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幸福。文章提醒读者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可以说是尼布尔祈祷文的某种强化诠释。
教你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无法改变的,并分清两者的区别。重点或许尤其在于,分清两者的区别。毕竟这一步可能才是最难的进阶内容。
本书的核心是深度理论:无论何种问题、习惯和人格,都是可以养成的,它们的深度仅仅源于其生理基础、证据和力量。
在三个方向上,越深层的问题,越难以改变,反过来,越浅则越容易改变。
马丁塞利格曼否定童年创伤的重要性,否定情绪学习的深度。他认为情绪的力量依然来源生理、证据与力量。
其他:
人格特质与遗传和基因有关,和环境与后天学习与成长亦有关。
性生活有五个层级:性别认同、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性表现。
认为:性别认同与激素有关。
性偏好与早期经历与决定有关
女性的性偏好本质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整体感受,尤其是人际关系。
性别角色:早期儿童有更强烈性别角色认同,和社会压力无关。随着年龄增长,性别原型逐渐模糊,可以主观改变。可以说,是一种成年后的选择。
一些证据:空间、数学和语言能力等区别,会随着男女被对待态度差异减小而逐渐减小。
其他还有很多心理状况与行为状况,可以等需要的时候查询运用。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第二篇
想了解积极心理学推荐先读这本,刚看书看书名我的预测是说服大家相信积极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让我们相信我们是可以改变的。但是看完了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马老师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我们改变不了,或者几乎不能改变的,比如:性别认同,而有些事情是听起来很恐怖但可以改变的,比如惊恐障碍。“你的闷闷不乐,害羞和坏脾气比酗酒更容易改变,而酗酒比你的腰围更容易改变。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积极心理学不是用鸡汤迷惑我们可以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也同样用科学的方法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值得改变,能够得到反馈的事情上。改变和接纳的界限在于1)生理维度的基因遗传,进化早已准备好的2)信念层面的,很强的信念力量是不易改变的3)容易被证实就越难被推翻也越难改变。特别喜欢马老师的一句话:看一个理论不仅要看它宣扬什么,也要看它忽略了什么。对成功改变的乐观和自信是进行各种改变的第一步,但盲目乐观和自信却是一种悲哀。
这本书里有个很重要的信息分享给父母们,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基因,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干涉他们,是让自己不断成长。童年的创伤不是镁光灯成为核心和焦点,恰恰是对他们一遍一遍不断地滚雪球式地重复使得微小差异成为巨大的不同。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第三篇
一月读完了马丁·塞利格曼的自传,这个月接着读了他的第二本书《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这一本书,是从生物精神病学、心理治疗临床案例、大量实证数据和积极心理学出发,引导我们了解关于心理疾病、问题、情绪和人格,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并推荐有效方法),哪些是很难得到较大改变——所以需要用更积极乐观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应对它们。
科学研究得出的数据结果,往往是令人意外的。
比如,比起原生家庭养育的方式,真正决定或影响你后天人格、个性及心理发展的因素,更多是取决于基因遗传。人格是可以遗传的,且可遗传程度大约为50%,而智商则是75%。所以,剩下50%的人格,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去改变的关键。
比如,抑郁症是中度可变性,比强迫症、习惯性愤怒、酗酒的可变性更大。而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性取向和性别认同,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比如,比起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或抑郁症患者,能够对现实情况有更加清醒客观的认知。
比如,女性比男性更易得抑郁症的原因,除了女性在社会中比男性更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社会和消费主义灌输出的“以瘦为美”和身材PUA,使得女性更容易身材焦虑并产生抑郁;最后一个解释竟然是“反刍”——女性更易反思,“抑郁时,女性动脑,更加抑郁;男性动手,切断了抑郁进攻的通路”。
所以,除了难以改变的社会风气之外,更可行的方法,是改变治疗方法和教养方式,以及养成重新归因和反驳悲观想法的思维。
再比如,是发泄愤怒对健康有害(包括更易引发心脏病),而不是压制怒气。在集体一致对外的战斗中,愤怒的情绪是利于集体团结和捍卫正义的,但对于个人而言,则是弊远大于利。更何况,所谓的正义只是我们眼中的正义。
“不犯错不等于做得对”,培养非盲目的乐观积极思维、预先学习如何应对各种不可改变的症状和后果,比专注于解决和消除问题和疼痛来得更重要。深层问题的改变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代价,但我们必须去做,因为生活是一个长期的改变过程。
Change what can be changed with courage, accept what can't be changed with serenity, and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with wisdom.
Just keep doing it !
写于20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