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八个故事》读后感摘抄

《八个故事》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7 01:55:38
《八个故事》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17 01:55:38   小编:

《八个故事》是一部反映人性、情感和生活的短篇小说集。每个故事都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和复杂关系。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独特的视角,作者深刻探讨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引发读者深思与共鸣。这部作品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八个故事》读后感(一)

这书名字很朴素,文笔也不花哨,直接描写了各位小人物的人生。

袁凌老师是爱写非虚构的,出版的几部书影响巨大的都是非虚构杰作。但这部是虚构的小说集。不过,还是能看出非虚构的斑斑痕迹。也许非虚构与虚构本来就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文字中有时看似已经毫无波澜。但,于无声处听惊雷吧!~这是我想起来的一句诗。

1/3页

《八个故事》读后感(二)

确实非虚构,仿佛看到了街坊、同事、朋友、家人。 不知不觉, 已经喘不过气来了。 个人最喜欢的是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记忆之城是耐看的 这本书,多少有点比真实还真实的感受,当然这也在于本书之外的一些视角。一般读者只能跟着袁老师的叙述听故事,而我或许有听到书中的人们跟我说话,同时也能偶尔问他们几句不疼不痒的话。 故而喘不过气来。 按说非虚构应该很真实,可是我尤能看到一分人文关怀。 希望现实中的某些人可以如书中幸福。

2/3页

《八个故事》读后感(三)

我看短篇小说集,一般不按顺序看,这本也是如此,先看了四个故事,分别是《此人纯属虚构》《彩色骨灰》《亲爱的皮囊》《鸟神》——都是跟死亡有关的,我想,莫非这是一个小说版、深入版的《生死课》?幸亏看的第五个故事不是《山》,要不这种感觉就继续坐实了。其他半部的顺序是:《大杂院子弟》《山》《墨菲定律》《聊天》。当然,《大杂院子弟》中流产的胎儿、《墨菲定律》中从鬼门关走了个来回的一苇,也同样是生生死死,疲劳不堪。

袁凌关注底层人生活上的困境,更关注普通人精神上的挣扎。这也是任何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在这些小说中,顶着律师光环的邓节、扎根在北京郊区的赵应生算是在世俗道路上走得远一些的人,但工作和生活依然有诸多难处,邓节官司受阻、试管受孕屡次失败,赵应生异乡人的孤独感挥之不去,他们几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无处不在的出身的压力、没能更跃一层的现实困境。

《彩色骨灰》和《亲爱的皮囊》,分别写一个女人死亡前的内心挣扎、一个女人面对丈夫“基本死亡”的内心挣扎,她们都是悲苦怨怼的,也各有各的生命力,有峰回路转,却无苦尽甘来。《彩色骨灰》中育珍在现实世界与情感世界里摸爬滚打,苦乐参半,临死时只有一丝恓惶,但也决绝赴死。他是被男人辜负的女人,最后的男朋友在相应条件下可以说近乎完美,但也有所保留,而这正是现实,以及现实中的些许温柔。《亲爱的皮囊》中张阿姨爱恨纠缠里的反复挣扎,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可以追溯到安全感匮乏的漫长日夜,以及其留下的蛛丝马迹,好在最后她也如育珍一样,释然了。

《鸟神》中景伟的母亲,是喂老虎的母亲,也是吃人的母亲,咬噬了景伟太多的血肉。多年的压抑终于促成反叛,景伟似乎还是原来那个人,但新的爱好隐秘地否认了这一点:他从爱护鸟的善良之人,变成了冷酷的打鸟大神,以此宣示与原来的世界永远决裂。而以死亡引出他的改变,足够令人感到震撼,不管是车祸前的打鸟活动,还是亡故后鸟友的集体缅怀,都让这个故事更加悲伤。

我惊讶于袁凌叙述的视角是如此丰富,八篇小说,第三人称两篇,第一人称六篇——其中两篇“我”是主人公,其余四篇“我”更多是叙述者、观察者。在这些小说中,半数的“我”是女性,而且塑造得非常细腻可信。到这里,我似乎勘破了袁凌小说动人的原因:对生活经验、采访经历的深入感受,对具体的人的理解和悲悯,让这些小说有极强的感染力,而结构的精巧多变、细节的真实丰富,则是锦上添花。这些文字缓慢推进,平淡切入,却于无声处听到惊雷。普通人的生活从来不是平的,亦有彩虹般的层次,或奔忙,或荒凉,或婉转,或踌躇,时而寻到希望,时而又坠入暗夜,而这些,才是构成人一生的事物——小说的元素中被看中的戏剧性则不是。

我的家乡是豫西南的南阳,基本都属于长江流域。我们村旁小得不能再小的河竟然有名字,叫礓史拉河,一公里后流入沙河,接着汇入潘河,潘河和赵河合龙,称作唐河,唐河蜿蜒二百余公里,与白河并为短短的一段唐白河,即流入汉水,再入长江。袁凌老师亦是汉水的孩子,因为他写过《汉水的身世》,我总觉得在情感上与他颇为亲近。他是十多年来非虚构写作的领军人物,没想到小说也写得韵味十足。

这八个故事,叙述对象虽然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但归根到底是一个故事,那就是普通人活在这个时代的故事,就是漂泊者寻找自己的故事——不管从异乡跋涉而来,还是从家庭、童年与婚恋关系中突出重围,对世界的探索在继续,寻找自己的脚步也依然没有停止,而这个过程中的期许、失落、碰撞、摇摆、挣扎,总是让人感同身受,恍然中看到自己。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