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我的德国笔记》,深受启发。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德国的风土人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人对德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读后感受到了文化的碰撞和包容,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我的德国笔记》读后感(一)
感情真挚。但是文笔过于平实。文章出现部分德语typo. P153 Vilen Dank 应是 Vielen Dank.
海迪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课本里身残志坚的学习典型。但是看完她的游学记却让我莫名地感到她内心的敏感与脆弱。她的真诚与上进尽管很打动人,但信马由缰写哪到哪的日记式态度,并不见得引发人深层次的思考。大概是受叙述中她时常对自我怅然提问,对人生苦短而忧虑的影响,我并不是特别欣赏她的文风。
但她对时间的把握以及对生活极力保持达观以及挑战自我的态度仍然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醒句----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统帅,而时间就是你的千军万马。
1/3页《我的德国笔记》读后感(二)
买这本书大部分是因为这个封面。安安静静的摆在那,朴素的很高贵。
捧在手里爱不释手,本来想在书店读读就算了,可还是买了回来(还真不便宜)。
内容很平实,就是张海迪到德国学习一年的生活随笔。到了后来,这本书的意义已不仅在于介绍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而是一翻开它,甚至只是匆匆的看一眼,烦躁的心情都会得到很好的解脱。本来消极的,有些沉闷的生活立刻让它带我走进静谧的远方。我想,每本书都是有自己的气质的。根据作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写作内容得多样,或明亮,或阴郁,或清新。张海迪生活得很认真,很积极,充满爱意,永远笑盈盈。跟随着她心里不知不觉就明亮了起来。
2/3页《我的德国笔记》读后感(三)
花了一个星期读了这本书,第一次读海迪的书。前面几张读得挺认真的,看得也很带劲,后面几张就翻了快些那些部分也就是海迪快离开德国的日子。写书评回想起来有两个还记忆犹新,第一是海迪说生命的意义便是从不会到慢慢学会的过程。有时候觉得自己学一些东西的速度很慢,会有种没有信心的,对自己开始有了怀疑,但看到了这句话,让我明白在学习中急切的心态是需要摒弃的,坚持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第二是海迪描述了德国古城班贝格,她描述了那里古老的建筑物和市井。让她联想几百年前的人们在这样的场景中的生活。但同时她也想到了她济南老家的火车站,她小时候无数次经过的火车站,然后在她成长的同时,济南老家的火车站也被重修翻新了,她已经无法再看到她儿时的,那个充满回忆的火车站。因为我是学建筑的,我曾经想过建筑是用来干嘛的,然后有一次抛开实用主义,我觉得“建筑也可以是用来回忆的”。看了海迪的这一段札记,就让我更加感觉建筑是可以给人用来回忆,无论是好或是坏,建筑的确是深入人心的。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