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金庸传》,深刻了解了金庸先生的传奇人生和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书中生动描绘了金庸先生坎坷的一生,以及他对武侠小说的独特贡献和影响。通过这本传记,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文学巨匠,也更加热爱他创造的精彩世界。
《金庸传》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比较中规中矩的传记,对金庸先生生活和作品中的关键点都做了全景式描述,对于想要了解金庸先生的读者来说,很适合作为入门级读物。
这本书很明显的特色之一是把金庸的生活、作品的内容和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进行介绍,引导读者去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金庸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整部传记的主线,重点突出了办报和写作两方面,详略安排较为得当,也呼应了本书“书写侠义,笔战江湖”的主题。金庸先生的形象在书中表现得较为饱满,作者没有刻意回避一些对金庸先生不利的言论,让我们看到光环与瑕疵并存的实实在在的金庸,可以说,作为一本普通的传记,这本书是成功的。
本书的缺点在于,所有的材料都是二手的,作者本人似乎并没有与金庸先生进行过交流,所以其作品的深度就可想而知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金庸及其作品的读者,可以绕道而行了。
1/3页《金庸传》读后感(二)
对于大陆的读者来说,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金庸老先生是一位武侠小说的大家,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身份《明报》的创始人。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金庸先生的一生,涉及到他的祖先、爷爷辈、父辈以及子女,其中也包含了少量的婚姻生活。本书主要的是结构是几篇《明报》情况+几篇武侠小说的讲述方法。书写了金庸老先生从开办《明报》以及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至出售《明报》以及封笔的过程。
从本书的描写来看,金庸老先生的一生也是很不容易的,他的人生经历了:中国的抗战、内战、等等历史变革,并且多次在这些变革中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也看出来了有今天的成就,也是贵在坚持,并且他也放弃了很多的东西才能换取到今日的成就。
2/3页《金庸传》读后感(三)
1、浙江海宁是出文人的地方,近代承前启后的学问大家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至情至性的新月诗人徐志摩,都是海宁的名门之后。比起这几家来,金庸的家族查家一点也不逊色。
2、明清两代,海宁查氏家族人才辈出。据统计,自金庸的祖宗查氏父子迁至海宁以来,查氏家族金榜题名中进士者20人,其中具有入仕资格的举人76人,可谓极尽荣耀,是名副其实的文翰世家、官宦家族。
3、嘉兴中学毕业的名人很多,有辛亥革命时期著名人士范古农、褚辅成,文史界知名学者钱玄同、朱希祖,教育家张印通,著名文学家、作家沈雁冰(茅盾)、郁达夫等也都是嘉兴中学的校友。在《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便是嘉兴人
4、从《东南日报》起步
5、表兄蒋复璁
6、他的堂兄查良鑑在上海法院任院长,也是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
7、1947年10月底,查良镛迈进上海《大公报》的大门,《大公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1902年6月创刊于天津,创办人是英敛之,办报宗旨是“开风气、启民智”。
8、1947年以后,内战爆发,国内形势每况愈下。年底,胡政之专门组织了较年轻的班子,亲自带队到香港恢复出版《大公报》,以求异地发展。当时急需一名翻译,原定张契尼前去,但他因为太太临产,不能前往。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报社决定派查良镛南下。
9、这年,查良镛24岁。
10、署名时,他将名字中的“镛”拆开,“金庸”出世了。
11、无官方是一身轻 伴君伴虎自古云 归家便是三生幸 鸟尽弓藏走狗烹……
12、金庸也在1956年5月1日与朱玫(又名璐茜)缔结姻缘。这是金庸的第二段婚姻。朱玫在金庸事业起步阶段,在公私方面都给了他巨大的支持,可谓患难夫妻。不过后来金庸移情别恋,辜负了朱玫。朱玫是新闻记者出身,美丽能干,懂英语。婚后,他们在现在的坚尼道2号赁房居住。1959年,他们的大儿子查传侠出生,其时,《明报》草创,朱玫成为《明报》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女记者,夜半渡口留下了他们夫妻的身影,还有一杯咖啡两个人分享等故事。《明报月刊》创刊时,他们搬到九龙,有了4个孩子。金庸工作繁忙,顾不上妻儿,朱玫便挑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每天给金庸送饭。在事业成功之时,金庸有了婚外情,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最终走向离婚。
13、《天龙八部》从1963年开始在《明报》连载,其间金庸远游,好友倪匡代写几万字。倪匡对此大为得意。
14、1989年5月20日,在《明报》创刊30周年茶会上,金庸宣布从6月1日起,不再担任社长一职,只担任《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位。社长由《明报周刊》总编辑雷炜坡接任。紧接着,他向外界透露了出售《明报》股份的消息。1989年,《明报》再次得到读者肯定,《明报》销量一如其他香港报章一样,大幅上升,从1988年的11万份,跃升到203500份。到了6月底,《明报》销量还维持在18万份的水平。
15、经过多次洽谈,双方终于在1991年11月达成了初步协议,智才管理顾问公司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具体办法是:金庸与于品海合组明智控股公司,智才占60%股权,金庸占40%。然后,由明智以3.025元一股的价格购进金庸所持明报企业的4500万股,购进沈宝新所持明报企业的4500万股,凑成明智的60%,收购后,金庸仍持有明报企业的5%股权,已是小股东。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