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传统文化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案例的分析,作者认为传统文化可以为创新提供灵感和指导,同时创新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传统即创造》读后感(一)
冈本太郎的代表作《今日的艺术》和《传统即创造》,对零基础艺术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一套书。
冈本太郎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创作涉及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摄影、著作等诸多领域,作为日本现代美术先驱,在当时一批年轻艺术家心里,是启蒙启智的存在。
这样一个牛人写的艺术论集,怎么会是好读的?
我们先从出版形式来看。
《今日的艺术》1954年由光文社出版,划在“河童丛书”(カッパ・ブックス)。
光文社是日本战后第一个成功将书籍商业化的出版社,为了与面向知识阶层的“岩波新书”相抗,时任社长的神吉晴夫创立了“河童丛书”,走轻型社科路线,旨在为大众推介轻松易读的“教养新书”,也由此掀起了50年代中期日本第一次“新书”热潮。甚至当时还传出了光文社的书可以比鸡蛋这样的日常食品还好卖的戏谈。“河童丛书”的成功促使光文社又设立了“河童小说”书系,创刊发行的便是松本清张的《零的焦点》。
这里要提的是日本“新书”的概念。所谓“新书”并不与“旧书”对应,而是指新近刊行的学术出版物,一种日本特有的出版形式,一般较薄,两百多页,开本小,便于携带。
《今日的艺术》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被推介在了大家眼前,由此也可以想见本书的好读。
这时的冈本太郎已经提出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对极主义”,以及震惊日本文化界的“绳纹文化论”。
“对极主义”即不寻求造型表面的协调或均衡,而是将直接呈现相互对峙的矛盾作为作品形态的主体。他认为,现代社会自身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艺术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不能回避或粉饰现实,只有直面纷繁复杂的矛盾,并用艺术手法予以揭示,才能激发潜在于历史文化中的生命力,引导社会走向希望的未来。
1956年,《今日的艺术》出版两年后,冈本太郎又写出《传统即创造》一书,全面论述上一本的未尽话题——日本的传统文化,并在第二章详细阐释了自己之前在《美术手帖》上发表的“绳纹文化论”。
他认为,日本的原生艺术精神就体现在远古的绳纹土器上。
这两本书的出版,让冈本太郎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今日的艺术》成为当年的大畅销书,横尾忠则在此书序言中提到,“热爱艺术、希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该都读过”。《传统即创造》出版后,在日本文化界掀起巨大风波,有的教科书中开始从绳纹时代介绍日本美术,而非之前学界、民众公认的弥生时代。
其次是冈本太郎这个人。
他因为讨厌故作高深、满口术语的学究,所以书中的语言很浅显易懂,像老师备课的教案。
冈本太郎贯彻这两本书的其中一大观点就是,艺术没有内行外行之分,人人都能创造。他以此立场,在写作时把自己放在了和普通读者相同的“小白”的位置。语言、观点一旦接地气就会避免很多同类书籍的高谈阔论,看似不正经实则有深意的金句时时蹦出,让人会心一笑。
他在《今日的艺术》中写道:“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让人舒服”,因为“充满激情的艺术会不由分说地迫近、刺激我们,不管我们能不能看懂。这样的作品必然让人不快。”
同样是批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他的态度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法隆寺失火的时候,烧毁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他在《传统即创造》中说:法隆寺失火反而引起大家关注传统文化,不再那么自以为是了。他认为法隆寺烧得好,这是年轻人直视传统的最佳机会。如果为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感到可惜,就应该竭尽全力填补它遗留的空白。
比起绘画和雕塑作品,冈本太郎的电视演讲、书籍出版等行为影响日本人更深。艺术家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思想,这在他那个年代很少见,因此他被美术界认为是异类。现在很多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村上隆等都乐于亲自参加各种互动,追溯源头,就是受到冈本太郎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他拒绝出售自己的作品,去世后所有代表作都被收藏在冈本太郎美术馆里。大家有机会去他的家乡神奈川县川崎市时别忘了去看看。
《传统即创造》读后感(二)
‘生活即是艺术,艺术改变生活’这是冈本太郎先生于《今日的艺术》表达出来的中心论点。诚然,一切艺术的灵感皆源于一个人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并最终反应于自身价值。而在这其中,‘传统即创造’的力量又是居功至伟。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即创造’呢?就让我们跟着大师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全面的角度展望、重组它们让它们在新鲜的体系中释放光彩’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而非专家的视角,往往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惊喜。一个基于我们自身思考的评价反而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传统就跟银行存款差不多,需要‘滚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就需要靠我们的双手换发光彩,创造新的价值。形式不是关键,‘代代相承’才是因果业障。 而遇见人类能够把握的东西都应该转化为我们的食量,唯有强健而全面的生命激情才能成为新传统的证明] 这也就是全书的主题了。
[绳文土器–民族生命力] 绳纹时代,处于日本‘新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彼时,中国已经经过了殷、周两个时代,外国亦处于印度与古希腊文明的顶峰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以农耕与狩猎为主,‘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成为了唯一的信条。焦虑、孤独、偶然成为高成了当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因素。相较于较为平和的弥生时代(彼时中国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三个时代,欧洲亦处于罗马帝国时期)绳文时代的人们更加激情与狂热。这种特质为他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而其中集大成者反应于一身的,就是‘绳文土器’了。 从外观上来看,绳文土器具有十分强烈的美感。其中,隆线纹与极度的不对称性,也向观者们展现出了异样的冲击!这种纹路激烈而犀利,随意而奔放,明显带有当时的社会特点,而这种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反美学色彩的形式,令人流连忘返,神思向往。‘异样的协调不知不觉在体内产生共鸣’起独特的超近代时空间感,令人着实惊叹!很难想象,在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代,居然可以造出如此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品。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吧? 从模样来看,其多以宗教类图案作为展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与危机,人被强大的矛盾撕扯,又忍受、克服了撕扯的痛苦,显得无比坚忍’令人倍感叹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应该将这种淡定、明朗而爽快的态度引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转化成艺术内涵’这样才能缔造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光琳–无情的传统] 要说日本的传统,也许大家会举出许多例子,譬如:樱花、能乐、书道、歌舞伎等等;这些文化延续至今,无不显示着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而这其中绘画不乏代表着日本传统的画家们。而其中较为知名的,莫过于‘光琳宗达派’的集大成者——尾形光琳了。 尾形光琳(1658–1716)日本画家、工艺美术家,生于元禄年间(1688–1703东山天皇主政,幕府将军为德川纲吉)当时町人受到压迫,随之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使得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潜力,艺术失去了厚重绚烂的气息。生活的压力无处宣泄,一切变得寡淡,灰暗。政策上的扭曲最终造成了这种‘不幸’令人惋惜。也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光琳美学中那种富有‘逻辑、无情、纯粹’的特殊之美。而其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时代精神,也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町人的‘高度’。突破时代的桎梏,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超越.突破’自我,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这种诡吊的紧迫感才是艺术的内容,它超越了装饰目的,甚至令人不快。与此同时,又是一种超越快感的战栗、一种复杂的矛盾’ 我想,所谓‘坚强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又或许,这正是‘光琳艺术’的魅力所在,不是么? [中世的庭园—矛盾的技术]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代表日式之美,那除了上述的几尊代表事物以外,就是传统的日式建筑了;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庭园’了。 ‘庭园’,在原始社会是归属整个集体的广场,既可以工作,又可以举行各种活动。 而到了‘农耕社会’在成了家畜的乐园以及加工农作物的作坊。待到以物易物的全盛时期,又多了市场的属性。‘成为集体社会的功能的广场’而到了阶级时代更是一度成为了一种身份上的象征’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好的现代艺术自会扑向我们,不需要任何条件,没什么典故来历,不讲究观赏方法,也没有条条框框’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的时候,不要带着主观的眼镜去看待它,更不需要去特意评价它。因为,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以及三言两语的几句妄言就丧失掉其原本的价值。一件优秀并能够最终源远流长的艺术品,其内涵必定是极为丰富的。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去弘扬并传播这些‘财富’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孕育出更猛烈的‘创造力’,为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良性循环’,不是吗?
最后,引用书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过去”是从创造角度回望的每一个瞬间;只有被重塑过的每个瞬间才是鲜活的,才能化为传统。’ 传统需要我们去创造! 「传统即创造」
《传统即创造》读后感(三)
‘生活即是艺术,艺术改变生活’这是冈本太郎先生于《今日的艺术》表达出来的中心论点。诚然,一切艺术的灵感皆源于一个人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并最终反应于自身价值。而在这其中,‘传统即创造’的力量又是居功至伟。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即创造’呢?就让我们跟着大师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全面的角度展望、重组它们让它们在新鲜的体系中释放光彩’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而非专家的视角,往往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惊喜。一个基于我们自身思考的评价反而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传统就跟银行存款差不多,需要‘滚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就需要靠我们的双手换发光彩,创造新的价值。形式不是关键,‘代代相承’才是因果业障。 而遇见人类能够把握的东西都应该转化为我们的食量,唯有强健而全面的生命激情才能成为新传统的证明] 这也就是全书的主题了。
[绳文土器–民族生命力] 绳纹时代,处于日本‘新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彼时,中国已经经过了殷、周两个时代,外国亦处于印度与古希腊文明的顶峰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以农耕与狩猎为主,‘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成为了唯一的信条。焦虑、孤独、偶然成为高成了当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因素。相较于较为平和的弥生时代(彼时中国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三个时代,欧洲亦处于罗马帝国时期)绳文时代的人们更加激情与狂热。这种特质为他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而其中集大成者反应于一身的,就是‘绳文土器’了。 从外观上来看,绳文土器具有十分强烈的美感。其中,隆线纹与极度的不对称性,也向观者们展现出了异样的冲击!这种纹路激烈而犀利,随意而奔放,明显带有当时的社会特点,而这种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反美学色彩的形式,令人流连忘返,神思向往。‘异样的协调不知不觉在体内产生共鸣’起独特的超近代时空间感,令人着实惊叹!很难想象,在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代,居然可以造出如此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品。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吧? 从模样来看,其多以宗教类图案作为展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与危机,人被强大的矛盾撕扯,又忍受、克服了撕扯的痛苦,显得无比坚忍’令人倍感叹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应该将这种淡定、明朗而爽快的态度引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转化成艺术内涵’这样才能缔造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光琳–无情的传统] 要说日本的传统,也许大家会举出许多例子,譬如:樱花、能乐、书道、歌舞伎等等;这些文化延续至今,无不显示着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而这其中绘画不乏代表着日本传统的画家们。而其中较为知名的,莫过于‘光琳宗达派’的集大成者——尾形光琳了。 尾形光琳(1658–1716)日本画家、工艺美术家,生于元禄年间(1688–1703东山天皇主政,幕府将军为德川纲吉)当时町人受到压迫,随之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使得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潜力,艺术失去了厚重绚烂的气息。生活的压力无处宣泄,一切变得寡淡,灰暗。政策上的扭曲最终造成了这种‘不幸’令人惋惜。也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光琳美学中那种富有‘逻辑、无情、纯粹’的特殊之美。而其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时代精神,也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町人的‘高度’。突破时代的桎梏,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超越.突破’自我,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这种诡吊的紧迫感才是艺术的内容,它超越了装饰目的,甚至令人不快。与此同时,又是一种超越快感的战栗、一种复杂的矛盾’ 我想,所谓‘坚强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又或许,这正是‘光琳艺术’的魅力所在,不是么?
[中世的庭园—矛盾的技术]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代表日式之美,那除了上述的几尊代表事物以外,就是传统的日式建筑了;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庭园’了。 ‘庭园’,在原始社会是归属整个集体的广场,既可以工作,又可以举行各种活动。 而到了‘农耕社会’在成了家畜的乐园以及加工农作物的作坊。待到以物易物的全盛时期,又多了市场的属性。‘成为集体社会的功能的广场’而到了阶级时代更是一度成为了一种身份上的象征’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好的现代艺术自会扑向我们,不需要任何条件,没什么典故来历,不讲究观赏方法,也没有条条框框’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的时候,不要带着主观的眼镜去看待它,更不需要去特意评价它。因为,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以及三言两语的几句妄言就丧失掉其原本的价值。一件优秀并能够最终源远流长的艺术品,其内涵必定是极为丰富的。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去弘扬并传播这些‘财富’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孕育出更猛烈的‘创造力’,为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良性循环’,不是吗? 最后,引用书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过去”是从创造角度回望的每一个瞬间;只有被重塑过的每个瞬间才是鲜活的,才能化为传统。’ 传统需要我们去创造! 「传统即创造」
《传统即创造》读后感(四)
‘生活即是艺术,艺术改变生活’这是冈本太郎先生于《今日的艺术》表达出来的中心论点。诚然,一切艺术的灵感皆源于一个人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并最终反应于自身价值。而在这其中,‘传统即创造’的力量又是居功至伟。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即创造’呢?就让我们跟着大师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全面的角度展望、重组它们让它们在新鲜的体系中释放光彩’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而非专家的视角,往往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惊喜。一个基于我们自身思考的评价反而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传统就跟银行存款差不多,需要‘滚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就需要靠我们的双手换发光彩,创造新的价值。形式不是关键,‘代代相承’才是因果业障。 而遇见人类能够把握的东西都应该转化为我们的食量,唯有强健而全面的生命激情才能成为新传统的证明] 这也就是全书的主题了。
[绳文土器–民族生命力] 绳纹时代,处于日本‘新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彼时,中国已经经过了殷、周两个时代,外国亦处于印度与古希腊文明的顶峰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以农耕与狩猎为主,‘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成为了唯一的信条。焦虑、孤独、偶然成为高成了当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因素。相较于较为平和的弥生时代(彼时中国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三个时代,欧洲亦处于罗马帝国时期)绳文时代的人们更加激情与狂热。这种特质为他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而其中集大成者反应于一身的,就是‘绳文土器’了。 从外观上来看,绳文土器具有十分强烈的美感。其中,隆线纹与极度的不对称性,也向观者们展现出了异样的冲击!这种纹路激烈而犀利,随意而奔放,明显带有当时的社会特点,而这种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反美学色彩的形式,令人流连忘返,神思向往。‘异样的协调不知不觉在体内产生共鸣’起独特的超近代时空间感,令人着实惊叹!很难想象,在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代,居然可以造出如此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品。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吧? 从模样来看,其多以宗教类图案作为展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与危机,人被强大的矛盾撕扯,又忍受、克服了撕扯的痛苦,显得无比坚忍’令人倍感叹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应该将这种淡定、明朗而爽快的态度引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转化成艺术内涵’这样才能缔造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光琳–无情的传统] 要说日本的传统,也许大家会举出许多例子,譬如:樱花、能乐、书道、歌舞伎等等;这些文化延续至今,无不显示着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而这其中绘画不乏代表着日本传统的画家们。而其中较为知名的,莫过于‘光琳宗达派’的集大成者——尾形光琳了。 尾形光琳(1658–1716)日本画家、工艺美术家,生于元禄年间(1688–1703东山天皇主政,幕府将军为德川纲吉)当时町人受到压迫,随之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使得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潜力,艺术失去了厚重绚烂的气息。生活的压力无处宣泄,一切变得寡淡,灰暗。政策上的扭曲最终造成了这种‘不幸’令人惋惜。也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光琳美学中那种富有‘逻辑、无情、纯粹’的特殊之美。而其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时代精神,也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町人的‘高度’。突破时代的桎梏,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超越.突破’自我,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这种诡吊的紧迫感才是艺术的内容,它超越了装饰目的,甚至令人不快。与此同时,又是一种超越快感的战栗、一种复杂的矛盾’ 我想,所谓‘坚强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又或许,这正是‘光琳艺术’的魅力所在,不是么?
[中世的庭园—矛盾的技术]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代表日式之美,那除了上述的几尊代表事物以外,就是传统的日式建筑了;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庭园’了。 ‘庭园’,在原始社会是归属整个集体的广场,既可以工作,又可以举行各种活动。 而到了‘农耕社会’在成了家畜的乐园以及加工农作物的作坊。待到以物易物的全盛时期,又多了市场的属性。‘成为集体社会的功能的广场’而到了阶级时代更是一度成为了一种身份上的象征’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好的现代艺术自会扑向我们,不需要任何条件,没什么典故来历,不讲究观赏方法,也没有条条框框’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的时候,不要带着主观的眼镜去看待它,更不需要去特意评价它。因为,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以及三言两语的几句妄言就丧失掉其原本的价值。一件优秀并能够最终源远流长的艺术品,其内涵必定是极为丰富的。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去弘扬并传播这些‘财富’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孕育出更猛烈的‘创造力’,为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良性循环’,不是吗? 最后,引用书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过去”是从创造角度回望的每一个瞬间;只有被重塑过的每个瞬间才是鲜活的,才能化为传统。’ 传统需要我们去创造! 「传统即创造」
《传统即创造》读后感(五)
‘生活即是艺术,艺术改变生活’这是冈本太郎先生于《今日的艺术》表达出来的中心论点。诚然,一切艺术的灵感皆源于一个人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并最终反应于自身价值。而在这其中,‘传统即创造’的力量又是居功至伟。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即创造’呢?就让我们跟着大师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全面的角度展望、重组它们让它们在新鲜的体系中释放光彩’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而非专家的视角,往往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惊喜。一个基于我们自身思考的评价反而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传统就跟银行存款差不多,需要‘滚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就需要靠我们的双手换发光彩,创造新的价值。形式不是关键,‘代代相承’才是因果业障。 而遇见人类能够把握的东西都应该转化为我们的食量,唯有强健而全面的生命激情才能成为新传统的证明] 这也就是全书的主题了。
[绳文土器–民族生命力] 绳纹时代,处于日本‘新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彼时,中国已经经过了殷、周两个时代,外国亦处于印度与古希腊文明的顶峰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以农耕与狩猎为主,‘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成为了唯一的信条。焦虑、孤独、偶然成为高成了当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因素。相较于较为平和的弥生时代(彼时中国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三个时代,欧洲亦处于罗马帝国时期)绳文时代的人们更加激情与狂热。这种特质为他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而其中集大成者反应于一身的,就是‘绳文土器’了。 从外观上来看,绳文土器具有十分强烈的美感。其中,隆线纹与极度的不对称性,也向观者们展现出了异样的冲击!这种纹路激烈而犀利,随意而奔放,明显带有当时的社会特点,而这种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反美学色彩的形式,令人流连忘返,神思向往。‘异样的协调不知不觉在体内产生共鸣’起独特的超近代时空间感,令人着实惊叹!很难想象,在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代,居然可以造出如此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品。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吧? 从模样来看,其多以宗教类图案作为展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与危机,人被强大的矛盾撕扯,又忍受、克服了撕扯的痛苦,显得无比坚忍’令人倍感叹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应该将这种淡定、明朗而爽快的态度引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转化成艺术内涵’这样才能缔造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光琳–无情的传统] 要说日本的传统,也许大家会举出许多例子,譬如:樱花、能乐、书道、歌舞伎等等;这些文化延续至今,无不显示着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而这其中绘画不乏代表着日本传统的画家们。而其中较为知名的,莫过于‘光琳宗达派’的集大成者——尾形光琳了。 尾形光琳(1658–1716)日本画家、工艺美术家,生于元禄年间(1688–1703东山天皇主政,幕府将军为德川纲吉)当时町人受到压迫,随之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使得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潜力,艺术失去了厚重绚烂的气息。生活的压力无处宣泄,一切变得寡淡,灰暗。政策上的扭曲最终造成了这种‘不幸’令人惋惜。也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光琳美学中那种富有‘逻辑、无情、纯粹’的特殊之美。而其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时代精神,也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町人的‘高度’。突破时代的桎梏,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超越.突破’自我,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这种诡吊的紧迫感才是艺术的内容,它超越了装饰目的,甚至令人不快。与此同时,又是一种超越快感的战栗、一种复杂的矛盾’ 我想,所谓‘坚强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又或许,这正是‘光琳艺术’的魅力所在,不是么?
[中世的庭园—矛盾的技术]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代表日式之美,那除了上述的几尊代表事物以外,就是传统的日式建筑了;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庭园’了。 ‘庭园’,在原始社会是归属整个集体的广场,既可以工作,又可以举行各种活动。 而到了‘农耕社会’在成了家畜的乐园以及加工农作物的作坊。待到以物易物的全盛时期,又多了市场的属性。‘成为集体社会的功能的广场’而到了阶级时代更是一度成为了一种身份上的象征’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好的现代艺术自会扑向我们,不需要任何条件,没什么典故来历,不讲究观赏方法,也没有条条框框’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的时候,不要带着主观的眼镜去看待它,更不需要去特意评价它。因为,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以及三言两语的几句妄言就丧失掉其原本的价值。一件优秀并能够最终源远流长的艺术品,其内涵必定是极为丰富的。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去弘扬并传播这些‘财富’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孕育出更猛烈的‘创造力’,为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良性循环’,不是吗? 最后,引用书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过去”是从创造角度回望的每一个瞬间;只有被重塑过的每个瞬间才是鲜活的,才能化为传统。’ 传统需要我们去创造! 「传统即创造」
《传统即创造》读后感(六)
‘生活即是艺术,艺术改变生活’这是冈本太郎先生于《今日的艺术》表达出来的中心论点。诚然,一切艺术的灵感皆源于一个人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并最终反应于自身价值。而在这其中,‘传统即创造’的力量又是居功至伟。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即创造’呢?就让我们跟着大师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全面的角度展望、重组它们让它们在新鲜的体系中释放光彩’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而非专家的视角,往往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惊喜。一个基于我们自身思考的评价反而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传统就跟银行存款差不多,需要‘滚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就需要靠我们的双手换发光彩,创造新的价值。形式不是关键,‘代代相承’才是因果业障。 而遇见人类能够把握的东西都应该转化为我们的食量,唯有强健而全面的生命激情才能成为新传统的证明] 这也就是全书的主题了。
[绳文土器–民族生命力] 绳纹时代,处于日本‘新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彼时,中国已经经过了殷、周两个时代,外国亦处于印度与古希腊文明的顶峰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以农耕与狩猎为主,‘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成为了唯一的信条。焦虑、孤独、偶然成为高成了当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因素。相较于较为平和的弥生时代(彼时中国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三个时代,欧洲亦处于罗马帝国时期)绳文时代的人们更加激情与狂热。这种特质为他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而其中集大成者反应于一身的,就是‘绳文土器’了。 从外观上来看,绳文土器具有十分强烈的美感。其中,隆线纹与极度的不对称性,也向观者们展现出了异样的冲击!这种纹路激烈而犀利,随意而奔放,明显带有当时的社会特点,而这种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反美学色彩的形式,令人流连忘返,神思向往。‘异样的协调不知不觉在体内产生共鸣’起独特的超近代时空间感,令人着实惊叹!很难想象,在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代,居然可以造出如此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品。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吧? 从模样来看,其多以宗教类图案作为展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与危机,人被强大的矛盾撕扯,又忍受、克服了撕扯的痛苦,显得无比坚忍’令人倍感叹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应该将这种淡定、明朗而爽快的态度引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转化成艺术内涵’这样才能缔造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光琳–无情的传统] 要说日本的传统,也许大家会举出许多例子,譬如:樱花、能乐、书道、歌舞伎等等;这些文化延续至今,无不显示着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而这其中绘画不乏代表着日本传统的画家们。而其中较为知名的,莫过于‘光琳宗达派’的集大成者——尾形光琳了。 尾形光琳(1658–1716)日本画家、工艺美术家,生于元禄年间(1688–1703东山天皇主政,幕府将军为德川纲吉)当时町人受到压迫,随之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使得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潜力,艺术失去了厚重绚烂的气息。生活的压力无处宣泄,一切变得寡淡,灰暗。政策上的扭曲最终造成了这种‘不幸’令人惋惜。也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光琳美学中那种富有‘逻辑、无情、纯粹’的特殊之美。而其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时代精神,也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町人的‘高度’。突破时代的桎梏,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超越.突破’自我,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这种诡吊的紧迫感才是艺术的内容,它超越了装饰目的,甚至令人不快。与此同时,又是一种超越快感的战栗、一种复杂的矛盾’ 我想,所谓‘坚强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又或许,这正是‘光琳艺术’的魅力所在,不是么?
[中世的庭园—矛盾的技术]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代表日式之美,那除了上述的几尊代表事物以外,就是传统的日式建筑了;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庭园’了。 ‘庭园’,在原始社会是归属整个集体的广场,既可以工作,又可以举行各种活动。 而到了‘农耕社会’在成了家畜的乐园以及加工农作物的作坊。待到以物易物的全盛时期,又多了市场的属性。‘成为集体社会的功能的广场’而到了阶级时代更是一度成为了一种身份上的象征’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好的现代艺术自会扑向我们,不需要任何条件,没什么典故来历,不讲究观赏方法,也没有条条框框’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的时候,不要带着主观的眼镜去看待它,更不需要去特意评价它。因为,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以及三言两语的几句妄言就丧失掉其原本的价值。一件优秀并能够最终源远流长的艺术品,其内涵必定是极为丰富的。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去弘扬并传播这些‘财富’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孕育出更猛烈的‘创造力’,为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良性循环’,不是吗? 最后,引用书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过去”是从创造角度回望的每一个瞬间;只有被重塑过的每个瞬间才是鲜活的,才能化为传统。’ 传统需要我们去创造! 「传统即创造」
《传统即创造》读后感(七)
‘生活即是艺术,艺术改变生活’这是冈本太郎先生于《今日的艺术》表达出来的中心论点。诚然,一切艺术的灵感皆源于一个人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并最终反应于自身价值。而在这其中,‘传统即创造’的力量又是居功至伟。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即创造’呢?就让我们跟着大师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全面的角度展望、重组它们让它们在新鲜的体系中释放光彩’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而非专家的视角,往往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惊喜。一个基于我们自身思考的评价反而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传统就跟银行存款差不多,需要‘滚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就需要靠我们的双手换发光彩,创造新的价值。形式不是关键,‘代代相承’才是因果业障。 而遇见人类能够把握的东西都应该转化为我们的食量,唯有强健而全面的生命激情才能成为新传统的证明] 这也就是全书的主题了。
[绳文土器–民族生命力]
绳纹时代,处于日本‘新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彼时,中国已经经过了殷、周两个时代,外国亦处于印度与古希腊文明的顶峰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以农耕与狩猎为主,‘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成为了唯一的信条。焦虑、孤独、偶然成为高成了当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因素。相较于较为平和的弥生时代(彼时中国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三个时代,欧洲亦处于罗马帝国时期)绳文时代的人们更加激情与狂热。这种特质为他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而其中集大成者反应于一身的,就是‘绳文土器’了。
从外观上来看,绳文土器具有十分强烈的美感。其中,隆线纹与极度的不对称性,也向观者们展现出了异样的冲击!这种纹路激烈而犀利,随意而奔放,明显带有当时的社会特点,而这种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反美学色彩的形式,令人流连忘返,神思向往。‘异样的协调不知不觉在体内产生共鸣’起独特的超近代时空间感,令人着实惊叹!很难想象,在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代,居然可以造出如此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品。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吧?
从模样来看,其多以宗教类图案作为展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与危机,人被强大的矛盾撕扯,又忍受、克服了撕扯的痛苦,显得无比坚忍’令人倍感叹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应该将这种淡定、明朗而爽快的态度引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转化成艺术内涵’这样才能缔造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光琳–无情的传统]
要说日本的传统,也许大家会举出许多例子,譬如:樱花、能乐、书道、歌舞伎等等;这些文化延续至今,无不显示着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而这其中绘画不乏代表着日本传统的画家们。而其中较为知名的,莫过于‘光琳宗达派’的集大成者——尾形光琳了。
尾形光琳(1658–1716)日本画家、工艺美术家,生于元禄年间(1688–1703东山天皇主政,幕府将军为德川纲吉)当时町人受到压迫,随之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使得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潜力,艺术失去了厚重绚烂的气息。生活的压力无处宣泄,一切变得寡淡,灰暗。政策上的扭曲最终造成了这种‘不幸’令人惋惜。也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光琳美学中那种富有‘逻辑、无情、纯粹’的特殊之美。而其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时代精神,也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町人的‘高度’。突破时代的桎梏,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超越.突破’自我,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这种诡吊的紧迫感才是艺术的内容,它超越了装饰目的,甚至令人不快。与此同时,又是一种超越快感的战栗、一种复杂的矛盾’
我想,所谓‘坚强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又或许,这正是‘光琳艺术’的魅力所在,不是么?
[中世的庭园—矛盾的技术]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代表日式之美,那除了上述的几尊代表事物以外,就是传统的日式建筑了;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庭园’了。
‘庭园’,在原始社会是归属整个集体的广场,既可以工作,又可以举行各种活动。 而到了‘农耕社会’在成了家畜的乐园以及加工农作物的作坊。待到以物易物的全盛时期,又多了市场的属性。‘成为集体社会的功能的广场’而到了阶级时代更是一度成为了一种身份上的象征’
‘随着历史演变与禅宗的影响,庭园逐渐变成了让人静静欣赏的对象,不再是政治与竞技的舞台,与活跃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远’ 。形态上的精巧与更加精湛的技术确立下来;而到了‘德川幕府’时期富裕的‘町人阶级’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其带到了城镇的的中心。仓库与民宅林立的地方并注重渗透到‘平民阶级’中。最终,形成了日本‘庭园’封建化,人工化的特征。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好的现代艺术自会扑向我们,不需要任何条件,没什么典故来历,不讲究观赏方法,也没有条条框框’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的时候,不要带着主观的眼镜去看待它,更不需要去特意评价它。因为,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以及三言两语的几句妄言就丧失掉其原本的价值。一件优秀并能够最终源远流长的艺术品,其内涵必定是极为丰富的。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去弘扬并传播这些‘财富’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孕育出更猛烈的‘创造力’,为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良性循环’,不是吗?
最后,引用书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过去”是从创造角度回望的每一个瞬间;只有被重塑过的每个瞬间才是鲜活的,才能化为传统。’
传统需要我们去创造!
「传统即创造」
《传统即创造》读后感(八)
‘生活即是艺术,艺术改变生活’这是冈本太郎先生于《今日的艺术》表达出来的中心论点。诚然,一切艺术的灵感皆源于一个人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并最终反应于自身价值。而在这其中,‘传统即创造’的力量又是居功至伟。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即创造’呢?就让我们跟着大师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全面的角度展望、重组它们让它们在新鲜的体系中释放光彩’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而非专家的视角,往往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惊喜。一个基于我们自身思考的评价反而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传统就跟银行存款差不多,需要‘滚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就需要靠我们的双手换发光彩,创造新的价值。形式不是关键,‘代代相承’才是因果业障。 而遇见人类能够把握的东西都应该转化为我们的食量,唯有强健而全面的生命激情才能成为新传统的证明] 这也就是全书的主题了。
[绳文土器–民族生命力]
绳纹时代,处于日本‘新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彼时,中国已经经过了殷、周两个时代,外国亦处于印度与古希腊文明的顶峰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以农耕与狩猎为主,‘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成为了唯一的信条。焦虑、孤独、偶然成为高成了当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因素。相较于较为平和的弥生时代(彼时中国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三个时代,欧洲亦处于罗马帝国时期)绳文时代的人们更加激情与狂热。这种特质为他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而其中集大成者反应于一身的,就是‘绳文土器’了。
从外观上来看,绳文土器具有十分强烈的美感。其中,隆线纹与极度的不对称性,也向观者们展现出了异样的冲击!这种纹路激烈而犀利,随意而奔放,明显带有当时的社会特点,而这种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反美学色彩的形式,令人流连忘返,神思向往。‘异样的协调不知不觉在体内产生共鸣’起独特的超近代时空间感,令人着实惊叹!很难想象,在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代,居然可以造出如此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品。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吧?
从模样来看,其多以宗教类图案作为展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与危机,人被强大的矛盾撕扯,又忍受、克服了撕扯的痛苦,显得无比坚忍’令人倍感叹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应该将这种淡定、明朗而爽快的态度引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转化成艺术内涵’这样才能缔造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光琳–无情的传统]
要说日本的传统,也许大家会举出许多例子,譬如:樱花、能乐、书道、歌舞伎等等;这些文化延续至今,无不显示着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而这其中绘画不乏代表着日本传统的画家们。而其中较为知名的,莫过于‘光琳宗达派’的集大成者——尾形光琳了。
尾形光琳(1658–1716)日本画家、工艺美术家,生于元禄年间(1688–1703东山天皇主政,幕府将军为德川纲吉)当时町人受到压迫,随之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使得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潜力,艺术失去了厚重绚烂的气息。生活的压力无处宣泄,一切变得寡淡,灰暗。政策上的扭曲最终造成了这种‘不幸’令人惋惜。也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光琳美学中那种富有‘逻辑、无情、纯粹’的特殊之美。而其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时代精神,也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町人的‘高度’。突破时代的桎梏,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超越.突破’自我,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这种诡吊的紧迫感才是艺术的内容,它超越了装饰目的,甚至令人不快。与此同时,又是一种超越快感的战栗、一种复杂的矛盾’
我想,所谓‘坚强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又或许,这正是‘光琳艺术’的魅力所在,不是么?
[中世的庭园—矛盾的技术]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代表日式之美,那除了上述的几尊代表事物以外,就是传统的日式建筑了;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庭园’了。
‘庭园’,在原始社会是归属整个集体的广场,既可以工作,又可以举行各种活动。 而到了‘农耕社会’在成了家畜的乐园以及加工农作物的作坊。待到以物易物的全盛时期,又多了市场的属性。‘成为集体社会的功能的广场’而到了阶级时代更是一度成为了一种身份上的象征’
‘随着历史演变与禅宗的影响,庭园逐渐变成了让人静静欣赏的对象,不再是政治与竞技的舞台,与活跃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远’ 。形态上的精巧与更加精湛的技术确立下来;而到了‘德川幕府’时期富裕的‘町人阶级’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其带到了城镇的的中心。仓库与民宅林立的地方并注重渗透到‘平民阶级’中。最终,形成了日本‘庭园’封建化,人工化的特征。
冈本太郎先生认为:‘好的现代艺术自会扑向我们,不需要任何条件,没什么典故来历,不讲究观赏方法,也没有条条框框’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的时候,不要带着主观的眼镜去看待它,更不需要去特意评价它。因为,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以及三言两语的几句妄言就丧失掉其原本的价值。一件优秀并能够最终源远流长的艺术品,其内涵必定是极为丰富的。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去弘扬并传播这些‘财富’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孕育出更猛烈的‘创造力’,为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良性循环’,不是吗?
最后,引用书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过去”是从创造角度回望的每一个瞬间;只有被重塑过的每个瞬间才是鲜活的,才能化为传统。’
传统需要我们去创造!
「传统即创造」
《传统即创造》读后感(九)
冈本太郎这个名字,大多人可能不够熟悉,但我敢断言,你一定看过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太阳之塔。
我仍记得中学的课本上这样介绍太阳之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冈本太郎大抵也没有想到,他这组为世博会创造的雕塑,竟然在中国教科书中被如此解释。
冈本太郎本人
1967年,冈本太郎受邀担任大阪世界博览会主题场馆的设计师,为博览会的中心设施节日广场进行综合设计。随后,他开始了大阪世博会主题展示的策划。
首先,冈本认真调研了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主题展示,认为其主题馆过于分散,过度牵制了主办方精力,且展示直白,对游客的震撼不够。
他心目中理想的主题展示,应当集中在同一座建筑内,于是,太阳塔的构思应运而生。
太阳之塔的外表是一个冲天巨人,巨人高举的双臂托起了两侧蜿蜒而出的屋顶。整体设计风格与样式,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中。塔中央造型奇特的人脸由“太阳之脸”和“暗黑之星”两个半边面具组成,这种符号充斥着原始的坚毅与丰盈。
远远望去,整体造型则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野蛮性”,塔身类似日本古坟时代的埴轮,脸部设计则源于日本绳文时代的土偶与土面。
太阳之塔
不必疑惑冈本作为现代美术大师为何将传统元素运用得如此的得心应手,早在1952年,他就已将绳文时代的土器摆到传统与艺术的层面加以探讨。
但许多日本艺术家都只将绳文土器视作考古资料,并未定位成艺术的传统,忽视了蕴藏在其中浓厚、复杂、不和谐却又强健的美感。
冈本不愿看到这样的状况,他特地开辟了整个章节来探讨绳文土器的内涵与传统,他认为:绳纹土器的设计中,蕴含着原始人与超自然沟通的态度,强烈的不对称性与线条的反差呈现出积极的空间感,极易引起现代人类的共鸣。
《传统即创造》中 绳纹时代的土面
于是,用这样的理念,冈本设计出了太阳之塔。当民众站在塔下仰望时,会由衷地被一种独特的神秘气氛感染,宛如置身于日本远古时代的祭祀现场。
那么,这种氛围代表了什么呢?我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是以怎样的方式而被打动的呢?换言之,艺术到底是什么?在《传统即创造》之前,冈本于1954年写就的《今日的艺术》一书中,正文的第一句话也这样问道:
“艺术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艺术,我这样的普通人可看不懂;有人会说,就算没有艺术不一样过日子吗?但是,也有人会为此深受感动,甚至倾注一生。
冈本太郎艺术作品
艺术就是生活本身?假如我们生活的同时,艺术就在不断地发生着,那它的意义在何处?冈本为像我这样疑惑的读者解释了其中缘由。
将这种状况代入太阳之塔中,当我们置身塔下,被这座诡异、奇特又难以理解的建筑所注视着,却感到一种震撼灵魂的、强烈的、根本的惊异,身体的每个毛孔都由于这种震撼舒张开来。
你会疑心这是否是空调温度过低引起的应激反应,但我能诚实地告诉你,当我站在中国美术馆看那场鲁迅专题的美术展时,这正是我的亲身体验。
绳纹时代具有空间感的雕塑
我们不用拘泥于懂或者不懂的问题,当我们在觉得作品好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懂了好的一部分内容,不必为了其他没弄懂的地方担心。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虚荣装作很懂艺术,也不能因为不懂,就从此对艺术敬而远之。
冈本说,关键在于,你是否喜欢,你能否被深深打动。即使作品不变,欣赏的人越积极、越有热情,就越会对作品的深度与高度有深刻的见解。
《今日的艺术》与《传统即创造》
在《今日的艺术》中,冈本还呼吁所有人都来进行创作,他认为艺术能带给人真正的自由,感受到生命的燃烧,促使人挑出狭窄的框架,飞向更高、更宽广的天地。
但他同时也说,传统和艺术一样,需要焕发新的活力,需要年轻人挥洒热情,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传统,这也就是《传统即创造》。他呼吁面向世界创造,突破日本文化中的回避原则,与现实激烈碰撞。
其实,这不也是中国在传统文化中面临的困境吗?
冈本太郎的这两部作品,为迷茫中的我拨云见日,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艺术与传统,如果你也为此而困惑,不妨买来一读,向这位日本现代艺术大师请教一番。相信你一定会同我一样,有真切的成长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