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是一部关于历史与爱情的小说,描写了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和一段跨越阶级的禁忌恋情。主人公之间的纠葛与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揪心。通过小说,作者呼吁人们珍惜现在,不忘历史,珍爱生活。
鹤唳华亭读后感篇一
早前读过的吧,也许情节模糊,但是似乎仍能看到萧定权苍白俊逸的面容,听到阿宝几不可闻的轻叹。不论是风云诡谲的情节、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精湛的笔力,还是一个个小细节都能让我看得脸上有血液倒流的感觉(真不夸张!),太佩服了!还记得胡枝子,记得那副观音像后的鹤唳华亭。
1/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二
读罢梁园大人的这部小说,满心哀戚悲凉,真如他人所评,“书中无一人不冤,无一人不惨!”但却欲罢不能。作者的辞藻之工丽、功底之厚重、情怀风骨之深沉,网上作者无人能出其右。如此好书,实在是令人惊艳!的确,作者五年磨一剑,但一部已成经典。
2/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三
读罢《鹤唳华亭》郁懑难言。青史凉薄,谁人无辜,有情无情,奈何奈何。爱憎忧怖,万劫成灰,生生世世,永不再晤。梁园行文,气象峥嵘布局幽密,读时虽偶有艰涩不畅之处,但其锋锐嶙峋的文意亦如金错刀,常令人有兵戈迫面寒意惊心之感。全书唯一的暖色,皇孙阿元,他的早夭最让人心痛。
(2014-11-29)
3/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四
很多年以前看的了,很好的书,无论是感情还是宫斗,都有一种美感。爱定权,爱阿宝,爱舅舅也爱小顾将军,甚至反派定楷我也有些心疼。定权本质上是一个文人,文人爱政治,政治不爱文人,所以他最后有这般选择,成全“仁义”二字。梁园写的隐而不漏,或许就是不那么直白,才有人说没看懂吧,用典很多,学到了很多典故。
4/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五
鹤唳华亭是我读过最有文采、最讲究典章制度、最晦涩的权谋小说了。文中欣赏的就是定权有着文人般的铮铮风骨,定权自幼受到大儒卢世瑜的教导,自然也继承了老师的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充满了理想主义者的光辉。选择坚持理想却失败地一踏涂地,始终不曾忘记母亲、老师的谆谆教诲,弟弟说的不错。定权算是被卢世瑜耽误了,终究是儒生罢了。
5/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六
看得出作者是个书生,文中有大量词汇典故。问题是作者被她的学问束缚住了,以致作为小说,太多牵绊,主线模糊,也可能是作者的技巧尚未成熟缘故。
赞赏本文的思想情怀,最后几章尤为感人。一个私德不佳,在夹缝中苦心经营的皇子,颠覆皇权只差临门一脚时却顾及天下人,牺牲了自己。两个阿宝的精神默契和注定难相守,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圆满,此种境界,小言中实罕见。
6/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七
梅烙深雪,鹤唳高寒。阿宝遇见她是幸,她遇见阿宝倒也说不出是幸或不幸。文字情节一章一章都碾得人神魂欲裂;最后几章是恍恍惚惚看下来,看到最后阿琛唤着“六叔”,又略为振作清醒,翻回上一页:“已向季春,感慕兼伤。情不自任,奈何奈何。陛下何如,吾哀劳。何赖,爱护时否?陛下倾气力,孰若别时?”一时连合上书本的力气都被抽掉了。梅核气都被这小说弄发作了……我也诚然是自作孽……
7/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八
读过四五遍才敢来评价。
着墨风月,却无关风月,偏写权力的道与术。所谓道,天下黎民,鞠躬尽瘁。所谓术,权谋心机,步步为营。只有道没有术是庸,只有术没有道是奸。萧定权正是困于道与术,困于自己之道,他人之道,自己之术,他人之术。最后他以身殉道,得到了自己精神的胜利,但是却不可说是福是祸,是喜是忧。也许他还是不够聪明到寻一条除了死亡之外道术平衡之路吧吧。
8/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九
通篇想描述的是家国大义,但是片面的视角,却只能局限于让大家看到控制欲极强的父亲和极度渴望父爱的儿子之间的极限拉扯,最后以两败俱伤而告终。渴望看到爱情的可以及时驻足了,虽然非要强加一个女性主角,阿宝确实是笔墨最多的,但是我没有看到爱情,只看到了惺惺相惜。女性在里面就是用来点缀故事的牺牲品,这里面的女性角色都过于美好,充满了易碎感,陷入这潭泥淖终究是不值得。
9/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十
我似乎是看了有十多日的样子,上下两卷《鹤唳华亭》,耗费了我好些心神。
起初以为是言情,却是悲剧一些,那也就罢了,倒没预料处处是禅机,用字又考究,便多了几分认真的心思,及至剧情峰回路转,却整体上不离湮灭的走向,我忽然觉得心灰意冷,但是心里却是钦佩的。
只是暗暗难过,哭了好些眼泪出来,却免不了学萧定权嘲讽一笑--有何可悲?死生亦不过一念,如这满庭不知名之花,又不过是终可等待的结局,谁又不是身处锦绣地狱,各行其道呢。
10/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十一
作为书粉 抛开一切来说 就是不希望它被改成电视剧 (适用于所有小说)我好难受 我觉得书里的人物是不能被代替 至少不能作为一个演员的形象出现 东宫发生的一切 定权和阿宝那份克制的情愫 等等太多 我真的希望这本书没有被发现过 可能我太过自私偏激 一想到会有人因为电视剧来看这本书 会把书里的人物形象代入演员的模样 我就有一种完了完了的感觉 还有这本书的文字 电视剧是无法替代的 我连当时琅琊榜都没这么难过 我真的特别喜欢鹤唳华亭啊 没有人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嘛
11/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十二
君为天,臣为地,父为天,子为地,可天地之间,人在哪里?
这是一本描绘封建社会的书,处处可见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下,权利对人心的折磨,从太子到庶民。
太子是个不合时宜的人,他活的疲惫、压抑、绝望,他不能像他爹那样,为了赢,抛弃作为人的感情、良心、道德,他的理想和坚持不合时宜,却是他人性的光辉,死对于他来讲,是必然,是不可逃脱的命运。
12/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十三
因为先看的电视剧,鹤唳华亭看的时候,脑海里就有罗晋的影子,网友说这书就是被嫌弃的太子的一生,我觉得是对的,很精确的。结局无疑是美的,顾承恩自杀也是美的,但我觉得并不是合理的,已经开始,没有必要得不到太子的心甘情愿就放弃,没有必要,自杀的太随意了。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有自己必然的结局,他必然走到和皇帝彻底的决裂,为社么不能让他赢呢?玉带里有7张虎符,不想反,这些动作是为了什么?真的事到临头的懦弱?牺牲张尚书一家,不也是人命吗?没看到他犹豫啊! 真是本好书!崇拜!
13/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十四
两星给文中的立意。该作的政治描写极其幼稚。实在无法想象这就是一国的国本之争的水平。一些重要阁臣遇事也只是冷汗直出,连踢皮球都不会。按理说一般爬到这种位置的都是老狐狸。人物在各种事件的反应和举动莫名其妙。许多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苍白。这篇文里的角色大多情绪化十分严重。文笔有种奇特的味道。一些词语用的有点怪。感觉人物塑造不如同类型的明宫秋词。后者的杨廷和塑造得十分出色。政治斗争描写也比本文成熟。不过鉴于本文是言情小说,就勉强马马虎虎的算了。对于男女主角的一些情感刻画也不是很好。男主简直有病,憋屈了就把气撒在别人身上,简直朱常洛翻版。
14/15页鹤唳华亭读后感篇十五
第一,政斗不等于只有宫廷小团体的暗地互撕,很多时候恰恰要依托于具体国策的实行。孝文的改革虽明确了尊卑,笼络了儒家,但激化了汉人世家和鲜卑旧族之间的矛盾反而留下了后患,北宋王安石变法更是开启三朝换局,张居正赋税改革引发的风波……政斗根本不可能如个人所愿,只会局限在宫廷朝堂,而连累不到任何一个无辜的百姓。个体只是历史的棋子。 第二,纵然同为历史的棋子,阶层也会造成天然的意识隔膜。天家衣食不出华宫丽都,就算一朝朱楼塌尽,龙子凤孙也将颠沛流离,能为太平盛世冻死骨,乱世烽烟石壕吏的,发出悲叹之音的,是杜甫,不是玄宗,是陀翁,不是沙皇,是诗人和作家,不是太子和君王。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