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救》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通过讲述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心灵成长故事,分享了许多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作者通过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让人感受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自救。这本书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对情绪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情绪自救》读后感(一)
经朋友推荐,最近在读《情绪自救》这本书。原以为这本书是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写的,但阅读第一章后发现是为众生写的。因为所有人都可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遇到意想不到的不如意的事情,有些事情可能会使你的情绪低落,甚至抑郁。书中以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告诉你如何走出低落的情绪,简单易懂,操作性强,很实用!
《情绪自救》读后感(二)
在我们的人生履历中,难免会历经无数次各式各样的情绪,有的人也会因一些负面情绪而苦恼郁闷。而通过不断地觉察、接纳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才会将情绪这头大象娴熟地驾驭在自己的手中,让其为己服务,力争做掌控好自己情绪的那个人。这就是我开始细细阅读子慧《情绪自救 掌控日常情绪的教练思维模式》一书后,初步品味出的一点体会。
《情绪自救》读后感(三)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情绪自救的一般步骤,第二部分讲情绪自救的五种思维,第三部分列举常见的负面情绪的应对方法,第四部分是分场景应对情绪。 第一部分——情绪自救的一般步骤。 情绪自救的步骤分三步:觉察情绪、接纳情绪、做出改变。 觉察情绪是前提。有些人很容易生气,但他们在生气时是无意识的,这类人控制自己情绪,首先要觉察到自己在生气,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 觉察情绪的第一步,抓住负面情绪。我的个人经验是多关注自己的面部肌肉和生理状态,比如紧张时,嘴部肌肉会紧绷,生气时,眉头会紧皱,打游戏上头时,会明显感觉头脑发热。要时刻跳出当前状态,以第三人称视角感受。尤其是某种生理状态持续比较久,或者表情刚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换视角。 觉察情绪的第二步,给情绪命名。当我们抓住负面情绪时将它归类,确定现在的情绪是愤怒还是抑郁,是自卑还是恐惧。一种情绪有三种轻重程度,例如担心、惊慌、恐怖是由轻到重的变化。清楚情绪的类别和程度,就能更准确地对情绪采取措施。 觉察情绪的第三步,找到情绪源头。马上考试了但没复习,于是有人会狂吃零食缓解压力,就要知道暴饮暴食是焦虑的表现,此时情绪源头就是“考试毫无准备”这种状态。 觉察情绪后,就要接纳情绪。接纳情绪会有效地避免负面情绪的反刍。比如我总想起上课不完美的发言,后悔不已,甚至骂自己蠢,可如果接纳情绪,告诉自己没人在意这件事,就算表现差又怎样?并不会因此无法毕业,这样就可以稳定情绪。 接纳情绪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将情绪想象成在脑中的一个小人偶,比如焦虑的情绪,它在你脑子里不停说话,这时你就对它说“我知道了”,然后冷处理,就能慢慢减少焦虑,专心工作。 情绪自救最后一步,是做出改变。所有负面情绪都是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导致,比如我睡眠不足就易怒,当我快生气时,我要及时说明目前状态并及时补觉,这就可以避免生气。 同一件事会因不同的想法产生不同的情绪,但我们往往会忽略“想法”在情绪产生过程的关键作用。因此,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写“情绪日记”,明确“事件”“想法”“情绪”“行为”“结果”,这样就能从混乱的思绪中准确纠正想法,进而改变情绪。 要积极地解释坏事,认为它是暂时的、特殊的、可控的,而不是永久的、普遍的、失控的,这样也能大幅削减负面情绪影响。 第二部分——情绪自救的五种思维。 思维一——焦点向内。将关注点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受害者心态”会让自己不停抱怨、指责他人,将原因归于外界,失去改变自己的主动权。我们要“情绪成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不因外界而阴晴不定。 思维二——接纳掌控之外的事。世上的事可分为三种: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我的事”在我的控制范围内,“他的事”在我的控制范围外、影响范围内,“老天的事”我无能为力只能关注。想要掌控一切,是很多痛苦的根源。承认客观环境,接受历史,做自己可以控制的,承认自己无法掌控的。 改变看待逆境的看法。清楚逆境有许多好处:提升你缺失的经验,锻炼你薄弱的能力,给你意外的启发。 思维三——先自信再优秀。不自信的原因很多,比如家长过于强势,会导致孩子不自信,觉得自己不漂亮学历不高而不自信……不管何种原因,都要明白自信是可以培养的。 自信=自我接纳+情绪管理+积极行动。 自我接纳,相信当下的自己是最好的,接受无法改变的环境和事情,看到自己的优点。情绪管理,调整对待负面情绪的心态,告诉自己人生就是体验,好的坏的都要经历才是完满的人生,不管自己是紧张还是焦虑,都要去尝试。 自信是行动,是确定目标后即使犹豫焦虑,也要勇敢地采取行动完成目标。只有自律才能自信,可以把自信理解为对自己的信任,就像小时候父母作出太多无法兑现的承诺,我们就对他们失去信任一样,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无法完成计划找借口,我们就对自己失去了信任,不再自信。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是因为他们自律,有很强的工作伦理,总以高水平实现对自己和他人的承诺。 思维四——确定目标。目标能让人有方向感和掌控感,不迷茫,完成目标让人拥有成就感。以五年为期限设定目标比较合理。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人生要具备五种要素: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 制定目标要具备这五要素。比如人际关系,许多人会闭关复习,杜绝社交,但没有好的人际关系的滋养,一个人很难走远。关于成就,好的目标是让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能不断感受到成就感,而不是只有最终成功的时候才有成就感,所以目标应该能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制定计划可用“倒推法”,从目标一步步往回制定步骤,直到明确现在第一步要做什么。 一些人可以坚定的完成目标,一些人却半途而废,区别在于前者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知道自己要什么,可以消除绝大多数负面情绪。 确定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对比排序法,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我最享受什么”“我最崇拜的人身上有什么特质”等问题,将答案写在纸上,按照重要性排序,排名前三的就是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思维五——落实行动。有一项改变公式:改变=对现状的不满×目标×行动>对改变的抗拒。 解决拖延,第一步是解决拖延产生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这时需要先觉察到焦虑情绪,然后和自己对话,关心安抚自己。 完成目标需要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种消耗性的能量,比如我今天搬了一天砖,晚上就很难坚持健身,因为意志力能量消耗完了,这时需要放松自己,听听歌散步,休息好,就可以补充意志力。 第三部分——六种负面情绪应对方法 焦虑。消除焦虑分三步: 1.觉察焦虑,焦虑会有明显生理反应,比如暴躁易怒、坐立不安等。2.接纳焦虑,花十分钟,静心体会当前的感觉,心情会慢慢平静。3.立即行动,这是最关键的环节,写下所有焦虑的事情,清空大脑,然后列出计划,理清思绪,之后找出三分钟内可完成的工作,马上去做,事情虽小但极占内存,完成小事可大大减少焦虑。 恐惧。自我意识过剩、过分关注自己,是造成恐惧的最大原因。时刻提醒自己“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角色,别人对我的关注可能还不够我对自己关注的10%”。解决上台恐惧的最佳办法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 抑郁。消除抑郁要睡眠充足、健康饮食、有氧运动、听听音乐、积极社交。对我而言,没有抑郁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消除不了的。 嫉妒。嫉妒产生的原因有这几种:稀缺感、因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期待绝对的公平。消除嫉妒的方法:1.杜绝稀缺感,明白资源是足够多的,不需要和对方拼抢,想想自己拥有的优势和资源。2.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双赢。3.专注自身目标,明白自己要什么,专注实现目标。 愤怒。愤怒的原因:过于执着自己的观点、觉得别人在针对自己、长时间沉浸在负面想法不懂放手。消除愤怒的方法:1.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困了、饿了、渴了等生理需求,我睡眠不足就易怒,睡眠充足就完全不会生气。2.接纳自己和他人,把人往好的方面想。3.发火前冷静一下,告诉对方“我现在需要五到十分钟冷静一下,等会儿说”。4.正确表达愤怒,说话用“我”开头而不是“你”,可减少攻击性。 自卑和羞耻。羞耻可以让人遵守社会规范,做正确的事,但也是抑郁、自卑、焦虑的来源。积极地改变,要从愿景、身份、价值观激励自己,让自己被梦想和热情驱动。列出自身优势,或者让周围朋友列出你的优点,重拾自信。 第四部分——应对不同场景的情绪 社交情绪困扰。误解他人的意图会导致孤独感,正确做法是把人往好处想,或者直接去确认对方的想法。孤独时,要立刻行动,主动联系朋友吃饭聊天,找身边可以说话的人(包括陌生人)闲聊。 学会深入沟通。沟通的深度分三层,第一层是信息层面,第二层是观点和价值观层面,第三层是感受和情绪层面。别人接纳你时,才会主动吐露他们内心的情绪和感受。 要想变得有主见、不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首先对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其次是分清这是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最后是允许他人有不同看法。 工作情绪困扰。处理和同事的矛盾,首先要用善意揣测对方,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想和同事处好关系;直接诚恳地沟通;不要把工作的分歧上升到个人层面,要就事论事;如果是自己犯错,要及时承认错误,但不要过度道歉让自己变得卑微。 婚恋情绪困扰。处理婚恋中的矛盾,要以温和开场、用妥协收场,明白矛盾中的双方都有责任,最后双方写下各自需求,利用头脑风暴找出最佳的“第三选择”,比如老婆想老公多陪孩子,但老公想周末加班,所以可以老公周末开车一家人出游,到目的地后老公找个安静的地方加班。列出“年度家庭目标”,可以有效提升双方的积极性。 解决担心对方出轨的问题,首先要自信,明白自己足够好,其次是接受不确定性,明白婚姻是长期租赁,对方可能续约也可能不续约,最后是对伴侣保持信任,爱情就是明知未来不确定,但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相信。 亲子情绪困扰。面对原生家庭问题,首先要积极看待,不当自己是受害者,避免抱怨,将“改变”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其次是以成年人心态和父母相处,最后是建立边界感。隔代育儿有冲突,要明白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主力,而不是你的父母,然后对孩子教育采取“抓大放小”,关键事情由你来决定。
《情绪自救》读后感(四)
2020年3月,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美国整个社会几乎停摆,人们居家隔离,孩子们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网课。在这段近乎静止的时光中,我却并非全无收获,而是写了这本书——《情绪自救:掌控日常情绪的教练思维模式》。
这本书的初稿历时半年完成。那半年来,几乎每天早晨我都6点半起床,不洗脸不刷牙,先坐在书桌前码两个小时的字,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带娃。那时候老二只有一岁多,早上醒得早,幸好爸妈那时在我们身边,全靠他们带着宝宝,才可以让我不受打扰地专心写作。所以,这本书也承载着他们满满的爱和功劳!
中国大学MOOC(慕课)课程封面
写这本书,源于我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教课的经历。2019年6月,我的第一门专栏“21天情绪自救指南”上线了。让我惊讶的是,这门课上线以来,每天都有好多学生在下面留长长的言,倾诉他们情绪上的困扰。我这才意识到,对于情绪这个人人都有的东西,很多人是那么陌生。
回想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情绪这个概念确实很少被父母提起,学校里更是不教。当我感到生气、孤单或难过时,我甚至没有意识到我所体验的正是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第一次对情绪有比较清晰的记忆是在高中的时候。班上流行这样一个词:“迷茫”。那时的我们都是半大的孩子,经历着青春期,想来确实是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吧,我们就这样似懂非懂地用“迷茫”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大学时,同学间又流行一个在那时挺时髦的词:“焦虑”。比如说:“哎呀,期末考试快到了,我好焦虑。”“作业还没写,焦虑死我了!”那时的我们不知道,踏入社会后,还有数不清的、更大的焦虑源等着我们……
后来,我选择心理学作为专业,出国一路读到了博士。再后来,我成为了一名教练,专门和人聊天的那种。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无论是在理论、体感还是工作实践中,我都对情绪多了很多认识。我开始试着用我对情绪的了解来帮助他人。
如果正在看本文的你在工作中需要和人打交道,或是一位助人者(例如,教练、心理咨询师、HR、社工),那么请允许我分享一个我认为非常有用的原则,那就是先关注人,再关注事,而情绪就是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了一个人的情绪,仅仅想从“事”的层面解决问题,那么往往会徒劳无获。
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你会看到:
我们中国人的情绪往往比较内敛和含蓄。朋友见面一般问“吃了没?”,而不是“你好吗?”;接孩子放学后,父母第一句话往往是“在学校学了啥?”,而不是“今天过得开不开心?”。这样的文化和成长经历让我们不擅长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更不懂得表达。
一位四十多岁的妈妈就曾经告诉我:她仿佛患上了“情绪失语症”,心中明明难受得要死,可那种感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只能硬生生堵在那里。更糟糕的是,她也不知道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情绪,这正是她寻求改变的直接原因。
所以,如果我的这本关于情绪的书能够丰富你的“情绪词汇量”,让你更加自如地谈论和掌控情绪,那么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来好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不太相信这本书能真正出版。当法制出版社的编辑邀请我写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声音是:“写书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何德何能?”当同事们为我写书的消息欢呼雀跃时,我却远没有她们想象得那么激动,因为心底总是担心某个环节了出错了怎么办。甚至当我把初稿交给编辑后,仍想象不出书面世之后的样子。直至第一轮审校结束,编辑给我发来了排版后的样稿,我才真正意识到:“噢,原来我真的写出了一本书。这也太棒了吧!”
读到这里,你可能看出来了,自信是我的人生课题之一。
在这本书中,我花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来谈论自信,因为这些年的教练经验告诉我,无论是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来说,自卑都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情绪,对于女性尤其如此。
我曾经在同一天教练过两个不同的客户。第一个人刚刚入职第二天,就开始思考如何申请更高一级的职位。而第二个人的能力明明已远远超过了岗位的要求,却仍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敢主动要求更好的职位和薪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感觉好魔幻,深切地体会到了自信的重要。
在书中,我介绍了自信的真正定义。真正的自信是一个人愿意为了达成期待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即使面对逆境也在所不惜。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不取决于你优秀与否,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积极情绪。换句话说,自信是可以经过刻意练习而提升的。我把这个概念总结成了一个自信公式,那就是自信 = 自我接纳 + 情绪管理 + 积极行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也就是某个需要很努力才能改变的点。改变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有了质的飞跃。有人的人生课题是自信;有人是减少嫉妒和比较之心;有人是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有人是更脚踏实地的行动……我真心觉得明白自己的人生课题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这代表着自我觉察,也就是改变的前提。
这本书里,融入了我教练过的很多人的人生课题,书中的每个案例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的真实故事(当然,用的都是化名)。因为例子很多,所以书虽然很厚,但读起来却不难。
你看到的,就是这些人生课题串起来的一本书,我把它们总结成了五大教练思维模式,六种常见负面情绪,以及四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不能免俗,还是想谈谈我为什么希望你读这本书。
简单来讲,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情绪教练。
昨天,一位以前的客户向我诉苦。她最近工作生活的压力比较大,心情总是不好,睡眠也不太好。有时候陪孩子弹钢琴的时候,很容易就失控了。尤其是当孩子不太听话、哭闹的时候,她就总是发疯一样地吼孩子,有好几次都吓着他了。她的内心很痛苦,明明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
根据我对她的了解,她的孩子其实很乖。我知道她的情绪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工作上的焦虑,项目进展不顺,同时夫妻关系也不太好。
我告诉她:“工作、夫妻关系中都有一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焦虑,所以你才更想从孩子身上找补,找到一点控制感。解决方法就是先意识到自己的焦虑,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进,或者改变不了的话就选择接纳。要意识到你对孩子的愤怒来源于你自己的焦虑和无力感,其实和孩子练钢琴没有任何关系。”
她问:“接纳和安于现状是一样的吗?”
我说:“也不完全一样。接纳是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对自己更有同理心,即使做不到,并不觉得自己很差。但同时可以继续寻找解决办法。接纳了之后心情放松,反而更容易找到办法。”
听了这些,她恍然大悟。
其实,我所说的这些话,在书中都有。这本书汇集了我过去这些年来的教练精华心得,书中提到的不少教练工具和练习,如“情绪日记”、“找到核心价值观”、“直升机愿景练习”、“倒推法”等,都是我在教练工作中每天每天都在使用的,经受住了很多次实践的考验,能给人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和改变。
教练工具:情绪日记
教练工具:周计划
这本书的名字叫《情绪自救》。它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成功学,而是一本很实用的自我成长指南。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学会书中的教练式思维方法,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难题,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教授及博导张西超老师、以及“旭势教练”的MCC大师级教练何巧老师为本书做序。他们是我的两位恩师,是我前行路上的灯塔。有两位前辈对本书的支持,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感恩!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有一些与书的内容有关的推送和直播,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推送(子慧生活教练:zihuicoach),获得最新信息。
《情绪自救》读后感(五)
《情绪自救》封面
2020年3月,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美国整个社会几乎停摆,人们居家隔离,孩子们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网课。在这段近乎静止的时光中,我却并非全无收获,而是写了这本书——《情绪自救:掌控日常情绪的教练思维模式》。
这本书的初稿历时半年完成。那半年来,几乎每天早晨我都6点半起床,不洗脸不刷牙,先坐在书桌前码两个小时的字,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带娃。那时候老二只有一岁多,早上醒得早,幸好爸妈那时在我们身边,全靠他们带着宝宝,才可以让我不受打扰地专心写作。所以,这本书也承载着他们满满的爱和功劳!
中国大学MOOC(慕课)课程封面
写这本书,源于我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教课的经历。2019年6月,我的第一门专栏“21天情绪自救指南”上线了。让我惊讶的是,这门课上线以来,每天都有好多学生在下面留长长的言,倾诉他们情绪上的困扰。我这才意识到,对于情绪这个人人都有的东西,很多人是那么陌生。
回想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情绪这个概念确实很少被父母提起,学校里更是不教。当我感到生气、孤单或难过时,我甚至没有意识到我所体验的正是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第一次对情绪有比较清晰的记忆是在高中的时候。班上流行这样一个词:“迷茫”。那时的我们都是半大的孩子,经历着青春期,想来确实是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吧,我们就这样似懂非懂地用“迷茫”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大学时,同学间又流行一个在那时挺时髦的词:“焦虑”。比如说:“哎呀,期末考试快到了,我好焦虑。”“作业还没写,焦虑死我了!”那时的我们不知道,踏入社会后,还有数不清的、更大的焦虑源等着我们……
后来,我选择心理学作为专业,出国一路读到了博士。再后来,我成为了一名教练,专门和人聊天的那种。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无论是在理论、体感还是工作实践中,我都对情绪多了很多认识。我开始试着用我对情绪的了解来帮助他人。
如果正在看本文的你在工作中需要和人打交道,或是一位助人者(例如,教练、心理咨询师、HR、社工),那么请允许我分享一个我认为非常有用的原则,那就是先关注人,再关注事,而情绪就是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了一个人的情绪,仅仅想从“事”的层面解决问题,那么往往会徒劳无获。
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你会看到:
我们中国人的情绪往往比较内敛和含蓄。朋友见面一般问“吃了没?”,而不是“你好吗?”;接孩子放学后,父母第一句话往往是“在学校学了啥?”,而不是“今天过得开不开心?”。这样的文化和成长经历让我们不擅长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更不懂得表达。
一位四十多岁的妈妈就曾经告诉我:她仿佛患上了“情绪失语症”,心中明明难受得要死,可那种感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只能硬生生堵在那里。更糟糕的是,她也不知道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情绪,这正是她寻求改变的直接原因。
所以,如果我的这本关于情绪的书能够丰富你的“情绪词汇量”,让你更加自如地谈论和掌控情绪,那么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来好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不太相信这本书能真正出版。当法制出版社的编辑邀请我写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声音是:“写书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何德何能?”当同事们为我写书的消息欢呼雀跃时,我却远没有她们想象得那么激动,因为心底总是担心某个环节了出错了怎么办。甚至当我把初稿交给编辑后,仍想象不出书面世之后的样子。直至第一轮审校结束,编辑给我发来了排版后的样稿,我才真正意识到:“噢,原来我真的写出了一本书。这也太棒了吧!”
读到这里,你可能看出来了,自信是我的人生课题之一。
在这本书中,我花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来谈论自信,因为这些年的教练经验告诉我,无论是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来说,自卑都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情绪,对于女性尤其如此。
我曾经在同一天教练过两个不同的客户。第一个人刚刚入职第二天,就开始思考如何申请更高一级的职位。而第二个人的能力明明已远远超过了岗位的要求,却仍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敢主动要求更好的职位和薪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感觉好魔幻,深切地体会到了自信的重要。
在书中,我介绍了自信的真正定义。真正的自信是一个人愿意为了达成期待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即使面对逆境也在所不惜。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不取决于你优秀与否,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积极情绪。换句话说,自信是可以经过刻意练习而提升的。我把这个概念总结成了一个自信公式,那就是自信 = 自我接纳 + 情绪管理 + 积极行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也就是某个需要很努力才能改变的点。改变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有了质的飞跃。有人的人生课题是自信;有人是减少嫉妒和比较之心;有人是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有人是更脚踏实地的行动……我真心觉得明白自己的人生课题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这代表着自我觉察,也就是改变的前提。
这本书里,融入了我教练过的很多人的人生课题,书中的每个案例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的真实故事(当然,用的都是化名)。因为例子很多,所以书虽然很厚,但读起来却不难。
你看到的,就是这些人生课题串起来的一本书,我把它们总结成了五大教练思维模式,六种常见负面情绪,以及四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不能免俗,还是想谈谈我为什么希望你读这本书。
简单来讲,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情绪教练。
昨天,一位以前的客户向我诉苦。她最近工作生活的压力比较大,心情总是不好,睡眠也不太好。有时候陪孩子弹钢琴的时候,很容易就失控了。尤其是当孩子不太听话、哭闹的时候,她就总是发疯一样地吼孩子,有好几次都吓着他了。她的内心很痛苦,明明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
根据我对她的了解,她的孩子其实很乖。我知道她的情绪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工作上的焦虑,项目进展不顺,同时夫妻关系也不太好。
我告诉她:“工作、夫妻关系中都有一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焦虑,所以你才更想从孩子身上找补,找到一点控制感。解决方法就是先意识到自己的焦虑,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进,或者改变不了的话就选择接纳。要意识到你对孩子的愤怒来源于你自己的焦虑和无力感,其实和孩子练钢琴没有任何关系。”
她问:“接纳和安于现状是一样的吗?”
我说:“也不完全一样。接纳是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对自己更有同理心,即使做不到,并不觉得自己很差。但同时可以继续寻找解决办法。接纳了之后心情放松,反而更容易找到办法。”
听了这些,她恍然大悟。
其实,我所说的这些话,在书中都有。这本书汇集了我过去这些年来的教练精华心得,书中提到的不少教练工具和练习,如“情绪日记”、“找到核心价值观”、“直升机愿景练习”、“倒推法”等,都是我在教练工作中每天每天都在使用的,经受住了很多次实践的考验,能给人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和改变。
教练工具:情绪日记
教练工具:周计划
这本书的名字叫《情绪自救》。它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成功学,而是一本很实用的自我成长指南。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学会书中的教练式思维方法,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难题,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教授及博导张西超老师、以及“旭势教练”的MCC大师级教练何巧老师为本书做序。他们是我的两位恩师,是我前行路上的灯塔。有两位前辈对本书的支持,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感恩!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有一些与书的内容有关的推送和直播,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推送(子慧生活教练:zihuicoach),获得最新信息。
作者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