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意识》读后感100字

《意识》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08:40:09
《意识》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17 08:40:09   小编:

《意识》是一部由尼尔·格雷斯·泰森所著的科普读物,通过对意识的探讨,揭示了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奥秘。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演化,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关于意识的全新世界。阅读后,我对自己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的智慧和进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意识》读后感(一)

看完了又好像什么也没看的一本哲学书。 结合了神经学,量子物理等方面的知识,用哲学的方式论述。在玩一些文字游戏,读起来云里雾里的。 主要梳理了历史上关于意识这个概念的前后定义,发展脉络。 提出了一种新的意识概念,这种意识的定义是比较反直觉的,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那种意识,也就是说自我的体验,主体性之类的。 更像是一种原子和宏观物体之间的概念。可以看成一种微观意识,这种意识可能存在于每个单独的神经元之间,或者是每一种生物,植物什么的,只要是物质构成的都有这种微观意识。 然后这种微观意识不等同于复杂的意识体验,他可能会组成一种复杂的思维,但他并不等同于这种思维,它只是一种基本单位。 还谈到了一些关于人类傲慢的心态,人把自己定义为有意识的生物,植物等其他东西则是可能就是没有意识的存在。 书里提到了一个例子,植物会通过菌根网络进行碳传输和信号传输,这也有可能是一种意识行为,用这个例子驳斥了根据行为来判断有没有意识这一观点。 还有通过寄生虫,细菌感染,化学物质这些能轻而易举的改变我们的生理结构,来改变我们的意识和行为感觉,来说明意识可能只是一种幻觉。 这与下文佐证物质会影响意识也有点关联,头痛。 此书也涉及到了一些人工智能模型的思考,主要是提到了“记忆”概念,人类的意识活动有记忆存在才特别,否则只是单纯的观察行为。 想到了现在的gpt也是会记忆谈话。感觉这些对人类意识的探讨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人工智能。 比较特别的是第六章提出了泛心论的概念,即所有物质都拥有某种程度的意识。第八章主要谈到了量子物理学的双缝实验的一些玄学现象。 这本书是有些收获的,但是哲学类读起来迷迷糊糊,读完了只是接受了一种新的观点,但对于物质是怎么样的?意识是怎么样的?还是很难用想象去理解。 作者大段大段的文字阐述看的我头疼,隔着翻译,没有明确的结构更头疼了。

《意识》读后感(二)

评《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

心智是心灵和智慧的有机融合,说白了就是人的思维模式,例如别人问及你“这事,你咋想的”,你的想法以及你想法背后的成因、延伸的思考就是你的心智。彼得·圣吉对心智模式是这样分析的:“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假如没有认知上的心灵地图,人类无法探究这个复杂的世界,而所有这些心灵地图在本质上都有其缺陷”。

意识又是什么?其实就是人们对存在(外界环境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再推广开来,就是人们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认知、感情和意义等。意识是最接近心智的单词,但意识也是最抽象、难以理解的词汇。心理学教材一般都会有一大段章节来试图说明什么是意识,但常常是越描越黑,令人摸不着头脑。意识是故作深奥的哲学家为心智套上的一件形而上学的隐形外衣。所以意识也正反映了心智之深奥、奇妙。通读这本《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你会意识到书中讲的道理和逻辑都对,但是读完以后你又感觉一无所获,对了,这就是你意识的正常反应。

书中论证了意识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意识在发挥作用中发生在人脑的一些有趣的事,不单单从心理学上解构,还从哲学的维度上分析哲学僵尸、左右脑意识、合并问题、意识与时间的反直觉关系等,论证了我们直觉上不能获得的关于意识的结论。我们惊奇地发现,当我们思考、谈论和研究意识之谜时,意识似乎发挥了作用。在这个时刻,意识思考它自身存在以及作用机理的过程中,不仅印证了自身的存在,更进一步证明了它的作用。

这是一本很薄的心理学书,也是很简单的关于意识存在及作用发挥的介绍,但却不是很好读懂,通读几遍之后依然还是只能接受其中的观点,但依然不好理解和消化吸收其中的观点为我所用。正如我们苦苦追求人生的意义一样,无法得到人生的终极意义,但无论如何,在追求的过程中已经体验到了意义的存在。

(全文完)

《意识》读后感(三)

人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脱离动物的本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呢?从独坐夕阳下,慢慢梳理心思开始?从仰望星空联想到宇宙的浩瀚,同时觉得自己面对巨大的世界未能为力开始?从我为什么不能变成她/他开始?或者从思考什么是有意义开始。

思考是需要大脑和神经共同工作才能完成的事,大脑健康,神经系统健全才会让人有主宰身体的能力,在本书描述中的大脑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还是一个慢反应的孩子,它必须集齐所有器官和神经的反馈信息后,才能给我们一个意识体验:哦,原来发生这件事了!有时候它会延迟反馈"体验",进行自我保护,有时候它又会预判人的行动,让人的动作比思维反应更加迅速。大脑是一个器官,更像是独立于人体的一个自由灵魂,它有它的想法,又不得不听从"我"的指挥。这倒是很有趣的!

人的身体器官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当然只是说都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和一个嘴巴这一类差不多),但是因为大脑产生的意识不一样而让每一个人行动不一样,造就的相同躯壳下不一样的灵魂。每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电脑处理器,有的大脑是超级计算机,它自觉摒弃不同的情绪干扰,高速带领着它的躯体往既定目标前行;有的大脑可能像一棵大树,缺少营养些许干枯,自然带动不了身体干更加劳累的事;有的大脑,也许营养充足,但是思绪万千受情绪左右,就显得意识混乱。这么多的大脑,属于自己的是哪一款?找到大脑和意识的关系,想尽办法激发大脑潜能,控制大脑里的纷杂思绪,才有可能控制住自己的人生。

而控制大脑和意识的最好办法,分辨幻觉和真实的最好办法,它们都是同一套训练方式。那就是冥想,通过静和呼吸,在自己的大脑和意识里遨游一番,看看它每天都在做什么?它如何想象属于我的人生?它是表扬我,力争和我一体?还是用未来的未知在恐吓我?可是人类呀!我们可能永远不能通知某一种方式摆脱意识带来的情绪化,但是冥想就像给大树输送营养液,也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意识从各种不适合当下生活的"大脑骗局"中恐惧中拉扯出来。

《意识》读后感(四)

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一种体验。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定义时,我突然意识到了我没办法去准确定义意识。 比如我们常会说,我下意识地就去做某种事情,又或者我无意识地做了什么事情。那么,这种下意识的动作,是不是意识让我们去做的呢? 比如在《生活大爆炸》中有一集,谢耳朵说无意识地拿起勺子这件事让他觉得有趣,因为行为在无意识中发生了,并和小伙伴提到艾米在研究意图和意识之间的时间差。

再比如,《意识》一书中提到了关于细菌感染引起人类行为变化的例子。

链球菌进化出了一套防御机制,可以使自己在某段时期成功逃过儿童的免疫系统。链球菌的细胞壁上有特殊分子,能够使免疫系统无法区分它们与儿童心脏、关节、皮肤和脑等器官组织的区别。之后,免疫系统终于发现链球菌是异物并发动攻击,但此时它可能会误伤身体内的健康组织。根据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一些由免疫交叉反应产生的‘反脑’抗体[可能]会攻击脑部,造成强迫、痉挛等神经精神病学症状,统称为‘熊猫病’ (PANDAS, 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即伴有链球菌感染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

这使我想起了《忍者神龟》里的反派朗格,这个形如大脑的生物,操作着巨大的人型机甲,给忍者神龟们造成了不少麻烦。

这是不是也像是寄生虫和宿主的关系呢?我们常说的“自由之意志”,又有多少受到外界影响呢? 当然,这本书虽然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但对于读者来说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全文没有一个系统化的表述,文字也显得过于晦涩,二是作者过于倾向于泛心论。 所谓泛心论,即认为心智是宇宙间一个根本而无所不在的事实。心灵无所不在(正是泛心论“panpsychism”这个词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泛心论的复兴,在时间上与人工智能崛起、量子物理的普及几乎是同时的。泛心论时而被夸张地误解为像电子这样的物质能够思考,甚至有存在焦虑,这也是作者试图解释波粒二象性的一个起点。

对于这点,我觉得还是要批判性的去看待作者的观点。

《意识》读后感(五)

意识是什么?它如何产生,又为何而存在? 我们对自己身处世界的体验已经习以为常,但意识的存在本身其实提出了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宇宙 中的某一团物质会拥有意识?我们要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 在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中,安娜卡·哈里斯带领我们了解意识不断发展的定义、对它的哲学讨论和相关 的科学发现,探讨我们对意识的有限理解。意识居于何处,由什么引起?它是一种幻觉,还是物质 的普遍属性?我们要想理解意识,就必须知道如何去定义它,以及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 谁或者什么能够拥有它。 《意识》这本书就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话为读者讲述了意识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全书内容一 共107⻚,后面还有致谢,最后面是相关的参考文献,与其说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篇⻓的论文。 里面有好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我们都活在过去。在你意识到事情发生时,它已经过去许久了。为 了将感官输入的信息加以同步,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意识永远落后于现实世界。意识会永远落后于现 实世界,这个观点是我从未想到过的,感觉上很新颖。 这本书引人入胜,真正阐明了意识的恒久之谜。哈里斯让这段旅途直接、清晰而有趣,更重要的 是,哪怕像我这种从来不去思考这类复杂问题的人,也能够轻松理解。 里面还有一个观点看完之后感觉很震惊,是说寄生虫可以影响宿主的行为,比如说弓形虫,是一种 能够感染所有恒温动物的微型寄生虫,但只能在猫的肠道内有性繁殖。它们虽然可以在任何哺乳动 物体内存活,但最终还是得想办法回到猫的体内传宗接代。弓形虫最常感染的动物是老鼠,因为老 鼠常去的地方猫也经常出没。但是因为老鼠天生就非常惧怕猫,会躲着猫,弓形虫就有一个厉害到 让人毛⻣悚然的能力:能够影响被感染老鼠的行动,让它们放下恐惧,还会使它们向天敌直走(甚 至直冲)过去。这就可以理解为弓形虫改变了老鼠的意识,让它们不再觉得猫可怕,反而被猫吸 引。这段关于弓形虫和老鼠的描写,让我想到了生化危机类型的电影,某些病毒把人的意识改变 了,让人变得疯狂,变得暴力,变得不怕疼,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的机器。 总之,《意识》这本书比较详细地讲述了关于意识的一些研究和观点,但是在现有的观点看,我们 似乎不太可能真正理解意识的本质,还需要继续努力研究。

《意识》读后感(六)

向无穷小的内心世界进发

——读《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

去年的连番考试,让我又重新回顾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复习了知觉、直觉等基本概念,但是对于意识、思维等概念的内核,其实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人们的内心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会是《霍顿与无名氏》中那无穷大的宇宙、无穷小的内心世界么?又或者是《头脑特工队》当中那种种的情绪?当我们去思索依靠大脑、神经元细胞为载体的意识时,我们会发现对于它我们我们了解的并没有想想中那么多。

有了孩子之后见到孩子的成长有时候会想他的小脑瓜当中到底在想什么,他发出的咿咿呀呀声又是在表达什么?他思考了什么?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关于这些问题,似乎都能在这本《意识》当中找寻到答案。本书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主要就回答了关于意识的这些问题,通过提出假设,并且提供一些经典的例证,来帮助我们去了解意识这一概念,帮助我们证明意识的存在、见证意识的发生、唤醒自我的意识……通过八个小章节,我们就能很好的去知道这些。

作为一本比较基础和浅显的科普读物,这本小册子在2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内帮助我们介绍并且理解了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谜团献上的美妙介绍”,这是发行时候的书评家给予的评价,精准的概括了这本入门级科普读物的目的,通过这些小问题,我们仿佛是在推开一扇关于心理学的门,向着更深处的地方进发。

当然,对于一本国外作者的严肃类科普作品,更为熟悉的是占四分之一厚度的后面的注释和索引,这个编排规则还是不错的,没有放在页脚影响一般阅读的顺畅感,当读者想要更进一步而不是草草了事地过一遍作者援引的概念时,后面的这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衍伸阅读。对于毕业生或者正在痛苦写论文的一些读者来说,这也是另外一部分特别痛苦的值得了解的部分。

此外,本书作者思考和简述问题的递进式的叙述结构对于有科普需要的教学者或者想要向他人揭示某些问题的答案的解说者来说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参考。从靠近听众或者读者的角度开始,先回答一些具体的问题,然后解答抽象的概念,再发散地围绕概念简述5W中的某些问题,最后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令人信服的阐释,这个步骤对于平常的工作也具有参考的价值。

By 林怿

2024-1-20 19:43:03

写于御庭园

《意识》读后感(七)

《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是一本小册子,200页不到,还有几十页备注,一个多小时就看完,要不是边看边笔记速度会更快,但就这一个多小时,是阅读知识浓度极大,而我的自我意识又不断反复横跳的体验。

关于意识,或者确切的说,像人类、大象、海豚和鸦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完全是因为种群合作协同需要,比如虎鲸就是一边相互骂着一边完成捕猎,每一个虎鲸自我意识可都挺强。我一向持主流观点,意识是一种大脑机制,是大脑演化到一定复杂程度之后出现的涌现。这种涌现是目前科学不能也不愿去解决的,正如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一样,科学对此也是一样的态度,因为科学发现,当意识参与量子纠缠时候,当下的意识改变,能影响过去的量子状态,通俗点说就是一个粒子看到你改变现在的测量方式,它也会告诉过去的自己随即改变过去的行为和状态,鬼魅般的量子纠缠。

然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另一番体验,暂且不论是否正确,因为在生成式AI即将或者已经获得自我意识的2024年(是像中文屋一样的AI,还是通过涌现而获得自我意识,无解),人类确实在意识和脑科学领域进展,还犹如伽利略之前的天体运行学,甚至连研究的方法也还没那么成熟靠谱,多数取得的成就也就是实验心理学范畴,而且多年来实验结果不可复制结论左右摇摆屡见不鲜。

作者一是对涌现这种所谓“科学”解释提出了批判,认为没有涉及意识的根本性解释。二是通过多种试验来试图证明泛心论假说,泛心论认为意识是宇宙奇点开始就有的基本要素,和能量、质量一样。

以下是我阅读之后的启发。一是在脑科学已经普遍认同意识可能是身体机能运动的观察者总结者,是最后的集合而不是发动者控制者,所以,所谓的自我意识可能是一种幻象。而自我意识拿着这个幻象就可以理清因果辨别关系从而更好的与别个自我意识主体交流、协助、合作。二、在冥想消除和摒弃自我的练习中,我们可以认为时间上的因果和空间上的存在,使得自我意识得以连续,在大脑中,自我意识又是多个思考体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取得最大票数和共识之后,再向外整体的输出。三、按照泛心论,我们可以假设弦理论中的每个基本粒子下的夸克,那振动的弦就是意识,正如宇宙能量场一样,宇宙也有意识场。

最后,反驳。一是作者对于主流自我意识是一种“涌现”提出了奥卡姆剃刀般的结论,即我们不需要那么复杂,我们只需要假定意识普遍存在,但作者也只是硬生生的给出了答案——泛心论。二、正是由于意识的复杂性,作者试图给出一个科学结论,而不知道,科学只是这个宇宙一个工具一个方法一个看世界的角度,遇到产生“涌现”的复杂,科学目前还是束手无策的。三、如此复杂性,科学其实目前是无解的,那么,无论泛心论还是涌现,我们都可以接受,但涌现更可以令人心安。

《意识》读后感(八)

前些天的周末和朋友去了一处小小的咖啡馆,里面拥挤的摆放了三五张桌子,客人和客人之间的距离都离得很近。我后面的客人牵了一只黑白相间、四蹄踏雪的小狗,主人去和老板说话的时候,小狗的牵引绳就被固定在椅背上。小狗还没长大,调皮的很,这边跑跑那边钻钻,很快就把牵引绳在椅子腿上绕住了,绑的自己一步都跑不开的时候,就会呜呜叫着向人求助。

按照泛心论的观点,小狗就是一个意识的主体,它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将自己原来的活动空间弄得越来越小,直到没法动弹的时候,意识又让它向人类发出了求救的讯号。

《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一书中,对“意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答案:意识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它的存在未必需要某种程序的信息处理过程。回看上面笨蛋小狗的例子,按照这本书中给出的解释,笨蛋小狗的行为恰恰是因为它有意识,它是在意识的作用下去进行了这些行为。

一如书中提到的,植物可以通过触碰感知环境,去改变自己的生长行为,甚至是高级的人工智能都可以是产生了意识的,只不过它没有办法主动将意识表达出来而已。这与我先前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在我看来,人类的意识并不是因为生命与智慧的存在而存在的,一个人对于某一件事下意识的反应,往往会体现出这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他的生活环境、他的文化背景、他社会地位、他在年少时是否被溺爱、他……等等,是所有的经历让这个人的意识成为我们所看见时候的样子。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大概是混淆了一些概念,这种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的东西不光是意识,更多的是社会意义上的行为。如果意识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含羞草在碰触之后闭合的叶片就可以理解为是特定刺激下的意识行为,候鸟南北方的迁徙是因为它的基因里有着关于这种意识的遗传。

同时作者也在书中承认,仅仅是就一个人而言,意识也是可以消失不见的。它以麻醉或者是昏迷中的人为例,这种状态下的人类应该是一斤没有意识了的。但这种观点似乎又与“物质的基本属性”这一概念相冲突了,同样是一个人,醒着的人有意识、昏迷或者麻醉着的这个人却又是没有意识的了,那么这个同样的“物质”作为“基本属性”的“意识”为什么又是时而有、时而没有了的呢。

“从现有的观点看,我们似乎不太可能真正理解意识的本质。”在 《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的最后一段,作者是这样说的。这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关于“意识”的讨论,而不是独断的解读,关于“意识”的谜题,就像本书第一章的标题一样,是个“视之不见的谜团”,因为我们一直拥有,我也正在在意识的驱动下敲出这些字。

好吧,或许笨蛋小狗确实是有意识的,却也让一件事显而易见,意识于不同的物种之间,果真是有高下之分的。

《意识》读后感(九)

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怪异的现象,为什么宇宙中有物质会拥有意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仔细思考一下,觉得还挺神奇。

意识有很多的定义。比如可以用来形容神志清醒、对自我的感受、反思的能力等。但最核心的是:

“如果存在成为某个有机体是什么样的体验,那么这个有机体就是有意识的。意识就是体验的最基本形式。”

意识是高等的动物才具备的特殊功能吗?当然不是了。比如最简单的植物——捕蝇草,它的捕虫夹子必须在两根感觉毛都被昆虫碰触时才会闭合,然而就算是刮大风或者下雨,它都不会闭合,它有分辨出什么是昆虫碰触的意识,也就是说,不光是动物,植物也有自己的意识。

这本书不光从科普角度讨论意识的问题,也从伦理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讨论,书中说“有意识的意志是幻觉”。构建社会法律和审判体系的时候,尤为注重这些内容,而且所谓的自由意志也并不完全能被人所掌控,就比如说人的意识会慢于行动大概几毫秒的时间,我伸手去拿这本书,当我意识到我的手触摸到书的时候,其实手已经提前几毫秒碰触到这本书了,大脑隐藏了信息到达的时间差。让我们感觉自己的动作和想法是同步的,实际上它不同步。

意识是独立自主的吗?这也未必。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种弓形虫,是寄生虫,它只能在猫的肠道内进行有性繁殖,但矛盾的是,它平时寄生在老鼠的体内,然而弓形虫有个毛骨悚然的能力,就是能够帮助自己从老鼠的体内回到繁殖地(猫的体内)。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毕竟老鼠天生就惧怕猫,但是弓形虫能够影响被感染老鼠的行为,让它们放下恐惧,径直走向天敌——操纵老鼠的意志让老鼠主动去找猫。这种神经学的机制,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了解。大概是因为弓形虫会分泌一种多巴胺,让老鼠自投罗网送到猫嘴里,从而完成弓形虫从老鼠体内到猫肠道的转移。一个寄生虫居然能够有操纵哺乳动物意识的能力,想想是不是很恐怖?

书中列举了一些意识方面的知识,比如“割裂脑”现象、“橡胶手幻觉”、服用致幻剂之后的感觉、泛心论、量子力学的双缝实验。。。。这本书并不厚,可以通过一本薄薄的小书在午餐过后的午休时间了解探寻意识的奥秘,我感觉还是非常有收获的,推荐喜欢的科普读物的朋友们看看。

《意识》读后感(十)

如果有人说:“自我意识不存在,自由意志也只是幻觉,也没有活在当下这回事。”你会怎样反驳呢?诸如“看,说话的我就是活在当下的意识体现”,这种说法过于苍白而且缺乏说服力。

《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奇妙的画卷。认真读完,我们能对禅宗二祖慧可那句“觅心了不可得”有更加深刻而准备的理解。

意识在本书中是什么意思?

意识有许多含义,包括对自我的感受、反思的能力等。

本书主要的依据的是托马斯·内格尔的定义:如果存在成为某个有机体是什么样的体验,那么这个有机体就是有意识的。

用普通话说就是:意识就是体验的最基本形式。

成为此刻的你是怎样的体验存在吗?大概你会回答“存在”。那成为你所站的地面是什么样的体验存在吗?多半你会回答“不存在”。

是否存在某种体验,这个简单的区分构成了“意识”的内涵。

成为沙砾、细菌、橡树、蠕虫、蚂蚁、老鼠、狗是什么样的体验存在吗?在以上列表中,某一节点之后的答案是“存在”,而最大的谜团则是:从哪个点开始有意识的?至今这都是个无解之谜。本书展开的是一幅理解谜团的地图而非答案,这也是其有趣之处。

意识不外显是怎样被证明的?

人的意识完全可以不外显,仅存在于脑中。比如闭锁综合症患者,得了这种病,患者全身瘫痪,唯独意识完好无损。书中提到有病人靠约定好的规则(比如眨几次眼代表哪个字母)与外界建立了有效沟通。可想而知,即便有一天双眼都不能动了,意识还是在其脑中存在,只是外人不知道而已。

怎么就能确定人有意识,植物或者人工智能就没意识呢?深想一步就会让你我背后发凉。要知道它们可是有记忆而且能对某些事产生恰当反应。

一般认为没有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就不会产生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有记忆。研究中发现某些基因能够使植物确定自己是否处于黑暗环境,而人类的DNA也包含这些基因。在动物体内,这些基因管控着动物对光线的反应,还会影响“细胞分裂、神经元轴突生长、免疫系统发挥功能的时机”。植物也有探知声音、气味、地点,甚至形成记忆的机制。

如果记忆指的是形成记忆(信息编码) 、保持记忆(信息存储) 、回想记忆(信息提取),那么植物无疑具有记忆。同时,对动物的研究还发现了跨代记忆的现象。

系统是否需要意识才能做出某种行为?

答:未必。

AI机器人在看到主人哭泣时,不必有意识才会去安慰主人,按编好程序就可以实现。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说:“请住手,你伤到我了”,那么能不能作为意识存在的证据,还是仍然只是未开智的复杂程序。

当手机备忘录弹出日程提醒不让我们错过会议时,我们不会说:“太谢谢您了,想得真周到呢!”

不过可以确信,深度学习技术很快能够让机器说出看似具有意识思维与情绪的话。关键是行为本身并不能作为意识存在的信号。

反过来想更吓人。你伤心时有朋友过来安慰你,他到底是具备人型的机器,还是真的从意识出发选择这样做。

职场中很多人活得还不如AI,此处就牵扯到书中提到的“哲学僵尸”思想实验。每个人都可以被设想为“僵尸”,就是外观、举止等一切外在表现都和正常人无异,但内心不存在任何体验。这个思想实验因大卫·查尔默斯而出名。

僵尸思想实验给思考带来了意外的影响。设想人类的行为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这些行为就变得更像自然界中许多一直被我们认为是无意识的行为。比如海星会回避障碍物,但它并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换句话说,一旦我们诱使自己设想人类没有意识,那么我们就会开始怀疑,我们认为其他生命没有意识,是否也是一直在自欺欺人。我们的直觉根深蒂固,因此坚定地认为与我们行为类似的系统都拥有意识,而其他的都没有。但僵尸思想实验生动地表明,上述由直觉得出的结论并没有事实依据。

为什么每个人都只是活在过去,不存在“活在当下”?

答:大脑隐藏了信息到达的时间差,每次提供的现实都是延迟的版本。

大脑集齐感官的所有信息后才确定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我们都活在过去。在意识到某事发生时,它已经过去许久了。为了将感官输入的信息加以同步,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意识永远落后于现实世界。看!根本没法活在当下。

研究者可以用脑电图(EEG)探测大脑皮层的活动,确定即将做出动作的信号,它们比被试者感知到其做出决定的时间早半秒。现在还不清楚运动神经的这些简单决定与更复杂的决定有什么关联,但现代神经科学无疑让人对心智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有理由相信,只要能获取你脑内某些特定的活动,其他人完全可以比你更早知道你将要做什么。

“意识脱离肉体”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正常人会觉得“我的身体” 是有意识的意志的居所,而事实则是,你我所想的关于“我”的一切都源于大脑的机能。即便发生了哪怕最细微的改变,“我”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就是今日之我并非昨日之我的意思。

更进一步,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意识能够脱离肉体,而且组成“我”的各个部分依然能神奇地保持完整。在全人类构造的各种“灵魂”论中,死后生活与生前生活惊人地相似。

自由意志存在吗?无我是怎样被实验证明的?

有人问一位科学家“是否相信人类拥有自由意志”,答案让人眼前一亮。“我完全想不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一种脱离宇宙因果关系的意志是什么呢?怎么去描述这样一种缥缈不定的意志?”

利用一个简单实验就能揭示自由意志是种幻觉。

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在给定时刻前(例如秒针指向6之前)选择抬起某只手或某条腿。不断重复这一操作,密切注意自己在每一时刻的体验,注意你如何实时做出选择,感受又是怎样的。决定是哪里来的?决定了何时做出决定,还是直接在意识体验中产生了决定?是否有一种自由飘荡的有意识的意志给出了抬起手臂的想法,或是将它传递给了你?究竟是什么让你抬起了手而不是腿?或许那一瞬间,不难发现“你”(即你的意识体验)并不在那里。

以弹钢琴为例,你先是看到手指按下琴键,然后听到琴声,最后感觉到键槌落下。或者你突然发觉自己在听到恶犬狂吠之前就撒腿逃跑了,此时可能根本就不会有自我的感觉。你的意识更像是在空间某一处经过的体验流,这反倒更接近事实。是否有可能只把对事件、行动、感觉、思维、声音的觉知都当作一连串的意识流呢?这种体验在冥想中并不罕见。居于其中的那个自我,那个就在此处的、不变的、作为意识的坚实中心的自我,只是一场可以回避的幻觉,而这不会以任何方式改变人对世界的体验。我们依然可以充分意识到通常的视像、声音、感觉、思维,而不必觉得存在一个接收声音、做出思考的自我。

对个性与独立性的感觉取决于受到限定的自我以及主客体之间的明确界限。但这一切或许是心理上的构造,是一种幻觉。

这与佛教里的“无我境界”高度重合。

《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这本书我读了两遍才算基本掌握其中内容。翻译准确,语言平实有力,表达到位,知识密度极高,值得边读边思考。其中提到的泛心论与现代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关于意识的涌现说”不正确,以及科学与哲学存在矛盾等部分有必要反复阅读。

至于“意志是什么?”本书给出的直接且易于被接受的答案是:意识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它的存在未必需要某种程度的信息处理过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