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的读后感大全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5 13:35:18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25 13:35:18   小编: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是一部描写著名作家杨绛生平的传记。书中展现了杨绛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她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活力和勇气,对待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这本传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智慧、坚强、独立的杨绛形象。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一)

有那么一个才女,一生坚持人淡如菊,心素如莲地活出绝世独立的姿态,让她淡然的姿态演绎着素净人生的女子,没错,这个人就是杨绛(杨季康)。她从小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里,也许是家庭环境气氛的因素使得他从小对阅读产生热爱之情。值得更赞的是,在青春最好的时光在清华大学与钱锺书邂逅了一场足以让我羡慕的“才子佳人”的美好爱情。无论人们多么向往繁花似锦,却总要经历生活中岖坎坷,杨绛也不例外。母亲离世,身处国外父亲离世,炸断了路和桥梁,经历过二姐和大弟弟的夭折,简单的生死二字带走了他最亲密的人,杨绛并没有让悲伤和伤心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而是选择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例如阅读写文。她用淡然微笑洗去岁月给她的伤痕,这一点我是十分欣赏的同时,她对文学有着简单而又执着追求的心态,携带着一颗热爱阅读的心,她喜欢清风朗月般的安然,她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反正,她的一切一切都是我喜欢的模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形容杨季康最好不过,上天给予她苦难,她却感谢上苍让她和钱锺书执手相互到老,用浪漫的情书/诗篇演绎了一场旷世绝恋,一生浪漫的爱情。最后,愿她心中的温暖能抚慰每一个受伤的灵魂。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二)

“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书中,这样怨着那么轻易就和她失散了的锺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在人生的道路尽头,杨绛先生独自数着日子,寻觅归途。冬日里偶然拾起的《我们仨》一书深深打动了我,使我得知世间有如此贤才的女子----杨绛先生,有如此美好的爱情与亲情。让我笃定地相信,世间应尚未被浮躁征服,总会有那么一些人能闻到花初开的香,握住人醇厚深远的情。 从茜,一个沉迷旧物,爱听老故事,有着复古情怀的女孩,用她的笔触探索着遥远时光里的人情。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娓娓道来的珍贵记忆,亦将她打动,于是她便用认真和细致的笔墨耕耘,报之以《杨绛传-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一书,致敬杨绛先生,致敬《我们仨》,希望世间多几人能知晓这份温情,去更加热爱生活,去更加热爱家人。书籍的创作,从茜通过各种渠道细致收集一切有关她们仨的资料,仔细校对,以第三人称并其优美的文字抒写杨绛先生的人生历程。从杨绛先生作为“小阿季”的童年成长、到后来其慢慢长大,发生的因父亲工作的变故与战乱导致的家庭变迁,到其历经周折的求学经历,最后再到其与清华才子钱锺书在清华园里一邂逅便钟情,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美好爱情,以及后来女儿圆圆出生,她们一家仨口的温馨生活。以此,尽现杨绛先生客观、豁达、睿智、宽和、韧性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中,无不印证着钱锺书先生给予杨绛先生的八字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在此书中,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这个世界,有最暗的夜,便有最亮的星。阅书毕,便更深切地体会到杨绛先生如何用一生感悟,低语“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纵使万里长梦,大爱之下,每一天也是最好的生活。纵使万里长梦,我们亦恳切地愿杨绛先生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三)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满满的对杨洚先生书写过的那些经典语录。对生活的热忱不论遭遇了什么,都可以独当一面,淡定从容自若地接受。

亦如她自己所阐述: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正如书中记录的,杨绛的一生,绝非一帆风顺,她的成就也绝非唾手可得,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她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这样的句子: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而杨绛的一生,便是认认真真淘洗污秽、萃取精华的锻炼过程。 岁月轮回,静水流深。先生的一生,如同明灭之中划过的一根火柴,用幽幽微光照亮着茫茫穹苍。 世人常把杨绛的一生当成书中的传奇,认为她是优雅了一生,但其实不然,她就活在我们身边,她也有烦恼,也碰到过风浪,但她都用自己特有的智慧一一化解,是最值得我们钦佩的。 有人说,杨绛既传统又现代,因为传统,所以懂得为人处世之圆滑,因为现代,又不会扼杀自己对自由之向往。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奕先生不能容忍悲伤,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要么抓紧有生之年做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让我为之动容的是,也只有杨绛先生和钱钟书这样有深厚感情的夫妻。有着同样的精神世界和爱好。能够将彼此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而且,理解的如此深刻。

两个人成了彼此最暖心的陪伴。两个人也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其实两个人的身体都是属于生病的状态。

让我感动的是两个人相伴读书相伴看病,相伴着喝的中药。每天还相伴着出去散步。这也就是让我们从中学习到的,相伴到老的幸福。 她就这样用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智慧,在那个乱世,找到了自己安稳的归宿,有,且也只有杨绛先生,才能如此内心平静地读过那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如此优雅地读过一生。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四)

百度搜索《杨绛传》,会跳出“优雅地过一生”的词条,可我不同意,这般评价杨绛先生的人定是生来便活在糖水蜜饯之中的人,定然没有在生活的这个烈焰下炙烤过的人。书中描述的许多挫折,好似生生要将一个懦雅女子雕刻出来一般,僵硬的不好的都浅浅勾画,生怕在其脸上体现出岁月的痕迹,让一般般读的人以为不过是寻常的人生挫折,这也是大多数人物传记类书的不好之处,既要是读一个人,那痛苦欢乐都应是全面的描述,既要读得出她的幸运之处为他狠狠捏一把汗,庆幸还好还好,也要读得出他真实的绝望,怎么会有人没有过绝望呢?大抵是杨绛先生的一些经历我也有过,私以为杨绛先生并不是优雅地过了一生,而是很普通的过了一生,就如这世间万千个你我,而我们只是看上去不够从容。

杨绛先生是一位充满了爱与被爱的人,她与钱钟书的爱情羡煞旁人,最喜那一段:“阿季果然为钱锺书生了一个女儿,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能像这样,让钱锺书觉得人生是如此圆满。他更加把阿季当作心头的宝贝,光是生产当天,就步行来到医院看望了阿季四次。第一次来,阿季刚刚生完女儿,医院还不允许探望;第二次来,阿季的麻醉还没有醒;第三次来,阿季虽然醒来,但依然昏沉,思维不清晰;直到第四次来,阿季才终于清醒,顾不上身体的痛,反而心疼钱锺书来来回回走了这么多次。”我这一界凡人,玩笑一句,看得我直想换个丈夫。

因职业的原因,看多了现世间的生离死别,尔虞我诈,隐隐作态,杨绛这般豁达宽容的人让我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告诫自己,书要常读,书要择善良的读,我希望在我依稀之年的时候,我能安安静静地说,我这一生啊,是个好人,姑且算是个温暖的人,此生便无憾了。杨绛先生活成了我想象中的模样,好生羡慕。

近日丢了考试的书,已经看完一大半,做了一堆笔记,结果不小心弄丢了,瞬间心态就崩了,觉得许久时间的努力就这样没了,又要重新开始,很难过。我想,我离心态平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离杨绛先生那般的人生还有十万个我的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是发脾气很容易,管住自己不发脾气很难;哭很容易,发自内心地笑很难;埋怨很容易,宽恕很难。也不知,是这浮躁的社会将我们变成了这样,还是浮躁的我们形成了这个我们有诸多抱怨的社会。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五)

品读完《杨绛传》,内心似乎多了那一份平静,而它带给我的似乎也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情,想去表达,却不知从何谈起!先从作者从茜谈起吧,其实我对她并不是很了解。在平时的日子里,自己阅读过的书籍不多,对于作者,那更是几乎没有一点了解。除了那些老师、同学、朋友日日念叨的名家外,其余的,几乎就没什么了!当我捧起《杨绛传》这本书开始尝试去阅读时,其实心里是不抱有任何读完它的态度。可是当我照往常一样去读序言时,一刹那便被那一串文字吸引住,“不是每一个女子都能将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传奇”,确实,我的确开始迷上她了。文章开篇便从杨绛出生开始,出生于动荡的时代,也许她的出生就注定她是不凡的。从出生便在家庭良好的教育环境,生活环境下一步步长大,也许继承了父母良好的品性,一出生便是聪明懂事的孩子,尽管不断变迁学习地点,他总是能够在就读学校名列前茅。冥冥中的缘分让她与钱钟书相遇,相爱,相依,继承父母的相敬如宾,阿季与钱钟书一生也相依相伴,从北京到英国,到巴黎,一路磕磕碰碰,却始终还保留着恋人间的那份暧昧。圆圆的出生对杨绛与钱钟书来说亦是生命中的那一抹幸运。伴着事业的发展和女儿的到来,夫妻俩迎来了人生的高峰,杨绛的戏剧与钱钟书的《围城》,被尊为经典。然而命运的交措,让杨绛夫妻遇上了,忍受完的泛滥,他们已入晚年。也许每一个不平凡的人,必须承受不一样的痛苦,到了晚年,女儿,丈夫相聚离她而去,杨绛只能独自一人走完余生。杨绛一生的故事,每一章节都值得以“我的榜样”去评价。无论那是学习上的持之以恒,还是生活上的吃苦耐劳,甚至夫妻间的相敬如宾,他的故事,都值得我去慢慢咀嚼;论起大的地方,热爱祖国,这恐怕每个人都得去学习!“每一个游子,都寄托着家人的…”看完全书,久久不能忘怀的,莫过此句。可能正是经历过才会有感同身受,短短一语竟让我想起那些和家人离别时百感交集、电话接通时那种欣喜与温暖…的场景。文章首末似乎都有着那么几句话,让你能够细细的去品味,我不知道这是那些做过、想过的过来人对后继者的鉴言,还是杨绛先生的语录,可是恰恰放在哪个位置能够锁住读者的目光,也恰是那些牵动着我的心弦。迟来的评语,道不完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仰;谈不尽的,是那品读完书的感想。也许,好书不该只读一遍;而名句,也不该只念一时,感谢阿季,也感谢从茜!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六)

“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想得多”,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了解杨绛先生。称之为先生,是对老人家的尊重,也因为杨绛先生的故事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能有些人喜欢或者说更加崇拜的是女强人,女政治家,我却喜欢这样一位处事淡然,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女士,她善良、果敢、聪明,每个阶段的她都绽放着不一样的光彩。《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是我最近捧读的书籍。在作者丛茜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位不一样的先生,她的文字如同溪水静静地流淌过心田,让每一个阅读的读者尝到了不一样的滋味。 可能在各种媒体的宣传下,我们所了解的是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比如相依为命,比如矢志不渝,知道他的丈夫写出了轰动一时的著作《围城》,有些人会认为杨绛的运气真好,有钱钟书那样的丈夫,跟着一起“鸡犬升天”,却忘记了杨绛先生本人也是光芒万丈的。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过《唐·吉诃德》,创作过剧本《称心如意》,出版过散文随笔《我们仨》。 第一要为爱在一起 她是家中小女,有幸出生后与父亲为伴,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她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父亲为人谦和,学识渊博,刚正不阿,母亲温柔有礼,优雅大方,果敢坚定,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的感情给年幼的杨绛留下来深刻的印象,让她之后坚定要寻找为爱而在一起的婚姻。在清华校园里她与钱钟书相见,尽管一个“曾订婚”,一个“有男友”,他们仍然勇敢地踏出了一步,解开了误会而在一起。 第二为人要善良 父母的开明引导之下,她不曾被圈养在家,而是和三姐一起跟着大姐寿康回到上海的启明女校读书。在那三年的时光里她养成了固定的习惯:每天固定的时间睡觉,固定的时间起床洗漱,固定的日子洗澡。这个姆姆眼中的小“darling”,淘气、顽皮、可爱、活泼,在姆姆们的疼爱下茁壮成长。姆姆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有着相同的信仰,这种信仰教会了她善良。 第三要爱阅读 从启明女校毕业以后,杨绛来到了振华女校上初中。曾经作为天之娇女的她,遇上了难题——国文不及格,为了对抗这门功课,从古代的《左传》、《道德经》到现代的冰心,甚至是外国的狄更斯,她一一涉猎,并且深深地爱上了阅读。父亲曾与她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 “一星期都白活了。” 因为父母的爱情,她选择与钱钟书不离不弃,更是成就了千古佳话;因为姆姆们的慈爱教导,让她学会了善良;因为对阅读的喜爱,为以后写作打下了基础。 就是这样一位女先生,怎能让人不崇敬,怎能让人不爱戴呢?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七)

初识杨绛先生,是在父亲的书柜里,那一本棕色封面的《我们仨》,上面写着三个银色的词语:mom、Pop、圆O,一下子撞进我的心里。伴着淡淡的书墨味儿,读完这本书,在读到先生写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时,忍不住流泪。文人杨绛先生由此住进了心房。

这次翻阅丛茜所著《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 杨绛传》,算是对先生有了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

先生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的四女儿,也是最为受宠的那一个。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童年时期家中经历波折,幸而最终有惊无险,顺利度过困难。要说先生的最为不幸运的事,大概是因为清华大学在那年不招收上海学生,所以没能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当了一年的清华借读生,也是在这段时间,认识了清华大学有名的才子钱钟书,并与之喜结连理。而这之后的生活际遇,与《我们仨》所写内容大多类似。但是作者丛茜善于还原细节,让读者在一个个小事件中,看到先生一些少为人知的性格轶事。先生的形象也由此更加立体了。

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说的几句话。先生的父亲杨荫杭问:“阿季,如果让你一日不读书,会怎样?”“会觉得浑身不舒服。”“那如果一星期不读呢?”“会觉得这一星期都白过了。”这段话大概典出宋朝诗人黄山谷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遗憾的是,今人皆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却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句话的“书”指何书,更不用提去践行了。有人说,小孩子读好教科书、参考书就万事大吉,有人提倡“读书无用论”,殊不知,书里汇集了对少文人墨客的思想精华,读书该是与名人对话的最好方式了。

先生说“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汲汲于功名是今人的生活常态,书籍只是用来装点门面和标榜自己的工具,肚子里没有货,没有墨水,也只是想着尽力遮掩。几时能像先生一般,达到“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呢?

人们总是不想长大,对童年总有着美好的怀念,那是因为,一旦长大,就从那个躲在妈妈背后要糖吃的小孩子,变成了遮挡风雨的大人,这个时候,就得学会坚强。杨绛先生说“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如若不坚强,又软弱给谁看呢?

想想自己是一个特别喜欢怀念童年的人,并不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而是因为,童年的无忧无虑,不用担心闯祸,也不用担心风餐露宿的生活实在是难以忘怀,也许那时候我们安静地爱在妈妈的怀里,就能过上快乐的生活。但是年岁渐长,责任建增,总有一天,我们将成为风浪来临时,为家人遮挡的那个人。现实不容许我们软弱。

在先生身上,有一些正在消失的现代人身上的精神,也许这是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八)

2016年5月的一天,媒体、网络、朋友圈都在刷一条新闻——民国最后一位先生,才女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当时,先生的百岁感言,言犹在耳,而今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一百岁感言》 杨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个曾用名杨季康,在家排名老四,一生受到很多人喜爱的民国才女,用她一生经过岁月打磨的智慧,写下的何止是百岁感言,更多时候像是用她的一生在告诉我们每一个时间段的活法。

很多媒介都写过杨绛先生,但是却没有一本书像这本《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写的这么详尽。毕竟是做学问的人,鲜少在媒体面前做这些“学问”,好多生活中的杨绛和钱钟书,我都是看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才知道的。正好《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填补了我们想要了解先生的空白。

我发现有知识的名媛淑女和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把每一天都当成是最好的一天。杨绛如此,严幼韵如此,宋美龄如此,每一天对于这样正能量的人来说,都是最好的一天。

所以说,看到这样的女性榜样,我们也应该将每一天都变成最好的生活。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九)

杨绛被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我们都惊叹于她的贤她的才,她的贤她的才得益于哪里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每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这本书,从杨绛的出生说起,为我们详细的解读了杨绛的一生,她的贤她的才得益于父母的爱和言传身教,得益于她的爱读书和学无止境,得益于爱人和孩子的理解和陪伴。 《每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讲述了杨绛父母对她的影响。开篇就写杨绛的出生,父母为这第四个女儿取名季康,小名阿季。阿季一出生,就如同娇嫩的花朵般被父母捧在手心。她学会了母亲的平和与坚强,学会了父亲的爱书如命。阿季的父母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他们总是可以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扉聊天。只要有母亲的陪伴,父亲的脸上总呈现出欢乐和自豪的神情。只要看到好东西,父亲总是惦记着母亲。阿季父母的相亲相爱感染了阿季,让她婚后无微不至的照顾着钱锺书,记挂着钱锺书的家人。和钱锺书有着共同的读书爱好,钱锺书又时刻体谅着阿季,所以,对于阿季来说,婚后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由此钱锺书给予了阿季最好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 阿季的父母对阿季的爱,那是疼到骨子里。《每一天都是最好的:杨绛传》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阿季的求学经历,不管哪种境况下,阿季的父母总是让阿季上学支持阿季读书,所有的学校全都是阿季父母和阿季慎重的选择。从阿季五六岁在北京开始上蒙养院开始,到父亲病重就近选的乡下学校大王庙小学,再到启明女校,再到振华女校,再到东吴大学,再到燕京大学,再到清华大学,再到英国的牛津大学,再到法国的巴黎大学,阿季一路学下去,她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宝宝,一点一点的吸收着知识学习着本领,沉迷于书的海洋,学无止境。钱锺书还戏称自己和阿季是两只书虫。求学期间,阿季也兼任过小学教员,也翻译过一些作品。完成学业后,开始做家庭教师补贴家用,后在王季玉先生的一再请求下,重办振华女校,出任校长兼英语教师,学校走上正轨后几次辞职才辞掉。接着,任小学教师,尝试戏剧创作也获得成功,又清华大学任教。翻译《堂吉诃德》,即使在那几年文化困难时期,也不忘创作一些散文一些小说,翻译一些作品。阿季,她当得起钱锺书的评价“最才的女”。上学的每一天,有书看的每一天,创作的每一天,对于阿季来说,都是最好的生活。 钱锺书和女儿圆圆给阿季的生活带来无限快乐,有他们陪伴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女儿钱瑗是阿季的忠实读者,她评价道:“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钱锺书也承认“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还承认杨绛的散文比自己的散文要好。杨绛的才,可见不一般! 相比于世上那么多的怨偶,阿季和钱锺书无疑是佳偶天成,互相尊重互相扶持互相赏识,所以做妻子的阿季能得到丈夫“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崇高评价,阿季也确实无愧于这个评价! 作为夫妻,我们要从《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这本书里学习阿季钱锺书对待对方和对方家人的态度,要学习阿季父母的为人处事;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习这本书里阿季夫妻和阿季的父母,作为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好的影响,支持鼓励孩子多读书;作为子女,我们要学习这本书里阿季和父母的融洽相处,阿季对钱锺书家人的尊敬;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我们要学习阿季的生活态度,她认为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所以,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这本书,都值得你一看!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十)

——回忆里的我们在哪与人相逢,为何人牵挂,含苞的心又在哪绽放,这一串串的故事刻录了韶光,留下了永恒!

某个午后,躺在摇椅里小憩。半睡半醒间盯着树荫下斑斓的光影发呆,恍惚中看到了一个闪着大眼睛古灵精怪的小女孩,乖巧懂事的翻着眼前的书,丝毫不会去影响旁边认真工作的父亲。这一刻,才觉得岁月静好!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温暖的让人觉得这个故事太奢侈,好像只有听说过,没有看见过!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小女孩,从小生活在父慈母爱的家庭中,虽然家境殷实,却也没有养成娇纵任性的性格,反而比其他的姐妹弟弟们更懂得照顾人。和家人吃过早饭后,其他孩子都各自出去玩耍,只有她知道留下来陪伴父亲,也因此获得了父亲对她特别的喜爱。

父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从来都是有着自己的方式。从不责备、打骂孩子,对待问题上只会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更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对母亲一直伉俪情深,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这样的家庭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以至于在他们各自成家,有自己的事业时,也时刻不忘以父亲母亲为榜样!

这个小女孩就是日后在文坛上声名鹤起,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影响了好几代人,被人们亲切的称呼“先生”的杨绛先生,原名杨季康,亲朋好友都叫她阿季。

每一个传奇女子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而杨绛先生的故事既简单又复杂,既温暖又充满了颠沛流离。在后来那样动荡的时局里,心中依然充满了热血,充满了信念,不光是家庭的影响,还有相伴一生不离不弃的丈夫——钱钟书对自己的影响!

如果家人是阿季的避风港,是带给阿季无限温暖和信念的地方。那么爱人钱钟书就是自己的依靠,是漂泊在外唯一的陪伴,亦是分居两地难舍的牵挂。阿季对于钱钟书而言更是如此。钱钟书曾在两人分居两地,只能靠书信抒发思念之情的时候,写过这样一个小诗:

一日不得书,忽忽若有亡;

二日不得书,绕室走惶惶。

百端自譬慰,三日书可望,

四日书倘来,当风烧拉杂;

摧烧扬其灰,四日书当来。

可见,阿季与钱钟书的感情多么深厚。后来,阿季的女儿圆圆出生,给这个家又增添了更多的欢笑。对于圆圆来说,由于生于乱世之中,圆圆的童年是在奔波中长大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父母对她的爱,反而让她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变得更加外向和讨人喜爱。

让我感动的是书里有这样一个场景:钱钟书和阿季坐在一起看书,小小年纪的圆圆也有莫有样的拿起一本书乖乖的坐在旁边翻着,像极了阿季小时候。圆圆曾说,父亲钱钟书的文章像烈酒,浓烈而过瘾,母亲杨绛的文章似清茶,一道道加水,依然清香四溢,这就是一家三口幸福的模样。

只可惜,上天并没有一直眷顾这个多才的女子和这个家庭。唯一的爱女圆圆在1997年不幸离世,第二年岁末自己的丈夫也离开了自己。从此,留一人独居这世上。

后来,杨绛先生撰写并出版了《我们仨》,是对家人的回忆,也是对丈夫和女儿的怀念。里面有一段让我读来既觉得温暖,鼻尖又泛着酸楚: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就是杨绛先生的故事,这就是那个时代这个奇女子的悲欢离合。生于富贵,安于乱世,隐于和平!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十一)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这个百岁老人从此能够与她一生这中最爱的那个人——钱锺书——永远在一起了!自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以后,又过了近20年,他们俩终于可以在一起了!杨绛与钱锺书,一个才女一个才子,一生都硕果累累,她不因他的名声而出名,而他的名声也未曾埋没了她——但杨绛却从不去想这些,也不认为这些有多么重要与特别。钱锺书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杨绛却认为自己不过是披上“隐身衣”的一个“零”——当然,这是她的选择,她愿意作那一个“零”!

在从茜所作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中,讲述了百岁老人杨绛先生与钱锺书之间的爱情。正如书名所言,杨绛与钱锺书之间,从相识、相知到相濡以沫,似乎就是天造地合、天生一对。也难怪,在这本书的封底,会别出心裁地写上了三段话,那一定是杨绛先生内心中最想说的三句话——第一句:“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第二句:“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第三句:“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读着这三句话,能够想到什么呢?无论会有多少种答案,这几个词一定会在其中——客观、豁达、睿智、宽容、有韧性——这就是杨绛先生的人生态度。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自己的一生为自己说过的话、做事的事,做了最好的注解!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是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后来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身份——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到2014年还在公演。93岁的时候,杨绛出版了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了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了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简单的几个数字或许稍显单调,但如果深入到杨绛先生的内心,能够感受一次她的心灵世界的话,也许会发现,这些数字真的算不了什么,杨绛先生从来也都不在乎这一切。她在乎的,应该是钱锺书先生,以及他们俩相伴着走过的一生!那条路,对于他们俩来说,是一条虽然坎坷却自有一种甜蜜的回忆在其中的路!

而钱锺书先生呢,大概也不需要多说。当年考清华的时候,他的数学仅仅有15分,却仍然被清华录取——这样的事情,放在今天来说绝对不可能,尽管钱锺书的国文和外语取得了两个第一名的成绩!在校期间,他颇显狂妄,曾经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无论时人如何看待,但至少历史已经证明过了,钱锺书的才气确实和他当年的狂妄至少是一样的有名!1947年时写出的长篇小说《围城》已足以为他收获到无与伦比的名声与赞誉——只是不知道,在那时,人们是否还记得当年求学期间那个狂妄的青年!

一个才女一个才子,当他们结合成为一个家庭,当1+1从此等于了2——而这个“2”,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其中的意义和内涵一定比“2”更为丰富和强大!还会有什么能够阻挡了他们之间的爱与真情呢?!从茜以“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作为了杨绛先生的这本传记的书名,从他们俩的一生来看,这个概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虽然杨绛与钱锺书也曾一度经历坎坷,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本280页的小书,想要把杨绛先生的一生写尽,或者相当有困难——不,是远远不够!但至少,这是一次有益且勇敢的尝试!一如当年杨绛认定了钱锺书就是她的爱人一样!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十二)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这些在网络和各大社交平台上被引用度很高的句子,很有些现时流行的鸡汤味道,符合大众审美,很像是出自哪个网络写手的笔下,但其实这些蕴含深意的话都摘自同一个人的作品,杨绛。

每每提起杨绛,总是会让人想到钱钟书,而后《围城》,再后《我们仨》。杨绛和钱钟书相伴一生的旷世情缘自然十分令人钦羡,但她又不仅仅是“钱钟书夫人”,更是知名作家和翻译家,以女性之身而被尊称为先生,她以平淡又不乏绚丽的百岁历程,完美诠释了一个才女教科书式的一生。

关于杨绛的传记,已经有很多个版本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前赴后继、推陈出新。在乱花迷眼的杨绛传里,从茜的这本《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乍一看可以说并不起眼,但细品自有其淡雅熨帖意蕴悠远的味道,以期细腻的文学笔触和情感体验,细细摹写了杨绛“人淡如菊,心素如莲”的人生。

杨绛本名杨季康,出生在书香门第,有一个思想开明新派的父亲和与父亲相敬如宾琴瑟和谐的母亲,家中姊妹众多,除了早夭的姐弟,其余姊妹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家小姐的出身、和美的家庭环境、早早的知书识礼,为她此后的人生奠定了淡定从容的基调。

杨绛和钱钟书相识于清华园,一个“没有男朋友”,一个“没有未婚妻”,有着相似磁场的两个人彼此吸引,一眼情定。从此无论是留学英伦时还是故国硝烟中,无论是遭遇坎坷困顿还是闻名遐迩,他们都“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地携手相伴,不离不弃。

在英国留学期间,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圆圆出生了,一个聪明好学智商情商双高的女儿。钱钟书对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这也才有了后来《我们仨》的故事。

因为杨绛的高寿,她先后送走了女儿和爱人,姊妹好友们也一个个相继离世。痛失亲人的打击并没有让她倒下,反而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又奉献了众多的文学作品,包括整理出版钱钟书的手稿。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热爱读书和研究学问的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读书创作和家庭。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中都专注于此,淡泊名利,不问世事,内心平静地安稳度日,这或许才是精神高贵的知识分子想要的人生。

作者从茜是“一个有着复古情怀的女孩,沉迷旧物,喜欢老故事”,所以这本传记才脱离了一般人物传记的窠臼,以优美的文学语言,分几个关键阶段,描摹了杨绛可爱可敬的一生。

从“吻流年”、“心飞扬”、“相逢歌”的青少年时代开始,到“山河梦”、“笔墨情”、“坎坷路”的风雨人生路,收于“爱转角”、“暮色浓”的晚年谢幕,用诗情画意的语言串连起了杨绛这位旷世才女淡然从容的人生历程。

没有过多的渲染细节,也没有太过刻意的人物拔高,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可爱形象已然在清溪流淌般的语言中跃然纸上。

在钱钟书看来,杨绛集“妻子、情人、知己”的角色于一身,再没有比他们更适合彼此的陪伴了,既是人间佳侣,更是灵魂伴侣。没有杨绛的《围城》和没有钱钟书的《我们仨》,同样都是不可想象的。

他们没有因为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而放弃彼此的爱好和志业,反倒从平淡流年中发掘中了温柔相守的幸福和孜孜不倦创作的源泉,这或许才是世间好的爱情和好的婚姻的该有的样子。

如同书名,“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无论颠沛流离辗转奔走,不埋怨不抱怨,坦然接受;无论顺境逆境高峰低谷,不浮华不骄奢,淡然处之。我爱这世界尚且来不及,又哪里有时间浪费在怨恨上呢?所以,始终把每一天都过得圆满充实,迎接人生的归程,就是最大的幸福。

对待人生,杨绛和谁都不争,和谁争她都不屑。因为,“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等到了该谢幕的那一天,便是“我们仨”再团聚的时候了。“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这位才女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却细水长流,以安静淡雅从容的魅力征服了万千读者。这本书的风格显然是接续了这种安静的力量,娓娓的讲述毫不枯燥,仿若一个邻家姑娘双眼闪着亮光,将她喜欢的故事细细道来,对大部分人来说,应该会是一次比较舒适的阅读体验。

很多人都读过《围城》,看过《我们仨》,那也不妨看看这本邻家女孩版的杨绛传,遇见一个温婉贤惠才华横溢的才女杨绛。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十三)

最美好的爱情应该是像杨绛与钱钟书一样,既有乍见之欢,又有久处不厌。

杨绛先生于北京,原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于2016年5月25 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的主要作品集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是我第一次接触关于杨绛的书,本书概括了杨绛的一生,但要说把杨绛先生一生的经历全部都抒写出来还是无法做到的,但作者从茜用她细腻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杨绛先生的主要经历,其中描写最多的就是她的爱情,不蔓不枝,我认为极好。

每天早上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真开眼第一个看见的就是你。

正如他们的第一次相遇,钱钟书说:“外界传闻我已订婚,可这不是事实,我未曾订婚过。”

杨绛回答:“ 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也请你不要误会。”

世间极少有像他们如此美的爱情,既可以做情人,也可以是朋友、亲人。

杨绛的才从极小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小时候的她即使在课堂上走神,玩闹,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也能回答的很好,这也让教她的老师们拿她没办法。她是老师们最欣赏的啊季,也是同学们最喜爱的杨季康。她可以沿着秋千绳一路向上爬,这个技能也一直保存到大学,成为了东吴大学唯一一个能爬绳子的女生。

啊季从小就喜欢挑战自己,别的女生跳绳,都是跳一下停一停,啊季却可以一口气连跳十几下。最贤能的妻莫过于她在钱钟书的身上默默付出的一切,相信不用我多说都知道,啊季与钱钟书这一生,这一路走来互相扶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学习上,他们是无所不谈的书友,他们最爱的地方是去图书馆收割各种书,钱钟书喜欢记笔记写感悟,而啊季喜欢记在脑子里,以至于多年以后的我们很少看见啊季当时的想法;在学校,他们是共同进步、最亲密的同学。这句最有才的女子,最贤的妻用在她的身上最恰当不过。

但啊季小时候也非常的淘气,在一次英语课上与朋友一直聊天被发面壁思过,似乎认为只有自己被罚,心里委屈极了,竟也大哭了起来。

小时候的啊季也极其懂事,她的父亲杨荫杭喜欢啊季陪在他的身旁,静静的不要说话。而啊季从此之后也就和父亲在书房里陪读、就连倒水或是去上厕所,啊季都不曾弄出一丝声音来。

自从与钱钟书相识、相恋,杨绛的人生再没有任何一刻不与他相关。他们用几十年的光阴演绎了一段旷世绝恋,情意深深,一生温暖,他们既是朋友恋人、也是亲人爱人。他们是最懂彼此的人。杨绛先生说:“得先深入了解对方,才能懂对方,知对方、这样的婚姻爱情才是美满的,做到了相知相爱,互相了解。”

爱情中,他们遇见了就是一生,而如今的现在,我再也没有见过像他们如此情深到白头的爱情。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读后感(十四)

杨绛,一个跨越民国直至现代的奇女子。她,才华横溢,性情傲然。她的人生,素净淡雅,虽无大风大浪,却温暖如春,润物细无声。钱钟书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感谢上苍,让她得以和钱钟书相濡以沫,感情天荒地老。纵然生活有千般苦,她的内心始终波澜不惊,一方天堂常在,一辈子感动不散。

可敬的父亲。杨绛的小名叫阿季,是杨家的第四个千金。阿季对父亲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崇拜。父亲杨荫杭,留学多年,思想开明。对于家人,他做到平等对待;对于孩子,他丝毫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于阿季,他视若掌上明珠。那一年,他刚刚结束了一年多的美国逃亡,刚刚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所以更加珍惜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除了父母,再没有第三个人为阿季的到来而感到高兴。连隔壁叔公家里的女佣都不屑一顾。当时,女佣奉命过来探望,一听到是个女孩,丢下一句:讨厌死了!杨父登时火冒三丈,但转念一想,算了,反正自己喜欢就行,反而塞给了她一块重重的银圆,作为“报喜钱”。父亲的爱情浓厚而不张扬。他与母亲,一辈子相敬如宾,是最好的朋友。父亲对母亲,满是尊重与爱护,与当时其他男人不同的是,他从不认为自己的妻子比自己低等。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处处让妻子感到平等。母亲没有名片,是父亲给了她一个能登大雅之堂的名字——须瑩。父亲和母亲从不吵架,真的是无架可吵,他们往往像朋友那样自由地聊天,聊着聊着,仅有的一点点误会也消融了。父亲性格耿直,由于从事的是法律工作,所以无法容忍徇私枉法。好几次,他拒绝了上级的求情,依法办事,结果却换来莫须有的罪名,被调离了工作岗位。看不惯官官相护,看不惯世态炎凉,他毅然向司法部提交了辞呈。父亲总是说:要跟随自己的心去选择。所以当阿季读大二的时候,面临选择专业的问题,她听从了内心的选择,最终选择了政治系。父亲是阿季幸福人生的引路人。父亲的一举一动,牵挂着阿季那颗始终乐观的心。

可爱的丈夫。遇见钱钟书,是一种偶然。虽说是清华才子,实则其貌不扬,毫无风流倜傥可言。他戴着一副度数颇高的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阿季却看到了饱满的深情。由于种种误会,阿季被误传有了男朋友,而钟书被误传已经订婚。后经两人亲口澄清,真相天下大白。钟书:“我没有订婚”。阿季:“我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个世界开始联通。阿季喜欢钟书,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一心扑在学问的研究上。他的谦逊和温存深深的打动了阿季。爱情刚刚开始,却遭遇了异地恋。唯有鸿雁往来,方解相思之苦。才子的信几乎每天一封,情意绵绵。爱情经受住了岁月的变迁,他矢志不移。在一首首情诗的进攻下,阿季最后认可了他。阿季把他介绍给父亲认识。父亲在单独与钟书谈话后,总结了一句:人是高明的。父亲也认可了他。接着,订婚仪式如期进行,阿季成了钟书的未婚妻。订婚后,两人又面临离别之苦。钟书前往上海光华大学担任英语教师,为两年后的英国留学做好准备。才子与佳人的爱情,悄悄流淌在甜蜜的文字往来中。憨厚的钟书偶尔也会流露出幽默的一面。他把每日一封的书信命名为“奏章”,并把这两个字写在信封上,以博取阿季每天的会心一笑。两年后,两人终于踏上了留学英国的旅程。临走前,两人结为伉俪,阿季正式成为钱家的人。阿季作为自修旁听生,陪伴丈夫来到了英国。读书,成了两人共同的爱好。牛津大学图书馆里五六百万的藏书,足足让两人狂喜不已。钟书没课的时候,两人就在图书馆相对而坐,手捧图书,偶尔相视一笑,纵然没有言语,内心满是甜蜜。牛津的天气,总是风和日丽。于是,两人肩并肩外出散步,任凭暖暖阳光落在身上。钟书,在阿季心里,就是这么可爱!

乖巧的女儿。阿季在巴黎生下了女儿圆圆。回想她的出生,阿季仍心有余悸。当时难产,要通过麻醉,再借助产钳,才把孩子拉出来。其过程惊心动魄。钟书把女儿的生日当作阿季的受难日,并决定此生不再让阿季生产,不再让她忍受分娩的痛苦。阿季和钟书在圆圆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而圆圆确实是个招人喜欢的孩子,她继承了父母强大的基因。小的时候,圆圆乖巧得很,从不打扰父母读书,有时也学着大人的模样,捧一本书,拿一支铅笔,快乐地涂鸦。看着女儿的乖巧,夫妇俩不禁相视而笑。回国后,圆圆开始尝试说出人生的第一句完整的话:“外公说我大额头”。学会说话,学会走路,慢慢长大。圆圆的聪慧酷似阿季,两岁半的时候,已经能够把《看图识字》的上下册认个通透,简直是过目不忘。妈妈很忙,圆圆却很懂事。见妈妈又翻开了作业本,她默默地走开,眼中含着泪珠,小拳头攥得紧紧的,恨不得一拳砸在作业本上。她真的很难理解妈妈为何这般忙碌。圆圆小的时候身体不好,隔三差五就生病,幸亏有妈妈的精心照料,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她的课业因此落下了许多,夫妻俩决定让她在家自学,并亲自辅导。爸妈从没有动手打过女儿,唯一一次批评出现在12岁的时候。那一次,圆圆把批改过的旧字拿去充数,结果被父亲识破。父亲大发雷霆,撕掉了圆圆的英文课本,还说不教她了。母亲也十分生气。父母生气是因为她弄虚作假。从此以后,圆圆再也没有撒谎,而将真诚作为做人的第一要义。父母,是圆圆的启蒙老师,给予她最宝贵的东西,最美好的记忆。

阿季的戏剧梦。抗战时期,在戏剧家好友的鼓励下,她很快在戏剧方面崭露头角。她创作了第一个剧本——《称心如意》,在署名的时候,由于担心该剧不受欢迎,她想出了自己的笔名:杨绛。没想到《称心如意》大获成功,专业人士认为,她对人情世故的描写入木三分,细致入微。在同行的激励下,她再次出手,又创作了《弄假成真》,连剧作家李健吾都一个叫好。他说:“在现代中国文学里面,《弄假成真》将是第二道里程碑。”一下子,她迎来了戏剧创作的最高峰。第三部戏剧《游戏人间》,第四部《风絮》。《风絮》是一部悲剧,它揭示了人生的轨迹:人生,恍若风中飘舞的杨花,无论飘得多高多远,终将落入尘土,落入现实。

阿季的中国心。虽然国家处于危难,阿季夫妇还是决定归国,与同胞心连心,共渡难关。杨家从来不乏有骨气的抗日英雄。三姑母就是代表。她勇敢,敢于向日本军官亮明态度,讨回公道。结果却遭到日本人放冷枪,杀害了。阿季在前辈的影响下,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她不愿向日本人低头。有一次,在车上,她没有向日本人行礼。一个日本兵怒目而视,相持了很久,阿季都没有屈服,直至日本兵转身离开,他还频频回头,仔细观察了阿季的模样。阿季有些后悔,索性改走另一条更远的路,避开日本人。人,可以没有傲气,但不可没有傲骨。阿季,真是一条顶天立天的女汉子。

与苦难抗衡。1951年末,“三反”开始了,教师首先成为要进行自我思想教育改造的目标。思想改造,俗称“洗澡”,其实就是洗脑,荒唐至极。洗澡的关键在自己,要找出自己身上的问题,然后让他人对自己进行严厉的批评。学校里充满诡异的气氛,空气变得压抑、闷闷不乐。轮到阿季“洗澡”了,她随便找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展开自我批评,顺利通过了。所有的问题,不过他人凭空捏造。阿季问心无愧,泰然处之。种种的羞辱袭来,令人防不胜防。很多老师受不了羞辱,无法忍受他人的诋毁而选择自杀。阿季偏偏不以为然。她以坦然的姿态,面对他人的中伤。她坚信,良知让自己活得潇洒、自在。她学会了容忍。到了,她又不幸地被定性为“牛鬼蛇神”,被剃了阴阳头。她并不在意,只是做了顶假发。面对厕所的脏累活,她没有一句怨言。在千人批斗大会上,她死不认错,气得革命群众把她拉上大街,戴上高帽,插上木板,名声被狠狠地踩在脚下。她不在乎。她相信,光明终将到来。

我们仨的故事结局。女儿品学兼优,长大之后也像爸妈一样成为高等学府的老师。她永远对自己严格要求,为了工作不顾一切,废寝忘食,晚上经常备课到深夜。而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地出差。从来都没有人看过她休息过。爸爸住院了,她还是太忙,想陪伴都是一种奢望。没想到最先倒下的是自己。腰,剧痛。一查,肺癌晚期!所有人都不知道实情,除了主治医师。当杨绛最后看到女儿的时候,圆圆已经面目全非。女儿最后对妈妈说:“娘,你从前有个女儿,现在她没用了。”圆圆走了,远远地走了。四个月后,阿季才把消息告诉钟书,一听到噩耗,钟书立刻发起烧来。钟书已经动不了笔,阿季就以妻子的名义为他的书作序。没有人能像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序里的每一个字,都是阿季的心声。钟书还是走了,远远地走了。阿季把他的骨灰静静的埋在北京的郊外。眼泪不是最好的怀念,杨绛收起悲伤,用一贯的冷静与理性,用文字记录了对丈夫和女儿的怀念。《我们仨》这本回忆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中的点滴幸福,让读者感动不已。

杨绛的一生充满温暖,读书中、亲情里、爱情里无不包含温润、细腻。她淡泊名利,善于发掘内心深处的快乐与幸福。即使走到了生命的边缘,她还是淡定地说:“要好好儿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