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五号屠场读后感锦集

五号屠场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5 07:45:25
五号屠场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05 07:45:25   小编:

《五号屠场》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反战小说,描写了二战期间在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中发生的残酷场景。作者通过描绘人性的黑暗面和战争的残酷性,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和伤害。这部小说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思和反省。

《五号屠场》读后感(一)

每一簇符号是一则简明而急迫的消息,描写一桩事态,一个场景。我们阅读这些符号并不按先后次序,而是一览无余的。所有的消息之间没有特定的联系,除非作者细心地进行加工。这样一下子读完以后,符号便在读者脑海里产生一个美丽、深刻和令人惊异的、活生生的印象。故事没有开头,没有中段,没有结尾,没有悬念,没有说教,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我们的书使我们感到喜爱的是:一下子就看到许多美妙时刻的深奥道理。

1/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二)

事情就是这样,没有前奏,没有缘由,走到了这一步;不知道是否可以改变,不知道是否能改变,但的确事发生了。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无能为力;事情就是这样,我们只能接受。这是我接受最快的方式。

有人说我们应该学会反抗,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反抗。转发评论算不算?平台已经让你禁言,舆论已经让你沉默。更加激烈一点,说不定力量更大,但是这是不是奋力走向风车的唐吉诃德,自取灭亡?

我只能想到,不断告诉自己,事情就是这样,我无能为力,只能不断告诫自己,不要美化任何一场战争,不要美化任何一场灾难。

2/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三)

看完整本书,合上书的瞬间,脑袋里总有一个疑问:不管是挑起战争的侵略方,还是抵抗侵略的一方,高层人物都可以找到这场战争对他们的意义,实现政治野心,或者遭遇失败,野心破灭。然后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

可是参与其中的普通士兵呢,运气好活下来的挂着军功章,印在报纸方格子上,供人尊敬几天。可那战场创伤,是一辈子的梦魇,醒来或睡着时都如影随形。

运气不好牺牲在战场上,只有一串数字,或者名字,刻在瞻仰的墓碑上。除了他们的亲人,没有人知道他、她也有对自己的人生也有过美好的向往。

与其说普通人是战争的炮灰,不如说是政治野心家们的炮灰。

3/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披着科幻皮的反战小说,比利在一生中不断地经历时间穿梭,一遍遍经历自己生命中的每个片段。冯内古特和书中的比利一样经历了德累斯顿轰炸,这本半自传体的作品用一种黑色幽默去描写比利的一生,但字里行间透出为沦陷在炮火中的人类命运而悲哀。不管是比利参加二战在德累斯顿受尽磨难、娶了丑陋的富家女过上了所谓不算差的生活还是他被外星人绑架与女电影明星一道关在“动物园”中被观赏顺便还生了个孩子,这每一项都透着“事情就是这样”的无力感。比利在人生的各个时间段不段穿梭,但是每一个决定都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就像参与了一场电影拍摄,剧本早就写好,他能做的只是按照剧本完成这一生。在每个时间段都交叉描写了比利在德累斯顿所经历的故事,不管时间如何跳跃,他的一生都在战争的阴影中无法走出,尸体、屠杀、炮火、战争以一种及其平淡的情绪呈上纸面时,带给读者的就是无法平静了。

4/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五)

这本小说把过去传统小说的前因后果,起承转合都给打碎了。以时间旅行为依托在数十年里来回跳跃着叙事。 我起初很纠结,我觉得主人公这像是战后应激,又被作者来回述说觉得他真的会时间旅行。 读到尾声,甚至读完序,我才恍然大悟,战争里没有英雄,只有受害者。经历过战争的人们,他们所遭受的心灵创伤像深渊一样始终凝视着他们。 比利,皮尔格林参战时也就20出头,高高瘦瘦,像个小孩。也就和我差不多大的年纪,他看见数十万的平民就死在他的眼前,看见一个城市变成了一片月地(因为这种死寂从来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过)战争不是荣耀,也不该把战争书写的那么高尚。 德累斯顿大轰炸,我知道今天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世上还有许多惨烈的战争我还并不了解。我们熟悉广岛大爆炸,这是日本人的伤痛,是我们国人的喜事。当时情景我会拍手称快,扪心自问,今天我也仍然很开心。

所以说战争里没有英雄,没有无辜者,只有受害者!

5/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六)

看开头部分,我以为是普里莫式回忆战争的书,但这可是库尔特写得书,才不会将内容落入读者想象中。我很早之前就想看这本书,在某个偶然瞬间暼见它就摆在图书馆书柜最下层,像撑起上面那部分书的基石,作为基石它有种说不出的魅力,在此之前我连作者是谁都从未了解,不过按照当时的设定,我非要看这本书不可,所以,我带回了宿舍,从借阅的那天到今晚阅完都是非常精彩的体验,根据特拉法玛多的概念,我的一部分在看这本书的时间段活着,也将不断重复下去。事情就是这样。 故事的细节总能在我意想不到的片段再次拎出来,就如结尾“一只鸟对比利·皮尔格林说:‘叽——啁——叽?’”正好对应前面那句“大屠杀以后一切都趋于无声,永久沉默,只有鸟儿还在啼叫。”这本书真正做到把大屠杀后的事情应该如何发展用科幻般笔触描绘在我眼前,我就像那个没读多少书的小莉莉一样,但是至少我想去探寻德累斯顿的历史。 关于库尔特其他的书我打算买,反复品读而不是去图书馆一口气看完。

6/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七)

“关于一场大屠杀没有什么顺乎理智的话可说”

胜利者赞颂伟大的胜利 ,战败者粉饰失败的耻辱

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不过人类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自杀未遂”

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像看《守望者》时感受——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压抑。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用现代派的手法,通过意识的交错强烈的表现出一场战争对它的经历者一生的影响。

你将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没有电影《太阳帝国》《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珍珠港》《虎口脱险》《美丽人生》……中对人性的歌颂,也没有《兵临城下》《巴顿将军》……里那样对英雄的赞美

耳畔无法响起《辛德勒的名单》中的Chloe hanslip曲调。有的只是《无主之地》《黑皮书》《敦刻尔克》《光荣岁月》《黑鹰坠落》……里的缄默

这就是冯内古特笔下的战争

“世界欠冯内古特一个诺贝尔奖”

我认为世界还欠他一个奥斯卡奖

7/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八)

看的第一本冯内古特的小说。这本小说不乏有黑色幽默的感觉,重复出现的“事情就是这样”,初看好笑,看了几次觉得有种无奈。主角拥有在自己的生命线上跳跃的能力,这也相当于可以在更宏观的尺度上看待自己的人生。如果从顺着的时间线来看,主角的人生有好几次大的转折,包括经历战争被俘,而后成为有钱人,以及被抓到外星。但在主角的时间线,可能是从外星的场景一下切到被俘的阶段,然后又跳到富人生活。在这样的时间线下,主角反而把很多东西看开了,甚至有点躺平了。说实话,这本书虽然字里行间有点黑色幽默,但是却并不引起我的笑点。主角虽然知道了自己的人生走向,也知道自己妻子、亲人的结局,但是都采取完全不干预的态度。可能参透时间的人都这样?(类似《你一生的故事》/《降临》中的外星人及主角)

虽然看过描述二战的书不少了,很多要么悲情,要么励志,这本书的文风以及态度倒是令我耳目一新。

8/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九)

在虽醒尤睡的状态下看完了这本书,感觉自己恍惚的状态与书中人物毕利一模一样。没有什么会消逝,所有人在某条时间经线上都活泼泼地永远存在,这便是541号大众星人教给毕利的经验。这些外星人将他绑架至与地球相隔446120000000000000英里的541号大众星动物园上,让他看着地球上的人们犹如琥珀里的虫子,千百年来总是陷入无意义的互相残杀。在恍惚之中,关于被炮弹轰炸后斑驳如月球表面的德累斯顿、弥漫着死亡威胁的冰雪森林、咯吱咯吱来回摇摆的温暖床铺、血肉模糊的尸体、吃着棒棒糖的妻子、念叨着“父亲,父亲我们将拿你怎么办”的女儿、德国人、美国人、俄国人的记忆随着时空穿梭不断在毕利的脑海中浮现闪回,于是他逐渐理解: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存在,相反,时间犹如高山延绵不绝,过去,现在与未来总是可以被同时看见……或许这一切只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呓语,毕竟梦中的一切在现实中皆有映照,又或许,这是不忍再看见屠戮与战争的人们的良心宣告……

9/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十)

比起之前在读的图灵传要好读的多,毕竟是小说。不过一开始也没怎么太吸引我。到后来才看明白,这是个二战ptsd患者的精神分裂故事?用比尔的精神分裂来串联整个故事情节也是很别出心裁。一开始还觉得战争已经离我们太遥远了,感受不到书里写的这种苦难,再加上他本身是用一种风轻云淡的语气在写。到后来有点总结的时候才感受到战争的沉痛。本来看名字五号屠场还以为是写某个大屠杀的悲惨故事,被标注为5号的埋尸坑之类的,结果是美国俘虏的暂居地,从德累斯顿大轰炸中救了他们的地方。也许经历了这场轰炸的人们即便活了下来心理时间也一直停留在了那里。最让人感慨的是说比尔的室友给科幻作家写信,说一个大男人——战争时期是上尉。信写得像个十四岁的孩子。这本书里没有一个健全人,“真正的士兵都死了”。这是战争的罪恶。但是战争又不可避免。他是想表达战争、死亡给人们造成的伤痛,但是又对此表示无奈,甚至不是无奈,只是对此的一种较为具有历史观的看法,这是必定会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也无需避免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多么高的地位上,决断着别人的生死,多数人只能接受着命运的安排,不问为什么,问也没有用,只是接受着莫名其妙的命运过的幸与不幸罢了。

10/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十一)

刚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纪实文学或者是现实主义小说,后来发现这是一本很难被定义的优秀作品,包含了如此多的元素以至于你很难说它是什么题材。 开篇说这本书是一个亲历者记录下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但后面却写了一个被外星人抓走的二战老兵不断穿越时空的故事(又或者是一个因为亲历战争而精神错乱的老兵眼中的世界),看似很荒诞,却处处透露出战争的残酷,没有一处写反战,但字字句句都是反战。 整本书对德累斯顿大轰炸没有直接描写,而是从给当事人留下的心理阴影,把一个惨绝人寰的事件搬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ps:书中对于时间空间,外星人的想象也很有意思。外星人告诉我们,我们是低等的三维生物,所以会相信什么自由意志,如果第四维是时间的话,那么对于四维生物看三维生物,确实就是从他出生到死亡,每一步是什么状态,都一目了然,没法改变。那么用什么心态面对一切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书中的高级星球生物才会说我们知道宇宙什么时候毁灭,如何毁灭,但不会去改变,因为有更多其他的时刻可以去关注。这么看来,整个三体人还是格局低了,斗了个寂寞。 pps:我最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愿上帝赐予我接受我无法改变之事物的平静,改变可改变之事物的勇气,以及区分这两者之不同的永恒智慧”。

11/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十二)

读完这本小说,直接的感觉就是够反战,但是不够黑色幽默,如果作者和很多读者觉得里面一些情节和语言叫做幽默的话,那只能说我和他们之间肯定有人搞错了幽默的定义。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曾经参加二战的老兵一生颠倒错乱的故事,他在经历了二战时的一场空袭之后,拥有了能够自由穿梭时空的能力,正因为这个能力,所以这本书是以时间为第四维度进行的非线性叙事,主人公比利一会儿年轻,一会儿衰老,一会儿在德国,一会儿在美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降临》,或者《降临》的原作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我感觉和这个故事是非常相似的。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真的没有那种很愉悦的感觉,因为一切都太混乱了,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才会发现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混乱,是普通人经历战争的全部且唯一的感受。

比利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在战场上他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在战争中他整个人完全就是在状况外,是一个被战争搞懵了的十几岁小伙子,或者说,一个孩子。而战场上太多类似的人,要么太年轻,要么太老,他们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战场上,但是战争没有给他们选择的机会。

他们永远不是其他战争相关文艺作品里功成名就的主人公,他们大概率在战争中轻易地死去,而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比利有幸活了下来,但是战争的痕迹却永远刻在了他的灵魂中,我们可以把这一整个故事看成是比利的战后ptsd反应,就是混乱,无尽的混乱。

12/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十三)

关于历史,关于战争还有鲜血:

每一座沙山都是掩盖历史的头纱

想要选中真相

如同在时光机按下暂停

先来者们

起伏着,舞蹈着,趴下

胜利者们

站在历史的沙漠上

俯瞰

一层层如山的谎言

几千万的尸体堆砌成战争

几个海洋的血汇成了历史的河

听到的故事被吹散

混杂到茫茫沙海

即使文字里也找不到真相

土地里埋葬了牺牲品

除了山河 除了天空

一切都是虚假的

因为战争而掉落的叶子

触碰到流血的士兵

就像落在了地上

13/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十四)

你无法想象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如何用这种调侃、幽默、戏谑的,像是胡说八道一样的语气讲述自己的故事。

就像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年的一个秋日黄昏,在一处公园木椅上,他慵懒地躺坐着,旁边放着一瓶啤酒,他似醉非醉,眼神迷离,但思维异常跳跃。他在爱因斯坦的“空间弯曲理论”上穿梭,他将之称为“时间旅行”。

库尔特·冯内古特,一个天才的名字(我在这里把“天才”用作形容词)。他是“黑色幽默”的代表,是美国反战小说的文学偶像。这本《五号屠场》更是他受“古根海姆基金会”资助的他亲自去欧洲战场搜索素材而写成的,正如他在本书第十章所写得那样。

整个故事情节都与回忆有关,他将至之称为“时间旅行”。事情就是这样。这是一种“意识流”式的笔法,对于这样的描写战争的故事,这种笔法恰到好处。如若他一板一眼地讲述自己的二战经历,那该多“糟糕”。他的意识在游离,在痛斥这可怕的战争,但是他绝不用“可恶,肮脏,没有人性”这样的词,他所表现的是一个“草包,笨拙,一点不把战争当回事”的人。

对,他就是要塑造这样的人。因为在本质上,当所有人放下武器的那一刻,无论是德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都是有父母儿女的人,他们都有优缺点,在他们第一次听到枪声,他们也都吓得尿裤子,因为他们都是人。而战争把他们制度化,把他们训练成了杀人的武器,把他们变成了“工具”。当一个即将枪毙犹太小孩的德国军官倏然想到自己的家里和这个同样大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良心绝对“怔”了一秒。

“上帝赐予我接受我无法改变之事物的平静,改变可改变之事物的勇气,以及区分这两者之间的永恒智慧”

14/15页

《五号屠场》读后感(十五)

每次提到死亡,无论大小高低贵贱,是人类,还是昆虫,作者总会以一句“事情就是这样”作为一个句号,就像是给生命下一个注脚,生命总是要消逝的,而这种消逝是无常的甚至无意义的。

我的解读是比利经受了战争的痛苦后,借在疗养院看到的一本蹩脚的科幻小说,自己给自己编造了一个被外星人绑架的经历,并借特拉法玛多人之口来解释生与死,使之超脱地球人的悲与喜,在这个宇宙观里,死者永生,生者也要活得美好。

在被外星人绑架的时候,就连我们身处的宇宙都可以被特拉法玛多人一个按钮就全部终结,不禁让人感叹,地球生命意义何在,作者借外星人之口回答了我们“我们此时被固定在这一瞬间的琥珀之中。没有什么为什么”

相比起时间的无穷无尽,我们太渺小、生命太渺小。

所以死亡不重要,根据特拉法玛多人的概念,死去的人仍在某个时间段中活着,而且这种状态永远不会改变。或者这是作者一种浪漫的自我慰藉。

而活着的人,要牢记特拉法玛多人的劝导“忘却痛苦的时光,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的日子。”和比利想在自己座右铭上写的话“众生皆美,万物无伤”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忘记那些残酷的、不美好的过去,记住那些好的,才能顺利活完这一生。

比利做的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那一句“上帝赐予我接受我无法改变之事物的平静,改变可改变之事物的勇气,以及区分这两者之不同的永恒智慧。”他用外星人的故事来暂时回避痛苦,但是他也清楚痛苦永在,所以独身时默默落泪。这是一个被战争狠狠折磨的人。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受害者,读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西线无战事。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