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卫·爱登堡自然行记(第一辑)》,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通过文中详细的描述和生动的插图,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的视角,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这部作品让人不仅对自然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保护和探索的热情。
《大卫·爱登堡自然行记(第一辑)》读后感(篇一)
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为什么要140字我只想存个图
《大卫·爱登堡自然行记(第一辑)》读后感(篇二)
回到几十年前,神奇动物哪里去找……
书籍的作者其实如果经常看BBC关于自然类的纪录片的人并不会对其陌生。
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英国电视节目制作人、主持人、博物学家和旅行家,被誉为“自然纪录片之父”。他就读于剑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1952年加入英国广播公司,1954年开始制作具有开创性的纪录片《动物园探奇》。在长达七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策划、解说了《生命的进化》《飞禽传》《地球脉动》《我们的星球》等多部经典的自然纪录片,向观众呈现了地球生命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认识自然的方式。爱登堡于1985年被授予爵士称号,2005年获得英国皇室功绩勋章。他曾任大英博物馆和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托管人,目前担任英国蝴蝶保护委员会会长。
看了介绍反正是自己想起了已经看过两部估计不久的将来会有第三部的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而这本《大卫·爱登堡自然行记》目前也只有第一辑,收录了《丛林飞行》《寻龙之旅》《蝴蝶风暴》三本图书。在这三本优雅而风趣的博物游记中,大卫·爱登堡用他独有的睿智语言,引领我们踏上当年那些曲折动人的探险之旅。他和同伴驻扎在荒野和原始部落,一边追踪威严的科莫多巨蜥、神秘的大犰狳,一边处理复杂多变的地形、难以预测的天气,记录尚未被工业文明侵蚀的自然奇观和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
总的来说,个人觉得阅读这本书之前你首先需要抛开现代眼光和现代的各种技术和人文景观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让自己回到七十多年前,用这样的眼光去审视书中的内容,这样无论是对于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于作者团队当初的行为的理解都更加容易,比如说摄影技术摄像技术,比如说当时的局部政治局势,比如说当初的野生动物学的发展,再比如说当初的所谓人迹罕至的地方今天很多已经成了旅游打卡网红地,再比如说作者在其中对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描写,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回到七十多年前,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丛林,去寻找蜥蜴,去找到蝴蝶,其中需要克服的精神的,心理的,肉体的,经济的,信念的,重重阻碍,相信对于今天想要因为兴趣而去做某一件事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启发和激励吧,全书通俗易懂语言风趣幽默,英国人那种时不时的一个冷幽默会让你神经元脉冲绕很大圈子但是结果还是不错的,个人评分9.3分,推荐指数五星。
《大卫·爱登堡自然行记(第一辑)》读后感(篇三)
大卫·爱登堡,何许人也?他被誉为“自然纪录片之父”。
爱登堡在大学学习了自然科学,又在皇家海军服役完毕后,就加入了初创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从此以后,爱登堡的职业生涯就与BBC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广为人知的《生命》三部曲、《地球脉动》等纪录片都由爱登堡主持制作。
20世纪50年代,爱登堡的工作是在演播室里拍摄伦敦动物园送来的动物,但那些动物显得很不自在。年轻的爱登堡产生了新的想法,想要走向大自然,与动物零距离接触,他的计划获得了首肯。爱登堡与伦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结伴而行,前往圭亚那、印度尼西亚、巴拉圭等地寻找珍稀野生动物,从而制作出里程碑式的自然纪录片《动物园探奇》。
《大卫·爱登堡自然行记(第一辑)》就是这趟旅程的文字结晶,包括《丛林飞行》、《寻龙之旅》《蝴蝶风暴》三册,这位杰出的科普人、电视工作者的叙述,字里行间盈满温情,叙事有趣生动,让我想起达尔文的作品《“小猎犬号”科学考察记》,气质上几乎如出一辙。即使不了解爱登堡的身份,仅就这些作品本身而言,在获得科普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能拥有文学层面的享受,文笔之凝练优美,细节之周详流畅,堪称自然文学的典范。
如果说早期的博物学因为条件的限制只能属于精英知识分子,而大卫·爱登堡就是以敏锐的感知力和超强的行动力,运用电视这种新媒介让博物学真正实现大众科普的先驱。
为了亲眼目睹传说中的神奇生物大犰狳,爱登堡和伙伴跋山涉水到达印第安人营地,但是,这只偶尔被捕获的大犰狳早就进了人的肚子,印第安人答应帮他们捕获新的。结果呢?为了尽可能多得一些物质利益,贫困的土著那可是非常狡猾的,那些“天真的白人”被耍弄得团团转,费尽周折之后,爱登堡与大犰狳缘悭一面,遗憾返程。在途中,爱登堡遇到其他科考团队,看着他们兴奋无比、满怀希望准备行程,爱登堡没有提醒他们,可真有点坏啊!
爱登堡笔下到处都是有趣的故事。大群迁徙的蝴蝶在身周飞舞,与大蟒蛇狭路相逢的危险刹那,与收养的小熊崽的温情生活,看见了心心念念想要寻找的科莫拉多蜥,从独木桥上滑落的生死一刻,悬挂在崖壁和高枝上拍摄的惊险场面,在吸血蝙蝠侵扰下难以入眠的夜晚……还有,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庞然大物如水豚也能听从当地人的驯养,村民们待身周的动物如同家人。在与土著的接触中,爱登堡逐渐更多地了解了其他族群以及他们对生命的看法。这些描述让我们体会到了,在20世纪50年代,工业文明尚未大规模侵入丛林之前,那些依然存在的地理风貌、万物生灵、古老风俗、时间观念和自然法则。
那时候,爱登堡不知道这些情景有多么珍贵,多年之后,他孜孜不倦地为了找回失去的伊甸园而奔忙着。在94岁高龄,爱登堡写了一部回忆录,名叫《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爱登堡感叹,20世纪50年代是乐观向上的时代。使欧洲沦为废墟的“二战”开始淡出人们的记忆。整个世界都渴望向前看,向前走。技术创新欣欣向荣,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使我们获得了新的体验。好像没有什么能够限制我们的进步。未来令人兴奋,人类的一切梦想仿佛都会实现。肩负探索大自然的任务而走遍世界的他们,也以《动物园探奇》这样的电视片开启了事业的生涯和博物学领域的新篇章。没有任何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爱登堡说自己从小感兴趣的不是人类发明的律条,而是主导动物和植物生命的法则。他主张“野化”,倡导“把自然还给自然”,重新野化大海、野化大地,让渡空间给其他生物。爱登堡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他认为,适度地放弃眼前利益,可以让人类也拥有更好的未来。
从起点一路走来,大卫·爱登堡用他的工作经历,也用他个人的生命的历程,全心全意地阐释着,他是如何记录大自然,记录这个我们生存其间的世界最美好的那些事物。
天际线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