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杀敌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杀敌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4 14:21:01
杀敌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1-24 14:21:01   小编:

《杀敌算法》是一部揭露网络暴力黑产的小说,主人公是一名资深黑客,他被卷入了一场关乎国家安全的阴谋中。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对抗黑产的过程,展现了黑客们的智慧和勇气。这部小说不仅刺激紧张,还警示着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杀敌算法读后感(一)

《杀敌算法》,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四川科技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三体”火了,译者刘宇昆也火了。当然,他也是个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与刘慈欣相比,他的小说相对软一些,但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杀敌算法读后感(二)

短评写不下系列

《物哀》傘。凄美的世界末日,补救太阳帆,很有诗意。 《先知》当可以一瞥一个人的未来时,尤其这个人是杀人犯、被杀者,如何面对呢?感觉和特德·姜的《你一身的故事》有些类似。 《弧》第一位女性永生人选择了衰老。被生与死括在中间的生命。很优美,娓娓道来 《人之涛》将不同的创世故事嵌入人身体进化的故事里,形成闭环,从肉体——不死——义体化+赛博人类——能量形式 《杀敌算法》应该是阿富汗战争的无人机给了灵感,一个女儿如果做杀敌的算法来让算法决定一个人的死亡,避免父辈亲手操作杀人的ptsd 《星球钻探》外星改造时,一个人的钻井平台上我看到了天使,活着的星球被我打开了口子流出岩浆鲜血 《mMod》一台融合了工业设计和销售心理学的平板阅读器如何诱导人们变成购物狂。让我想起了现在的苹果手机系统

杀敌算法读后感(三)

最后一篇人生百味,这种穿越的虚构历史的题材,感觉像是马伯庸的脑洞

杀敌算法,这篇看完以后还挺悲伤的,当机器可以代替人杀人的时候,人是否还能感觉到罪恶感。

人之涛,这篇我很喜欢,有一点get当时看三体3的触动,很宏大,对科技的推演也很激进,对外星文明的遐想超脱出了一般的基于碳基生物的想象。

先知,即视感比较强烈,会想到心理测量师,但他就是用了这么一个设定,其实没有什么情节展开。

贝利星人,我觉得有点像写美洲当年拓荒的历史啊。

可数集,以我浅薄的大脑,其实不太看得明白。

M mod这一篇从设定到情节都很星新一。是我第2喜欢的一篇。它整体不是科学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的荒诞夸张。

弧,不太记得写什么,回看一下觉得和人之涛立意有点像

物哀这是第1篇看的时候,我一度觉得小刘是在日本文化中浸淫过很多年,写的很贴合日本人的形象,可能这个题目就特别适合做日本人的人格刻画。

信息,没什么印象了

后面的篇章比前面的好。总体值得入手收藏一波

杀敌算法读后感(四)

一直以来,我都不算是个合格的科幻爱好者。家里一整排的《奇幻世界》,贯穿初中到大学。而《科幻世界》却只有偶尔心血来潮买的那几本。因为比起奇幻小说,科幻的读起来太累太烧脑。

硬科幻,基于尖端技术的缜密构想,人物情节全部因之产生,一定要在脑海中完全构建出那个未来世界,才能体会其中惊人的想象力。软科幻,在技术上放人一马,设定更轻松易理解。可在这背后,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对人性与科技的深刻思考。哪怕是希望,也以牺牲的壮烈为前提。而这恰恰也是科幻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所在。为一本科幻小说忘记饭点的事情发生过太多次。

刘宇昆的小说与王晋康的相比,可以说更加深刻更加沉重。不算厚的一本小说集,竟然花掉我两天的时间。因为没读完一个故事,总会忍不住陷入其中,即使想继续进入下一个故事,也会发现一个字都看不进去,所有心力都还停留在上一个故事中无法自拔。

比如我最喜欢的故事《先知》。在人人都能预见到自己一瞬未来的世界,男孩看到自己将会杀人。女孩看到自己会被人杀。故事在一片灰色的阴暗中展开,最终却蔓延出希望与勇气的曙光。很简单的故事,却让人在掩卷之后在心中种下一粒倔强的种子。生命的终点必将是死亡,有何可惧。就算故事的结尾已被注定,途中的精彩却由自己掌握。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们特别照顾华裔作家的缘故,这些故事中几乎见不到生硬的“翻译腔”。尤其是涉及亚洲文化的部分。那种东方的韵味和气息,显得尤为悠长,让人难以相信是翻译过来的作品。比如那种强烈的民族特征,让人一看到《物哀》就知道是日本人的故事。同时具备西方的激进与东方的神韵,又是刘宇昆的故事的另一个迷人之处。

我时常忍着不去看这些意义深厚让人心情沉重的科幻故事,可是每次又忍不住去读,去沉醉其中。也许是中了一种名为科幻的毒。

杀敌算法读后感(五)

刘宇昆的科幻小说与大刘的比起来,明显不同之处在于人文上的更“骟情”,刘宇昆会用大量的笔墨的渲染人物的情绪,用细腻的笔墨构筑更完整的故事情节,着力点在具体的一个个平凡的人上。而大刘的文字则带着明显的严谨和克制(据大刘本人所说,这是受早期读过的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着力点在更宽广的宇宙生存法则上。但同属科幻小说,骨子里不变的还是科幻的想象力、远瞻力、透视力和描写人情性理的恒定上。

《杀敌算法》里开篇《物哀》讲述星际移民中为了修补太阳帆,离开居住舱,最终不得不放弃生命的牺牲故事。这个故事带着显见的悲壮,同时也有浓郁的日式风情。在日本文化中,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简单讲就是触景生情,情不自禁的与所见之物有同感有共鸣的一种情怀。物哀之情,不在于表达激烈的情感,而多是和谐沉静之美,绝望之美和带着“哀”的悲剧之美、哀愁之美的感叹。刘宇昆的小说《物哀》是以日本文化为背景的小说,因而其中也带着大量俳句,日式的樱花之美的感叹,小说里的父亲将个体比作棋子,整体比较棋盘,为主角“我”讲述英雄的道理,其实,终其本质还是日式武士之花、死亡之花的另类写照。在日本,樱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樱花被称为武士之花、死亡之花,盛开时无比绚烂,凋零时又无比脆弱,为了瞬间的绚烂,即便死亡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在无数影视动画中曾一遍遍渲染,也将其中的“物哀”之情写至极处。刘宇昆的《物哀》立足于这样的背景,借星际移民将文化的背弃之哀写得入木三分,越像越哀,越真越哀。

小说集取自其中一篇《杀敌算法》的故事名,这篇小说以反战为题材讲述父女两代人为战争所伤的故事。父亲沉默地每天执行远程利用计算机杀人的工作,终于崩溃死亡。渐渐长大的女儿拒绝一切与战争相关的事物,作为一名研究员研究如何让冰冷的机器装上良心。这篇小说非常现实,乍一读时,让人想起开创信息战的海湾战争中那些无孔不入的杀人子弹。在现代卫星全球监控的今天,连谷歌都可以定位任何一个城市,一座建筑,甚至一个行走的人,何况是有目的无差别打击呢。小说中的凯拉给杀人机器装上的良心就是如今的刷脸系统,加入有条件的判断,有面部识别功能而己,而这些技术在现实生活早不是新鲜玩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不是夸张,因为真实而更让人恐惧。

大刘说,刘宇昆的小说科幻诗意和文学诗意完美融合。换句话说,刘宇昆是以一支温柔的笔,一颗温存的心关照这个被技术深刻改变着的铁血残酷现实。

杀敌算法读后感(六)

作为幻想文学,这本杀敌算法可以说是自己看到的同种类型中比较喜欢的一种类型。 因为在作者的故事里,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故事,而是有着可以学习的知识。一个好的作品,共鸣会让人感同身受,而启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思索。而这本书中的多个故事,两者都兼有了。给人以科幻享受的同时加上了对科学知识的讲诉,给人以多重享受。

第一篇的小说中,就讲述了一个父亲通过与孩子的围棋对弈教孩子什么是英雄的故事。孩子认为围棋里面棋子都一样,没有谁是英雄,不像国际象棋里面女王那么有范,而父亲却用围棋里面的全局性的考虑去教孩子。最后的结果是父母留下自己选择让孩子上了飞船,而孩子在遇到困难后为了众多人的生命主动去修补太阳帆。对于文化传承和全局的重要性的思索,让孩子的选择蒙上了一种悲壮的色彩。平日里的小事情,在外面或许就对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看到了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也看到一个民族对于文化的重视,看到了父母对孩子殷殷希望,也看到孩子的成长的心理历程。即便故事是架空的,情节是科幻的,但是每个时代、国家、家庭都不会忘记了自己的根。

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和外星文化的探索也是现代社会的所在进行的。作者在多个故事里面都讲诉了人类对于外星的探索和今后人类的未来。比如有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父亲在孩子母亲过世之后带着女儿一起探索外星球的故事。还有一篇讲述了一群人可以选择自己永远停在哪个年纪然后遇见外星人最终抛开肉体形态进化的故事。人类不停的在创造、发展、探索新的事物,同时又在回忆着以前,去了解那曾经失落的文明。头一篇故事中,女儿在和父亲一起探索的的时候感情愈加的亲近,后一篇故事中最后留下最深的记忆是奶奶给小朋友讲了很早很早以前的故事。不断发展的科技让人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确定性;而通过人性,我们才有资格重新审视科技,定义自己。

作者对科技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考把握很好,没有华丽复杂的想象,多的是情感的思索。书中的十二篇故事里有牺牲也有希望,有包容也有悔恨。人性和科技之间相互交融,给人以深远的思考。

杀敌算法读后感(七)

杀敌算法

1. 物哀-远离地球文明,舍生取义修复太阳帆。

2. 信息-父母探索失落文明,发现核废弃堆,父亲舍身救女儿。

3. 弧-讲述了一个经历过人类变成永生的时代的母亲,因为一生的经历去选择死去,求圆满的故事。

4. 星球钻探-讲述一个地球人通过钻探改造星球,最终发现这种操作杀死了这个活着的星球。

5. mMod-讲述了使用人工智能推荐阅读器的成瘾过程,促进人们对生化推荐系统反思。

6. 宇宙智慧生物制作书籍掠影-阿拉逊人用鼻子记录痕迹,阅读会读到声调,但是阅读会有磨损;轲左利人机器民族,水流过石头的痕迹形成记忆,可以被收藏;赫斯伯罗人不相信书籍是活着的思维,所以保存伟人的思维,继续指引前行的道路;塔尔拓克人能量生物,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书籍,尤其黑洞是一本永恒之书;卡鲁伊人微型生物,在书籍等材料上生活,用独特的方式阅读这个世界。

7. 可数集-一个有自闭症的小男孩对无穷集合和超越数的思考,以及在家庭中的变故,和脑对时间感知的类比。一瞬间就是永恒。

8. 贝利星人-宇宙飞船光速航行到殖民地星球,发现了水晶是地址生命的存在,两种生物有时间的距离,最终不再殖民,自由的选择新的开始。

9. 先知-人各种瞥见未来的一分钟,有的人因为这个没有发生的故事而被惩罚,可是就像是一本书,知道结局,也要诚恳的读完过程,毕竟过程才最重要。未来也许各自预测,也许固定不变,都不重要。

10. 人之涛-人类可以超越死亡,可以超越形体,超越时间,变成能量。这个时候你会如何选择,选择死亡,还是选择永恒。

11. 杀敌算法-战场上使用智能机器人的判别算法,说到底也是权重,不管是手工的,还是机器学习得到的非线性的值。甚至人脑中神经元得到的值。

12. 人生百味-爱达贺州:华人淘金者来到美国,和本地人冲突,遇到了美国小姑娘;威士忌和围棋:老关喝到美国的味道,威士忌,然后教小女孩学习围棋;武圣关羽:老关给小女孩讲关羽和华雄的往事;晚餐:小女孩吃四川麻婆豆腐;振羽云长:关羽杀掉华雄,完成为一家人的复仇;歌谣:父亲带着女儿唱歌;尊圣封神:关羽和张飞被曹操围困,张飞逃脱,关羽穿越;中餐馆:华人买菜生活下去;农历新年:华人准备饺子鞭炮剪纸过年;美利坚之行:华人穿越太平洋来美国修铁路被坑,老关带领大家领悟自由的精神;鸡血盟誓:华人老关对簿公堂,决定留在美国,以美国人的身份感受接下来的酸甜苦辣。

杀敌算法读后感(八)

很久没有动笔写过评论了,作为一个伪科幻迷,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能够拜读刘宇昆先生的作品很难说这是一种幸运抑或不幸吧。

虽然很多年没能再多关注科幻了,但是刘宇昆的作品依然能给我一种新鲜的感觉,他的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不硬。

硬的作品应该是想王晋康先生那种,一边看着他的文字,一边仿佛80年代科教宣传栏的质感便扑面而来,让人仿佛已经触摸上了那些涂着绿油漆的木框。里面的东西都是那么简单明了,线条几近生硬,甚至主要情节的推动,有时都不免假口于人物,像极了动画片海尔兄弟。

又或者如刘慈欣一般,自己构筑一个种子一样的硬核,然后给它适当的条件,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直到在人们眼前开出一树的繁花。

而刘宇昆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则是软,没有太硬的东西在里面,寥寥几笔的线条,勾勒出他脑海中的世界,没有惊心动魄,没有高扩辽远,有的只是简单且谈不上精致的一些小小的段落。

但是,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向其他人推荐刘宇昆的作品。

学生时期的我曾经为了能买一本《科幻世界》而不吃一顿午餐,甚至在穷到手里只有100块钱生活费的时候,也要先买本杂志来看,可以说某段时间内科幻成了支持我活下去的动力。

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不在关注科幻后,回想起以前读过的那么多小说,不客气讲,能记起来的几乎不多了,即使是最心爱的作品,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记忆里变得模糊不清。

但是我想,或者再过去数年,刘宇昆的作品还会被我记起吧,因为他的作品本身情节并不复杂,与其说他是在写小说,倒不如说是写情怀,我在读他的作品过程中总是怀疑他是否自己的思想、点子,揉搓凝练了数遍,然后从一条线上,截下一小段写成文章。

如上面所说,刘慈欣如果是个神奇的魔术师,能变出一树繁花的话,我觉得刘宇昆则更像一个高超的插花师,他只给你看一部分,确又让你感受到更多的未知东西,效果类似国画中的留白。不得不说这是一般科幻作品里少见的,如果有可能他的短篇几乎都可以延展成一部中篇甚至长篇小说。

刘宇昆的作品,应该在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读的进去,如同欣赏茶道心急是品不出其中滋味的。隐藏在里面淡淡的忧愁感,简直是渗入到了字里行间。虽然苦涩,却弥久不散。

若干年后,或许我会忘记文章中主人公的名字,但是那些情节里透出的味道或许总会时不时的别我想起。如果一个文学作品,能时不时的让人想起的话,那么它必然不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我不是一个专业人士,无法从科学、文学的角度等等深入的评论刘宇昆的作品,但是,他的作品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希望后续能够看到他更多的作品,也希望他和刘慈欣在《三体》上的合作能够取得成功吧。我要说的就是这些了。

杀敌算法读后感(九)

羁绊与疏离——聊《杀敌算法》

文/夏桑

我从不认为自己写的是某种意义上的书评,没有这个水平,更没有这个心气。我只是一个科幻迷,读了喜欢的作家的小说后,想要写篇读后感跟更多朋友聊聊。

之前跟一些哥哥姐姐们聊过刘宇昆的小说集《杀敌算法》,他们说刘宇昆的作品里有诗意、有静谧、有家庭伦理、有道德文明。但不论是基于文本本身,还是阅读后的直观感受,小说里传达出的“羁绊与疏离”的主题最打动我。

羁绊并不是什么文学理论的专用词,当然也不是《火影忍者》里对友情的具象化表述。“羁绊”对刘宇昆而言,更像是对某种身份或立场的认定。《物哀》中,主人公通过行动,确认物哀这一日本文化,明确了自己在宇宙里的文明身份,并用行动证实了物哀的力量。出于爱好对日本文化做过研究,我觉得物哀像是某种非理性的文化直觉。但主人公将这种对死的崇拜与眷念,视作行为的动力,在行动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绽放,充满了理性的逻辑美感。

关于羁绊的主题,《信息》虽然在结尾表现出紧张与逆转,但更大的篇幅,是在当下与过去间来回闪动,在温情与遗憾中,明确了男主角的父亲身份。小说《弧》则在主人公漫长的一生中,明确自己在他者关系里,在社会关系中,在岁月中的位置。小说《贝利星人》更是用极长的篇幅,明确了宇宙中的人类与母星、与当下环境以及未来命运的关系。这些小说无疑在动荡的起始环境里,获得了人格的稳定与心灵的安宁。

读来非常的暖心。

疏离是我非常在意的主题切面。最初发现是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到某种异常的隔膜。这种疏离感主要表现在,我的阅读语境和他的写作语序、他的创作初衷和文本结果的错位上。

小说《mMod》中阅读器的善解人意与作用于人类购买欲的结果,产生了有悖于常态的使用效果。小说《人之涛》中对人本身的探讨,在保留人类某些特征之后,人类也接受了一些非常态下的改变。小说《杀敌算法》中从最初的善意到最终使主人公化身为一名不自知的怪物。疏离感最强烈的应该是在《人生百味》里,华人努力融入美国文化,却发生了某些程度上的错位,即是写实,也是想象。

正是羁绊的文化认定与疏离的结构偏差,使得小说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动荡感,也让整本小说集充盈着变化的幻影。

从作者自身讨论,这有不有可能是因为小说作者固有的移民身份导致的呢?文化在融入与寻根中获得认同,动荡则穿插在整个过程中。这或许是刘宇昆独有的创作优势吧。

罗里吧嗦讲了一堆,想来大家读得即觉无趣也觉可笑。简单来说,这就是一本让我觉得读来颇为满足的小说集。小说里的静谧与温馨、不急不缓的创作节奏、稳定却内部发力的创作视角,都让我倾心不已。

小说集里《弧》、《人之涛》、《杀敌算法》、《人生百味》四篇小说最为打动我。特别是《弧》和《人生百味》,那种恬淡与不屈,那种平稳与发力,都人感觉舒适而美妙。

是我喜欢的调调。

杀敌算法读后感(十)

刘宇昆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

吉尔·德勒兹曾经提出一种观点,认为概念(或定义)是依附于经验而存在的,否则单纯的概念只能成为看上去很完美,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命题。科幻作为一种类型,我们不断地想要为其下各种定义,甚至于偏执地想要区分所谓硬科幻、软科幻、核心科幻和边缘科幻,试图以此框定它的范围。对于小说这一艺术门类,其类型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科幻小说也是如此。当我们为其下定义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段时间之后,更多新鲜的、挑战类型边界的作品将会冒出来,打破过去的传统思维,而过去的定义也就变成了无米之炊。这就是类型的空壳化。

所幸,对于刘宇昆的小说,我们不需要有此顾忌。

还记得《手中纸,心中爱》初在国内登场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此文到底算是科幻?还是奇幻?这一争论似乎随着时间以及刘宇昆不断增长的声望变得愈加稀薄,以至于在本书中,我们既能看到《宇宙智慧生物制作书籍掠影》这样的脑洞集锦,也能看到偏于传统风格的《贝利星人》,颇似特德·姜文风的《可数集》,以及具有典型刘宇昆式细腻婉转、出人意料的《物哀》。显然此时再去追究其故事科幻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就像《人生百味》),而且……我们也并不在乎。

比起“优秀的科幻作家”,我更愿意采用这样一种表述——刘宇昆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传统的科幻小说因为种种原因,给人一种奇怪的偏见,认为科幻小说的人物需要是扁平化的、甚至是次要的,而在故事中作者的惊天脑洞,或者故事传达的说教性意义(能否感受到宇宙的广博和科学的真谛)才是科幻小说的核心。但是,我们需要认清一点,科幻小说,首先得是小说。科幻不过是一种属性,是叠加在小说上的类型特征。(不然的话,科幻电影、科幻画、科幻音乐、科幻舞蹈、科幻话剧又算是什么呢?)而小说的核心,是叙事,是讲述一个故事。在刘宇昆所营造出的世界中,虽然脑洞可能并不奇特,科幻的点也并不特别新颖,但他作品特点并不在此。许多人都提出说,刘宇昆最突出之处在于东西方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此话不假;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是写人情的高手。

相比于其他科幻小说中动辄跨越银河歼灭性及匪徒的英雄特工,或是在冥王星上悠闲散步和机器人谈恋爱的屌丝男士,刘宇昆笔下的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人。这些人是切实活在故事中的,真实而可信。他们在与那些脑洞相互接触的时候,命运奇妙地发生了改变,人生迥然不同。他们有着坚实的生活境遇、人生阅历和情感态度。他们是活在科幻世界中的芸芸众生。我们看着他们从何而来,看着他们不断地与奇诡的脑洞发生种种纠葛,又看着他们不可避免地滑向终点。这不仅仅是单纯的科幻,更是一个故事能带给我们的最高享受。

我们把自己投射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爱其所爱,痛其所痛。我们跨越千年,放弃不死的生命,观察行为模式异于人类的异星智能,纠结于父亲、母亲、子女、爱人乃至许许多多无辜平民的生命。我们不断地试图为自己定位,想要寻找我们在这变化的世界中应属的一隅,我们所拥有的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科幻的。用类型或主流已经难以对这些故事进行清晰的界定,我们只能立于一侧,观察,阅读,并赞叹不已。

刘宇昆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

杀敌算法读后感(十一)

独立乐队“万能青年旅店”有个很出名的作品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用一首歌的时间,讲述了一个人“生于理想,死于欲望”的过程。像极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死亡看似距离“日常”很遥远,但我们的每一天,其实都在死去。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科幻小说”才被人们创造出来。“日常”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一切“远大前程”都与它无关。可在科幻小说里,我们可以随意地讨论这个宇宙,谈论时空、银河、维度、星际,还有你朝思暮想的,总能拯救世界的英雄。

在这本名为《杀敌算法》的科幻小说集中,第一篇《物哀》,作者便安排了一幕有关“英雄”的讨论。在一个新世界,身为日本人的“我”需要教给孩子们“自己文化的东西”。主人公认为这是必要且重要的事,因而在很努力的准备着。但对于这些习惯了西方文化的孩子来说,他们实在很难对“围棋”这样的游戏提起兴致——“这些棋子也不能动……没有哪个能成为英雄”。主人公当时无言以对,他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孩子们对于英雄的热盼。可到了最后,他自己也成了英雄,一个人拯救了大多数。

往往,一本精心编排的小说集就像是一部组曲。最开始出现的旋律,或许总会贯穿作品始终。《物哀》中出现的两个主题——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和有关“英雄”的讨论——也反复在后面的作品中出现。这大概也是作者刘宇昆创作中的主题——其中一个来自他自身的经历,另一个则来自于科幻作品本身,“恒久的追求”。

刘宇昆的作品里常会出现亚洲人——出现在美国背景下的亚裔人士,这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位美籍华人。科幻小说的背景被放置在美国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毕竟那里代表了人类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一切幻想都可能正在被变成现实。而刘宇昆的个人体验,也让他的作品多了一份特色——他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这些让美国人搞不太懂的“黄皮肤”的心思,他们的渴望和期盼,以自己的体验去书写差异。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总能造成事实上微妙的对立,只是在科幻小说更宏大的架构之下,“对立”最终会汇聚成一点,展现的还是人性本身的特质。

在这样的层面上考虑,“英雄”始终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幻想成为主导,小说家自然不必考虑到来自“重力”的束缚。一个英雄有多伟大,完全取决于建立在“科学幻想”基础上的自己的想象。而就科幻小说本身,其字面上的“科学性”——对逻辑性的追求,总会让它在外人看来“冷冰冰”。但这样的偏见总会被一些杰作所打破,比如像《杀敌算法》这样的作品。读者可以看到的,是每篇故事里,差不多都会有“英雄”在尝试改变这个世界。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以无序规范有序,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确定性”是他的命题,可我们看到的,却是他的“英雄”在找寻或者遵循确定性之余,总会被一些“非秩序性”的因素所羁绊。他赋予了自己的英雄更多人性上的考察,使得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内,在主题上呈现出难能可贵的丰富性。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人生百味”了——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妄图参透一切神秘未知的人类,总会被命运玩弄于鼓掌。英雄冲得破黑暗,却最终要死于光明。

但也有英雄是不死的,他成为了人们的信仰。人亲手创造了他,也便不忍心杀死他了。

“唯一的不变是改变”,而唯一的永生,只能是信念。

杀敌算法读后感(十二)

作为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的一本,《杀敌算法》收录了刘宇昆的12篇小说,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及的,这本书里的故事首次发表的时间,正是他“常向《科幻世界》投稿、但还没有发表长篇小说的那几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代表着刘宇昆作为短篇小说作家受到更多认可的职业阶段。

虽然书中收录的多是刘宇昆的早期作品,但在所有篇目之前的这篇序,却是极其新鲜的,最重要的是——它出自大师刘慈欣的手笔。翻开序言,《诗意的科幻》这一简短明确的题目瞬间秒杀了我心中对此书的万千猜想。

毫无疑问,这正是我喜爱的作品类型。既具有文学的诗意,又不乏科学的创造与想象。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时代的追问中找寻生活的真谛、人性的丰富多彩;在人与科技、人与宇宙大自然的关系中探寻无尽的可能性与未知。刘慈欣这篇序言先从文学、科幻、东方文化色彩等角度入手,评价了刘宇昆的小说特点,又对书中篇目一一加以点评,俨然已是一篇含金量很高的书评作品。对于喜爱科幻和有志于科幻写作的朋友来说,也不失为一篇好的学习资料。

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弧》和《先知》。《弧》的故事兼具文学和科幻之美,它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追问和对永生不老的幻想结合起来,用人体雕塑的方式艺术地加以呈现。“我”的一生充满神奇,十六岁生下长子,一百年后最小的女儿出世,其间经历的生活起伏与思想变革,就像是一部电影,无数的画面将成长、爱情、蜕变、重生、不朽、回归、家庭等元素连缀成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在读者的面前熠熠闪光。美,是至始至终的感受。《先知》则将人类面对死亡的勇气与果敢问题摆上桌面,让两个分明知道结局的恋人敢于直面彼此的爱,勇敢的牵手,一起享受当下的人生。

而《物哀》、《信息》、《人之涛》、《杀敌算法》等篇目中,无论是空间探索、种族繁衍,还是机器人、外星文明等主题,作者总能在围绕亲情和家庭的开展的故事里展现出无限温情。人类总是在面对生存还是死亡时舍小我成大我,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总能为了下一代的成长甘愿付出死亡的代价。即便科学令世界面目全非,但人性却如坚如磐石,从未改变。

《mMod》一篇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和诙谐精神,它将人类的数码产品上瘾症加以夸张表现(其实是有据可循,看看如今的肾六族、IPAD上瘾者便知),读来轻松愉快,令人忍俊不禁。

压卷之作《人生百味》具有浓郁的东方神韵和中华精神。严格来说应该归为奇幻故事或许更为贴切。文中以爱达荷州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开拓故事为主线,巧妙加入了关公、中华料理、解忧公主等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又将其与冲突、融合、友爱、奋斗等元素融汇,在酸甜苦辣咸等人生百味的精髓中展现出一段犹如剪影般精彩有味的历史画面,读来趣味盎然。

读完整部作品,思绪万千。我想,纵然刘宇昆的名字前有着一个“[美]”字,但他的心却拥有着无法改变的中国内核。他作品中的温柔诗意与东方特有的静美,总是如同闪耀的钻石,令其作品熠熠生辉。而这,既是其科幻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也一定会成为新一代中国科幻创作者优秀的学习范本。

特别声明:本书评已发表于“蝌蚪五线谱”网站,未经允许请勿转载。附链接地址:http://sf.kedo.gov.cn/world/reviews/748125.shtml

杀敌算法读后感(十三)

看完《杀敌算法》已经有好一段时间,但是直到在五一假期坐在火车上晃悠晃悠地从大学回家的无所事事的旅途中,再重新慢慢地翻过书里的故事,才突然发觉刘宇昆这本短篇集其实是有两个主题所串联起来的,时间,和生命。

时间,这个主题无疑是不仅贯穿了小说的内容本身,甚至连小说的写作形式都在玩着时间上的游戏,《物哀》《信息》《弧》,再到《可数集》《先知》,刘宇昆在这些篇目中都有意无意地使用着大量的插叙和多线并行的剧情叙述方式。而这种叙述的方式,恰恰反映了刘宇昆在思考的一种时间上的可能性。而这种对时间感知的可能性的讨论,无疑在《可数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这篇作品尽管看起来有些凌乱甚至混乱,但读过斯蒂芬霍金的《大设计》的读者很快就能够发现,刘宇昆在《可数集》中所要探讨的那种人类感知时间的其他的可能性和斯蒂芬霍金在《大设计》中所提出的观点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即“人类感知时间的方式是否一定是线性连续的?如果是线性的,那为何一定是我们现在感知时间的方向呢?”霍金在《大设计》中大胆地提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如果有能够先感知(不能改变的)未来的时间,再感知现在和过去的生物,显然在进化上不比能够在过去积累经验,再用于改变未来的生物更有优势,因而若这种生物真的存在,或许早已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了。

当然,霍金的观点作为一名科学家无疑是有点激进的,但是放在一本科幻小说里,却毫无疑问是一个绝妙的点子了,《可数集》中的大卫以异于常人的方式感知时间,《先知》中由体验未来作为引子讨论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时间感知方式所带来的心理和社会上的问题。刘宇昆所设计的这些与时间做游戏的故事无疑是富有深度而又有趣的。

而比起对时间主题的讨论,刘宇昆在《杀敌算法》的几篇故事中对人——或者说是生命形态的讨论,或许是更能吸引人。

《杀敌算法》中对“人”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了“人”的异化,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理上的异化上。

《弧》讨论了一个永远的古老的话题,永生,但对女主角身份的巧妙设计,却让其可以通过永生探讨死亡的意义。没有了死亡,人还能够称之为人吗?在《人之涛》中,刘宇昆继续了这个话题,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到底人为何为人,在存在形式上发生了种种异化的人类还能够称之为人吗?通过带领女主角穿过漫长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刘宇昆最终给出了一个乐观的回答,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存在的形式如何,而在于作为人的传承和自我认知。人的异化是必然并且正在发生的,但是我们无需担心和对抗,只需要让它自然发生就好。

再说到《宇宙智慧生物制作书籍掠影》和《贝利星人》这两篇,无疑是刘宇昆对异体生命形式的假想所达到的高峰。然而结合这两篇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刘宇昆在设定异体生命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也即“生命是否可以由简单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所形成”,人类,借书中的描述,是“由细胞和肌肉,脂肪和蛋白质构成的机器”,但是刘宇昆所设定的生命,是一种更为简单却又让人赞叹不已的生命形式,如《宇宙智慧生物制作书籍掠影》中的柯咗立人,他们的记忆完全由碳酸钙在水流下的侵蚀作用所形成,简单却又巧妙得难以置信的设计,让人忍不住设想这样的生命是否真的能够存在。而《贝利星人》中设想的生命就更加令人惊叹了,一种晶体结构的生命,以地质年代为单位,进行着缓慢却奇妙的生活,偶尔迸发出的火花象征着不连续的思想跃动。这样一种完全以简单的机械运动为基础,与整个星球息息相关的生命形式,隐约充满了一种蒸汽朋克式的,规律的美感。

《杀敌算法》在最有趣的点子后面,兼而讨论了这些最深刻的话题,无疑是最近值得一读的一部好作品。

杀敌算法读后感(十四)

如果有人问我《爱的算法》与《杀敌算法》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也许会回答他一个是关于“情”一个是关于“理”,二者不变的主题则是“人性”。

其实我并算不上是一个伤春悲秋的感性之人,但当年看《爱的算法》时却确实被感动得一塌糊涂。那时我还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生,看着刘宇昆笔下一个个和我同样平凡的人,看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悲欢取舍,聚散离合,我的心门就这样毫无防备地被叩开了,然后名为“爱”的光芒照进,划破黑暗,撕碎阴霾,科幻中的人性之光第一次以无比耀眼的姿态照亮了我的世界。还记得我就那样坐在靠窗的位置,捧着书本,看到《手中纸,心头爱》中那封妈妈写给儿子的信,切身地感受着母亲低语诉说的口吻和儿子悔恨交织的内心,而后情绪决堤,泪流成河,身处吵闹的教室里却完全无法自持。

那个时候我就深深地记住了“刘宇昆”这个名字。

三年后的今天,我坐在书桌前,手边放着一本他的新的短篇集。刚读完不久的我总想提笔写点什么,却一时不知该从何而起。没错,虽然还是那个刘宇昆,还是那样满溢激情却又波澜不惊的笔触,但《杀敌算法》中似乎要很明显地多了一种探询和期望的信息在里面,无论是《物哀》里的大规模外向移民,还是《星球钻探》,《宇宙智慧生物制作书籍掠影》以及《贝利星人》中对于地外生命和文明形式的探讨,抑或《弧》,《先知》,《可数集》以及《人之涛》中对于生命和灵魂终极意义所进行的追问,在这本书中被收录的刘的所有早期作品中都突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什么使我们生而为“人”?“人”的未来又在何处?

诚然,这是两个最空泛也最经典的问题,在本书中刘宇昆以具体到单位的方式给出了答案,不是把“人”作为一个群体而是作为个体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永生”这个话题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在《弧》一文中,女主人公一直苦苦追寻着自己想要的人生,她在追寻奇迹到成为奇迹的过程中经历了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的一切,成长,蜕变,爱情,家庭,不朽,轮回,她在十六岁的时候生下了长子,一百年后最小的女儿出世,即便如此她也并不能顿悟生命的意义。故事还将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普遍追求化为一种原始而有力的艺术——人体雕塑。用人的尸体进行艺术创作看起来似乎令人无法接受,但这样反而让生与死的对立与统一显得更加的鲜明可触。而女主人公也最终在这项艺术中得到了升华——“停滞才是真正的死亡”,她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最后一件作品——赠给永生世界的一份关于死亡的全面细致的记录。

简单来说,使我们生而为人的东西其实就是所谓的“人性”,而不是“人”的存在本身,《人之涛》中的人类便是如此,肉体和灵魂不一定是统一的,即便有一天脱离了肉体,脱离了躯壳,哪怕化成了光或是某种未知的能量体也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贝利星人》则讲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的生命形式,为读者展示出了生命始终的无数可能性,同时也将人性置于了真生意义上“新”的环境来进行刻画,全新的世界,全新的开始,是拥抱过去还是牵手未来,远远不止是一个选择而已。

《可数集》和《贝利星人》是我在《SFW》上看到的印象极为深刻的两篇文章,能被收录进这本短篇集则代表了它们的价值,其中《可数集》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在本书的序中所提到的:“我们的理性能感受到的生活,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少数孤岛,人生的大部分都是不可数的,在感觉和理性之外,像数一样无限致密和广阔,这真是一幅令人迷惑和恐慌的图像”。而在读到这篇小说前,数学从未在我的面前展示过如此摄人心魄的美。

《mMod》是本书中相对较为欢快的一个故事了,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对于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现象,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发人深省。

最后一个不得不提的存在便是《人生百味》了。作为一篇不折不扣的“穿越小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科幻短篇集里却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不和谐。从生平角度来看,作者11岁时从中国移民到美国,这毫无疑问是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产物,事实上几乎所有刘宇昆的作品都有着这种基调,而《人生百味》则是其中有着明确主题和指向的一个。故事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爱达荷州的华人移民淘金热为背景,围绕着三国历史人物关羽和一个平凡的美国西部家庭展开,行文的节奏正如历史一样绵远,时间一样悠长,人生就是这样,酸甜苦辣咸,调剂百味,有甜蜜也有苦涩,有威士忌也有高粱红,有中国的味道也有美利坚的味道,无关种族,无关信仰。

刘宇昆的确是一个出色的讲述者,我喜欢他的故事,也喜欢他的科幻.“科幻”二字,醒人警世,治愈人心,足矣。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