瞌睡先生读后感第一篇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呢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二篇
想来有的人应该会觉得此书很无聊、很压抑,无非是两位病友之间的故事,再拉拉扯扯很多崇敬那位老师的人,还离不开那些所谓赌博、竞轮的事情。但是,我想,这本书的受众是很小的,只有同样有这些经历的人才能从此书当中读出更多治愈系的东东。书里的这么一句话:“有种说法,人不是死于疾病和病故,而是死于寿命”,感觉其中有一定的哲理,但是我并没有像作者、像书中的“我”那般的经历,因此,现在还悟不出来。另外还有一句话我也记下了,“有时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我感觉被某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东西堵住了胸口。小时候没有意识,过了二十五岁,我渐渐意识到这种东西的存在。说它是一块石头,似乎挺像那么回事,但要我自己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一只屎壳郎,自打我有了思想,就独自一人不停地推着粪球。”我想,这正是我现在面临的困境。心里积着很多烦心事,就像屎壳郎一样堆着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却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消化。但是,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位“瞌睡先生”。谢谢“你”在我陷入生命泥沼时,向我伸出一只手。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三篇
在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那天,我买了一本刚在内地上市的新书《瞌睡先生》。它是日本作家伊集院静的自传体小说,2011年在日本发表,2015年3月在我国内地出版上市。
之前,我不知道有伊集院静这个作家。因为长期在亚某逊上买书,亚某逊网站根据我的阅读偏好,向我推荐了几本新书。当我在某天打开亚某逊网页时,推荐书籍出现在网页很醒目的位置,其中就有这本《瞌睡先生》。
吸引我买它的原因不是书名,也不是简介,而是作者伊集院静。伊、集、院、静,每一个字都很普通,但四个字组合起来特别美丽。印刷在蓝色的书面上时尤甚,字义传递出安逸之美——静谧的小院子里一个美女笼罩在月色里。
不过作者本人不是美女,他的妻子是美女,叫做夏目雅子。夏目雅子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透日本,即使在今天,依然被评为日本人所喜爱的一百位名人(排行第八十九)。可惜红颜薄命,在二十八岁那年死于白血病。妻子过早离世,作者因此一蹶不振,酗酒、赌博,放弃刚刚起步的小说写作以及家族企业的继承权。
如果作者酗酒、赌博度过一生,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日本作家伊集院静了。作者在麻将馆里认识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瞌睡先生》的主角色川武大。色川武大有着两个名字、两个身份,一个名字和身份用在赌博界,是业界公认的赌神,通过撰写专栏、上电视介绍赌博经验,拥有不少粉丝。作者认识的便是赌博界的色川武大。被称为瞌睡先生的色川武大患有突发性睡眠症,会随时随地睡着,作者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并在两人认识后的日子里一起到日本各地旅游、参与当地的赌博项目。在相处的日子里,作者近距离感受到了瞌睡先生者对他的关爱,也看到了周围的人对瞌睡先生的尊敬以及瞌睡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作者颓废的人生因此一点一点被润色、加入希望。书中,大致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作者和瞌睡先生相识和作伴游玩的过程,描述细致、生动、有趣。不到三百页的篇幅,我用了两个晚上看完。
忘了说了,瞌睡先生的另一个身份是小说家,日本文坛大师。在书的结尾,时间大致是三、四月份樱花盛开的时候,瞌睡先生逝世。我想,《瞌睡先生》在中国内地出版上市的时间选择在春天,可能是刻意为之。因为,《瞌睡先生》是一本春天的书。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四篇
这是一本可能会令人大哭的书。
只有同样经历过离丧之痛的人,才会为这个故事感动,为这两个可怜的可哀的人感动,才会为一种心如刀绞的痛楚感动。
地狱里究竟温热爽身,还是寒冷如冰?
前年深秋,房间里很冷,这个问题是我第一次看到这部同名电影时无意间冒出来的,一直缭绕在胸口怎么也挥不去,好像我招惹了哪个我无意间招惹了的来索我命的死神。
夏天的时候,读过余华那本大名鼎鼎的《第七天》。记得里面写到了一个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那里,简直就是伊甸园,就是每一个灵魂的极乐世界。
记得当时黯然欲泪,伤感这茫茫人世,竟无意处地方能够得上这个死亡无葬身之地。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三郎和演员的漂亮妻子恋爱了多年,终于结婚,可是刚刚结婚一年,妻子撒手而去。三郎顿时陷入完全的孤独、冰冷。
无意间,他认识了“老师”,一位作家,一位令很多人都无限倾倒的作家,一位“瞌睡先生”。“瞌睡先生”所以号称“瞌睡”,就是随时,哪怕正走路,哪怕正吃饭,(ML呢?)他也能立马进入梦乡。
这不美妙的梦境,这是折磨,这种病跟霍克海默一样令几千万人及其家人痛不欲生。
瞌睡先生随时随地的安然入梦,不是三郎的解药。
对于亲人离丧,世间没有解药。
时间是一把甜蜜的杀猪刀,它才能将一切凄美痛楚刮的干干净净。
老师没有良药,甚至没有一句忠告,他唯一的援之以手,是拖着三郎到处进行自行车赛赌博,就跟赌马一样,然后凑一堆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的人一起打麻将,打的酣畅淋漓,打得灵魂出窍,打的飘飘欲仙。
“他身上有别样的宽广和温暖,和他在一起,就像拿着《圣经》在走路。”
读冬安这句话的时候,同样经历着离丧之痛的我啊,泪如雨下。。。
温泉、海岛、渔港小镇、樱花之乡……麻将之旅,都不是心死的解药。
记得几年前读吉根的《南极》时,里面有一篇说,一对狗男女鬼混时讨论地狱。一个说她的地狱会冷彻入骨,什么都没有,只有冰冷的太远,还有个魔鬼在瞪着你。另一个说,他的地狱里也很荒凉,甚至连魔鬼都没有,但他原以为地狱里有很多人,他的朋友都住在那里,这让他振奋。
这个细节,永远记得。也永远痛。
瞌睡先生的瞌睡里,似乎依稀找到了答案。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五篇
渴睡,非常想睡。此刻躺着,意识还清醒,眼皮却半耷拉着。渴睡,却有些东西盘桓在脑间,让我无法痛快睡去。
放假的好处,是让在心理上感到放松,实际上会不会趁着假期好好放松倒是另外一件事。刚刚过去的工作内容占领了我的思想,精力聚焦在几个项目上。
认真工作倒没有什么值得刻意渲染的,因为我的工作伦理就是极度努力地工作。我希望在工作时间完成工作任务,当然这仅仅是希望而已。实际的情况是,工作任务的范围蔓延到了我的生活上。
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工作任务,我基本不会在工作时间去进行,原因有二。其一,课程开发工作在我看来,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需要连贯,不希望被打断,否则不但效率低下,最后开发出来的产品不是我想要的。其二,我是猫头鹰型人,喜欢且擅长在夜间思考阅读工作。夜深人静的时候文思泉涌,连绵不绝,效率、质量奇高。基于此,熬夜就成了家常便饭。
我知道长期熬夜对健康有影响,但由于我实在是太喜欢这种工作,每开发出一门新课程,或者方案设计出好的思路,很是有成就感,内心无比喜悦。此时所有的睡眠、健康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我为了身体不出大问题,坚持一周三天跑步,试图通过跑步弥补晚上熬夜创作的缺失。最近称体重的时候,我惊呆了:足足瘦了八斤!八斤对与我身边的胖子来说,算是一个可观的减肥数字。但我已经够瘦了,再瘦下去我担心要出问题了。
体重的下降,直接影响的就是我的食量。我的饭量也因此减少,我变得不喜欢吃东西,对食物的要求非常低。过去一年,我有段时间可以天天咖喱鸡饭,坚持一个月,完全不会觉得恶心想吐。
我咨询健身教练,教练说增肌要多做力量训练,少做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有氧运动如跑步。教练建议我减少跑步的次数。我想了一下,没有正面回答他。对于已经养成的跑步习惯,想要改掉,毕竟不是容易的事情。
不过我有方法,那就是培养新的习惯替换旧的习惯。现在就开始加强力量训练了。一周下来,发现消耗体力太大,周身骨痛,当然我知道这是正常的。不过再怎么正常,疲惫不堪的身体对我来说都是不正常的。
我相信因果循环。我细心观察身体的状态,慢慢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负面的,那就是渴睡。
渴睡,非常想睡。此刻躺着,意识还清醒,眼皮却半耷拉着。渴睡,却有些东西盘桓在脑间,让我无法痛快睡去。我知道我的身体是累的,但是心里却是兴奋的,是清醒的,是有能量的。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准确去描述我的感受。只是想睡,却不想睡。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六篇
当孤独渐暖
——《瞌睡先生》,有你陪伴 不再艰难
人总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了爱,他们哭闹,争吵,悲伤,沉重,变得孤单和艰难。外婆走以后,外公总是去老年茶室,聊一些在小辈眼中漏洞百出并且满是偏颇视角的家长里短。他早上七点出发,中午回来,自己热一片舅妈烧的肉,加上一颗菜,一觉昏沉,迈着老弱而沉重的步伐,便是一日独自生活的日子了。比起病床上外婆在的日子,他在家的时候,沉默了许多。没有了千金难买的老来伴,大家庭便散去了,他变得孤独得多。
《瞌睡先生》的故事的开头,失去了新婚不久却相爱多年的妻子,三郎变成了游荡在世间各种嘈杂角落的零落而孤单的一颗心,它冰冷,不再在乎——成为自己曾经想要成为的作家也好,承担起家族的责任也好,甚至是与人交流,都不再吸引注意——他自己将自己隔绝了起来。
这个时候,患有“突发睡眠症”的“麻将名人”兼知名小说家的“睡眠先生”经过学长K的介绍与三郎熟识了起来。仿佛是惺惺相惜的预感,三郎自告奋勇地开始了和先生一起的博弈和休闲之旅。先生虽然总是打瞌睡,但是却能够在醒来的时候,轻易地与人亲近起来,这种亲和力,也感染了三郎;想要找寻到另外一个积极入世的自己,就和先生一起学习融入生活,积极参与,温暖孤独的自我,这次旅程,与其是不放心先生而完成的陪伴之行,对于三郎来说,却着实是真的在打开封闭心灵的轻松之旅。
“夏天过去后,过去每年头痛定期发作时带来的焦虑小时了,幻觉也没有再发作。我并没有感到什么特别的改变,但恐惧和焦躁的情绪消失后,身体也变得轻松了不少。”“我希望和别人相处,不想失去对人的善意。”三郎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而改变他的,是睡眠先生的什么力量呢?
住店的时候,会感谢店主的招待,将自己的尽兴的快乐告诉别人,让他人也获得了满足和幸福传递出来的热量,感动那些付出过的人;打牌赢了之后,会给输掉的小辈们煮咖啡,没有架子地安抚了肉痛的钱包,让大家觉得快乐;输了也不生气,赢了也就能够及时满足,能够安眠地人,自然能够放下很多的东西……跟随先生,三郎仿佛找到了活着的指南,“他不善言,但什么事似乎都能在他那里得到答案;他身上有别样的宽广和温暖,和他在一起,就像拿着《圣经》在走路。”
有了先生的陪伴,仿佛一切艰难都可以化解;而选择相信他人的力量,不再自我封闭,去真实地不逃避地接受痛,并与痛苦相伴,找出其中的新的幸福来,才是能够让我们不再孤独的答案。而直面痛,直面人生,在先生离去之后,三郎终于流出的泪水,成为解除这冰封的心灵的“冰雪奇缘”般的魔咒的生活的答案。
By 林怿
2015-4-16 21:49:33
写于御庭园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七篇
最美好的旅程,愿有朋友默默陪伴同行,最幸福的陪伴,总有瞬间的理解蔓延到对方心底。就像封面上那一同望着星空的朋友,让我觉得温暖。
书里,因妻子离世又让生活陷入迷茫的三郎君和有着“突发性睡眠症”的老师相互陪伴着,走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旅行。这是两个大男人之间的温情故事,淡淡的讲述,却使这个故事更意味深长~
老师一出场,就觉得他特别可爱,长得一颗大脑袋,婴儿般的肚子,即便在人多喧闹的地方也酣睡着,睁开眼睛之后眨巴着眼睛,应该像个孩子一样是个很好玩的人,让人容易亲近,即便我只看着文字,这位可爱老先生的模样便鲜活起来。
三郎君通过k前辈认识了他,k前辈带他去老师家打牌,让他送老师回家……
一次又一次的接触让他们靠近对方的生活,老师让三郎君逐渐摆脱了曾经的那些奇怪的梦魔,他通过老师让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而同样会突发性睡眠症和被噩梦追赶的老师也会因为三郎的陪伴而感到快乐。
“好像拿着《圣经》在走路。”我一页一页的读过去,想要寻找到这是到底是本怎样的《圣经》,这样一位瞌睡先生,是个可爱的老人,还是大作家与赌神,瞌睡时像萌萌小孩子,和旁人闲聊常露出那份博学多才…除了这显露在外被所有人知晓与肯定的东西之外,那种与众不同的魅力,与不可言喻却深感踏实的温暖是如何散发出来的?我看着,想着……似乎无论遇到怎么样的事情,老师总是一笑而过,文中出现最多的是他的笑。相比之下三郎君却是急躁的、茫然的。大多人都是那样的,遇到一点事情就容易暴躁,总被情绪带动,其实老师也是的,只是把不同的自己写进了文字里,带着感伤,和平常见到的拥有着宽厚的胸怀的他不一样。而所有人都更加喜欢那个满面笑意,对于生活充满享受的他。他是快乐的,故带给别人的也全部是美好。
瞌睡先生有时不爱说话,却是个细心的人,他发现别人的苦恼,选择或微笑或安静陪伴去给予无尽关怀。老师说:正常的活着,要保持正常的心态。老师还说:我希望和别人相处,不想失去对人的善意。或许别人正是从他的善意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安心的幸福。
你的身边是否有位瞌睡先生?或许他们不像老师这样被很多人崇敬,或许他们在旁人看来无关紧要,却是你心中最暖的一束阳光,用力所能及的方式给了你太多力量。
就像我看完又想起来这样和那些默默陪伴着我的人。温馨的回忆,简短的问候,平静的安慰……在无聊时记起,会感到甜蜜。在烦躁时突现,心情会变好。
所以,一切都是心态问题,保持好的心态,善意的对待别人。身边的温暖都是你的瞌睡先生,你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瞌睡先生。无论沼泽与茫然,总会找到一份出路。即便走入绝望,也总有人事给你希望。
————————————————————
愿,你是善良的,你遇见的人也都是善良的。你是可爱的,你遇见的人也都是可爱的。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八篇
满纸想念,那位光风霁月之人
有位哲人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本书的封面,两个人,伴坐着,仰望星空。我想,瞌睡先生于三郎君,正是这样的灿烂星空。
《瞌睡先生》以第一人称“我”(三郎君)的视角展开故事:三郎君与妻子相恋七年后,刚完婚一年,妻子因病离世,三郎陷入孤独和绝望的深渊。因缘际会中,他认识了传说中的“瞌睡先生”(老师),之后与老师多次相伴“博弈之旅”。逐渐摆脱绝望、远离梦魇;同时也出乎意料地,给予先生从未有过的理解和温暖。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本书的故事是淡而不显的;认识,陪伴,认识,已蕴心间,静默而开朗。在基本无高潮的进展中,直至结尾“我的眼泪如注般流了下来。”才把三郎君对老师的深情厚爱全数倾出。这是一种别人对自己的何等厚重的存在意义,才会使得三郎君在得知老师去世时只是平静,却在很久之后把偶遇的服务员幻看成了老师,追却寻找,才彻底流泪,承认老师已然不在人世。
老师不仅是三郎君生命泥沼时,向他伸出的那只手,而且是震撼了三郎君心灵天际繁星。如果这个世界上那个人出现过——那么,会感怀今生。老师给三郎君带来的,不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不是突然一刻的醒悟。而是遇到那个人后,你再想起的时,已豁然开朗。
本书的作者伊集院静根据自己的真人真事,改编写了本文,鲜活地塑造了一个明净开阔的瞌睡先生。 “如孩子般天真可爱”“大树、鸽子和老师,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望着漆黑一团的花园和坐在藤椅上酣睡的老师,内心觉得很踏实。”“只要老师在,大家都变得非常愉快。” “不管怎样,和过去不一样。因为有了老师这样的人”“我完全忘记了四个小时前还死缠着自己的难以形容的不安”“见到的人,都是喜欢老师的”“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在老师那里得到答案,仿佛拿了本《圣经》在走路。”……等等等等,都表现了老师独特气质……透着安详,温暖宽广,宛如孩提可爱,老师是这般霁月之人。
正是如此,老师从来没刻意去教三郎君,如何改变才好,如何接受才坦然。但在多次的陪伴旅程中,三郎君已从老师身上,懂得了他为什么要带自己远行,同时重获新生。帮助于人,而让别人无需特别感知记怀。老师给与三郎君的,正是这样一种浑然无压的自然相待。它不是砰然而至的灵光,而是无形悄然地推着三郎君走出泥沼,极尽温柔的开阔情怀。
不提想念,满纸想念;未言深情,尽刻深情。一词“朋友”将三郎君和老师之间的相互温暖表达纯然。“我告诫自己不能依靠老师,见到老师后却觉得这种念头根本就是多余的。”害怕依赖,只是因为老师早已伴念心间;之后的多余,则是因为即使老师离开,他的力量已使“我”心安。“我望着老师开心的样子,内心也愉快”治愈是相互的感念,人们的阔朗也能清心单纯地感染。看完全篇,被作者的故事感动,正是这种极至深切的怀念,才使得文字情感平白淡然,只仿佛入梦重现。正所谓满纸皆言,却无字提言。
Ps:
伊集院静说:“很多人都曾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绝望。但是,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位这样的“瞌睡先生”,在你寻求帮助、需要安慰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每个人的使命。”
我想,遇到这样的瞌睡先生,他平淡地出现在自己生命里,不热烈,不耀眼,却温暖了自己,真好。后就是,过去、现在,将来,他一直都在。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九篇
伊集院静在日本一直被公认为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接班人”,是当今日本文坛崛起的中生代作家,蜚声内外,极受瞩目。50年出生的他30岁年才以《死于屠杀者》获一般读物推理小说新人奖出道,但随后创作的《乳房》、《受月》、《机关车先生》、《无所事事》、《升先生 小说 正冈子规和夏目漱石》佳作相继获得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直木奖、柴田炼三郎奖、吉川英治文学奖、司马辽太郎江等诸多大奖,为其加冠戴冕赢尽赞誉与殊荣,也足见其才情文华。比比佳作,如数家珍,可他的书时至今日堪堪才被大陆引进唯一一本——就是这本《瞌睡先生》,不可谓不无可惜。
被誉为伊集院静的“原点之作”的《瞌睡先生》,从某方面来说其实可参看成他的半自传体小说,书里的人生写照虽然脱胎于真人真事,却大都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戏里”、“戏外”,碎片化的叙事,像轻轻静静的吟唱,或在清淡细腻的文字里流淌,或在情感深藏的细节中暗涌,都不难看见他绵长细软的烙印足迹。
七年相守修得的最终姻缘,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病,和妻子度过了最后的二百多天与疾病斗争的日子后,失去妻子的事实终于压垮了他对生活的勇气,时光独留给他一份无法弥补的悲恸与伤痛,像屎壳郎在推粪球陷入生命的泥沼。赌博成了他生活中唯一能让他内心获得纾解平静的方法。于是他用毫无抑制的赌博来麻痹这份躁动的不安和伤痛。
因缘际会,K先生将“瞌睡先生”介绍他认识。“瞌睡先生”何许人?人人追捧的赌神、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深受人们喜爱的老师,但是在我看来,吸引别人受人尊重的除了这些熠熠光彩的外在光环,更重要的是他与人的善意。比如面对态度恶劣的编辑催稿时,他可以一笑置之;比如夜过三更三郎不小心留他一人露宿街边时,他也从没记恨,还宽慰三郎原谅自己的粗心;比如被站街女恶言辱骂时,他也腆着脸极力用他笨拙的方式解释着因为自身的不举导致的这场误会;比如对昔日旧友的无礼纠缠,他笑若泰然,附和应会……他就像有好几张面,对任何接近他的不同对象展示出不同的表情。
当然,更多的时候先生并不怎么说话,就静静陪在身边,或瞌睡如同可爱的孩子一样,但他无言的关心和帮助却无处不在,在他彷徨不安的时候他总能安抚他躁动的心绪。在他迷失自我的时候,因着先生的关系,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向他抛出橄榄枝给他拨开雾霾指明前行的道路。就像 I 先生说:他不善言,但什么事似乎都能在他那里得到答案;他身上有别样的宽广和温暖,和他在一起,就像拿着《圣经》在走路。
从温泉走到海岛、从渔港小镇行进樱花之乡……两个人舒缓的旅程,感觉就像部公路电影。打牌、竞轮、博弈,三郎就这样在和老师的不断接触、行走途中,慢慢品读先生这部《圣经》里的真谛,触摸着先生无限宽阔的温暖的胸怀,试学着用爱用心包容所有的一切。即使曾经他一度抗拒,最终,他在先生的温情包裹帮助下,卸下了躁动不安的自我武装,逐渐摆脱了梦魇的折磨,走出悲伤的阴翳,走向一种带着先生期许的满满的希望生活。
而于先生,三郎从不是他的学生,而是交握言深的朋友。实际他不是别人眼中的那么完美,他身体不好嗜好药物,他看到尖的东西会感到害怕不安。在遇到三郎前,或者他一直就与“噩梦”搏斗着,只是他深谙“正常的活着,要保持正常的心态”,强作坚强。但和三郎的一路相随,在别人的一片恭维声里,三郎是难得一个真正照进他内心的人。当三郎清楚看到了他的脆弱,甚至理解先生恐惧的内心的原因的时候,三郎用着他的力所能及的方式陪在他身边,为他考虑,悉心体谅照料。只是三郎不知,先生在他无形的帮助中释解了自己。
著名作家张贵勇说过:“陪伴不是一种物质概念,更多的是与人心灵上的交流。”我想,能安抚人心的,不在于你说了多少浮华安慰的话讲了多少耐人寻味的道理,能走近我心的,往往是你最善意的温情,温暖了我的心头。
如果可以,我想,三郎一定想跟先生说一声:谢谢你最善意的温情,在我陷入生命的泥沼时,向我伸出了手!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十篇
对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的关注,始终是日本文学作品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正是因为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格外关照”,才使得“治愈系”成为日本文学和影视作品一个重要的标签。也许描写特定状态下人格所遭遇的碰撞与异化更博得眼球,但对日常生活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的书写,其实更容易打动人心。
《瞌睡先生》便是一部这样的作品。作品以第一视角展开,“我”——三郎,人如其名,是一个普通的中年人,年少时作为棒球队员一度风光无限,但成年以后却不得不承受生活必然将带来的困顿。妻子的猝然离世如同一记重击,彻底击垮了“我”维持生活的勇气。在孤独与绝望中徘徊的我偶然间通过朋友,结识了身患“突发性睡眠症”困扰的“老师”——瞌睡先生。随后两人开始了一次“奇妙的旅程”,渐渐地,“我”开始了解并且喜欢上乐观有趣的老师,并且逐渐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潜藏在自己生活里的“秘密”……
作品里有一段对“我”的生活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说的是“我”的生活,就像是“一只屎壳郎在推粪球”。不论遇见怎样的喜怒哀乐,“屎壳郎先生”都会把它们滚进自己的粪球里,仿佛这样就会平安无事,他就这样生活着。可突然有一天,“屎壳郎先生”发觉自己的粪球里有什么东西碎掉了。紧接着,一切都失控了。
这样的比喻实在是精妙——它差不多概括了很多人在生活里的真实状态。“不论怎样,生活都要继续”是很多人在面临变故时安慰他人和自己的台词。生活当然要继续,可是应该怎样继续,是应该把痛苦埋藏到心底,作为无法割除,所以只要看不见就好的“寄生物”留存,还是寻找一种方式,解决掉痛苦,迎来新生呢?
如果仅仅是一道选择题,人们大多还是会倾向后者的。只不过应对生活时,人们在选择之后还需要去实践自己的选择。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听过了太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的原因了。把痛苦埋进心底要比把它丢出去容易得多,因为丢掉一件东西,需要同时付出力气和下定决心的勇气,而把痛苦藏进角落却要容易许多。只不过,痛苦藏得太多,心也会变得荒芜——你怎能指望一片埋着垃圾的土地萌发春天呢?
所以“我”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了。面对生活的困扰,“我”的不断逃离,不断放纵自己,不断给自己的软弱找到结果,看上去也是“让生活继续下去”的方式,可这样做终究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反而导致了更加悲哀的状况。在遇到老师之前,我已经因为放任自己赌博而让生活趋近于崩溃。但老师带着我开始旅行,可主题仍然是“赌博”——这是一场沿着“竞轮比赛”的日程一路跟随,一路下注的旅程。但老师却将其称之为“博弈之旅”。
事实上,关于博弈和赌博,最大的区别在于参与者的数量。赌博者喜欢孤注一掷,是因为在他眼中,赌桌上只有他一个玩家。他希望得到的是力挽狂澜的快感,因而根本没有看到赌桌是双方进行的游戏的地方——而博弈者恰巧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他愿意与“另一方玩家”较量,去赢下他,赢得胜利——而不是“赌出”胜利。
这恰好对应了生活状态上的不同。生活也是一场游戏,也有人是赌徒,他们也是屎壳郎,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粪球。他们把生活吹过来的一切都滚进自己的日常,是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还有其他处理这些东西的方式。可总有一天,或者是生活里有什么东西碎掉,或者说是粪球太大让自己无力在滚动,总之生活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困顿。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找不到发生这样状况的原因——他们连生活本身是一场怎样的游戏,都还没能认清。
至于“博弈者”,他们当然不会如此生活。他们会找准自己想要东西,也会丢掉生活强加给他们的不快。他们把生活拉进游戏里,以自己的方式打造自己的生活。想要丢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并不容易,可丢掉他们,总比“推着”一切上路要好。那是你的生活,实在不应该被你不喜欢的东西充满。你要有勇气丢弃——去忘记,而不是一门心思逃离着上路,连行囊都来不及打理。
作为一本“治愈系”的小说,表面上看,《瞌睡先生》给人的感觉,是即使一个人被生活抛进了孤独的深渊,也会有人帮他走出困境——但事实上,作者伊集院静在给人以慰藉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你要怎样的生活,就要去争取怎样的生活。想要不孤独,就要有走出黑暗的勇气。想要拥有春天,首先要打扫的是自己的心灵。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十一篇
前几天读到池西言水的俳句:“菜花一片黄,淀桂断续细流长,隐约泛微光。”没来由地,心头一暖。所谓情深不言,大概都在这泛泛流光里。也因此想到了《瞌睡先生》,一本分明渍透了深情、在孤独的深渊里苦苦挣扎,却写得安静和缓、温暖清淡的小说。
坦白讲,也许正是因为情感藏得太深,读这本书的过程,有些疏离,很难共情。尔后放了很长时间,长到我几乎都忘了书里原本就有些散漫的情节以后,那种隐匿在心底的点点触动,像是经历了雪见酒发酵的过程,酸涩褪去,寒香渐起。
书中的三郎是伊集院静,“瞌睡先生”是色川武大,以小说形式书写的,其实是一段真实的往事。前者是日本当下如日中天的作家,后者是日本文坛的一代传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先生已驾鹤西去。
三郎在人生最低谷遇见久负盛名的先生,相恋七年、新婚一年的妻子病故后,困扰他整个少年时代的精神顽疾卷土重来,幻觉、噩梦,像黑洞一样要把他吸入其中,越是挣扎,越是无力呼吸。他靠终日游荡在麻将馆麻痹自己的一切感受,并刻意疏远关心他的亲友。
对那时的三郎来说,先生并非一根救命稻草,只是一个点水之交的人。如果说他和麻将桌上那些偶然邂逅的牌友有何分别,大概是他罹患一种叫做“突发性瞌睡症”的疾病,随时随地都能陷入梦境,哪怕周遭人声鼎沸——这足够引人好奇,包括心如死灰的三郎。
先生嗜赌,一方面,他是频获文学大奖的作家,另一方面,他却以奇怪的“艺名”活跃在赌博圈,并为杂志撰写专栏,是风向标一样的赌神级人物。与那些奉劝三郎回归正常生活的人截然不同,先生热切地要求三郎和他一起踏上博弈之旅,因为睡眠障碍,没有人敢陪同他。
去东京,或者京都,去打麻将,或者竟轮(场地自行车赛的博彩活动),对此时的三郎来说,有何分别?他日复一日地消磨着,不过是因为还得活着。温泉、海岛、渔港小镇、樱花之乡……他们追随不同地区的赛事,一路前行。
在这趟看似漫无目的的旅程中,三郎渐渐剥去生疏的客气,和先生像寻常朋友一样相处,他们之间没有掏心挖肺的交流,也没有振聋发聩的游说,先生是一个不表达态度、不做出判断、不袒露心迹的人,他给所有人的都是一视同仁的包容和陪伴。
当三郎在无数深夜悄悄目睹受人仰慕、充满幽默感的先生,也会怀着隐匿的心思,在深夜的劲风中枯坐,变成不起眼的石块,渐渐消失在一团漆黑中,他渐渐意识到,也许每个人,都被无法示人的苦痛深深捆绑,先生并不例外。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么久以后,我开始认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所谓救赎,更多时候并不像影视作品或传奇小说中传达得那般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真实的救赎,用一个比喻的话,可能更像是春天缓缓到来,融化寒冰,它是静默的、坦然的、日常的、简单的。
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处情节。旅行途中,三郎想去看一场旧电影,却在斑驳的墙上发现离世的妻子曾经主演的电影海报。情绪轰然崩溃,半年多的努力付诸流水,三郎将自己灌得烂醉,在棒球场上昏睡到天亮。第二天,他装作若无其事地出现在先生面前,先生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告诉他:“过去我也到处睡觉。上野、浅草……还在谷中那里的墓地里睡过觉。人的魂灵会跑出来,摸着魂灵可以暖身……东京大空袭之后,那一带到处是人的魂灵。我还试着让他们排队游行呢。哈哈哈哈。”
我相信三郎的苦痛正是在这样不经意的对话中一点点化解的,就像寒冬的坚冰,总会等到姗姗来迟的春天。先生说:“人以正常的心态生活,就能正常地活着。”他在自己的小说中纤毫毕现地描写精神症状,三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看似明朗温暖的先生,其实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经常在幻觉中被来历不明的火车追赶。先生向每个人伸出一只温暖的救赎之手,也从被他救赎的人那里,得到相同的力量。
春天来临,鸭川沿岸开满了樱花。三郎在一个平静的日子里,得知了先生因病离世的消息,他的眼前,闪现出先生熟睡时安心的容颜。此后一年,三郎独自重回与先生一起博弈的赛车场,他下注,扔掉车券,离开狂风呼啸的博弈场,在小酒馆里打发一整晚,这是他与老师相识前,就每天过着的生活。唯一的区别,是对那些不明真相的东西的恐惧、害怕,无法摆脱的被放逐的感觉,都消失了。
二十年以后,当伊集院静如先生昔日所愿,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并以安静和缓的笔触,重新面对这段往事,我在想,他的心中是否会浮现二十年前弥彦山谷间的梯田。每一层刚刚被水灌满的梯田,都映射出一轮皎洁的明月——这是自江户时代以来,就被人们歌咏的人间至景。风过无痕,心升明月,所谓救赎,莫过于此。
2013年,根据《瞌睡先生》拍摄的同名SP剧在日本播出。因缘际会,让人唏嘘。剧中扮演瞌睡先生的西田敏行,曾在二十多年前,亲眼见证伊集院静与夏目雅子的旷世恋情。他曾经与夏目雅子共同出演日版《西游记》,雅子在剧中反串扮演了温文尔雅的三藏法师,这是日本电视剧史上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1985年离开人世时,事业如日中天的雅子年仅28岁,至今,她仍是日本人心中永远的痛。
据说用米和清水酿造的清酒有一个天敌,就是阳光。被光照射过久的清酒,会溢出异样的味道,失却清香。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在黑暗中踽踽穿行、感觉最孤独无望的时刻,也许反而能酝酿出坚韧不催的勇气。事过境迁,再遇到寒风呼啸的日子,就可以心平气和,执一壶雪见酒,今宵别梦寒。
瞌睡先生读后感第十二篇
第一次接触伊集院静这位日本作家,又据说《瞌睡先生》带有作者自传的性质,特意去百度搜索“伊集院静”做些粗浅的功课,没想到百科百科没有他,转而搜索《瞌睡先生》,虽有百科,但根据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及其中的演员更加醒目的样子。这么看来,这本被誉为作者“原点之作”的小说,在日本感动了万千读者,在中国似乎并不如此。
确切的说,比起自传,称本书为致敬之书更加合适。致敬的对象,就是书名中的瞌睡先生。他是拥有两个以上笔名的多风格作家,在电视上打麻将的麻将之神,身形如《灌篮高手》中的安西教练一般肥嘟嘟,行动起来却像阵风,大脑袋秃顶,眼睛很大,声音很柔和,在拥挤的街道中自带分离人流的技能,十足的吃货,懂电影、爵士乐。一切都显示他现在是一位发福的可爱老头。但书中一些细节让我很在意,仿佛只有解答了这些细节,我才能够释怀自己的“无法感动”、“一声叹息”。
一是瞌睡先生的一位旧相识,再见他时说:“您最近开始过正经八百的生活了吗?”隐含的意思即是,瞌睡先生也曾经年少轻狂,特别是在他罹患突发性睡眠症、药物中毒、幻觉缠身之前。这中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书中并没有展开,但最终出现在“我”及我们面前的瞌睡先生,就是一位受人喜欢的、魅力无穷的、“和他在一起,好像拿着一本《圣经》在走路”的神奇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文中的“我”正好展现了可能是瞌睡先生人生中黑暗时期的境况:陷入生命的泥沼。我们无从知晓瞌睡先生是如何从泥沼中爬出来的,但我们可以看到“我”是如何被瞌睡先生一点点拉起来,与孤独绝望和解,获得新生。其实很简单,就是不着痕迹的陪伴。没有所谓的当头棒喝或者通篇道理,只是两个人近乎不言不语的陪伴旅行。在旅行过程中,“我”逐渐知晓瞌睡先生的孤独与痛苦,也慢慢将自己的孤独与痛苦给瞌睡先生看。两个人裸露自己的伤口,颇有些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意味,互相从对方那里寻找慰藉。特别是瞌睡先生对我的多方关照,多少是因着在“我”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一点影子而感动心软,又因为可以放心大胆的在“我”面前展现脆弱的样子而感到舒服快乐。
二是书中多次出现的一个问题:“你觉得老师怎么样?”一般的回答都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但有时紧接着会出现“老师有很多面,你喜欢哪一面的他?”这样的追问。瞌睡先生外出时通常被认为是地位很高的作家,在编辑那里可能是截稿困难户,在赌民心中估计是麻将之神,在朋友那里是有趣的、善于营造氛围的人,就连突发性睡眠症也会被不明就里的人认为是玩笑,但总体来说,瞌睡先生在人群中扮演的一向是积极正面的形象。书中出现的他的朋友们,似乎没有一个人理解瞌睡先生的孤独绝望,除了“我”。因此,几次被问的“我”,每次都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情表达,书中最露骨的描述也只是“我”能够分辨瞌睡先生是突发疾病睡着,还是真的睡眠。这种虽千万人,只有我看到你脆弱的一面的设定,也是有点苏的。更进一步,“我”的出境也同样适用于“你觉得XX怎么样?”的提问。书中的人们好像对写小说的“我”还是留恋的,而对失去妻子后陷入低谷的“我”有怜惜但没有欣赏。因此,真正让“我”陷入泥沼的不是妻子的去世,而是作品被世俗不公对待这件事吧。“我”反复在众人的追问下强调不会再写小说了,即是一种丧失勇气的、消极的抗争。令“我”无法前进的,始终是害怕的情绪。所以,瞌睡先生的一位朋友I先生才会说“写作需要什么?需要的是技艺,还有的勇气”。瞌睡先生是有这种勇气的,开始写有关精神分裂的故事,认为“因为自己的人脑出了问题的实际感受很值得珍惜”。“我”在日益了解瞌睡先生之后曾说过“不管老师是哪种人,都是他自己……哪种我都喜欢”,却无法接受自己怯懦的“我”,注定不能开始新生。
三是书中唯一加了重点号出现的“朋友”两个字。不得不令人介意,但又没有官方解释,只得妄自揣测作者的用意在哪里。作者细腻的心思,随着故事行进到后半段,我还是无法体会清晰。
还有许多印象深刻或者介意的地方,比方行文过半才迎来一个小小的冲突,因在电影院外看到过世妻子的海报,“我”情绪激动难以自制。又比如作者颇费笔墨在开头不远处提出的甲壳虫的比喻,后面又不再提及。
回过头来看,虽然早已做好了阅读过程中没有高潮的准备,毕竟这是一本追求内秀的日本文学作品不是吗,但我没有预料到阅读的过程是如此的令人厌倦。是的,厌倦。不是治愈,不是伤感,也不是愤怒。作者过于平淡的处理和散漫的行文,使我的阅读像拳头打到了棉花里,与其说是作者想给读者以某种共鸣或启发或感动,不如说作者是在进行一场缓慢的回放和追思。
于是,我不是作者,也不是瞌睡先生,人生也似乎远没有到低谷的不堪境地,那我如何来感受作者的心意?放下本书后,我一直介意自己无法理解这种感动这件事。直到我看了《王牌特工》,影片最后年轻特工重演老特工的这一幕,让我想起一旦曾经有一个人拯救了你,必然会在你身上留下痕迹,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可能会成为你。瞌睡先生拯救了“我”,我也终于拿起了笔写出心中的爱与痛,成为另一个瞌睡先生。
本书最后,作者在酒店看到一个神似瞌睡先生的服务员,失态了,并有了“老师,原来您在这里”的嘟哝。然而,等了很久很久,那个神似瞌睡先生的服务员没有出现,一切回归到现实。“我的眼泪如注般留下来”。这是对过去的一个了断吧,不再害怕幻觉,也不再依靠瞌睡先生的幻觉得到力量。
说实话,我等作者的眼泪等了好久,这些眼泪,就成了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