、泪眼婆娑的模样,窘到这位外来的母亲既怕哭不出来坏了气氛,又觉得这么为难自己很是委屈,结果轮到自己发言时,情绪难以自控,泪水潸然涌出。
唉,日本人就是这么善于表达自己的多愁善感,可较起劲来,却又是一副狰狞的模样。这个话题被反反复复谈论了几十年。从明治维新时起,日本向西方开启大门,一面是他们迫切汲取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另一面西方人也像看待外星人一样,对这个大洋彼岸遥远的岛国保存着持续性的好奇。即便到了今天,在日本与西方关系格外热络的表象下,也总是在文化和性情上存在着天然的距离。
不像我们中国人,历史上给予日本深刻的影响,及至近代遭受日本殖民者带来的巨大苦难,各种情绪纠缠在一起,实在很难跳脱且冷静以待。西方视野下的日本猎奇,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形成一次小高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鲁思•本尼迪克特所撰写的《菊与刀》。这本经典小书对日本人的品格、习性做了既理性又充满想象的描述。作为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没有过分纠缠于日本人的个别与奇特,而是将之纳入历史、文化、地域的差异中,读起来真切生动,在学术化的表述中显示出女性学者细腻柔软的一面。
如果说本尼迪克特对日本采取的是一种学者式的好奇,那小泉八云就算得上铁杆粉丝级的膜拜了。这位换了日本名字、娶了日本妻子、大半辈子住在日本,且用日本的传统素材进行写作的英国人,正可谓彻底地日本化。据说他写的日本鬼怪故事连日本人看了都觉得惊艳,后来小林正树还以此拍出代表作《怪谈》。说怪也不怪的是,在小泉的作品里,我们还是能透视出与纯粹的日本文化疏离和迥异的一面。他是带着迷恋的态度来书写日本的,且尽力贴合日本人的心理,但在骨子里他永远只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人”。难怪在小林正树的电影中,日式的萧杀和决绝,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刻意。
将本尼迪克特和小泉八云中和在一起,略约可以勾勒出荷兰人伊恩•布鲁姆的模样。这位先是研究中国文化,进而兴趣转向日本的当代学者,其转变的理由是:如果说中国文化中有种近似于清教徒式的诉求,那么日本文化则饱含着酒神式的官能狂欢。对他而言,也许是对多数人而言,狂欢当然更容易上瘾。在他的著作《面具下的日本人》中,布鲁姆没有像一般学者那样忙着摸索、攀爬日本文化的高地,而是俯下身子,尽可能地“窥视”日本社会隐秘的一面。从日本神话的源头开始,布鲁姆引领读者进入日本文化的腹地,在这里,你能看到各种光怪陆离的日式奇谭——报纸上公然印着被绳索捆绑的裸体女人的照片;电视上时常出现施虐和受虐的图像;地铁里的人们毫无顾忌地翻阅色情杂志……
发掘这些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既是对被强行定性为“菊与刀”的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再表述,同时也打破了长久以来“外人”看待日本人的两分法,进而试图找到调和的、符合人性本质的认识论。这让我想到了《何为日本人》的作者山本七平的观点,他认为外界不应该再纠缠于“菊与刀”的概念,在他看来,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虽然足够特别却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他更愿意用“明与暗”来阐释日本人的性格,而这更像是全体人类共有的性格特点,只不过生长在这片狭长海岛上的人们,从他们与大陆分离的那一刻起,便走向了某种隔绝的、单一的道路。
布鲁玛的研究着眼于日本的“下位文化”,电影、漫画、通俗文学、民间习俗都是他考察的要点,这也为我们提示了一种认识日本的方法——透过日本的大众文化,尤其是文字和影像对此的解读,或许我们会发现一个超出我们想象的,在菊花徽章与武士刀之外陌生而真实的日本。
2/3页《面具下的日本人》读后感(篇三)
总算啃完了。当初看没看过《菊与刀》?印象中仿佛翻过一本小薄册子,内容则一点儿不记得,大概是没看下来吧,即使看下来了,也是光盯着字,意思一点儿没进去。这次这一本竟然看下来了,可见我阅读能力还是有小幅度提高?
本来以为是新书,看了一会儿才发现是80年代出版,之前很期待的“书中往往引用通俗电影甚至漫画做论据”没有了意义,试着豆瓣过书里提到的电影,都是古老到无人问津,自己也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趣看。书的实时性虽然没那么强烈,但这本几乎跟我一个岁数的书还是时不时的散发出些束之高阁纸页发黄的味道。好在问题大多出在举例,讨论结论部分想来还是长青的吧。
也借机会总结一下我对日本人的印象吧。
矛盾。日本人性格里有深深的矛盾,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吧。这个矛盾不是说在两种对立情绪里摇摆不知道该选哪边站,而是,同时拥有两种极端情绪,又并行不悖。比如说,日本人多有礼貌啊,连语言里“寒暄语”都能成为一个独立体系,语气也有敬体什么的(不懂日语,大体是这个意思吧),日常行动中礼节也多的要命,可在这表面之下又是极端的狂暴下流,恐怖,血腥,H电影什么的,都非常有名。
母亲和儿子。东方人的家长和子女的关系普遍都比西方人要紧密的多,要从书里来看,日本的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则是更加亲密到看上去要畸形一样。仿佛日本的儿子尽是恋母癖,对妈妈的依赖伴随他一生,妈妈则因为往往是家庭妇女的缘故,所有的心思全寄托在儿子身上没有自己的生活。妈妈教导儿子的方式也特别,幼年时期是无限的宽容和溺爱,即使批评也是以“妈妈生气了,妈妈不理你了”这样的话作为威胁,而不是打骂,讲道理什么的,(忽然想起韩剧里的妈妈常常会气得揪住孩子的头发打,爸爸则是拎个笤帚疙瘩,哈哈。)另外,日本女人的地位看上去是很低的,对丈夫无条件的顺从,低声下气什么的,在本书这里这些却只是表象而已,家庭里女人的地位其实很高,从最最开始的天照大神就是女人,到母亲在儿子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到爸爸在家里的无足轻重,想起来小丸子的爸爸阿宏,的确他虽然是赚钱养活全家的一家之主,但每天除了闲躺着就是喝酒,实在不像一个威严的家长。
忠诚。切腹的武士,神风特攻队什么的,只有日本才有吧。
道德观。这个的确很扭曲,对于暴力,H的事,似乎都没啥禁忌。好像一个人是不是很坏很恶毒并不重要,只要他表现出合乎规矩的样子就行了。真照我这么理解,可是很够呛啊。另一方面非常的推崇规矩,如果能把每天每件事都制定一个规范是最好不过的,非常喜欢人为的精致,而把自然形态全抹杀,像盆景,日式庭院(这是不是有个名字?就是那种连地上的砂都认真梳理出模仿水的纹路的园子),艺妓,花道茶道……真是无所不在啊。
美丽的事物。认为如下东西是美丽的:死亡、痛苦、堕落的情色……总之残酷的牺牲是最凄美动人的目标。
精神战胜一切。最明显的例子《圣斗士星矢》,无论敌我力量相差有多悬殊,被打到奄奄一息也能爆发小宇宙重新站起来,战胜敌人。日本的严父好像也有逼儿子在寒冷的冬天跑步甚至洗冷水澡,好锻炼其心智的习惯,大雄就被他爸这样逼过。
简单的,目前就想这些。总喜欢说什么什么的日本人,仔细想想,很多还是会有共鸣,毕竟离的不远,而且日本文明,很多也是从中国过去的。但总会觉得一些很模糊的特点,到了日本就会很极端,也不知是真的这样还是被书给夸大了。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