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三国征战史》读后感精选

《三国征战史》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4 12:15:15
《三国征战史》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4-24 12:15:15   小编:

《三国征战史》是一部描写三国时期英雄豪杰、战争纷争的史诗巨著。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和详实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和人性的复杂性。读后感觉仿佛置身于乱世,感受到了那种无尽的挣扎和奋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巨著。

《三国征战史》读后感(篇一)

看了书名,很吸引,立马掏钱买了

回家看了半晚,大呼后悔,真想问作者一句,可以退货吗?

战史就战史,

不要满篇都是如果东吴如何如何,就会怎样怎样,

过后神仙,谁都会,一张嘴皮,

怎么说不行啊

不如写穿越YY小说去好了

满足下作者那个幻想

1/6页

《三国征战史》读后感(篇二)

我承认自己买这本书的时候不够慎重。只是在《世界军事》中看到了几期关于三国的介绍,就动了这方面的兴趣。只是网上看到,就买下了。我的错~

总体感觉这本书,就是大言不惭四个字。自称史学著作,可是根本没有史学著作应有的气度和功力。真可谓“满纸荒唐言”。坑爹,坑爹。

地图可以用粗糙来形容,根本难以把几次重大战役的形势交代清楚。对于历史脉络的把握,完全是靠只言片语和道听途说为基础,经过自己的想象来完善。自称“勇”字当先,处处都是厚黑和权谋,外加阴谋论的妄想。

不建议阅读。完全是浪费时间

2/6页

《三国征战史》读后感(篇三)

三国史,吴国往往蒙尘。玉最美时,在于拭去表面积累了很久的尘灰之时。我不懂历史,也不懂军事,但我至少能看出本书是扎扎实实在史料的基础上,理出了各个大小战役的脉络,特别是对东吴英雄的赞美,让我很高兴。人人往往只记得“挟死一将、吓死一将”、似乎轻佻嗜杀的小霸王孙策,殊不知孙策之霸,并不在单挑,也不在行政之威猛,却是作为三军统帅的出色的军事才能上面。孙策为政,并不暴戾,孙策行军,行止有法,孙策为人,魅力四射。人人皆知周郎赤壁,而早年孙郎周郎驰骋江东,孙策如一把利剑横扫州郡,显示出的华丽才能不逊于官渡、赤壁、夷陵。人人皆知火烧赤壁,而火不是原子弹,能让周瑜以少胜多败走军事大师曹操的,绝不仅仅是那么一把火、一阵风,而是周瑜缜密、精深而不失恢弘气度的军事艺术。史料翔实,分析细致,兼以作者包含热情,故而文字精彩,绝不似有的历史著作那般枯燥乏味。值得三国爱好者一读。

3/6页

《三国征战史》读后感(篇四)

作者确实下了大功夫, 将整段三国征战史较为完整、细致的梳理出来, 尤其征战年表很有价值。 但是,本书在很多地方实在奇葩··· 首先,号称学术著作, 立论、考证都算不上严谨, 全书充斥着作者的臆断与胡猜, 有些观点令人喷饭···比如在论述寿春解围战时作者谈到“否则即使(寿春)解围成功,后世的‘侯景之乱’亦未必不会发生”(谁能告诉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又如:孙休若长命可等到西晋八王之乱之时图谋北上,甚至东吴国祚可以延续到420年刘裕篡晋(只能说作者太爱东吴了···尤其是后一点,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再如关于谯周劝谏后主投降一段,作者口口声声称自己对文言文不太精通,但还是把一个“或”字分析地上天入地,结论也令人不能信服(结论记不太清了,但是很荒诞)。还有分析“南方经济的发展”(又是东吴)时,如侃大山般的谈论南方开发与大米的关系,说南方天灾较少,没有水、旱、蝗、汤四灾,因此如何如何。且不说此论的粗疏,起码作者连“汤”是何物都未搞清。通过上下文推测作者认为“汤”是一种北方常见灾害,而南方少有,这就大错特错了。“汤”灾特指民国时期主政河南的汤恩伯对河南造成的破坏(当时河南有民谚:“宁愿敌军来烧杀,不愿汤军来驻扎”),河南百姓称河南有四灾“水旱蝗汤”,这并非一种“常见”灾害。 其次,作者太爱东吴将领,溢美之辞有些不实。在统帅、次帅及谈论“万人敌”的时候猛夸东吴,贬低其他势力。 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作者的遣词造句,很多不太容易使人明白。有些是围棋术语,有些是日本词语,还有些则完全不可解,可能是作者生造了一些词语(如“零德一功”)。最最让人费解的是作者在称赞孙权的时候(又是夸东吴),说他用驴调侃诸葛瑾的幽默效果堪比一氧化氮???!!!!这真有点··········

4/6页

《三国征战史》读后感(篇五)

不要看到作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就急着给人丢上各种不严谨啊臆断啊什么的大帽子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特点从题目上就能看到,征战史,对吧,首先侧重的就是从战争角度来细嚼慢咽,说得通俗点,这是一本三国时期的兵学,这就是一个前人史学家几乎没人涉足过的领域,我们看西方的罗马史,有时候会惊叹西方的历史资料关于战役的描述之详细,比如坎尼战役,从双方的排兵布阵到战役的演化推进发展过程,都有详细的记载,可以让人搞清楚战役的整个过程,而中国的史料则往往一句话就带过了一场重要战役,读来令人扼腕。

要描绘好一场战役的全过程是不很简单的!首先要搞明白当时战场的兵要地志,参加战役双方战前主要人物的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可能的话甚至还要推测一些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光是能搞明白这些基础资料就够很多人头大了,大概由于难出什么重大成果,历来中国的历史学家也少有人注重研究这一块的内容(不过以我私心想来,大部分历史学家都是不懂军事的人,也难为他们往这方面专研,这其实是军事学家的范畴)。

比如说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战役,多少人就只知道说一个火烧赤壁,这就完了?其实这根本不足以概括这场战役的真正全貌。要搞懂赤壁战役的发展过程,这里面值得研究的东西就非常之多了,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正是补足这方面欠缺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历史是人的历史,虽然时代背景不同,科技水平不同,但是,人性确实始终如一的,作者的很多推论虽然没有实证,但是完全可以自圆其说,而且,经得起推敲,符合人性的规律,为什么就不能当作一种可能的解释呢?何况年代久远,又哪里去找真正的实证可以证明,历代史学家无非都是在有限的故纸堆里找线索推敲而已!以没有实证来说明作者的推论都是臆断,这本身才是可悲的臆断。

说作者不严谨的人,我倒觉得,本书很多观点虽然标新立异,但是不失为一种可讨论的题目,不要急于下结论去批判!相反,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那种《明朝那些事儿》,《原来这是宋史》之流,固然热卖,证明很有市场,但是这种书倒才是真正的不严谨,纯属戏说,属于完全不入流的历史门外汉可以一看用来消遣的读物,既然连这种书都大有市场,我们何必如此苛责这位作者的这本书呢?相比之下,那可真是不知道比上面那两本书严禁到哪里去了。

5/6页

《三国征战史》读后感(篇六)

一本差到可以让我对岳麓书社都低看两眼的著作!

行文,文白混杂,而且文言文一会儿单独楷体字成段,一会儿又夹杂在宋体字正文当中,对语句中难解字词没有任何注解,也没有引用出处。阅读体验十分差!

史实方面似乎就是罗列史料,然后夹杂一些脑补和评论。

脑补带有强烈的倾向性:贬魏、辱蜀、崇吴,鸡犬(诸侯)升天。属于踩二捧一。

评论则带有强烈的“事后XXX”色彩。

但相比于作者对于“战争”的理解,以上都不算什么。

全书我没有看完,因为看到官渡之战就“破防”了!

下面我把原文放出来让朋友们赏析一下:

单挑之事,确实为小说家之语,真实历史上随并不算罕见,但基本都是发生在中下级军官身上。

但《三国志》这段话的原文哪里说有“单挑”啊?!我们连当时颜良是骑在马上、站在车上,还是像武田信玄挨上杉谦信一刀时一样坐在马扎上都不知道,怎么就成单挑了?

那么关羽是“主将”吗?显然不是,这场战役的主将是曹操,关羽只是个先锋而已。(史书原文是“先锋”,但本书作者把所有“先锋”都换成了“先登”一词,似乎他并不知道“先锋”是一种职位,而“先登”是一种军功。)那时军队万余,骑兵先锋也就几百人,关羽在当时也就是个中层军队,中层军官带队冲锋的史料比比皆是。比如此时与关羽同为先锋的张辽,日后也曾率八百骑兵……诶~

于是我好奇的跳到后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描述张八百与孙十万的合肥之会的,于是我又被震惊到了:

!!!!!!!!!!!!!!!!!!!!!!!!!!!

“我三十四岁,经常健身,能跑马拉松,,卧推100公斤,所以我可以单挑四十七岁的泰森。”作者对于人体运动能力的认知是低到什么程度?!再者史书中确实记载孙权喜欢狩猎老虎,但那是骑在马上用弓箭远距离射杀老虎,不是在角斗场里根老虎肉搏!

……我一时质疑起自己的汉语能力来,但想来想去“骑马奔驰”,应该只有“骑在马上,并驱使马匹高速奔跑”的意思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马镫,骑手就无法驾驭马匹高速奔跑”,是吧?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匈奴骑兵、李广卫青霍去病、斯基泰骑兵、波斯骑兵、努米迪亚骑兵、高卢骑兵、日耳曼骑兵……原来他们都是无法骑马奔驰作战的啊。对了2004年有部好莱坞电影《亚历山大大帝》,里面没有马镫骑马奔驰的画面都是特效是吧,好莱坞就是厉害……

说实话,能写出这种东西连资深历史爱好者都算不上,作者罗肇前居然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声称:

这种水平也能混个历史博士吗?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