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杂交动物》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一个杂交动物的故事,探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文章描绘了杂交动物的孤独和无助,引发了我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思考。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生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一只杂交动物》读后感(一)
《小王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千零1夜》、《海底两万里》... ...
众多的名著总有一些是你,或者你家孩子看过的。
今天看的这本《可可爱爱的世界名著·一只杂交动物》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所作。
不知道你是否在疑惑,是童话故事,还是其他?卡夫卡的作品,有可能初读会莫名其妙,也许读了好几遍还是莫名其妙。但是,在你阅读期间,在你掩卷之后,一定会有某种情绪发酵:或惊愕、或恐惧、或悲哀、或痛苦;亦或皱眉、沉思、困惑、叹息。总之,必有一得。
每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再用自己的笔去构建一个世界,像今天的中短篇小说中,一些看似不可能,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发生的,在卡夫卡的笔下,借助细节描绘的精确性,心态上的逼真酷似,特别是整体上的可信性,就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一切就是那么现实,变成了可触摸的,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书中的短篇《桥》开始是这样写的:“我是僵硬而冰凉的,我是一座桥,躺平在深谷之上,这头用脚尖、那头用双手钻入山体,在黏土碎块中我咬紧青山不放松... ... 这是夏天的一个黄昏,溪水咕咕嘟嘟地流得较缓,这时我听到了一个男子的脚步声... ... 就在我期盼他翻山探谷时,他用双脚一下子跳上了我的身体。我完全没料到,痛得浑身颤抖。他是什么人?仍是个孩子吗?是个体操运动员吗?是个鲁莽汉吗?... ... 我转过身来想瞧瞧他。”
作者是奥地利小说家,世界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蜚声文坛。他的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就是把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有作家这样评价:“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不一读再读。它的结局,甚至没有结局,都容许有种种解释... ... ”
而本书的序中也说,“卡夫卡不是去复制,去摹写,去映照现实,而是独辟蹊径用非传统、反传统的方式去构建了一个悖谬的、荒诞的、非理性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比自然现实更为真实... ... ”
想了解卡夫卡吗?那就先从小故事入手吧,看一看你眼中的卡夫卡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只杂交动物》读后感(二)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一只杂交动物》是卡夫卡短篇小说集,日本和光大学表现学部综合文化学科酒寄进一教授企划,翻译家李文俊、冷杉翻译,日本作家、画家吉竹伸介绘制插图。中信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一只杂交动物》编入卡夫卡15个短篇小说,其中最短的小说《出发》不足300字,堪比我国的小小说,《一只杂交动物》是短篇中的一篇。
在卡夫卡的笔下,那些动物有动物或者杂交动物的形体,同时又具有人的思想和焦虑。人们通常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卡夫卡笔下的动物形象是理智的、孤独的、聪慧的、痛苦的,它们不是人,但是思维的方式是人类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人类。
据初步统计,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共 118篇,其中涉及动物形象的有 58篇。这些动物形象或是作品的主人的描绘和刻画。人的本能和动物的属性在本质上是不能相容的。在《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中,已变成人的猴子向某科学院呈交了一份报告,一只被驯养的猴子,把受训当作教育,它像人一样生活,但依旧知道自己不是人,不得不花钱努力融入人的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卡夫卡笔下的猴子。深刻的隐喻让人豁然开朗。我们都是那只猴子,生存在没有意义但是却需要努力装出有意义的生活中。
卡夫卡的灵魂就像一个“钟摆”,在人类世界从生物学的角度用文学的形式来刻画动物形象。在卡夫卡的《一只杂交动物》作品集里,这些动物大都处在孤独、焦虑和恐慌的状态中,它们不得安宁,它们的思考使它们陷入了迷茫。
卡夫卡的小说文字简练,极富表现力,故事情节跳跃性强。适合具有一定阅历的人阅读。
《一只杂交动物》读后感(三)
如果你能一遍读懂加谬,找另一个平凡世界里的另一个不寻常者; 如果你对哲学和世界文学的爱好与研究高于学术; 如果你想读一个表面看起来平凡却在一生简短文字里透露着高深的精神层次; 那么你一定要读一读卡夫卡。今天我推荐的是可可爱爱的世界名著系列之《一只杂交动物》。 01 每个人平凡的一生,都隐匿着不同的伤痛 加缪评价说:“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不一读再读,它的结局,甚至没有结局,都容许有种种解释。” 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一生看起来平平淡淡,在死后斐声文坛。所以有时候人们常说伟大都是在死后发生的,像是梵高,当然一下子就能想到梵高。 卡夫卡拥有着世俗里平凡的一生,如果你搜到他的一生,正常读书,正常工作,供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作事故保险公司,接下来生病,然后因病离职,一病病了五年,然后辞职两年后,离开这个世界。拥有41年的生命。 所以,看着这样一个普通人,没有谁能想到,他的一生对后世的世界文学引起了深刻的反思。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一只杂交动物》。 读文学作品,更多的要看作品的背景,卡夫卡的一生都在持续着恐惧,像很多平凡人一样,不管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下,总会莫名生出一些恐惧。 如果我们用多维的知识来理解,那或许是卡夫卡的原生环境,在他的世界里他有多个身份混杂一身,那种没有归属感的环境造就了他一生的挣扎,所以,在整本书集结的作品里,很多作品都透露着一种被囚的无力感。 他多次退婚,也是担心婚姻影响他创作,但是他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当时时代的创作者,而且作品都是零散的。他的身上将人性的矛盾,没有归属感的恐惧集结于一身。 这倒让人联想到关于肺病,过度思虑的人似乎都有肺病,而且思想过于纠结,就像是医学中说的恐伤心,忧伤肺一样,有许多思虑过忧的人常常会染上肺疾。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狭獈的概率揣测。 毕竟在当下这个环境,并不是只有忧虑才会把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关闭掉。就像一位友人,她阳康之后,突然在一个我睡觉的夜里,表示真的不想活了,一个极度乐观主义者,突然因为担忧未来有可能会在反复感染病的恐惧中心生厌世情结,我也只希望一梦醒来,她能一切安好。 02 读得懂的都是知己,读不懂的也没人怪你 人人都在越过越好的岁月里寻求精神世界的理解,突然打开这本《一只杂交动物》,看着名字总觉得怪怪的,哪里怪也说不上来,就是觉得像是有点儿骂人的感觉。 真正从卡夫卡的生平读下来,却有着莫名的疼,是的有一部文学作品的名字就叫疼,没有那么多的思考和矫情,就是人间真实底层悔暗,你不得不读,不得不看,不得不去面对那些真实生活里无法搬到台面的真实。 但卡夫卡没有把这一切写的那么直折,他像写寓言故事一样,有的甚至一遍看不懂,而且看了这篇甚至和学生时代对卡夫卡的认知空白了。 因为之前和书友合买了一本书,也是卡夫卡的,很薄还没有细读。但读了这本以后,便开始去书架查找自己买过的另一本卡夫卡。这大概就是成年以后,读得懂卡夫卡,实际上更是读懂一种生活的无奈与琐碎。 年少时难以理解的一切,人到中年后更加容易什么叫做被囚感,主体上是自我束缚,所以,这个世界就像卡夫卡一样,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一生三次订婚三次退婚,恐惧的是什么,没人清楚。 所以,在读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小故事时,不需要试图去理解,只要自己懂自己就好。因为这本书的名字,我把“一个杂交动物”这部分看了两遍,总体来说,这个小故事里那个像猫像羊的小动物,好像还是这本书故事里,比较柔情的一个小故事,因为至少,在文的后面,这个杂交小动物是不顾旁的,在活自己的。 其他的故事,有点儿简单也有点儿复杂,你会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要结婚的人要跳像河里的地方,要在车通过时淹没自己的跳的声音。这些无法理解的原生家庭,这些对父母的爱无法和解的小故事,关于找不到源头的友情、亲情,似乎没有祝福,只有杠的原生家庭。 还有关于一个行刑的观察故事,像是在描述人间冷漠,像是在说明那些久远的行刑器械的老化不是仪式感,而要通过自己的死来说明有些仪式不是行刑而是谋杀,也像是在描述很多从高光的仪式感中无法走出来的人们的故事,你可以打开自己的想象。 当然还有更多的故事,像是饥饿艺术家,他想把自己真正的饿下去,成为跨记录的艺术家,但是像是马戏团的经理不允许,直到最后让人心酸的是,这种饥饿艺术家不再被时代接纳,而这个艺术家只是囚在一个铁笼里的表演者,最后和一堆草草草埋掉,然后进入铁笼的是一只猛兽,即使再猛的兽,也没有挣脱牢笼的想法。 如果在这些作品里能看到的共性,大概就是本文的标题,囚。 03 作品归作品,人生归人生,人性归人性 大概是在不舒服时,躺着读完这本书,在黄昏时,从渐暗读到了黑夜的降临。就像这本书一样,作品归作品,于是感慨,还是要读经典。 经典作品都是让人反思,就像读加缪的作品,有时候要听几遍,还是在思考他想表达什么。卡夫卡也一样吧,这本书的主线在我的脑子里倒是有些清晰了,人生归人生,我们看到的不一定真实。 而人性归人性,在作品里有许多我们透视的人性,因为太清晰,不忍直视。特别是看了饥饿艺术家,那种心酸感,很难麻木。还有短短的桥,几乎每一个都让人不忍直视。 2023年,希望您在文字中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