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孩子》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的残酷和不公。孩子们身处贫困和困境中,但他们的心灵依然纯净善良。这篇文章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让人们反思如何改变现状,给予孩子们更好的未来。
《只是孩子》读后感(篇一)
看这本书的时候,只记得是很感动,在他们的故事里流泪。我看东西素来不是讲究寻章摘句的,沉浸其中,体会到的那种相知相爱的情缘在千回百转的疯狂历程以后,留下的绝不仅仅是回忆那么简单。
1/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记述了他们二人复杂的情感和生活。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提到了太多太多的人名,都是所谓的名人。不知道他们怎么会结识如此之多。他们的生活也够坎坷和多边,以及各种伙伴,事业的,生活的。有时间还得再读一遍。坦白的说没怎么读懂。
2/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三)
刚看完。作者是美国六十年代摇滚女王,她从那样混乱的环境里走出来,却那么质朴,我觉得她超越了很多很多,虽然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艺术是什么,现在我觉得,大概就是诚实地挖掘自己,不受物质和别人质疑地用写作、画画、歌唱的方式思考和释放。
3/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四)
好友带回此书台湾版,只对比了一个段落就发现大陆版的翻译太敷衍。
台版翻译好的不是一点点。
台版翻译好的不是一点点。
台版翻译好的不是一点点。
台版翻译好的不是一点点。
台版翻译好的不是一点点。
。。。
4/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五)
一直很想读的一本书,入手后发现貌似没有期待中的那么高,最初是被封面和书名所吸引。很羡慕帕蒂有自己的灵魂伴侣,很羡慕她和罗伯特之间这种特殊的爱情,其实我觉得两个人感情的变化是亦友亦爱,到最后升华成亲情。还是值得一看的吧,可能对于毫无艺术细胞的理工女来说,对人物识别上有点困难。。。。
5/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六)
作为一个不太了解摇滚的人,对于书中的众多名字会比较陌生,可能没有那么强的代入感。但是帕蒂和罗伯特之间所拥有的在男欢女爱和亲情之外的那第三种爱,让人动容。这份爱意,有点自私但不丧失理智,有时癫狂但视彼此的好为一生的满足。在世间,罗伯特有帕蒂的紧紧依赖,在另一个平行空间,罗伯特要紧紧握住上帝的手。
6/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七)
224页 “宝丽来360系兰德相机” 用宝丽来相机的人通常会把这款相机称为“宝丽来风琴机360”
英文Land Camera是以宝丽来创始人兰德先生的名字来命名的。
后面写的宝丽来整个套装包括相纸盒、拉片那句话看不太明白。那个拉片不知道原文是什么,pola? or packfilm?……
7/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八)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8/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九)
很感动,人家国外的年轻人可以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还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文字看起来虽然很清苦,但能感受到心中的那份充实、快乐、富足。年轻人拥有的只有激情与梦想,帕蒂和罗伯特可以豁出青春为自己的成长而奋斗,但现在的我们却是被各种杂事琐事束缚着,活的像60岁的心态。能活出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在心甘情愿的事情面前,我们愿意。
9/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十)
一本快速浏览的书,读完却莫名感动。朋克教母与摄影大师互为缪斯,成就彼此。与其说他们是恋人,或许挚友更合适,比友情多一点,比暧昧少一点。读完之后发现,自己太不懂音乐,纯粹是听旋律,但很多音乐里都是一个情感充沛的作者啊。每一个搞艺术的人都是隐忍而伟大的,经得起贫穷、落寞和等待。离别是逃不掉的命题,要学着去坦然面对啊。
10/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十一)
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
整本书美的像诗,像首歌。 与去年同期看的《源泉》一样,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我理想的生活! 最近喜欢摇滚,喜欢跟着自己的心走,终于明白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 书中很多人挂在27岁,《七月与安生》中一样。于我,27岁是个重生,看过太多别人的故事,准备书写自己的篇章。
11/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十二)
1、这本书燃起我想读英文原版书的欲望,我始终觉得语言的隔板会让读者与作者之间有道深深的沟壑。好想真正把英文变为我的第二母语。
2、对于摇滚乐,诗人,文学等等,我真是大白啊,作者提到的那么多我脑海都是空白,我都想一一去了解呢。
3、坦诚,勇敢,坚定,还有一种we are the world 的气概,真正的爱,理解和接纳,热血,激情,理想等等,都是身为人不应丢失的宝贝。
12/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十三)
我對Patti Smith一無所知,從不是她的粉丝,,没有听过她的歌,没有读过她的诗。只是莫名的因為這樣一個帶著小文藝的名字,選擇了閱讀,有個書評說这书纪录了一个美好的年代,一个回不去的纽约。短短35葉,一個人泡在星巴克,邊聊天愣是看了2個小時。就像是一個女孩子的流水帳,慢慢傾訴,我且慢慢聆聽。那些曾經的曾經,如今看來有這些許的稚嫩癲狂甚至無厘頭,但隔著字裡行間,我感受著青澀的愛與被愛
13/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十四)
只是孩子这本书,我只是从书名引起了我的兴趣,其实对本文作者根本没有了解,甚至都都没听说过,只能算是孤陋寡闻,但是我还是试着读了,虽然只是这本书中的一部分,但是看到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有的读者写的书评简直太棒了,有了种很想把这本书读完的欲望。
帕蒂:“我们需要时间去搞清楚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我们要达成怎样的协议、重新定义我们的爱。我从他身上明白了,矛盾往往是通向真理的最清晰的道路。”
我很喜欢这句话!
14/15页《只是孩子》读后感(篇十五)
她是热爱摇滚的诗人
他是爱画画的前卫摄影师
他们相遇
他们相爱
他们相知
他们只是孩子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