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切告别》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告别与成长的故事。主人公在面对离别和失去时,经历了种种情感的波动和思考,最终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珍贵。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感悟。
向一切告别读后感第一篇
回溯时间之河,诗人遗弃了灰色的匕首,在战争之上,烟消云散的布满了虚无的势力。又如何向被救赎的曙光靠近,诉说一丝轻柔的姿势。作者的回忆构成了一条碎杂的小线,小线连接成一条宽敞的路径,路径化为死亡迷宫的一个拐角,同样,站在时代的拐角处。又有谁不是无辜者,彷徨者的幽魂。与其说忆起旧时代之事,不如忘掉那一段灰色风云。诗人的大脑仅仅允许存在着一个庞杂的瞬间,这个庞大时空中的一丝混乱,疑虑被一个中间地段所冲毁。诗人不足以坦诚的向诗神祈祷,诗人却有权利向时代呐喊。因为这一切污渍仅仅停留在诗人意识的中,脸庞露出的晒笑,是我们仅仅握住的情愫与温暖…向残酷世界的颔首致意。
1/3页向一切告别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可以改名为《我的战争日记》,然后我就不会买了。因为我是被这书名和营销性介绍吸引的。
永恒价值:历史真实记录
最为坦诚:作者自己的事或者看到的事,哪怕鸡毛蒜皮的都写
书里的内容像是东拼西凑的,繁杂琐碎,像普通人记的日记,有很多无聊且对我来说无意义的记叙,只偶尔能捡到一些“有用的内容”,战争之前的记叙更是无任何意义。它没有情节性,没有波澜起伏,没有生动描写,没有惊心动魄。它总是在平淡地记录今天去哪个战壕,遇到什么东西,谁讲了什么话,谁做了什么事,有什么伤亡,寥寥几笔带过后就没有了,所以有的片段不读并不怎么影响读后面的内容,甚至我觉得每一次开战过程的记录几乎是一样的,也可能只是因为我个人对战争不感兴趣吧。而有的片段则根本没有把事情描述清楚。这毕竟不是小说,对读者而言单调乏味。但我猜测对战争和历史感兴趣的人应该也不会太喜欢这本书,因为实在是太多对一般读者可有可无的东西了,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某些他写的东西,那些看完跟没看一样。当然也并不全都是这样的记叙。 我想它唯一的优点就是真实了,作为那个时期的真实历史记叙,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2/3页向一切告别读后感第三篇
7分!本书是作者于33岁时写的自传体小说,绝大多数笔墨用于描写一战期间的战事、军旅生活。
另外就是他在查特豪斯的校园生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那里深恶痛绝,虽然那个学校出了很多著名的人物,作者始终没有将自己的孩子送去那里读书。
还写了一战后至二战前的生活,作者在牛津大学就读、在埃及任教期间的生活见闻。
作者的叙述冷静、客观、理智、谦虚,还带点黑色幽默。你很难想象他这样一位天生的诗人,伟大的作家,是怎样一手握笔、一手持枪,“身经百战”,身负重伤,在无数次险死还生的艰难岁月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他生在一个高知家庭,家中拥有海量藏书(四、五千本),父亲在49岁时生下他,从小被母亲以贵族方式教养并以美好事物滋养。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养催生了即使身在战场也表现出一个绅士和勇士正直、勇敢、热忱的非凡气度。
作者同时是个高产的作者和父亲,他和南希生了四个孩子,再婚后又生了四个孩子,而他生最后两个孩子的时候年龄已经足以当他们的爷爷。
这本书的书名得因于作者在1929年与南希离婚时下定的决心,他打算离开英国远走他乡,告别这里的一切。
作者同时在书中诚恳地表达了自己反战的心态,书中完整刊登了萨松写给他的指挥官的反战的信《一个士兵的宣言》,足以代表作者的态度。他非常诚实地描述了当时的状况“我说除了我们和其他一两个人,其他所有人都疯了,对疯子讲道理根本没有意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作战,直到死掉。“
很意外的是,作者写了一战后英国人对德国人的态度竟然好过法国人——“一些本科生甚至坚称我们选错了阵营,法国人才是我们的天敌。”并对德军给予了客观的评价“虽然战争已经结束,德军被击败了,但我们承认德国士兵是欧洲最能打仗的军人。”
总之,这是一部时代感很强的书籍,相信大多数对年代比较有选择性的人会忽略掉这本书,读来不算有趣也没有太大的收获,只能说一般般。
收获还是有一点,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的潜规则,无论是名校还是草校,校园霸凌似乎横贯古今、中西,无处不在。住校不要太早,中小学的孩子们太早住校更容易遭受各种难以启齿的校园霸凌,这种伤害很可能将伴随孩子一生。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