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读后感: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莱茵河畔经历的爱情和友情,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和多样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感人,引人深思。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让人感悟到爱与和平的珍贵。
莱茵河读后感篇一
根据序言的介绍,原书是为企业赞助的项目所作的研究,并非学院式写作。字里行间,依稀可以感受到原文极具诗意,文采斐然。
无奈翻译实在太差。尤其后半部分,很多句子读不懂,感觉译者不太认真。
本书虽是年鉴学派大牛费弗尔的作品,却并不适合被其他研究援引、批判。总的来说,有点不配放在商务经典译丛中。
1/7页莱茵河读后感篇二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想起那些坐sbahn就能到美因茨的日子,总是在蜗居里煮速冻食品,到处捡破烂家具回家,然后在路上闲逛的时候,用莱茵兰的春风秋月自我安慰的日子,就打开读了。
序言写的很好,介绍了全书的背景,对作者的地位,生平以及本书的意义,影响都介绍的颇为详细,看了之后对正文更加期待,但真正打开正文,翻译让文字显得晦涩很多。说起来,自傅雷一代学人翻译的大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之后,近现代的法国文学的中译本一直没有看到能流畅易懂如中文原文写作的。
概言之,本书有典型的年鉴学派风格,从历史、地理的宏大背景看待莱茵河,从史前时代,经罗马和中世纪,终于拿破仑时期,尤其关注莱茵河在法德两民族形成中的意义,作者以“这是欧洲的莱茵河,不是德国或法国的莱茵河”作为主题,在我们成长的欧洲一体化时期,习惯了欧元区和申根协议,容易觉得这种思路天经地义,但是能在两次大战之间提出这种观点,无疑需要兼备勇气和前瞻性。
希望以后有更好的译本吧。
2/7页莱茵河读后感篇三
在那个种族主义、民主主义、地理决定论、生存空间理论泛滥的年代,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费弗尔写下这本书,说莱茵河不是一条天然边界,而是沟通的通道,甚至说莱茵河是德意志的河流,肯定德意志在莱茵河上做出的努力,可想而知费弗尔顶住了多大的压力,也侧面说明的当时法国的言论尺度。费弗尔领先各种进步主义思想至少半个世纪,或者说领先一个世界大战。费弗尔在非常短的篇幅里,描述了莱茵河上下游、两岸的复杂的文化、民族、语言、宗教、思想、技术、艺术、商业交流,然而他刻意淡化的,却每个人都知道,各种交流中的最高形式,或者说最激烈的形式,不正是民族之间的政治军事对抗吗?费弗尔的论证策略是揭示历史的复杂性,避免把历史简化为政军冲突,但还是有人像我这样非常扫兴地突出政军冲突,并且点燃了世界大战。费弗尔和他的同志,不幸,不能避免世界大战,却多少为欧共体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世界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如果不能想象一个文明和平交流沟通、促进的世界,又如何建立之?然而在这个右翼回归,“自由”世界的灯塔不可思议地、明晃晃地对盟友提出领土要求的历史时间节点,我们又将如何想象这个世界?最后,再一次感叹费弗尔用诗歌化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描述莱茵河的历史,不只是莱茵河的历史,这也可以说是一部从文明开始,截止到二十世纪初的中欧、西欧极简史。
3/7页莱茵河读后感篇四
根据皮特·舍特勒的说法,“费弗尔撰写这部著作时,法国占领着莱茵兰,纳粹主义正在崛起;在这种背景下,他坚决对抗主导舆论,既驳斥“德意志的莱茵河”论,也反对“天然边界”说。当时各种不负责任的宣传口号甚嚣尘上,其中尤以巴雷斯鼓吹的“莱茵河守护神”这个神话为甚,依照他的主张,莱茵河应该并入法国。面对这些宣传口号,费弗尔坚定地捍卫这样的思想:莱茵河是一条纽带,是一条联系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的欧洲河流,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平淡无奇,在当时却被视为亵渎神圣。”【“告读者”,1】……“(费弗尔)试图从不同角度观察莱茵河的一些观点融合起来,所以,这部著作既是对莱茵河的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历史学的贡献,也是对于莱茵河两岸的历史学家各自把莱茵河历史据为己有的一种批评。这就是说,它既是一部学术著作,又是一部政治论著。”【“介绍”,4】
在1935年序言中,费弗尔指出,“整个欧洲没有一条河流能与莱茵河匹敌,从鲁罗尔特到鹿特丹这一河段上的景象,最能体现莱茵河的重要性。”【62】他提出历史学家的责任:“他们读着书,倾听着隆隆之声,今日的隆隆之声或是淹没增强了往昔的不谐和之声。他们力图做出努力,以超脱的姿态,勇敢地从大量相互矛盾的事实和解释中,对莱茵河在以往各个世代中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梳理出一个全面性的看法来。”【63-64】这就要求一破一立,既要“消除所谓命运幻影”,又告诉大家“在莱茵河的历史中,除了用来编织不和与冲突的那些事实和事件之外,还有另外一些截然不同的事实和事件。”【65】费舍尔希望,“这部以新面貌出现的著作,能为驱散孕育着灾祸的乌云,为摧毁敌方主义的战争和仇恨的历史,代之以和平交流和团结的历史作出贡献。这么说吧,我们以追求客观知识为唯一关注,撰写一部活生生的莱茵河的人类史。”【68】费弗尔认为,“两个对抗的民族之间,两种各自确立、彼此对立的理念之间有一条莱茵河。莱茵河是一条居中的主轴,它是它所流经的一系列国家生死攸关的主轴。这些国家在数百年中近代莱茵河的悲剧就在这里。这是夹在两种文化和两个民族之间的莱茵兰的悲剧……夹在两方之间的莱茵兰,觉得自己既不完全属于这一方,也不完全属于那一方。”尽管存在着种种政治仇恨和冲突,莱茵河始终是一条聚合的河流,不过,限于目前各方的民族主义心态,莱茵河问题没有解决办法。
4/7页莱茵河读后感篇五
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书,自然有其独特价值。
写于193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初版于1935年,再版于1953年,作者为法国历史学家。这是一部受邀作品,东家是阿尔萨斯兴业银行,这是一家业务覆盖莱茵河两岸城市的银行。初版是非卖品,有两位作者,一位侧重于地理和历史,一位侧重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后来正式对外发售受到关注。此后经历了二战,到1953年再次出版时,去掉了其中的经济状况部分——因为这些内容已经过时,同时对历史部分略作调整,最后变成现在看到的样子。
现在看到的中文版也比较奇怪,相当于将这部历史和这部书讲了三遍。一遍是作者本人的作品,一遍是后来的编者皮特.舍特勒于1997年写的长篇“介绍:吕思安.费舍尔与莱茵兰历史的去神话化”,对此书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考证和交代,还有一遍则是中文译本的序言。我读下来的感觉:中文译序就是一“抄”而且文笔不咋地,可以忽略不计;原作力图摈弃学术八股腔,以随笔方式讲述这一部莱茵河历史,其中涉及很多人名、地名,是历史与地理的交织,对欧洲人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对我这个中国人而言却是感到非常头大,实在读不下去;最值得称道的(也是值得仔细读的)是中间的长篇“介绍”,以几十年后回望的姿态,一方面考证此书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成书过程,一方面重点阐述作品的基本观点,并对其价值和局限性做出评价。
此书为什么值得后世关注?主要在于莱茵河不仅仅是一条自然河流,也不仅是一条航道,而是承载着法国和德国之间的长期历史恩怨和政治搏杀。(按我理解)简单武断地说,如果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归入德国,莱茵河(最主要的那一段)就是德国内河,如果归入法国,则莱茵河就是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界河。伴随一战前后的版图变化(按照凡尔赛条约,这些地区划归法国),特别需要消解以莱茵河为表征的政治恩怨,这就是此书想达到的目的:努力消解其作为界河的作用,而是将其视为文明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这种姿态确实超出了此前各国知识界为本国而战的立场。但仔细想来,之所以有这种姿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将这一地区划归了法国、作者是一位法国历史学家。
此书在当时注定无法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认识,就在此书写作过程中,希特勒上台,随后将德国和整个欧洲带入另一场残酷大战之中。庆幸的是,二战结束至今的数十年来,法德之间的热战终于结束,两个国家还携手作为核心一起成就了欧盟,终结了百年前的厮杀。
5/7页莱茵河读后感篇六
假如说翻开书页时期待的是严肃的、对历史的条分缕析,那么开始似乎会有些失望。莱茵河的历史在费弗尔手中几乎成了可以由作者的手笔而塑形的橡皮泥。然而他不会不尊重历史事实,据说也是参考了大量资料的,反对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等等内容,更不可能放弃求真这一历史学的底线。然而让我好奇的是,他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融会贯通地叙述的呢?比之今日,写文章非得围绕一个主题不免显得生硬,但本书却没有这样的问题。读到最后,慢慢适应作者的文笔,实在是觉得流畅而优美。究竟是如何围绕着莱茵河这一地理概念叙述的呢?可能是集中于两岸的区域、莱茵河的交通运输作用等等。只是想到,作者始终是充满温情地叙述莱茵河周边的历史,没有表现出哪怕一丝的怨恨,或者其中人物的极端情绪,会不会被认为,或者实际上是不是对于某些历史事实的遮蔽。但大多数叙述本身也是有选择性的。由于类似散文而非论文的行文风格,对于急于想找到答案的读者来说并不是那么令人喜爱,作者不会直接说出结论,段落内容按照也不是a1、a2、a3—>a 这般严密精细的逻辑所组织起来的。在一开始对于凯尔特/日耳曼民族的分析中,老实说,我看得很不认真,也没记住结论。(补充,介绍里面提到了,本书确实是随笔,当然也有人批评说一句一句支离破碎 唉,让我自由地写,我说不定也写成这样)莱茵地区,可能现在属于德国的地方,15世纪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民族意识。(想到,上中东欧的时候,老师说了一个故事,在一个地区,捷克还是哪里的忘记了,问不识字农民伯伯觉得自己是哪个国家的,给了几个名称,结果农民伯伯想了想说,我是基督徒)以及,作者在开头部分也讨论了语言的问题(日耳曼语与另一侧的罗曼语,大概p140页前后 4-6c莱茵兰地区说日耳曼语 后来逐渐复兴拉丁文)。本书就像是抽一条线,或详或略地述说了一千余年的历史,大概只有很了解欧洲通史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一些语句,它们是高度概括的,也不是故意隐喻,只是不了解各个时期历史背景/大事便很难理解一个个陌生的名词。刚才看了一下布罗代尔的《地中海......》感觉似乎确实和这本书有点像,都是围绕一片自然地理环境,还叙述了一些经济内容- 《但莱茵河》的经济部分是德芒戎写的。后来想到,有时候会感觉很多历史著作的文笔有些千篇一律,当然相对于文学而言。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我不太适应,即使是我这样喜欢东拉西扯、随着灵感而走的人,因为已经习惯于那些著作的形式了,但那又几乎是必要的,为了说理清晰,几乎和科学研究一样了,为了客观中立,作者几乎是隐藏在背后的。读完之后想找一些类似的著作,看了一眼近期需要看的书,好像没有这种类型的。一开始完成任务式地读着,焦躁地扫过一行一行,但是却能零星感受到作者比喻的精妙以及一句句话背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以前我看书的原则是,语言不美我为什么要读?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触,还有历史学者的温情 ——很多语句中,都能看见那个活生生的人。
6/7页莱茵河读后感篇七
本书的出版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凡尔赛条约、鲁尔危机等事件使法德关系日趋紧张,人民敌对情绪加强,这也在当时的历史书写和社会舆论中有所体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历史学家利用莱茵河问题为本国现实政治服务,强调莱茵河是法国的“自然边界”,只有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才能使其完整;战后,法国则强调自己获得赔款的权利。在德国方面,鲁尔危机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使莱茵兰的社会舆论更强调德意志民族的团结和莱茵兰作为德国一部分的自我认同;关于边界的研究在一战之后大量增加,不限于西部的莱茵河,也涉及西里西亚、萨克森等东部地区,历史研究成为政治活动的补充和延续。
费弗尔1919年开始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并且经常到美因茨的德国研究中心演讲,对当时关于莱茵河问题的学界争论和民众态度都有较广泛的了解。他和马克·布洛赫同为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强调长时段、总体、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注重下层人民的社会心态。费弗尔对历史地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对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广泛涉猎,与这些学科的学者共同探讨问题。费弗尔的个人经历、研究兴趣与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在《莱茵河》一书的撰写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书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涉及从史前到罗马统治时期莱茵河流域的原住民,描绘了莱茵河早期的道路交通、物资流动和文化交流。第二章分析了罗马、蛮族和教会这三个因素它们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对莱茵河流域产生影响,每一次影响都不是外部因素的纯粹强加,而是伴随着与当地原有文化的融合。第三章以莱茵河城市为中心,它们在经济和文化上极为繁荣,却在长期内缺乏能够将其统一的强大政治力量。16世纪以后,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民族意识的兴起,莱茵河流域的城市力量衰落,君主力量加强,近代的莱茵河争端逐渐开启。由于法国更早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而德意志四分五裂,莱茵河流域首先接受了法国在阿尔萨斯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建设,以及遍布整个莱茵河流域、乃至辐射到周边其他邦国的法国文化影响。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意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使莱茵兰被夹在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两支政治力量之间,为此后的边界争端埋下了伏笔。第四章以“边界”一词为核心,叙述了法德两国与莱茵河相关的边界变迁,莱茵兰先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并入法国,又在维也纳会议上大部分被划给普鲁士(其余部分被划给巴伐利亚等德意志诸侯)。法国的统治大体上受到莱茵兰人民的欢迎,而普鲁士—德国统治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向往自由的莱茵兰人民在19世纪上半叶对普鲁士不乏反感乃至反抗,另一方面莱茵兰的经济又在普鲁士—德国统治下得到飞速发展。最后的结束语,将莱茵河的特征归结为“密切联系和相互接近”。全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强调莱茵河首先是、本质上是、未来也应该是一条联系与交流的纽带,一切视其为必须争夺的边界的观点,都只是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物。
在内容上,本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是关注社会中的普通成员,表现为对语言、社会经济和群众思想的着重研究。作者认为在决策者政治、军事、外交行为的背后,应该看到这些决策的现实基础,看到它们对社会生活、文明演变的实际影响;即使是对于政治外交行为本身的研究,也要考察人民对政策的态度,用广泛的调查揭示“人民生活的深刻现实”。作者坚信,了解莱茵河问题的核心,是时代与社会的思想情感,“将边界深深地刻在土地上的,既不是宪兵、海关,也不是堡垒后面的大炮,而是感情,是的,是被煽动的激情和仇恨”,“思想与障碍、边界、城堡和王朝没有多大关系……它是生活、团结和文化的因素”。
其二,是强调莱茵河的经济、文化纽带功能,表现出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在当时法德政治关系紧张、舆论反德情绪高涨、莱茵河研究普遍带有民族偏见乃至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背景下,这样的努力是非常罕见和难得的。这一点和上一点紧密联系,因为关于莱茵河的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往往充满残酷的斗争,充斥着对“边界”的强调,而在政治实体之外、尤其是在法德两国的民族意识形成之前,民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因政治局势的变化而中断,普通人甚至可能对统治者之间的斗争缺乏概念与关心。尽管本书基本没有涉及当时的现实,但仍然可以透过历史叙述看出其中的现实关怀。作者在序言中就亮明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即“为驱散孕育着灾祸的乌云,为摧毁地方主义的战争和仇恨的历史,代之以和平交流和团结的历史作出贡献”,而“地方主义的战争和仇恨的历史”正是当时法德两国社会舆论和莱茵河研究的主要导向。对于莱茵河是高卢人和日耳曼人两个族群分界线的说法,作者批评他们把臆想的边界概念强加到古代,没有考虑到每个时代的实际,“千万别以为一些定居的部族会手持长矛,以疑惑的目光盯着大路,警惕地‘看守莱茵河’”,莱茵河的“各个区域间存在着一些纽带”。这里化用了德国诗歌《看守莱茵河》(Die Wacht am Rhein),该诗在1840年法国要求扩张到莱茵河的“莱茵河危机”时写就,后来被谱成歌曲,在普法战争期间广为传唱。这一化用正揭示了边界概念与民族意识产生的时间——既然“看守莱茵河”的观念十九世纪才出现,那么“莱茵河自古以来就是某一部族的河流”这类说法也就失去了基础。作者并不刻意突出莱茵河的民族性,甚至在论及莱茵河对德意志的作用时也是如此:尽管莱茵河为德意志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并不具有狭隘、封闭的民族性,而是“从来不敌视任何人,不自我封闭”。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对莱茵河性质的观点,“尽管存在着政治仇恨和冲突,莱茵河依然是一条联合各个民族的河流”,这可以视为对当时法德敌意的回应和对未来友好合作的展望。
然而,本书的某些观点和表述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尽管作者努力将自己表现得客观公正,严厉批判、并且试图摆脱民族主义的影响,但有时仍然不免流露出当时两国间普遍的敌对情绪。作者把莱茵河上的法国形象描绘成自由与博爱的使者,而把德国视为民族主义“病毒”的来源,并且是德国“最终给包括法国在内的整个欧洲注入了这种病毒”。他认为法国“坚信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博爱”,“爱国主义甚至可以一直扩展到理性的外延”,而德国“以国家对抗人类,以绝望的努力拒不接受守护神的拥抱”(这里的“守护神”显然是法国所代表的精神),沉浸于疯狂的仇恨之中 。德国对莱茵河的梦想被认为是“‘制造’、控制和紧紧勒住”莱茵河,而一战后“法兰西重新立足莱茵河”会“把莱茵河从繁重的奴役中解脱出来,使之重新获得自由,变成国际河流,并依据其传统打碎压迫性和剥削性的垄断” 。不难看出,作者作为一个参加过一战的法国人,坚定地相信己方的战争是在支持正义与自由,加之本书面向的读者是法国公众,这样的倾向也就不难理解。
尽管民族偏见的阴影仍不时浮现在书中,但本书对欧洲和平交流的强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充满政治导向的史学研究中还是十分难得的。在欧洲一体化曲折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重读此书,从区域历史地理的角度审视“民族”与“国际”因素的关系。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