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锦集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3 17:00:28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13 17:00:28   小编: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教育读物,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和丰富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轻松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和地理特点,激发了他们对历史和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篇一

只要能认全字,孩子就可以读了。年纪小点孩子的读的时候,大人可以陪读,帮助解释一下。

这本书大人也可以看,简单易懂,又很有意思。想简单了解历史的,或是入门推荐一下。历史发展往往跟地理是分不开的。

本书通过地理和历史结合,不同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特别推荐给孩子看,能帮助引起孩子对历史和地理的兴趣。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篇二

《写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说是给孩子看的,然而读起来并不轻松(毕竟我还只是个宝宝呀),不懂得什么叫“道德隐喻”,也无法体会“兰生幽谷”。作者自己也很矛盾,前面还在说:“你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这些诗词很快就会学到”,过几章又忘了:“我们都学过一元二次方程”。

除了不切题以外,本书拥有社科类科普读物的全部优点:有用又有趣!本书为我脑海中残存的一点考古学知识做了订正,让我在读历史时不自觉地关注地理背景。

同时,本书拯救了我等等等的旅行时光,并激发我开始做旅行图文笔记。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本真正的大家小书,虽然说是给孩子写的,但是对各年龄层的人来说,它其实都是一本入门的好书。 豆瓣里对它的评论有些并不高,那是因为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历史地理是什么,它不只是给孩子讲几个山川地理故事,教孩子认几张地图,而是能够授人以渔,引导孩子们一点点入门,让孩子们明白这个学科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东西。 从匠心独具拟的目录和娓娓道来的内容上,还能看出这是一本大格局的书。历史地理学科的优秀学者不少,但是我的感觉就是,这书要是换了别人来写,不一定会是这样。这不是说其他人水平不够,而是写这样一本给孩子们看的书,既要有宽广的胸怀,还要有敦厚的格局,不能有丝毫的戾气。让人欣慰的是,作者给我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篇四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唐晓峰 作者是诗人北岛的朋友 北岛曾建议他写一本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历史地理说的到底是地理 地理的历史部分。通俗的讲 就是在一块土地上 自然状况的历史 以及由于自然状况影响下所发生的人文历史 就叫历史地理。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 从早期的部落 华夏文明六大发源地的六个文化区所组成的文明核心区 到中国的长江黄河。 长城内外 早期按照天然山川划分的区域居多。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的力量不断增大 相较于自然来说 人越来越多地影响到统治上的地理区域划分。从禹迹九州到五服 再到后来秦朝的郡县 直到明朝行政区划上的犬牙交错都是很明显的证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然环境下 天然的山河会把人群隔开 不同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的语言 饮食习惯 服装特色 产生交通 建筑 宗教 军事防卫等各种文化的不同 他们都是在地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完整有机体。随着文化的发展 文人墨客也在山水游乐中留下许多诗文轶事 印证了地方特色的同时 它们都成了人文历史地理的一部分。 自然山水划分的自然区域 在群体内部可以产生强烈的文化而认同 是和谐的 但是在群体与群体之间就容易发生争端。历代统治者都将行政区划划分成犬牙交错的状态 形成一种相互间的牵制 赢得国家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自然历史地理和人文历史地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适用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完整 人文地理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的。西方哲学和中国思想会产生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上 中西方建筑又会因为西方哲学和中国思想的不同而表现得截然不同 中国皇城的天圆地方和希腊高高在上的帕特农神庙 就是这方面的反映。

讲地理不能不讲地图 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地图是刻在木板上面的。历朝历代对地图都很重视 行军打仗以及疆域划分都离不开地图 但是中国的地图精确绘制一直到清朝才有一些实质性的发展 归功于对西洋文化充满好奇心的康熙帝。在他统治期间 最大的中国地图 皇舆全览图成图。 地图不仅仅客观地反映了地理方位 同时也是人们看待事物独特的视角下主观的表达方式。比如一副世界地图 中国美国和联合国所画出来的样子 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学好了历史地理对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明了一个地方什么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结果 在经济基础上产生争端的时候 解决争端的方式 包括战争会在什么样的地理形态上发生。换句话说 有些事情就不可能发生在别处 因为别处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比如草船借箭就只能发生在吴越水乡而不可能发生在秦岭一带。 从阅读方面讲 本书是框架型的书 有了这样的底层框架 在上面如何建设和装修都会心中有数。因为每本书都有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相应地被安放在这个框架的特定位置不至于成为一盘散落的珠子。

——Susan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篇五

地理作为学科来讲,我一直学的不好,常识方面亦然。

抛开偏专业方面的知识,单就国内国外的山川地势、海陆接壤、位置关系等自然、人文情况我也是一头雾水;我喜欢看历史,而历史的学习与上述这些知识密不可分,相关知识的缺乏,在我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大的阻碍。

由于基础差,再加上我还是个孩子,我还是个孩子,我还是个孩子,于是就选择了这本看似“初级入门向”的书来做启蒙。

不过看完之后,感觉的确很符合书的名字……虽然也有一些我并不掌握的内容,但我所急需了解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太多。

下一步还有几本地理相关的书要看,慢慢学习吧。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篇六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

近几日比较清闲,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读了读,一天读两章,四天读完。阅读起来没有太多的障碍,内容挺适合科普的,中间八大章节,作者都是点到为止没有过多的拓展,对于成年人来说会觉得看的不够得劲!毕竟是给孩子读的,总感觉作者刻意没有过深的去讨论,其中观点的论证不是严谨的论证过程(毕竟不是写论文)。总有一种想要你自己去求证,去查找相关书籍去了解的感觉。作者在序中也说到:“如果能够把我说的东西加以修正、延伸、提高,那就更好了”(作者说:就是给一个不太清楚的轮廓,想要知道更多吗?自己去寻找吧!)

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观点,阅读一本书要回答四个问题,能表达出来,说明阅读还是有效的。

问题一:整本书讲了什么?

是一本历史与地理结合的科普类书籍,用地理视角去了解历史,用历史的视角去认识地理问题。历史和地理是不能分离的。说到底,给人一个研究历史的新视角。

问题二:本书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本书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文明的空间。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作者通过各种史料遗迹,来证明一个观点——中华文明刚开始是几个独立的区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左右是这样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个独立的部分开始相互影响,融和编织在一起,形成核心区。然后会不断对周边进行传播和影响以及吸纳周边的文化要素(包括对西方世界的吸收)。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绵延上下五千年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强,学习吸纳能力强。

第二章:大地域,大社会。第三章:区分天下。我国疆域辽阔如何管理是个大问题,需要克服山脉、河流的阻挡。开发道路、驿传系统、分区都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司马迁的经济分区也令我印象深刻,也油然的佩服司马迁,我想掌握了如此渊博知识的人一定能一个好谋臣或者君主,疆域内的大小事他都了如指掌。同时也是一个好的学者,很多事情他都弄清了原因。

第四章:环境天设,人文乃成。本章说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为了适应自然产生了不同的人文景观,如北方的桥与南方的桥,哈尼族的立体生态、戎狄半农半牧的产生。生态环境的适度恶劣对人类是益处的,黄河流域环境比长江流域恶劣更能产生更先进的文明。也就是说灾难也有好的方面,只要不是灭顶之灾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五章:山水艺术。中国人对山水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山水画,山水诗。山与仙,水与龙,中国人喜欢隐喻,真人不露像,含蓄的表达。这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神圣的一定要醒目。中国讲究自然,西方讲究人力。

第六章:千里不同俗。第七章:王朝都市。第八章:地图与人。不同地方人的性情,菜系,语言,皇宫的建设、地图的变化都体现地理知识。

问题三:文中说的有道理吗?

自己学识浅薄,不能妄下定论。需要进行主题阅读增加知识面。

问题四:与我有关系吗?

有助于自己的地理教学,也符号自己的喜好,喜欢一个地方的人文特点。就是想研究一个地方背后的人文底蕴,这种东西隐藏在背后需要挖掘,现实的实物只是缩影。或者是我总是想去了解一个地方的性格,摸清楚地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地区性格中他是如何发展的。符号我的认知需求。

题外话:东方文化确实存在太多的模糊感,都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需要去体会、提炼、感悟、实践。它力量强大,个人掌握需要长时间积累,也很难去复制。而西方文化更直接,沟通效率高,逻辑关联强,可复制性强,这也为什么目前世界西方体系占主导。个人认为中国青年应该先玩转这套西方体系,再加以东方底蕴。

题题外话:再阅读本书过程中,观看了《十三邀》对话唐诺,他坚持了一辈子,他也许不是一个天才选手,但是也有他的一席之地,或者他活的自得。我们大多数人都普通人,想要获得精神的愉悦很难。但是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唐诺说到,读书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最高的事情了,历史上的伟人天才,穷其一生,凝结成几本书,能去阅读是多么幸运的事情。感觉我和唐诺很像,一直找不到自己的那个点,既然找不到就一直阅读。不要去思考什么有的没的,坚持阅读,加油阅读。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篇七

木子/文

小时候吃荔枝,印象最深的是听大人讲“妃子笑”的故事——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欢心,命令用快骑千里传送荔枝,让她在北方京都仍然能吃到新鲜的南方荔枝。“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这首诗画面感如此之强,经母亲一句句讲解,眼前立刻浮现出一骑绝尘快马冲进长安城的景象。从此,这首诗连同“妃子笑”这个名字,成了我对唐朝的最初印象。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古诗词就是进入中华文化浩瀚宝库的领路人,确实是功不可没。

当然,只从这个角度了解中华文化,似乎还是太单一了。童年的我对这个故事还有很多好奇,我想知道,那时从产荔枝的南国到京都长安到底有多远?快马要跑几天?据说要日夜不停地跑,那马累了怎么办?换马换人,是谁在路上等着信使……这一连串的问题当时并没有得到解答。大人们热衷于让我们背诵古诗文,给我们讲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故事,但很少带我们看地图、讲故事真实发生的场景,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日后我只对文学情有独钟而觉得历史和地理索然无味。

长大后,读到一些对这个典故的考证,才发现这个故事并不简单,很考验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储备。首先,从哪里采摘的荔枝?当时盛产荔枝的有广东和四川,广东岭南荔枝更有名(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此佐证,你看,又是诗!),后人一度认为杨贵妃吃到的荔枝产于那里,但后来经过地理测算,从岭南到长安两千多公里,再快的飞马也要十来日方能到,荔枝早就不新鲜了。而从四川的涪州,也就是今天重庆的涪陵地区到长安将近一千公里,八百里加急应在两三天内到达。这才发现,读历史,还需要从地理上去认知真相,这样才能还原事件现场,读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历史。

至于执行递送任务的驿传系统,那更是一套复杂的组织结构,关系到疆域辽阔的国家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中国古代的驿传系统很完善,保证了庞大的社会体系稳定地运转。这个系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初步成熟,到唐代,与境外各国的交流频繁,对交通的需求日益上升,驿传系统已经很发达了。在这本《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中,倒没有考证“荔枝道”的细节,但是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汉代一处大驿站的遗址复原图,这是在甘肃敦煌市发现的,叫悬泉置,是一座方形小城堡的规模,遥想当年,这里接待了多少丝绸之路上的行者,连接起广袤大地上的交通和政治经济繁荣。

一个“妃子笑”的故事引出这么多史地背景知识,而这往往是我们忽略给孩子讲解的知识体系。说起五千年华夏文明,我们除了能屈指数出多少个朝代、多少个历史人物,如果还能讲一讲华夏文明是如何起源的,作为大地域文明是怎么大起来的,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是如何运转的,不同地区的地理和生活方式差别是如何形成文化风俗的……而这些,正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最核心部分,是我们认识华夏文明必不可少的路径。为此,北大著名历史地理教授唐晓峰先生专为青少年撰写了这本《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作为了解华夏文明的入门读本。

这里的“历史地理”,指的是历史中的地理,它今天已经发展成一门学科,是研究文明的一种方法。它并不是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地理上“复盘”文明发展的历程,把华夏历史的推进和演变,汇聚在辽阔的大地上,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集中,呈现立体的和动态的中国历史。经过这种方法的连贯,许多以往略知一二的文史知识就变得完整和丰满了,进而构成我们对中华文明认知的体系。

翻阅这本书,会发现地理一点都不枯燥,大地上发生的故事都是有生命的。比如知道禹迹、九州是华夏的代名词,这还不够,你还要知道,原来它们代表了早年华夏的地理范围,九州顾名思义就是华夏有九个州,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区。“州”这个字从甲骨文起就有,指水泊中的陆地,那就是古时候人群的居住地,所以古时地点都以州命名。

而“州”周边的那些水泊,也沉淀着很多故事,著名的如华北平原上的“梁山泊”“白洋淀”……这样一来,九州就不只是一个枯燥的地理名词了吧。再比如,围绕着另一种标准,还有一种分区方法:五服。那是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对周边文明程度高低的想象,由内而外分出的五个区域。

“五服”表现了古代人的地域价值观:中心具有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观体现在整个华夏文明史中,你到今天还能感知到。还有,山水审美,是中国特有的地理文化,中国人的地理知识里面包括一个美学角度的概念:名胜,这与当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相关度。

如果你对这些知识点或者这套话语体系还比较陌生,那么,确实应该补上华夏文明的历史地理这一课了。而且,引导孩子进入这个认知世界尤为重要。让孩子们不仅仅从文学中认识中华文明,还要从历史的源头、从华夏大地开始他们的知识之旅。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篇八

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2期

不久前,我在英国采访一位考古学家,她提到英国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英国人之所以热衷于探险,是因为他们有海岸线,有好的造船技术,以及相对的贫困——需要找到新的资源。

“我们对海有很多恐惧,同时又很敏感。因为它离我们很近,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我们有很多关于海洋的传说与童谣”,她说,“英国的天气变化很大,这都是因为海洋——风来自海洋。”

这段采访经历让我深深意识到自身一种目光的匮乏:我从来没有以这样方式打量过中国的大地与历史,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大地与历史对于一个时空坐标中的个人意味着什么?

“其实,许多历史事件都应该把地理加上,加上了,问题才完整,才更明白。如果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知识都认真地加问一个地理问题,那是个好习惯。比如读鸿门宴的故事,可以问,鸿门在哪里?背《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一定要问,鹳雀楼在哪里?”在《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一书的序言中,唐晓峰教授这样写道。

这本书是活字文化策划的“给孩子系列”中最新的一本。该系列由诗人北岛出面,邀请了国内一线的学术与文化名家为孩子编写各个学科、艺术门类的启蒙书籍,题材涉及诗歌、散文、寓言画、小说、汉字、音乐、美学等各个领域,其中大部分是作品选编或者作者自己经典作品的改编,比如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李泽厚的《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而《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则是唐晓峰第一次专门为孩子撰写的一本关于华夏文明的启蒙书。

唐晓峰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 当北岛一开始找到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给孩子写这个干嘛?”

即使对成年人而言,“历史地理”也是一门相对陌生的学科。虽然我们小时候也学过地理、历史,但这两门学科在时间与空间常常是割裂的。而历史地理学则是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集中研究中国大地,以及在这片大地上发生过的那些事情。“中国的大地,是被几千年的人文/文化一遍一遍又一遍,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的反复书写,只有历史地理才能系统的告诉你”,唐晓峰教授告诉我。

这本书虽是以“孩子”为目标读者,但阅读难度不小,尤其在视觉呈现上缺乏有效的手段。但即使作为一个成年人,认真阅读下来,却觉得收获颇丰,对自己所处的文明有了不少认知上的刷新。比如小时候读历史课本,只知道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再往前追溯,原来还有六个各自独立发展的原始文化源地,彼此在地理空间中编织交融之后,才出现了高一级的整体性文化。

再比如“禹迹”(大禹做过事、留下过痕迹的地方)、“九州”(华夏文明最核心的九个地域)、“五服”(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对周边文明程度高低的想象,由内而外分出的五个区域),这些气魄宏大的天下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有多少人明确的知道这些概念的源头?九州是哪九州?五服又是哪五服?

我们只知道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古代的域外交流通道中还有一条草原之路,从蒙古草原往西,一直延伸到黑海北部,并为中原带来了绵羊饲养技术和雕像艺术?

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思考一些平常极少会去思考的大问题,比如华夏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又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一个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是如何运转的?不同地区的地理和生活方式差别是如何形成各自的文化风俗的?……

其实,为孩子勾勒一个华夏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们对脚下的大地产生好奇,从而转换一种打量大地的目光。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一章是关于中国的高山文化。

唐晓峰教授认为,在很长的历史里,中国人对海洋是很不重视的。对于海洋,我们既缺乏现实主义的理解,也缺乏想像。海洋里的东西,要么是神仙,要么是最不值得关注的东西,海岛上的居民,被称为“岛夷”,是最下等的。但中国人与高山的关系却非比寻常,甚至可以说,“不懂高山文化,就不懂中国。”

“展开一幅中国地图,你会看到许多山脉,纵横分布在中国大地。这些大山曾经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障碍。但华夏祖先们没有被这些大山挡住发展的视野。征服高山、翻越高山,把高山变成自己的领地,令高山也闪现文明的光芒,这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

唐教授认为,华夏文明的壮大,疆域的拓展,正是在一座座高山的跨越中一步步实现的。比如春秋时期,秦国势力翻越秦岭,占据四川盆地,经济实力大增。晋国翻出太行山,获得“南阳地区”,不久称霸。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个个选择向山外拓展,最终被列入“战国七雄”。

唐教授自号“三山堂”(“三山”是指阴山、燕山、太行山),这三座山不仅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学术生涯中研究的重点所在,其中每一座山他都能信手拈来讲出许多故事来。比如阴山是他年轻时插队的地方,“天苍苍,野茫茫”歌咏的就是这个地方。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个主题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阴山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界限。卫青、霍去病就曾在这里打过匈奴。

还有一年,他从西安出发,准备翻越秦岭,刚出城看到那么高大的一座山,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秦始皇哪里来的那么大的雄心壮志,要把山那边的土地和人民归入自己的版图?”

唐教授认为,给孩子讲人文地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自然地理与孩子之间有天然的契合。树、宝石、沙漠,这些东西很容易吸引孩子。一棵奇怪的树,一只神奇的动物,小孩都会很喜欢。比如食虫植物,多好玩啊。但给孩子讲人文的东西就要难的多,尤其是人文地理,它在很多时候是没有景观的。画在地图上就是各种线,那还是制造出来的线,到了现场是看不到的。”

但是,正是面对秦岭时发自他自己内心强烈的震撼,多少给了他信心,关于这门知识对于一个孩子可能的魅力与价值。“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日后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他/她看到的,不会是一个时间上特别浅的大地,而是一个浸润了漫长历史的大地。中国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比如,当他/她走到泰山、太行山,他/她会知道这些山发生过的故事,古人在这些山上寄托过的想像与情感,并且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渐渐体味到这些故事更深层的意义。或者,当他/她走到华北平原,他/她会意识到,这里曾经有湖泊遍地,这些湖泊在古代和今天很不一样,不仅可以打渔、种荷花,还曾经是盗贼、起义者隐藏的地方。”

“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和知识,零零乱乱的塞到脑子里之后,当他再看中国地图时,就不再是简单的平原、盆地、山脉,而是可以将很多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放进去。慢慢的,这个大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不一样了。什么是祖国啊?祖国就是这些东西构成的,是历史和大地一起构成的。”

“我们都没有给孩子写作的经验,但创造也好,尝试也好,潜意识里多少都有一种心愿,不是迎合孩子一时的乐趣与好恶,而是指引一个比较严肃的,健康的知识的方向,开启一段更长远的,阅读与求知的历程。这些书都不是一两个礼拜读完就扔的,而是可以陪伴五年、十年。一开始,他们也许不能完全读懂,但可以慢慢读,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浸润下来,一生都能散发营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