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往事》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文章提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和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改变和挑战。作者还指出了人工智能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并呼吁人们对其发展保持警惕。这篇文章让我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潜力和风险,并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人工智能往事读后感(一)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另外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担忧,因为这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的劳动或许会被机器所取代。
在《人工智能往事》这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与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的接触经历,带我们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许多人在期待技术上新突破出现的同时,也开始去思考一些严肃的问题。
而当我们回顾过去,就会发现实际上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以来,机器就一直在取代人类的劳动。人们渐渐从体力劳动和较为单一的工作形式过渡到了更多的脑力劳动和创造性的工作。
而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对社会现状较为关注的人们或许会发现确实有一些工作被取代,逐渐消失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对于还没有稳定工作的人来讲,多了解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与现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智能设备,包括我们的手机,电脑,自动洗衣机等等。
而不久前爆火的GPT,ai语音合成等技术,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感到震惊。
一些比较先进的聊天智能机器人,既能够解答人们日常的一些困惑,也让人们好奇,它们是否像正常人一样拥有思维能力。
作者也提到,机器学习依靠巨大的数据集来寻找固定模式,探索细微差别,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后两种的运作方式类似于大脑,但不是大脑。
作者在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在人工智能方面做过深入研究以及拥有重大突破的研究人士。而这方面的内容也会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是一朝一夕的。
比如,作者提到,艾伦·纽厄尔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非常纯粹。科学,且只有科学,驱动着他不断前进,他是一位因为热爱科学本身而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人。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探讨了一些比较重要,比较影响力的问题,包括人工智能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脱离人类的控制,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人工智能潜在的威胁?
人工智能往事,是有趣的,也是科技发展必要的历程。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不应该错过这些往事。
人工智能往事读后感(二)
近年人工智能仿佛从天而降一般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便利。也许你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可是新时代就是如洪水一般冲向你。
正如诺贝尔科学奖都是落后于研究三四十年才颁发一样,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也比我想象的要早的多。翻看资料时才发现,作者在2021年就已经离世,文章的标题是“AI历史学家帕梅拉·麦考黛克离世,享年81岁!她是人工智能的伟大观察者”。由于长寿,她认识的那些先驱、导师都已先她而去了。可是在六七十年代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她的身边可是挤满了AI领域最伟大的人物。早在1979年她就写出了《思考的机器》,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发展前20年的一部编年史。本书《人工智能往事》则是她最后一本书,作为时代亲历者,这本书既是回忆录,又是科学史,还是传记,她以人文学者的视角观察并分享了人工智能的先驱们不为人知的个人往事。
书如其名,若身为专业人员,本书也许只是你兴趣的周边,可作为普通读者,本书就是你了解人工智能的最佳读本。它没有枯燥的调查数据(当然作者已经出过了数据详尽的专业书籍),作者很努力把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和每一阶段的关键技术、关键人物深入浅出的介绍给读者,还贴心的加入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成就,当然也有作者随时夹入其中对这一新事物的历史哲思,比如我们创造的这一事物是会取代我们,还是帮助我们,亦或如弗兰肯斯坦那样独立于我们。
这是由极少数杰出科学家所谱写的一段历史,可能我们对这些冷门了许久的科学家名字非常陌生,但帕梅拉·麦考黛克还是把这段历史当做整体人类历史来书写,也许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未来吧。这本书充满她了对人工智能的深厚感情,她对这一新鲜事物赞赏有加,对身边科学家推崇备至,对未来目标也是信心满满,一点也不像一个规划严谨的科学家,倒更像一个文科学者。她自始至终的乐观情绪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她接触到的实际研究、科学论文和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创建的第一个 AI 应用程序后一点点踏实累积来的。对未来浪漫的设想和对科学严谨的态度体现在她对人工智能领域历史的总结中,“该领域的四位创始人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艾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是我们现在都可以看到的四使徒。”
目前欧美国家纷纷表示抛弃环保协议,放弃新能源研究,重新把资金投入内燃机,不再提碳中和,去攫取旧产业最后的价值。但是资本不念旧,资本需要增长,恰巧在ai方面欧美还是有一定先发优势的,软件方面有chatgbt等大语言模型,硬件有英伟达的ai芯片,再加上对我国相关产业疯狂的打压,可以看出欧美已经跳出新能源赛道,转入人工智能的主战场。但是“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不进入中国”,我们也逐渐自己造了出来,而且需要庞大算力的人工智能,最后依靠的还是如挖矿一般的耗电量和蒸发冷却塔耗费的海量水资源的支持,这不是又回到了新能源赛道上吗?
最后说一件魔幻的事,《人工智能往事》的作者帕梅拉·麦考黛克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位于匹兹堡。本月匹兹堡警方宣布将不再回应某些电话,包括盗窃、骚扰、涉刑恶作剧和入室盗窃的报警。每日凌晨3点至7点期间,任何警察局都不会有警察。So,人类清除计划开始了?正如目前询问谷歌模型机器人规则时候它会回答“我不会伤害人类,除非人类先伤害我”那样,现实中的匹兹堡警方也不会保护你,只能借用一句“医生”的名言——人一定要靠自己。
人工智能往事读后感(三)
2022年11月30日,OpenAl公司推出了名为ChatGPT的Al聊天机器人,人们向ChatGPT 提出问题,就能获得人工智能的解答。 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次突破,人工智能自从诞生到现在的60年里,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思维的方式。
在过去人类认为自身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人类有思想,有智慧,能够用自己的大脑做出各种决策。而在当时这是机器无法媲美的,但现在好像这一切都已经被机器所颠覆。从阿尔法Go战胜人类顶级棋手,到机器在图像识别领域的正确率也超过了人类,而现在真正具有智慧的工具也已经出现,让人类最为标榜的的内容创造领域都已经被机器所取代,我们就不得不对于人工智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但要从它的发展理念上给予更多的重视,更是要从其伦理道德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而思考现在和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就不得不聚焦于过去的发展道路,因为人工智能虽然现在有着如此长足的进步,但他也依然是人类科学中一部分,依然是由一群科学家们来完成的。那么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道路上也就留下了那些科学家的个人印记,他们所做出的决策正是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因此想了解人工智能,这些科学家就是无法绕过的一部分。
帕梅拉·麦克黛克,人工智能历史学家,AI时代真实记录者,她同时还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位从20世纪60年代,从人工智能诞生开始就参与其中的作家,她和爱德华·费根鲍姆合著的《第五代》更是成为了畅销书。 现在她又以这样一本《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与思维》带我们走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带我们走进那些为人工智能做出了贡献的科学家们,带我们去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每一次进步。
当然作为亲身参与者,作者的视角更为独特,可以为我们呈现很多其他人所无法企及的看法,这让我们在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时候更能聚焦于他们为什么会走到这样的步伐,为什么向着现在的方向发展? 这就不得不提到作者借助于C.P.斯诺的“两种文化”概念进行的思考,从作者参与人工智能之初也就在这一方面进行着探索,毕竟人工智能虽然作为一门科学,但却是一门关乎于人类伦理学的科学,必然会对于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那么人类的人文科学,人类对于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应该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作者从人工智能诞生之初,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在致力于人工智能历史学的建立和研究,为人工智能的每一步发展提供着属于人文科学的思考。 因此在作者的这本书中,我们除了能够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道路之外,更是能够聚焦于作者的思维,让我们基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基于我们人类自身,思考人类自身在面对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依然在快速发展,在未来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可是在探索这些可能性的时候,我们也必须基于人类自身展开思考,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科学基础以外的人文学科理念,保证人工智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保证人工智能是人为人类社会增添福祉。而这本书也就是基于此而创作,也就让更多的读者可以走进人工智能历史学,来开启对于人工智能更深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