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树王的读后感大全

树王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5 10:25:13
树王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7-25 10:25:13   小编:

《树王》是一部描写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小说,主人公通过与一棵神奇的树结缘,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作者通过对人类贪婪、环境破坏等现实问题的揭露,引发读者深思。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树王读后感(一)

蒲蒲兰:《树王》是用什么媒材创作的?技法有什么独创之处?

大吴:用了综合媒介,包括水彩,水粉,铅笔,色粉和油画棒。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质感强的画面,就用各种材料层层叠加来突出树干的质感。天空和大地也画成流动的感觉。

蒲蒲兰:《树王》的灵感来自哪里?

大吴:“树王”的名字来自阿城的小说,但故事并不相关。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和树有关的方方面面,但主要是长期对树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我在后记里也写到,我从小就观察树,渴望让每一棵树苗都能长成真正的大树。

蒲蒲兰:树王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大吴:可以象征自然力量,也可以什么都不象征,就是树本身。其实我觉得这个故事更偏向现实主义而不是幻想故事。

蒲蒲兰:.您是更同情树王,还是更同情人类?

大吴:我更同情树王。它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一棵大树而已。而故事中的悲剧都是因人类而起。

蒲蒲兰:您认为我们今天如何拯救树王,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吴:《人类简史》里提到一点:“能源也许可以人为创造,但环境的破坏确实是不可逆的。”人类与自然的平衡是一个长期的、沉重的话题,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能从点点滴滴做起。包括垃圾分类也算是努力的一种。包括画下这本书,传递我的看法,也是努力的一种。

蒲蒲兰:您觉得《树王》的文图关系是怎么样的?您理想的图画书的文图关系是什么样的?

大吴:《树王》从故事和表现形式上来看,结构都相对紧密、完整,环环相扣,是一个闭合的故事,结尾和开头也遥遥呼应。这也是我当初创作这个故事时比较踏实的原因。市面上我们所看到的图画书,其实大部分是说明性的图文关系,偏向“插图书”。理想的图画书是有设计思维的,图文结合后,信息远远大于单一的文或者单一的图。

蒲蒲兰:您自己文图的故事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图?

大吴:《树王》是先有模糊的一两个构图,再完成故事的文本,最后才开始完整的构图和绘画。相当于故事和设计先行,画面是后来才有的。我大部分作品都是这样完成的。

蒲蒲兰:您目前在创作什么题材的绘本?

大吴:目前在创作的故事是轻松和幽默的题材,并且更加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想象。两个故事分别叫《散步》《露营》,讲述两兄弟在日常生活中,在视线之外所发生的种种趣事,读起来会比较幽默、惊险。

树王读后感(二)

常 立(童话作家,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诗人奥登在评论诗人弗罗斯特时提出过这个问题,他的答案很是奇妙:如果一个欧洲人遇到一棵树,那么这就会是一棵“因为历史而知名的树”,它是历史的见证人;如果一个美国人也遇到一棵树,那么这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相遇”,人和树面对面站着,各自带有原始的力量,谁的未来会更好,两者机会均等,胜负难料。中国绘本作者大吴创作的这本《树王》,则把上述两种情况融为一体。

绘本中的树王,是历史的见证人——它目睹了小镇变为城市又变回小镇,倾听了寂静变为喧嚣又变回寂静,感受了疏离变为亲密又变回疏离,经历了萌发变为毁灭又变回萌发。大吴用硬朗又细腻的笔触、沧桑又稚气的造型、沉郁又流动的色彩描绘出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与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兴衰明灭。

绘本中的树王,也是人类势均力敌的对手——它从一棵不起眼的小树苗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冒险之旅。它长大,不断地长大,它的根延伸,不断地延伸,它每到一处,那里就变成了它新的领地,像成吉思汗一样,它不断地开疆辟土,拓展空间,掀翻了栅栏、墙壁、钢墙和无数的房屋,直到遭遇了人类同样凶猛酷烈的反击。直到书的最后一页,人与树的战争也只是告一段落,一切回到了最初相遇时的模样,两者机会均等,胜负难料。

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争夺,贯彻了《树王》的始终,图画为我们清晰地揭示了时间上的共存与空间上的对抗。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人与树都在不停地变化,也在不停地竞争。故事开始不久,三个聚焦于树王的连续跨页,用同一视点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树的变化,左右页则设计了树周围环境的晨昏对比。紧接着是一个聚焦于人类公路的跨页,公路居中向前不断延伸,构图一如前面三个跨页,树王居中向上不断生长。随后在临近故事高潮时,三个左右对峙的构图——左边是人类施加于树的限制,用小图勾勒,右边是树突破人设置的重围,用大图描绘——把故事一步步推向了如史诗般悲壮的结局。

一棵树意味着时间与空间,生存与毁灭,自然与文明,共生与对抗……但仅仅意味着这些,还不够。

如果一个成人,与《树王》相遇,树王会成为许多个古老的训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是成也巨大,败也巨大);“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如果一个孩子,与《树王》相遇,树王会成为一曲自由的咏叹调——有积极昂扬的歌颂,歌颂自由的力量,歌颂放纵不拘、无所顾忌的生长;也有不动声色的叹惋,叹惋自由的局限,叹惋群体对个体的抑制与摧折。

孩子也许不能说清楚这一切,但孩子会本能地把同情放在树王这一边。因为树王像孩子一样常常不擅长言说,像孩子一样常常不为人知地静静生长,尤其让孩子愿意支持树王的一点是,树王有着超乎寻常的巨大。孩子不仅仅在儿童世界中成长,更在成人世界中成长。与成人相比,孩子常常处于知识、经验、智力尤其是体力方面的下风,越是时常感到无能为力的孩子,越是渴望看到能够突破一切限制、对抗一切压迫的超能力。因此,大力士、千里眼、飞毛腿才在儿童故事中层出不穷,魔法、仙术、未来科技才在儿童幻想中大放异彩。因此,树王才会成为儿童读者自身代入的角色首选。

如果孩子代入树王过深,为树王的结局太过悲哀,别忘了告诉孩子结局胜负难料,毕竟“小树苗在长成大树之前,没有人知道它会不会成为大树”。如果孩子代入的是其他人类角色,也别忘了提醒孩子观察一下书中的人类活动,看看他们怎样生活,怎样行动,尤其是一个人怎样随着这棵树的变化,从孩子变成老人,与人(也与树)相依相伴地度过一生。

如果你还想给孩子一点关于更宏大命题的思考,提出下面这些问题也许是恰当的:如果这本书讲的不是树王,而是“人王”呢?如果这个不断长大、膨胀、摧枯拉朽般扩张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个人呢?如果不是一个人,而是人类呢?这个万物并存的世界,又会怎样看待一个或者无数个“人王”呢?

如果你什么道理也不想给孩子讲(也许最好是这样),《树王》里的这棵树,也仍然会成为每个翻开这本书的孩子的记忆。多年以后他/她一定会想起那个爸爸/妈妈带他/她去看树王的晚上……一棵树仅仅意味着这个,也就足够了,不是吗?

树王读后感(三)

在《树王》的扉页,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句题献。

在这里做一些补充。这可能是一些令人伤怀的往事,但也算是这本书背后的一些真实细节。

其实生活远远比创作更加粗粝、更加具体。

却是支撑着我创作的重要根基。

1

你还记得自己最早的记忆吗?

我儿时最早的记忆,是和我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光。

家里常常只有我们。大雾的清晨,她带着我去田里干活,让我坐在田埂上等她。我就一直坐着,哪儿也不去。大雾中,一个邻居路过,问我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和谁来的,我说和奶奶,她在田里。奶奶把种出来的黄瓜腌成咸瓜,把黄豆腌成豆豉,我们吃了很多年。

在我三四岁的一天,奶奶用粉笔在地上给我画了一只小鸟。我非常惊讶,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画画”这件事。从此我们开始每天画画。

一次趁我不在家,奶奶把木沙发上的一个非常复杂的凤凰图案临摹了下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我们为此高兴了好几天,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光。

但上学后我就离开了家,只在放假的时候回来。生活慢慢改变,曾经连接我和奶奶的某些东西在渐渐消失。

几年过去,有一次我叫奶奶再画一个小鸟,但她已经不会了。

2

这些年来大部分时间奶奶独自生活。

一年中,只有过年时我们和她同住几天。

大年初一的早晨,按习俗每家每户都要放一封长长的鞭炮。奶奶起得早,我睡在隔壁的房间,她来叫我起来点鞭炮。她一边缓慢走进房间,一边发出“咳咳”的假装咳嗽的声音,见我醒后,叫我去点鞭炮,鞭炮她已经挑好放在门口了。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好多年。

过完年我又离开了。我们离开时,总会落下一些东西,比如一双拖鞋,毛巾牙刷之类。那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没有用了,下次自然会换新的——但奶奶却细心地看守它们,偶尔回来时她还惦念着——似乎在我们离开她的时间里,那些我们的生活痕迹就是我们和她之间的连接。

我又能为她做什么呢?照她的意思按时祭祖、上香,帮她买一些止咳水、板蓝根之类的药。

有时她会叫我过来帮她把洗好的衣服提到二楼的阳台,她等一下再上去晾。我会顺便把衣服晾好,叫她不用再上楼了。我能做的就这些,几天后就得走了。

去年搬家前,奶奶和我们同住。我回家时,她从一包衣物中翻出一条毛巾,说这是我过年时候用的,还很新,她收好了,没有弄脏,就带来给我了。她特意强调“没有弄脏”。大家笑了。搬家时一片狼藉,她还留着一条毛巾。在以往,这些用不上的东西,我们不会再要了。但这次我接过毛巾,叠好放进了包里。

离开时我把它带走了。

3

我在离家几百公里的地方,过着安静、忙碌的生活。和其它年轻人没什么不同。有时焦虑疲惫,大部分时候无牵无挂。偶尔在辗转无眠的深夜,会想到奶奶,想象她独自生活在那间大房子里的情景。

在那样的夜晚,我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我自私地想,那是上一代的责任,是我父母,我叔叔,我姑妈们的事情。而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我却还是难以释怀。又觉得,大概像我这样年轻、贫穷,没什么作为的人,其实也改变不了什么,现实就是这样。一直如此。这是掩耳盗铃般的自我宽慰。

但也许让我真正难以释怀的,是衰老本身,是离别本身。和其它无关,只和时间、距离有关。

和漫长生活里点点滴滴的不尽人意有关。

过去两年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回去好几趟,处理一些琐事。

那天我匆匆回老家取一些东西,又匆匆离开。临走前去跟奶奶说一声,她正好在洗衣服,刚洗好,就让我顺便帮她提上二楼的阳台,她等一下上来晾。我把衣服提到了楼上,但这一次没有来得及晾起来就匆匆走了。

离开时我立刻后悔了。

时间并不是真的那么紧急,只是心里焦虑而已。我几乎能想象她慢慢走上楼梯,慢慢晾好衣服的情景。这些年来,一直如此。

我本来可以顺手地帮她做完这点小事,可以再多呆几分钟,多说几句话。但我什么也没做。我表现出急切的样子,自私地,理所当然地走了。

在离开的一路上,终于难过得落下泪来。

——即便很久很久过去,我每一次回想起来,仍是和当时同样的难过——仿佛是我抛弃了她,仿佛多年来是我一直在抛弃她。

也许将来我们会有更好的生活,会过得更加满意。但此时此刻,什么也无法改变,什么也无法安慰了。哪怕此刻我立即返回,仍然什么也无法弥补。这只是无数次匆匆别离中普通的一次罢了。我太熟悉这一切。

眼下的这一刻,它将使我永远痛苦。

4

这些年来我一直迫不及待地往前走,没有具体的可留恋的过去,也没有清晰可期的目标。却内心坚硬,义无反顾。面对人生百态,常常淡然。

只有在想起自己的亲人时,感到柔软,感到矛盾,感到优柔寡断。总觉得自己可以承受生活中的诸多困境,却不忍想象他们要承受这些。

距离儿时的那场大雾,已经过去了很多年。

一老一幼如影随形的生活也早已模糊。我现在仍记得的这些,奶奶可能早已忘了。

但有些东西并没有完全消失:距离奶奶教我画画的那一天,已相隔二十余年,而我仍在画画——如果说我和奶奶之间有过不同于寻常祖孙之情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在这件事上——多年前,我们不仅相依相守,还曾是一起画画、一起学习画画的亲密伙伴。即使那段美好而短暂的时光后来戛然而止······对我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

我画了一本书,关于一棵大树,它越长越大,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当编辑问这个故事要献给谁,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献给我的奶奶,她是世界上第一个教我画画的人。

但事实上,还有比这更现实、更迫切的原因:奶奶老了。

去年的一天,我们坐在家中闲聊着什么,奶奶突然说,等眼睛这片白色的东西盖过了眼瞳,就看不见了。我们一时说不出话来安慰她。我暗自心惊。这些年她的视力和听力在渐渐衰退,这两年又经历搬家,离开熟悉的地方······我难以想象她的心境。在我看来,人无论以哪一种方式衰老,都是沉重而无奈的。而这些年我一直在远离奶奶的世界······我无以为报,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一切。

5

最近又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冷了,农民还迟迟不去收割。夜晚打霜,田里的稻禾冷得受不了,就纷纷跑到主人家敲门:“快开门,快开门让我们进来,外面太冷了,怎么还不收割呢······”农民醒来,说:“知道了,知道了,你们先回去,明天一早我就去把你们收割回来。”第二天一早,农民就到田里,如约把稻谷收割了。

这可能只是故事中的某一段,没有曲折的情节,也并不精彩,但如今想起,却感到非常温暖。

脑海中浮现的仍是那个熟悉的房子,外面天寒地冻,而我们睡在屋内温暖的被窝里。黑暗中,那些稻禾敲响了我们家的大门······我们醒来,答应它们后,又捂紧被子,安心睡去,等待天亮后的赴约······很多年以前,我正是怀揣着这一幕,沉沉睡去。

树王读后感(四)

大约在2010年,我念高二。

在疲惫压抑的学习生活之余,我列了一张不断加长的愿望清单,上面是一些希望将来能实现的事情。

我记得前两项是:1、高考英语125分以上;2、在《独唱团》或《最小说》上发表一篇文字。也不清楚要求,只知道它们是当时最火的杂志,同学都在看,要是能登上一次,就太有面子了。但《独唱团》只办了一期。

后来,竟真的收到了《最小说》编辑的回复,说我的稿子过了初审,一个月后又收到消息,过了终审。真巧,那一年的高考,我的英语刚好125分。

这就是我的中学年代。

是的,我在大学二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才开始画画。在那之前一直在尝试写东西,发表了一点文字,以为自己会走上文学道路······但随着热情高涨,又很快意识到自身的单薄和狭窄。

那时,我看到左小祖咒的一篇访谈,他提到“打开自己”,我虽然不能全部理解,却感到非常震惊。我想:意识到自我局限,算是“打开自己”的一种吗?

正是那段郁闷的时期,有一天闲来无事,就拿来纸和笔开始画画。

第一幅画画了几天,完成后自己都觉得惊讶,就是那幅兔先生——后来很多人说喜欢它,其实那是用鼠标涂的——怕别人觉得太粗糙,我一直都没敢说。

是的,这一幅画开启了我的绘画生涯。

紧接着第二第三幅······其实自己也很疑惑,不知这种冲动从何而来,仿佛意外地推开了一扇门,里面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每天都在算着时间,算着下课回去还能画多少个小时。

我想:开始做一件充满热情的事,算是“打开自己”的一种吗?

这些都是早期的画······用鼠标涂的。

2014年暑假,我在苏州实习,突然收到一封来自“ONE·一个”编辑赵西栋的邮件,说在邮箱的回收站里看到我的几张画,想用作首页封面图——是的,在回收站看到的。其中第一张就是那幅兔先生。那个夏天,陆续在ONE上面发了几张画——那时ONE很火,我也是读者之一。

巧合的是,它的前身就是当年的《独唱团》。

这就是我开始画画的地方······武汉太热了。

那是我的画第一次被人看见。在画画生涯算是迈出了第一步(起点真高???)。我隐约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并没有。很快,迎来的是毕业、找工作的动荡生活,学生时代宽裕的创作时光草草结束了。

《兔先生的旅行》是一个系列,我画了两年。后来选取了其中一个小节做成动画短片。

2015年,在毕业前夕,我从武汉去了一趟北京,当时有出版公司想要出版“兔先生”系列故事。

在北京,我见到两个朋友,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但他们对我说的话非常一致,大意是:你还年轻,先好好上班,把生活稳定下来。言外之意是,先养活自己。否则一心只想搞创作,是很冒险的。

这是毕业前后画的,那时已经不再仅仅画兔先生了。

毕业后我离开武汉,回了广州。

之后又出于种种原因,我放弃了“兔先生”的出版机会。

这是那个时期画的。也为一些书籍画了插图、封面。

这是冬牧场。纸上油画。

2017年,我工作了近两年,有时感到忙碌疲惫,有时又觉得精力充沛。

年初,我的编辑朋友刘恩凡给我寄了一些书,里面有几本绘本。我告诉她,我2017年的目标就是完成一个绘本故事。她说,那我的目标就是出一本你的绘本。

虽然是鼓励的话,却巩固了我的决心。之后我画了一个名为《南方往事》的故事。

“南方往事”时期,画面完成度很高。其实我每一个阶段的绘画都有所变化。

我花了很大的心力去画它。我以为那会是我的第一本书,但最后没能如期出版。我们决定先放一放。

《南方往事》讲的是父亲离开后,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成长及跋涉一生的故事。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绘本,而更像图像小说。

不过这一次“放下”,倒让我松了一口气——《南方往事》之后,我感到又“打开”了一点点,感到豁然开朗。

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图画书。

这是其中一章,“少年时代”。曾入围2017年BIBF北京国际书展菠萝圈儿插画展。

正是这一年,我的编辑朋友孙玉虎把我推荐给蒲蒲兰绘本馆。他曾是《儿童文学》的编辑,看过我的一些小说,给过我很多肯定和鼓励。后来我开始画画,他恰好也开始涉猎绘本领域,我们等于又重新认识了一次。

8月底,我拜访了蒲蒲兰北京编辑部,并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绘本研习营。

2018年3月,《树王》的第一稿完成。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绘本故事,然而在之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还是修改了很多遍······为此感谢此书的编辑马皓月和马跃,在我感到焦虑不安濒临崩溃时,他们远比我更有耐心对待这个故事,使它以更好的面貌呈现出来。

《树王》封面。综合材料绘制。

很高兴《树王》成了我的第一本书——在我写了很多很多的字,画了很多很多的图之后。

《树王》是关于一棵大树的故事,它越长越大,越长越大,无法停止。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它是我第一次从选题的角度出发,由故事情节而非个人情绪引导的创作。

但在完成之后才意识到,这其实与我长久以来对树的关注有关,这些关注和思考也像植物一样在生根、发芽,遇到创作的雨水,便迅速长成大树——在书的后记中,我写到一些树和种树的往事。

又想到过去种种“打开”的瞬间:一件事从开始酝酿到完成产出,也算是无数种“打开”中的一种吧······

《树王》内页。全书是对称式的设计,画了很多壮阔的画面。材料包含水彩,彩铅,色粉,油画棒,水粉颜料。

感谢三位前辈对这本书的推荐。

回顾这些,才惊觉成长的路竟如此漫长。

也惊叹一本书的诞生竟如此波折重重。很多年前,在高中的教室里,在那张愿望清单上,我也曾羞怯地写过“出一本书”这样的心愿。只是当时从未想过日后道路的漫长,那么多的来来往往,四处奔走。

年轻时的冲动,虚荣,不安,和无穷无尽的热情,都在慢慢变成沉默的果实,有时清甜,有时苦涩。

好在路一直在。在这条路上,《树王》是我第一个重要的刻度尺,是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一个壮阔的故事:关于一棵巨大的树的命运,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关于生与灭,创造与破坏,成长与别离。愿你能从中看到世界,看到自己。

故事中还隐藏了很多的细节,等着大家翻页时去发现。关于《树王》创作背后的更多故事,在接下来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岁月漫长,感谢相伴。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