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声》是一部关于乐队Metallica的纪录片,通过成员的采访和演出片段,展现了他们的音乐才华和执着精神。影片中呈现了乐队从起步阶段到成功的过程,以及他们在音乐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和挑战。这部纪录片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Metallica的音乐之路。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一)
能让一个健全人体会到不少听障人士的痛苦。很细腻的一部电影,有大段的默片,很考验演员的演技。中国观众如果有80%能觉得这是不错的片子。相信那些《澳门风云》《唐探》等相对较差的片子就不会动辄收获20亿的天量票房,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提高了很大,现在急需的是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为好的影片买单,促进全球优秀电影的发展。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二)
金属之声这部电影虽然是传统的奥斯卡传记模版,但是身临其境的音效会让你感受到Ruben的痛苦。虽然第一眼看到电影名字会感到刺耳,焦躁,不安;其实这部电影是一个很平静的电影。或许会有人说他叙事很平淡,但是其实正是这样平淡的叙事,我们才能在电影的进度条里找到生活的影子。祝好, Enjoy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三)
片子不短有两个小时,沉下心来看,《金属之声》是一部不错的片子。能让一个健全人体会到不少听障人士的痛苦。很细腻的一部电影,有大段的默片,很考验演员的演技。中国观众如果有80%能觉得这是不错的片子。相信那些《澳门风云》《唐探》等相对较差的片子就不会动辄收获20亿的天量票房,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提高了很大,现在急需的是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为好的影片买单,促进全球优秀电影的发展。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四)
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导演在镜头运用画面调度上,很费心思。很多画面应该都是黄金分割标准。 大量的温暖,和谐,微笑,有爱,反衬男主内心突如其来巨变的心态。 从愤怒、慌张到妥协到接受,还好不要走到绝望的窟窿里去。 只要有希望,抬头总能看见阳光。 男主的角色演绎是不错,有望冲一下最佳男主。 唯一遗憾的是,西方在人生观上的很多主张的确和我们差异太大,比如男主适应的教会,无条件的接纳了他,为何不能继续接纳做了手术后的他?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五)
我是14岁左右听力开始下降,并开始佩戴助听器。
主人公的感受我或多或少也都经历过。但现实和电影往往相反,平静与接受是常态,但哀怨与愤怒也会常常闪现。
形而上的观影体验上我还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自我救赎自我和解的故事。
但具体意义上的我只能说,电影对于听力损失这件事的表达上与别的作品中失去家人,失去尊严,失去双腿等等,失去别的东西时的表达太过于如出一辙。
得出这个感受可能是因为我真的失去了听力。但还是希望以后出现同类型作品时候在感触上能更深刻一些吧。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六)
一个摇滚乐队的鼓手突然发现自己失聪,他的乐队搭档露和他都很懊恼,但又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影片去年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作为导演处女作获得媒体好评。实际上,整部电影就是删掉矛盾冲突的好莱坞模板传记片,遭遇不幸--拒绝接受--逐渐接受--主动接受很好莱坞,但电影风格完全不同,也导致很多观众觉得电影节奏太慢,内容过于冗长,但生活里接受事实绝不会过于戏剧化,这部电影非常写实。 生活就是逐渐被迫接受事实的过程,学会接受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太难了,导演给了观众一个最妥协的结局。有些电影经历过才能看得懂......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七)
今天周末爬起来看了这么一部小众电影。
虽然叫金属之声,但整部片子大多都是在安静中度过。其中蕴涵了浓烈的感情。就像年轻气盛一样,我不确定我真的看懂了,但其中的感情我真的体会到了。
就想听金属乐并不是每次都把自己变得很躁,有时恰恰相反金属乐会让你思考些什么。
感觉没有声音的交流也太浪漫了,安静或许不是一种浪漫,或许在失聪的人看来是一种残酷,但选择安静确实是一种浪漫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八)
近来都是看鱼叔的推荐选片。
小众重金属乐队的鼓手突然失聪了,乐队主唱兼女朋友将他送到互助会休养。在一群失聪人群中,他学会了如何沟通与交流,但还是念念不忘她和音乐。他决定恢复听力,手术后再见到她,却发现身边的世界已经彻底改变了。
也许突然安静的世界更能带来内心的安宁吧,我不知道。这个过程,我也没看出来男主的转变,也许是现实太残酷。
片中有几点挺有意思的,玩金属音乐的人,早上催促起床放的却是爵士黑胶,同时,也并不一定出自问题家庭,甚至可能会有优良的家庭音乐氛围和教育环境。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九)
昨晚选择这片作为春节前观影收尾太幸运了,是今年最英明最神迹决定,太有纪念意义了。这片太棒太棒了,必须五星级吐血推荐!看到片尾真的收获到了难以置信的温暖能量和无穷的动力,从去年到今年一整年的生活,因为这部电影变得有意义了。放下执念,你的任何不甘心,任何不舍,总有一天自己也会像男主角一样主动脱掉的。你失去的一切,在心如止水的宁静中,你会收获到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没有了各种欲望,你终于可以享受当下,心平气和幸福地感受不完美的自己带来的一切。你不再恨自己的善良,软弱,优柔寡断了。看好电影就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吗?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就能过好一生吗?在最绝望的时候,看一部好电影自己就能重新站起来吗?我说,可以的,我观影四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可以的,我的幸福快乐温暖终于都已经找到了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十)
你有没有感受过某些时刻的真正平静,不是像电影里的,是从出生就有的一些瞬间,比如五年级一个早上起了特别早,去了一个没人的地方散步,路上起了浓雾,再走回来浓雾散去,你仿佛看到了几只大雁飞过芦苇,你看到露水从麦苗上滴落。 再比如某然一个晌午,你从学校出来漫步在一个公园里,坐在凉亭里,什么都不做,你看着放风筝的家长领着小孩,看到无人问津被人遗失的风筝挂在树梢上。还有逃离出一个记忆里囚禁的学校时,走出大门的那一刻,一直走着走了很远,遇到有意思的事情就拍了下来,阳光明媚,身心轻松,虽然有很多事情要面对,可是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世界我要自己选择。 闭上眼睛的前十分钟,大年三十的前半段,躺在床上静的听到自己的心跳,外面烟花逐渐响起,忽远忽近,呼吸的凉气很是顺畅。睡不着在夜晚散步,脚步声非常响,可又像是静音。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十一)
往大里说,这是部关于(突然)失去、(急切)找寻、和(最终)放手影片。往小里说,这是部聋人互助会的宣传片和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抵制片。可以想象这种探索心灵之旅的姿态会很受影评人推崇(烂番茄97%)。不过我这个搞科研的怀疑论者只能表示不以为然。“聋哑人不是残疾人”的信念,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信和减少社会的歧视,这我承认。但因此就应该拒绝医疗救助吗?追求平静就一定比追逐理想高明吗?那种没收手机不让上网的大家长式做法很容易变成邪教好吗?
菜鸟导演和他弟弟教科书般的音效处理让我们对失聪的男主(以及其他听力障碍人士)更能感同身受,值得点赞。英国小生Riz Ahmed自己也玩音乐,不过主要是嘻哈和说唱。此次演一个重金属乐队鼓手想必不是难事,但花了八个月学手语还是精神可嘉。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是最好褒奖。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十二)
我的影评被删了一次,只好重新写一个吧。这个电影很好的为我们展示了听障人士的感觉。这是继《寂静之地》后,又一部以声音为观感主线的电影。拍得很有意思。
刚开始用了很多的静音和减小音量来让观众体会失聪的痛苦。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想象一下自己瞎了。那直接就让人活不起了。那一个考音乐吃饭的人呢?他即失去了功能,也是去了工作。甚至是作为一个人的成就感和自身的价值认知,都没有了。最震撼,其实是他做完手术之后的效果。观众都以为要么好了,要么不好使。但结果却是杂音。这太痛苦了。有很多时候都不如没有。既不能恢复了回去搞音乐,也不能享受寂静。这个把身家都卖了换来的手术,感觉好像被耍了一样。
这个电影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了一次听障人士的世界。体验感满满。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十三)
该片是达里尤斯·马鲁德首执导筒。约翰逊和修奈尔分别出演重金属摇滚乐队的主唱和鼓手。
《金属之声》是一部由达里尔斯·马德尔执导,里兹·阿迈德 / 马修·阿马立克 / 奥利维亚·库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属之声》影评(一):在金属之声中沉默,一个关于应付和克服的故事 《金属之声》讲述了一个应付和克服的故事。鲁宾的听觉有轻微的毛病(马德通过我们从角色的角度听见东西传达给了观众,这是他在整部电影中不断采用的一种技巧),但问题迅速发展到鲁宾几乎完全失聪的地步。 后来鲁宾找到了一个康复中心,但在他看来,这是暂时的。 他的目标是为人工耳蜗筹集资金。 我们是鲁宾奋斗的见证,他渴望找回一切。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破坏性。 为了真正帮助这个陷入自怜和恐惧中的失落灵魂,必须放弃与过去的所有联系,以便他可以在尚未面对的现实中重新建立自己。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十四)
一个「鼓手失聪」的故事,电影声效太有代入感,和男主一起被命运的重锤砸得措手不及,体无完肤,喜欢结局走向不是爽文,男主也没有揭竿而起,发奋图强,改写命运,走上人生巅峰,就是普通人如何磕磕绊绊慢慢扛住命运之锤的事儿。
不管是现在自嘲的“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还是叶嘉莹先生说“弱德之美”,亦或者打小背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归根结底,相信「平静」的力量。世界吵闹,都得学会“主动降噪”。
《金属之声》观后感(篇十五)
《金属之声》看点是在反差二字。 开篇就是重金属摇滚,一段爆裂密织的鼓点,震耳欲聋;但随着鼓手鲁本的失聪,电影的大半部分时间是在寂静中度过的。躁和静形成听觉上的反差,我们得以进入鲁本的内心世界。 重金属摇滚青年看起来不是善茬,金毛大胡子,满身刺青,感觉随时就要爆,要干出破坏之举的脾气;但就是这样一个表面上的顽主,直接被失聪摧毁,在试图面对他的 F**king Life 时,也曾愤怒疯狂,但之后一直学习用隐忍和平静面对生活的厄运。狠人其实也很脆弱,也可以在命运面前变得温顺。这又是一个反差。 也就是在这些反差中观众陪鲁本渡过两个小时寂静、缓慢而细致的时间,到最后鲁本摘下助听器的一刻,竟也跟他一样感到一种释然。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个new person,因为他明白和接受了一点: 每个人都需要学会跟生活妥协。 这时他应该能在寂静里听到那种命运的金属之声。 《金属之声》没有跳脱一部温暖细腻的治愈系电影的底色,但好在有一种反差的力量让人物内心世界的困争实现了一种放大,也就让人物有了更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