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最佳距离》描写了一对恋人在长距离异地恋爱中的坚持与努力。通过书信往来和视频通话,两人保持着深厚的感情,最终克服了困难走到了一起。文章表达了爱情需要适当的距离来保持新鲜和甜蜜,同时也强调了信任和坚持的重要性。
《爱的最佳距离》读后感(一)
人与人的相处有时相处是很奇妙的,我们平时对于寻求帮助和自身的依赖性不能很好的区分对待,罗伯特•伯恩斯坦提出了一个叫做“健康依赖”的概念,特别是前三章对整个健康依赖做了整体的详解,其中也融入了心理学的知识,让我们很容易的分析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可以在行为上进行矫正。这张心智图是前三章,精华所在,因为后面部分的内容基本从这里出发的。
健康的依赖:健康的依赖意味着依靠别人而不是依赖他们。这意味着充分地信任别人,敞开心菲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有足够的自信去处理关系中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1/5页《爱的最佳距离》读后感(二)
当我们的社会认为依赖他人是不好的,“成熟”的大人能够在这个复杂的、充满挑战的世界独自处理好每件事情,以至于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这方面的偏差。 作者很有建设性的提出“健康依赖”,也是这本书的主旨。简单的概括就是学会平衡亲密和自主,请求帮助而不感到无能,与其他人建立联系,而不在这个过程中丧失自我。无论学习和进展有多快,健康依赖是一个毕生的过程。
和健康依赖对应的两种非健康模式分别是“消极的过度依赖”也称为“依附性的关系模式”,和“障碍性疏离”也称为“保险模式的关系类型”。 这两种非健康性的关系模式大都是因为从小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 但也有人也能自我调节发展出健康性依赖关系, 比如小时候沉默寡言、不爱和人相处, 长大却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书的第一章会要求做一个测试来识别自己的模式,即使具有健康依赖的人也可以学习如何与另外两种模式的人相处。
后面几章的内容过于理论化,有点像教科书模式, 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大概跳过了, 也许以后还会在反过头看一看。
2/5页《爱的最佳距离》读后感(三)
我们都有希望自己被他人需要的渴望,这带给我们存在感、价值感。
我们从工作和生活中、从与他人的关系中不断寻找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这便是“依赖”,当我们在各个方面(工作、家庭、爱好)的渴望是合理时,我们便处于健康依赖中。这个渴望的度决定了在某类关系中是否过于依赖或过度疏离。
当我们在某一方面的存在感减少时,我们会下意识地从其他关系中寻找被需要的感觉,此时很容易陷入过度依赖,如果没有及时察觉,会使得关系走进不健康的状态。
每个人对存在感的总体渴望亦不同,依照依恋模式理论,生来便分为安全型、焦虑-抵抗型和回避型。焦虑-抵抗型对存在感的渴望过于强烈,回避型对存在感的渴望过于微弱。
应当学会审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有过度依赖和疏离的问题:过度依赖是迫切渴望从关系中寻找存在感,可表现为希望他人做什么事都依靠自己或自己做什么事都依靠他人;过度疏离是害怕关系,觉得他人的行为都带有说服、控制、压迫色彩。
我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团办的工作属于依赖,对亲人家庭属于疏离,对朋友总体属于健康依赖。而在我对工作的依赖被自己断绝(在另一份实习工作中找不到同等的存在感)后,我对于其他关系的依赖程度被打乱了,变得过于依赖。
3/5页《爱的最佳距离》读后感(四)
喜欢开篇引的小诗。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在生命的最初,我们必须完全依赖别人的照顾和爱才能存活,所以依赖之于我们,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随着长大成人,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这是种奇妙的感受,同时也伴随着深深的寂寞——终于明白,无论如何接近,我们永远不可能与另一个人合二为一。
在这世界上,我们所有的只是我们自己。
不幸的是,有些人接受不了这种分离,他执着地把自己的一切依附在他人身上。
另一些人恰好相反,他在自力更生的路上走得太远了,以致对任何一点依赖的迹象都充满恐惧。
就像冬天里依偎在一起的刺猬,既贪恋同伴的温暖,又害怕太过接近令自己受伤。
于是亲密关系演变成了一场对距离和控制权的战争。
而现在,通过重拾健康依赖,我们可以结束这场徒劳无益的战争,重塑关系,让爱再次流动起来。
4/5页《爱的最佳距离》读后感(五)
美国心理学教授罗伯特•伯恩斯坦提出了一个叫做“健康依赖”的新概念,对西方式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他认为,片面地崇尚独立自主,强调“成熟的”大人能够保护和照料自己,独自处理好每件事情,而无需其他人的帮助,这种观点已经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疏远。
人是社会动物,天性就需要其他人的陪伴和支持,在付出爱和信赖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伤害甚至背叛,就像那句歌词说的“最爱的人伤我最深”,害怕暴露弱点的人因此用铜墙铁壁将自己武装起来,在拒绝他人进入的同时,也停滞了自我的成长。
依赖本身并不是问题,只是长久以来被妖魔化了。似乎只要承认了自己的依赖,便立刻成了稚弱无力的孩童任人宰割。一个结婚一年多的朋友,每次见面都会一遍遍跟我强调:我其实不爱他,只是觉得该找个人结婚而已,就算以后分开也无所谓,我自己收入很高,什么也不靠他。这个11岁就离家独自求学的女孩,我能感觉到她在心底里是多么渴望亲密,她逐渐对丈夫萌生了亲情、爱情、关心,但是她渴望的那种亲密无间,那种可以彻底交托彼此的信赖,她在父母和丈夫那里都不能得到,她用冷淡、客气的外表伪装自己,因为太害怕承认了这种爱和需要,最后收获的只是伤害。
有人说,爱不是依赖。如果爱不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放心求助,在需要的时候无私提供帮助,如果爱不是一个付出和回报的行为过程,那么爱是怎样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其实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当我们认为别人喜欢自己时,我们在他们面前就会表现得更加友善,结果对方也会相应地变得更喜欢我们。而当我们认为自己不被他人喜欢时,就会表现得更加冷淡,这样一来,对方就更不喜欢我们了。
大声说出自己心里的声音:我需要你,我爱你,我想帮助你。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爱的最佳距离,是依靠他人而不失去自我。
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