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埃米莉·L》经典读后感有感

《埃米莉·L》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4 01:05:19
《埃米莉·L》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4-04 01:05:19   小编:

《埃米莉·L》是一部描写女性成长与自我发现的小说,主人公埃米莉在面对家庭困境和社会压力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力量和独立性。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彩的叙事,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挑战,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埃米莉·L》读后感(一)

其实我不造要打几颗星…就…嗯…理解上倒是没什么问题后面的访谈帮助很大。觉得触动最大的是冬日那个房间里的吻还有后来青年的等待和追寻,当他终于发现埃米莉.L第二天又发现她已经不见时的绝望。写作手法上觉得从“你”“我”“他”“她”四个角度写有点特别(我大概是从来没见过),“你”和“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他”和“她”的故事,彼此间没有任何介入和影响。语言运用也很特别的说

1/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二)

我们都知道那样的时候。无法摆脱的。

你坐在我对面,说你不明白我为什么突然哭泣。我要怎么告诉你那些害怕惶恐,那些在我心里叫嚣的鬼怪?我说我不知道。你说你接受不了。你希望弄明白可是我知道这是徒劳的。

当爱意复苏,你哄我,小心翼翼。那是另一个时间。

我没有时间考虑你是否爱我,我被困在我是否爱你的问题里。我不知道。

你说我总是说不知道。

2/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三)

爱情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变化,时间则相反。

出现在现时的非现实性并不必需与漂流在外相随而来的那种空无状态。

某一天,某一钟头,一个什么地方,用一句什么话。

似乎是被遗忘的时间推动着平淡起伏的生活。

它替代了爱情中的元素,甚至是对象。(看守人对埃米莉·L的爱情中)

所有起伏的波澜都藏匿在平静的时间之下。

我们所爱的人从过去的他成为未来的他,我们不确定未来的我们是否仍爱过去的他,我们又是如何确信未来的我们能够愿意与未来的他相伴?

3/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四)

人的记忆并非储存。把记忆交付于海洋,任时光将它们带回。这绝非谎言,而是纯度极高的真诚。这不是我赋予的记忆,而是时间归还于我的记忆。它即是我生活至此的真正时间。它重新回到我手中,告诉我真实的生命。

「从来没有那么一个人……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在紧闭的门扉前等待罢了。」(『情人』)正因如此,她的真诚已经检验。

『情人』是意外之喜。『埃米莉·L』预示书写的真诚,至此,作者的灵魂通过这本书展现,和谐,美雅,圆熟,精纯……这是对书写的赞美,而她愿意把它归还于书写自身。因此她绝对经得起这般赞美。

4/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五)

1、

“你看着我,放佛你在爱我。”

“他们又相互看着,其中有一种爱意在复苏。”

“我不知道爱情是不是一种感情。有时我认为爱就是看。就是看你。”

2、

“你说这是因为她那么爱船长,所以她有时很想离开他。”

3、

“爱的生活就像是对失望的体验。”

4、

“既置身在一种充实的爱情之中,又向另一种爱情求援。”

5、

“我一开始写,我就不再爱你了。”

“我不爱你了。是你还在爱我。你还不知道呢。”

6、

“写作,也就是不知其所为,没有能力去判断它,其中肯定有作家自己的一点什么,有一种发出的强烈的光芒叫人看了张不开眼睛。其次,那又是需要耗出许多时间的工作,要求付出许多努力,这本身就很有诱惑力。这是几种为数极少的、令人感兴趣的职业当中的一种。”

5/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六)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杜拉斯一整套精装版的作品,不禁有通读的欲望。杜拉斯特立独行的风格,总让人难以理解却又舍不得放下。像是独立的话语,实则又紧密联系着。

上一次看的《爱》,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都是感受。女人的无助哭泣,一场火灾毁了一座城,都只剩片段的残留。并未完全理解了《爱》,却依然感动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说不清道不明。

这一次看的《埃米莉》,开始的混乱,而后渐进高潮,感动于埃米莉的起伏经历,也感伤年轻看守人与埃米莉的相爱不能相守。

埃米莉的才华与学识,埃米莉的内在精神世界,都深深令人折服。19首诗,一本诗集;也许,埃米莉也知道那首未完成的诗早已被船长毁之一炬,却选择不吵不闹。如其所言,埃米莉是患有精神疾病的,而在我看来,埃米莉是多情重情的,为着brownie的消失,自责、伤心又怀念;为着和船长相守,勇于对抗至爱双亲。

“彼此互不像女人之间的相像 ”,这是“你”对“我”和埃米莉的评价,也深深的触动了我。而,“我”和“你”的爱情却似乎一直在寻求平衡点,一直在探究到底爱不爱。这让我想到EX,当初爱说的那么轻易,最后分的出乎意料,也许,失了平衡。

不像女人之间的相像,我想,那是她们都在追寻自我,找寻自我。

6/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七)

整本书读了一遍,以一对同性恋的第一人称视野去描绘一段狂热彻底的爱情,故事中的故事,细节被填充得很满。

整本书的语言有一种弱化叙事的能力,杜拉斯曾质疑读者在情人中看不到我和中国下流富翁儿子的深沉无望的爱情,可是她并未意识到整本书但是语言风格足矣让人心驰神往,在阅读时我不知道是品味语言,还是联想自己的内心恐惧,还是赞叹那狂热的爱情,还是周于“我”和“你”那微妙的感情,还是思考作者对写作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只能说这样一本书处处为我量身打造,小到用词,大致思想,都是对我而言的阅读漩涡。

有时候觉得“我”和“你”的隔阂未必不是作者你与读者我,我在看着你,阅读审视你的书写,你的思想,你对我有所言,唯恐我不懂,又担心读者过多,惊扰你的思想圣殿。我实为诚狂诚恐,我随意一翻,就看到杜拉斯你在揭穿我的想法

原书 你说:“为我你在臆造。你我在一起的故事,我在其中可有可无,我什么也不是”

我不知道是否我只是瞎想,但我极其有幸成为书中的“你”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

王道乾在翻译后记中说,“我”是作者自己,“你”是扬.安德烈亚,对于这点,我大概是不信服的,毕竟身为读者,身临其境,我是“我”此时的暂时的伴侣

7/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八)

作者写的那个他,其实我是没有弄明白的。前序说的是“致——让.马斯克洛(作者的儿子)”,内容又全是一同前行的伴侣的口气,描述的也主要是目光所及的一对恋人。

我没有弄清作者究竟是何意图。但是艺术就是不需要你弄的太明白,也许作者本身也说不太清彻。文作同绘画、音乐一样,用心去感受,感性而非理性。

除去让我晦涩难懂的,以下仅写下我感受到的。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1987年,1914年出生的杜拉斯在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70多岁,刚刚遇到最后一个情人——杨.安德烈亚。

本该是热恋期的甜蜜罢,但满书依旧是晦暗夹着疼痛的,比起以前的作品,只多不少。

文中多次提到黄种人,每每提到时,杜拉斯都流露出强烈的不安与排斥;描述着第三方——船长与他的女人时,所刻画的那个女人,也总是悲观又敏感的,这在我看来,同样也是在描述杜拉斯本人。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杜拉斯理应看淡也看明了人生,她本身就是个特立独行又决断的女人。但是无论是小说内容,还是后来杨的回忆,她都是一直在痛苦地挣扎着命运的织网。小说里充斥着敏感不安与恐惧害怕,杨对其的回忆也是脾气暴躁、敏感猜疑。童年是多么深刻的烙印啊,以至于让已经七十多岁的杜拉斯竟无法释怀。

我钦佩杜拉斯,但并不崇拜她。

她的文字、她的坚强与勇气。

可她却从来没有真正地从童年的影子中摆脱出来,终其一生都受困于此、艰难挣扎。纵使拥有许多个情人,纵使已经成名内外,纵使已坐拥不菲的财富,她还是自卑的,明知自己有着聪慧的天资和还不错的皮囊,却只能将自负与自卑纠缠开来,紧地透不来气。

就人的一生来说,我还是更倾向于活得畅快淋漓的舒服。

8/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九)

你看着我,仿佛你在爱我

起初选择这本书只因为腰封上的一句话:“你看着我,仿佛你在爱我。”心中那根弦就被这么短短的十个字打动了。这句话从书中的“我”的嘴里说出。看完之后,也终于明白了编者会把这十个字放在腰封上的原因,因为终其一本书反复描述的,归根结底也只不过是这十个字。

书中的“我”和“你”,“艾米莉·L”和“船长”都经历着“你看着我,仿佛你在爱我”一般的爱情。这十个字的精髓就在于仿佛两个字。书中的女子们都无比的清醒,告诉男子们她们已经不再爱他们。可男子们呢?却有这般的执拗,用力的看着女子,想出一切能说的话题和女子交流,带女子四处航行。他们故意避而不见他们之间的沟壑与问题,仿佛这么做他们仍旧是相爱的。不知道,这般做的男子是否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的心里觉得好过一点,又抑或者觉得他们之间还能挽回些什么。我不是男子,也不曾做过这般的事情,所以也无从理解。

书中的女子最终恋上的是她们的精神世界吧。一个写小说,一个写诗。可是这般的爱却在所谓爱人的干预下被磨灭成了对现实生活麻木的屈从和行尸走肉般的过日子。

所以,那十个字有了这样一种潜台词:你看着我,仿佛你在爱我——其实,你正在杀死我。是的,你正在杀死我,用你的爱,你所谓的爱情。

这种精神意义上的谋杀让我想到的是前天看的那部影片——《偷心》。影片中,Anna被两个男人的爱杀死,留在了Larry身边,或许终其一生都过着无望的日子。而Alice选择了结束,走在纽约的街头,过着有自我的日子。

这书、这影片,说的无非就是你我的故事。当一个人遇上了一个爱人,一个所谓的爱人,是否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大段大段的沉默会不会是所有人最终的结局,或者,这就是最初的宿命?清醒地看着别人眼中的爱。看着他(她)严重的疑惑——你是爱我的,为什么说你不爱我?能做的,恐怕只有付之一笑,告诉对方刚才只是胡思乱想。因为,这其中的理由就连自己也找不出个理所应当来,更遑论说服对方。更多的时候,两个人比一个人更加孤独。

我们都是艾米莉·L,又都不是,亦真亦假,亦幻亦灭,均不过是我们的转念之间。

9/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十)

外面下了小雨,我从餐厅出来。乌黑的头发就散在肩上,不像是个淑女,像是个不修边幅的人。事实上,我真的不修边幅。本来是准备什么也不吃,买瓶水的,可是自己觉得饿了。你想啊,一个胖子就算死了也是死胖子。

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自己怀孕了。18岁的少女恋爱都没有谈过,竟然会做这样的梦。梦里有真实的抚摸自己肚子的感觉,好像真的有一个生命在那里呆着等着出来一样。可是,之前什么也没有发生。梦里的男人不知道是谁,不知道我们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关系。那个生命就这样出现在我的身体里,没等我探究它存在的原因,我就醒了。我还舍不得醒呢。

我不了解这个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上说,少女梦见怀孕,如果梦境快乐,就预示将得到幸福和爱情,或表示了对别人幸福生活的羡慕。这样看来,不管以后事实会怎样发展,我应该是渴望爱情了吧。

爱情这东西。除了十三四岁对后桌男生懵懂的感觉之外,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了。我自然不会有杜拉斯: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饭一蔬,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你看,她把爱当做了梦想。是追求。是欲望。是一生都在寻觅的东西。

我不能这么说。我没有理由,没有胆量。关键是我没有这么想。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想的。我不能够想太多。我怕想的太好或者太不好。这样以后经历的时候,我会太难过,太开心。我不喜欢太极致的东西。就好像我不渴望坐摩天轮,坐过山车。不是因为升了就会降落,是因为时间太短。而我又不能永远坐在上面。

十五岁的时候,前桌的女生和我讨论,那个。她说了好多遍我都没有听明白。实在按捺不了我就大声说,你大点声呗。旁边那个可能还算朴素的农村女孩说,你怎么还不明白,她说的是,性。我当时确实不知道原来“那个”除了代表生理期之外还可以代表性。我们不可能谈论太多。我们什么也不懂。只是说说而已。仗着自己是学生,是新的一代,是开放的一代,蜻蜓点水式的小小的说了一下。腹诽了一下。也可能是畅想呢。说不定。

我记得昨天白天看的书里有这本,《埃米莉》。看了差不多五十页。然后就没明白说的施舍呢么爱情了。我觉得杜拉斯一辈子都在寻找爱情。除了她自己,也没人知道她找没找到。不过我是不理解的。我没必要非得理解。她的生活又不是我的。我是多普通的人啊。她不是。就算她不承认。

怀孕的感觉,可能会深深的可在我心里。我就带着它去寻找爱情了。

10/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十一)

读过情人再读这个,杜拉斯跟她情人里提到的贫穷、无礼、倨傲、莫名其妙的的白人优越真是一脉相承,不仅是她的家人如此,她也一样。对她来说生在殖民地是她一生的悲哀和污点,像书中那个埃米莉一样。这就是那个受了伤的小猴子的故事,见了人就要给人看一下自己的伤,没人的时候,不时都要自瞧自哀,没完没了,然后死了。因为不肯愈合。然后还要牙缝里的菜丝都要挑出来细数自身是多么与众不同深䆳地悲哀着。

就是琼瑶式的没完没了,到底是谁无理取闹能梨花带雨诉上一整晚,到天边泛白,在自己眼中又撞映出了时间的苍白和虚幻——简直令人窒息!

满书的种族歧视真是够够的,作者出生在印度被法国殖民时期的印度,她觉得她自己挺惨的,因为小时候见过好像是柬埔寨还是亚洲哪里人虐待狗取乐,这事她书里反复提了多遍,然后也不停地说亚洲人是残忍的,就好像是看到全亚洲几十亿人一起虐待狗取乐一样。重点不是谁虐待狗(哪里没有变态?),而是作者昭然若揭的种族歧视,先入为主的白人优越,她在亚洲呆过不少时日,只见过亚洲人虐狗,从未受过亚洲人恩惠?没见过亚洲人的善良?不,她只看到肤色,黄皮肤的人做的所有事,只有虐狗值得她记住。只有虐狗衬这个肤色。以至于多少年后,她在法国港口看见一群亚洲人还感到恐惧,不停的牵动她的心,那群“高丽人”、“残忍的”、复制粘贴的长相、甚至连其中没有女人都要为作者所诟病~ 写这本书的时候,杜拉斯已经五六十了吧,但眼力见还是十来岁时一样一样。

至于为什么不反思一下法国侵占别国领土,在上面殖民薅别人土地上的羊毛这一龌鹾行为——不,我们白人是天之骄子,做什么都是对的,我们就是比较高级,我们降卑自己在你们这殖民是你们的荣幸,是我们的牺牲……噗

我怀疑译者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也感觉到了——她在歧视我们。翻译出来的目的就是——看,她果然在歧视我们!

琼瑶没脸没皮地为小三摇旗呐喊,杜拉斯说——我受伤了,所以我酗酒、我脑子开天光、精神抑郁不去治、没事就以“谁无理取闹句式”灵魂逼问我的情人,但我是一个天赋异禀,真正活着的高贵法国人。她俩应该一起喝上一天的咖啡,我认为。

杜拉斯企图将自我和文字化为一体,就好像武侠小说里的人剑合一一样,听上去逼格蛮高的,但她所谓自我,就是己欲而已,欲望本身没有边界,你怎么说都对。这种倡导,就好像天桥边上的神算子一样,怎么扯都好像挺有道理的。谁爱听谁听去。

11/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十二)

这是第几本杜拉斯,第六、第七,差不多

我买了这一系列的杜拉斯,封面是硬的,网纹纸,不同颜色,每一种颜色都饱和,怀旧,像从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大街上打捞起的女士手提包和高跟鞋。然后每一本的封面都烫深黑色的书名,中文的和法文的,还有杜拉斯的签名。

我很喜欢这一套书,每次看到都买,慢慢就有了近十本。然而还不是全部。以后我看到,还会继续买。《毁灭,她说》,这本我就没有。我听Lake提到过,想看。

书的扉页总是一张杜拉斯的照片,各个时期的。每本书的都不一样,恐怕是刻意按照书的出版年份,或是创作时期来安排的。手中这本《埃米莉·L》上的杜拉斯,和想象中女作家的姿态很不一样。老了,但是用的是仰角,她伸出左手,五指张开,像是在指挥什么,或者宣誓什么。她穿着那种冲锋衣,而且是一个戴眼镜的老人,一点也不美,甚至说不上有女性感。

但是,那就是杜拉斯。

也许法国女人从不在乎衰老这件事,她们都老得很理直气壮,很坦然。她们只会将那种女性气质和魅力表现在言辞、举止和文字中,她们是最自信的一类女人。

书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杜拉斯,到了后期她不再在意故事的结构和真实性,也不再有强烈的欲念在文字中,尽管她还是离不了爱情、恐惧、离别这样的主题。但是与年轻时不同,年老的她多半看破红尘,对爱情的执着让她与爱情的关系变得疏离,她固执,她伤感。“爱的生活就像是对失望的体验。”她如是说。她这一生都在体验这种失望,但从未对爱情失望,那是不能够的。对她来说,爱情是绝对的事情,就像存在,在时间存在之前,已经有爱情了。

“爱情得以存活所设定的时间究竟是怎样一种时间。不会是一个可以往后推迟的时间。那是一个属于希望的时间,可是时间已经被肢解了。”

那就是她说出来的,自相矛盾的话。在她的许多文字里,都能见到这种矛盾,这种忧伤。

她说:这是属于我的内在方面的问题。是由我从内部分泌出来的。那是按一种矛盾方式生活而活着的什么,既是灵性的,又是细胞组成的。就是这样。没有语言可以说明。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不可诉之于言语的残忍性,出于我又归之于我,寄寓在我的头脑里,关在精神的牢笼之中,差不多是这样。密封的,只对理性,可能性,明悟,钻了几个小孔相通。

我读了《劳儿之劫》,突然意识到有没有可能是一种病,折磨着杜拉斯的是一种病,没有明目,说不出。但是充斥于文字间的就是那种精神之疾,因爱情而起,一旦伤害造成,便无法治愈。看不出的,没有人知道她心里的隐疾,只有她失神的瞬间,或是疯狂的举动,能够反映那种永远不被填满的爱的需求,曲折地、婉转地寻求一种慰藉。她自己知道。所以她写作。

《埃米莉·L》中也是这样,为了表达自己的痛苦,她只好去写别人的痛苦,为了将一种伤害描述出来,她只好杜撰一个情节,为了安慰,她又让故事里的人相恋。但说到底,她说,这是为了写作。因和果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她不写作,也许就会疯掉。她写作,才可以让自己去爱一个人,因为那个人她通过写作才能不去爱。

《埃米莉·L》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也可以说是关于如何把爱的痛苦从身体里挤压出去的过程说明。

痛苦似乎是写作的温床。

但我很同意她说的:而小说是诗,要么就什么也不是,是抄袭。

我想写小说,所以我练习写诗。

12/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十三)

有一种小说,无关技巧,也无须构思,起点在内心萌生“写作的欲望”的那一刻,然后跟随写作的人,不分场合,日以继夜,在“形成”的道路上跋涉前进,按照它所经历的时间,保持的点滴成型的轨迹,就是小说。

比如《埃米莉•L》。

看这本书,常常想起自己,“写”的冲动,挥之不去的“写”的念想。有时候,和Q同学在某记,某书城二楼,某咖啡,任何地点,两个人坐着,我会说,真想…把正在发生的一切——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咖啡的气味,争论的话题,旁人的举止,你和我,写进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行将发生或永远不会发生的虚构场景。Q同学却说,写作不可能轻而易举,仅仅有写的欲望,表达的快感,不叫写作(嗯,小Q的原话好像是:那不叫文学)。

如果她读了《埃米莉•L》……的确,读了《埃米莉•L》,就会发现,其实当时的氛围,我们的“想写”和“不能写”的对话,也有可能作为想写的那本书、那个故事(小说)的一部分而存在,事实上,它已经存在了,只要愿意,小说完全可以在“想写”的那一刻开始。

正如《埃米莉•L》开始于滨海咖啡馆,一个写作的女人和她的情人坐在那里,她跟他谈论下一本书的内容,她决定把他们的对话,咖啡馆的样貌,穿梭在广场上的游客,周围的人,一切,悉数搬入书本。她的确做到了。我们看到的《埃米莉•L》,就是她决定和希望成为的样子。里面记录了那一天。那一天的轮渡码头。写作的女人的所思所见,及她和他对未成型或正在成型的《埃米莉•L》的讨论。《埃米莉•L》随时间而生长。

重点描写了邻座一对夫妻。坐在高脚吧凳上的船长和她的女人。船长喝比尔森黑啤,女人喝波旁威士忌。他们长时间的相依饮啜,或沉默无语,或简短对话,引发写作的女人和她情人的无限遐想:除却在滨海咖啡馆相遇的这个时段,在船长和他的女人的一生中,在那些不被了解的时间里,他们身上,他们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

于是,透过眼前所见,表像之内,瞬间被填充的想象煞有介事。船长的女人因此有了一个身份——埃米莉•L。

她是一个偷偷写诗的女人。一直写诗,在遇到船长的那几年暂停不写,后来,又写了。诗里融入她的全部热情和全部绝望。写了一首《冬日午后》,尚未完成却莫名丢失,从此搁笔,飘荡海上的生活像是有了某种缺失,就好像,明明拥有船长的爱却又显得孤苦伶仃。

埃米莉•L的写,如我熟悉的写作,获得承认之前的孤独,和毫无希望。她对自己诗歌的结集出版并不知情,直到某天,跟手捧诗集的年轻看守人相遇,两人擦出短暂却永恒的爱情之火。短暂是指现实,冬日午后短短一个小时的见面,埃米莉•L主动献给年轻看守人的一个吻。而永恒指的是埃米莉•L的整个精神状态,对于爱情,因为年轻看守人的存在,她拥有了“某种等待的地位”。

到底是杜拉斯同学,写着写着,就写到人的心里去了。而故事触动我的,依然是写作,不是爱情。埃米莉•L与年轻看守人的爱情,它的发生,缘起年轻看守人跟她谈论了她的诗歌。年轻看守人看不懂她的诗,却似乎读懂了她的心。他手捧她的诗集,谈论她的诗,仿佛谈着她的心事。

年轻看守人的特别之处在于,此之前,不曾有一个人,可以坐下来,跟埃米莉•L面对面,谈论她的诗歌,谈论她的写,埃米莉•L也是第一次跟人说起丢失的诗歌,让人分享她的秘密。当心的距离消失,那个特定时刻,年轻看守人仿佛成了埃米莉•L的“第一个爱人”。

在杜拉斯那里,写作如此随性,如此迷人。未来那本书的内容似乎就在周围,漂浮空中——有的很近,有的很远,无论是映入眼底,触手可及的,还是发自想象,虚无缥缈的——都可随手抓来,一点一滴保存,不要改动,无用的段落也不必删除,按照经历的时间,保持本有的显现形态的一条轨迹,就是一部小说。

王小波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杜拉斯的《情人》,惊叹其无与伦比的文体结构,甚至怀疑那些段落次序是事后经过打乱处理。看了《埃米莉•L》,以上怀疑基本可否定。完全是杜拉斯式的写作创造了这样一种小说。

13/14页

《埃米莉·L》读后感(十四)

我看的这本杜拉斯的《埃米莉·L》由王道乾译出。(上海译文出版社,黄色硬封皮)

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说,现代的小说艺术,就是塞万提斯和拉伯雷的遗嘱,而后世的很多小说家背叛了这个遗嘱。这本《埃米莉·L》可以看作是杜拉斯对于小说艺术的遗嘱。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写于1987年,在《情人》三年之后。整部作品一共127页,大约5万字,是杜拉斯小说的典型长度。

根据书后面附的访谈,可以明显知道,埃米莉·L这个名字,是影射美国诗人埃米莉·狄金森。埃米莉·狄金森的生平可见维基百科zh.wikipedia.org/zh/艾米莉·迪金森。

埃米莉·狄金森一生只发表了10首诗作,“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后世对她的诗艺、恋爱生活、性取向多有揣测。”(维基上的原话,更细节的可以去维基上看)

文中的埃米莉·L一生只写了19首诗(在于文中船长相遇之前写的诗只是作为背景,并不重要),出版了一本诗集。还有一首诗——这首诗是全书的关键核心——尚未写完,并遗失了。在她看来,那一首没有写完的、遗失的诗,是“唯一真正的诗”。当她得知那首诗遗失之后,她决定永远放弃写作,永远在海上漂泊,放逐写作和爱情——“决心在海上消磨一生,不再写诗,不再去爱,只求将诗与爱都交付大海任其泯灭消失”(73页)。

而事实上那首诗是被她的丈夫(文中的船长)烧毁的。他在她散步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首诗,然后将其烧毁。因为在此之前,她写的所有的诗,都让他感到痛苦,因为这些诗让他感到她在过着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的生活——“船长感到十分痛苦。真正是一种惩罚。这一切,就仿佛是背叛了他,她过着一种与他认为的她的生活相平行的另一种生活……不可理解的,甚至也许是可耻的生活”。显然,他和她是在内心深处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人。他完全无法理解她,无法理解她的诗,她的诗只让他感到恐惧,被背叛。

后来,由于痛苦,他去找到她的父亲,向他说起了她的这些诗,并说了他感到的痛苦。但老父亲反而只是在微笑,并且在读完那些诗之后潸然泪下,并且是“因为幸福而泪下”,他认为他的女儿遇到了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他就期望她遇到的事。

注意,文中的老父亲——在附录的访谈中杜拉斯暗指可能正是老父亲让埃米莉·L读到了埃米莉·迪金森的诗,并且使她较早地开始写作——是真正理解埃米莉·L,并且他真正理解诗歌和写作,以及它对埃米莉·L意味着什么。

很明显,老父亲对当时他的女儿所处的状态是非常清楚的。即船长是与她内心截然不同的人,他永远无法理解她。但老父亲却似乎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爱情,对于她是非常珍贵的。

但是,文中又明确说了,老父亲(还有母亲,母亲几乎没有出现,似乎是一个与父亲相似的人)始终拒绝他们结婚。直到临死前,他们依旧坚决反对埃米莉·L和船长结婚。

似乎他们认为,她正是要处于这种婚姻之外的状态,才能得到这种“宝贵的爱情”。而且,他们甚至认为,一旦他们结婚,他们就会“自行陷入迷途失散”(62页)。而这一切,当然都与写作有关,这在后面再说。

老父亲一方面拒绝他们结婚,一方面他始终给他们生活费,让他们住在怀特岛上,离老父亲很近。他们就住在一个二楼公寓,一共有10年时间。始终没有分开,似乎始终相爱。一直在等待老父亲死去,然后结婚。

从表面上看来,这10年是非常痛苦不堪的——“她绝没有料到他们会拒绝他们自己的孩子的幸福。而且相反……一砖一石地将她的痛苦不幸铸成”(61页)。小说第一次提到这10年中的经历是在62页,只是很轻描淡写地讲他们开始喝酒、赌牌等等。在后面89页,作者写了一段她半夜寻找威士忌的细节,可以看出当时的病态、疯狂的状态。

可以说,老父亲把他们留在怀特岛,确实是造成了他们极大的不幸,但父亲直到死去时,始终这样坚持。

这一点后面再说。

还是先来看船长。他看到老父亲竟然因为这些诗而感到幸福——这同样也是他无法理解的,而这就是最恐怖的所在——他瞬间感到彻底地孤独,“他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是独单一个人独处了”(66页)(他本以为老父亲能站在他这一边)。

他似乎曾经认为她是个很单纯天真的小女孩(71页,“她又重新成为那个一无所知的女人”),并且因此与她相爱,但当他看到那些诗,他感到一种无比的恐惧。就在他看到那首最关键的诗的时候——原话是,“(那首诗)展现在那里,就像一件罪行似的”(68页)——他的恐惧、痛苦达到极点,他要烧毁它,就像它不存在,就像当这诗被烧毁了,他的爱人也就回到了他之前所认为的那个单纯天真的小女孩了。

然而,埃米莉·L并不是“专为伤害船长而写”,相反,“她在她写的诗里对他船长倾注了全部热情”(64页),而且,似乎她对于这些诗对船长造成的痛苦,她也并无所知,甚至“对于诗中隐晦不明的性质所具有的重大涵义,她原本也并不知道”(71页)。

似乎在此时——在那首“唯一真正的诗”写出之前(这要在后面说)——她并没有意识到,他是永远不会理解她的,他也永远不理解她的诗。尽管船长曾对她说,他完全不理解那些诗,并且他因此感到痛苦,但“也许她对他所作的诚挚的表白误解了”(64页),她认为,那说明他“开始读进去了,理解那些诗了”。

但当她写到那首“唯一真正的诗”,一切都突然面临重大的、决定性的转折(【纯粹个人解读!】)。无疑,那首诗是整个作品的核心。【但是还是要再卖个关子,先把另外一些东西说完,这样才能说明这首诗到底有多关键】

后来老父亲瞒着埃米莉·L出版了那19首诗,而作者特意强调,【老父亲没有看到那首遗失的诗】(92页第一句)。并且,在出版诗集的同时,老父亲避免任何读者来信落到埃米莉·L的手上,【似乎他在避免任何能够理解她的诗的人与她发生联系】,【似乎他认为应该让她永远处于那种孤独之中,才是最安全的】。【这非常关键,可以说是理解作品背后核心思想、态度的一个关键入口】【关于写作、孤独、爱情】

同时,注意,【老父亲做出这一切的决定都是在“他没有看到那首关键的诗”的情况下】

【可以说,似乎那首诗意味着埃米莉·L的某个根本性的转变,以至于如果老父亲看到,他会改变他所有的决定】

【而且,在后面写到,她说“唯一真正的诗注定是遗失的那一首。对于我,这本书是不存在的”(99页)】

在整部小说里,唯一理解了那首诗的是文中的“年轻看守人”【这也就是老父亲避免“理解她的诗的人与她发生联系”,最终没有成功】,他说“它们和它根本不同”(98页)。

【而就在这里,整部小说的高潮来到】

在和年轻看守人的交谈中,埃米莉·L突然流泪了【在对话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两人的默契,那可以说,是埃米莉·L一生中第一次感受到那样的理解、默契,见97页】,“请原谅我……有人和我谈我写的东西,这还是第一次”(97页),【然后,就是全书的高潮!】她说:【我过去以为我在我二十四岁那天死了,但是不,没有,我错了。突然间,我非常想吻您的嘴,您就像是我的第一个爱人】

【注意,她和这位年轻看守人在一起,不过仅仅1个小时的时间,甚至她还称他为“您”(整本书的翻译,每个字都极端讲究,这个例子还体现得不好,这个在后面会说到)】

【然后,“她靠近他,她把口唇伸到他闭着的眼睛上。她说:‘我真想和您一起留在这里一直到夜里’”】

【然后,“她又站起来,俯下身去,将她的嘴唇伸到她的嘴唇上,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他们就这样凝止不动一直到取得永远相知那样的时间。”】【注意,不是“吻”,而是伸到嘴唇上,停留很长时间,杜拉斯的小说是可以精细地品味细节的】

在后面附的访谈里杜拉斯自己谈到这个整部小说最核心的高潮:“那就像是一次为婚礼而举行的弥撒……那一吻,审慎而克制的一吻,其端庄合礼,那种强烈性质如同地狱一般,这一吻是她发明的,她,作为一个女人,又是由她主动给予的,是奉献给支配他们整整一生直至死灭的那种爱情的。任何肉欲的满足,任何一类欢欣快乐都不足以取代这种缺失虚空”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这里指的“缺失虚空”大概就是指那种没有任何人理解的那种写作的孤独。其实这些都很明显地在影射埃米莉·迪金森,杜拉斯似乎认为埃米莉·L与埃米莉·迪金森之间的写作的孤独以及爱情的孤独,具有某种深层的相似、相同。

还有一点是非常有趣的,就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埃米莉·L,在开始的100页,都只称为“她”,而没有出现她的名字。是直到101页,才第一次说出这个名字,而且正是在她和年轻看守人分开之后。而这个名字,是那个年轻看守人叫出的,正是在他们在一起的那1个小时里。原文是:“那个年轻看守人也未能再见她一面,他叫过她的名字,就在那年夏天那一夜,她的名字曾涌现于他的唇边,他叫过她,埃米莉·L。”

【很明显,这里想说的是,年轻人理解了她内心最深处的那种孤独,那种命运,他认为她就像那个埃米莉·迪金森】后面在112页,提到埃米莉·L本人也“仿佛赞同这样一个名字”。这就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那种默契了。

然而,在此之后,他们永远地分别了。有一个细节是值得注意的,在他们分别的时候——就是那1个小时结束的时候——他似乎也已经爱上了她(在前面曾略微提到“他对她是敬慕的”),然而他似乎并不想再见到她,而只想以永别作为这种爱情的存在方式。“到什么地方去找她他并不想知道。他也不想去会她。他只愿一个人留下来,记住她,想一想她,爱她。”(101页)

在我的理解,大概正是因为那样的爱情是那样深沉、属于内心最深处的,所以这种永诀正是成就这种纯粹最高精神爱情的方式。

后面还有一些故事(故事发展到这里离结尾只有不到30页了),比如年轻看守人怀着“没有希望的爱情”等待她,以及后来他带着水手去热带找她,以及最后一次见到她,再以及当然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那封埃米莉·L写给他的神秘、不可理解的信——文中将整封信完整写出。但是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谈到那么多了,毕竟这本书虽然只有5万字,但信息量极大。

还是最后回到那首至关重要的诗。先说一下,在她找不到那首诗之后,她非常疯狂地寻找那首诗,有一个细节是,她为了证实那首诗没有滑到五斗橱下面去,她甚至把两个抽屉踏得粉碎。而船长撒了谎,他说他没有看到“什么纸这类东西”,并且在她寻找的时候时不时地问她有没有找到——装作自己不知情的样子。她,大概是知道的,她大概知道那首诗正是被他毁掉的——从后面和年轻看守人之间的对话、以及从看守人对此的看法中可以多次看到——但是她却选择遗忘掉那首诗,就像它从未存在一样,并且从此再也不写诗,再也不对爱情“有所作为”,而去海上漂泊。直到遇到年轻的看守人。

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呢。文中的叙述是,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在写景,从69页、70页的叙述和95页她的回忆中可以较为详细地知道。首先这前半部分的写景就是非常重要的。文中强调了,【她的笔迹是犹豫不决的,有些地方是坚决的,有些地方是划掉的】,总之主要是关于“冬日午后那种可怕的光芒”,有一个她划去的地方,“是说有几天冬日午后阳光透射大教堂正殿的光束就像大管风琴沉浊巨响向下沉降那样令人沉郁窒息”【这是写得非常漂亮的诗句。它的意思显然是当时他们那种爱情的状态让她感到窒息】【但是,同时要注意,文中也说了这是划掉的,也就是说,似乎就在她写这首诗的时候,她对他们之间爱情的看法,正在发生着某种转变】

而笔迹明确的部分,显然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了。大意是写:

阳光之剑砍到我们身上,一道道流血创伤是上天加之于我们的惩罚 指当时他们爱情的痛苦状态

而这创伤不留痕迹也不见有疤痕,既不伤及我们的血肉之身,也不触及我们的思想

太阳之剑原来没有宰割我们,也不拯救我们

指这种痛苦、这种爱情并不触及本质,它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其中走下去,不会有任何转变,既不会走入更深的绝望,也不会从中逃离

【那么所谓本质是什么呢?】下面就来到全诗——也可以说整部小说——最关键的一句话。这句话大致在两处着重提到,第一处就是70页,在这里,转述道:【都不是。这里说的是关于达于极限的那种差异:就是寄之于含义意指中心内在的那种差异】

在这里就可以看到,翻译这本书,真是字字凶险,每个字的翻译都必须极为审慎。在这句话里,一个字的偏差都将让这部书瞬间坍塌。

比较好的是,后面在96页再一次详细说了,“说到这里,口气转变,接着她一口气说出(本来前面她是吞吞吐吐地回忆。这里“口气转变,一口气说出”照应前面所说的“明确”,可见这点认识是她确定无疑的,并且这非常重要):除非是心里意有所向那种内在差异。”

【而更好的是,杜拉斯在下面直接用英文把这句诗写了出来】(她当然是出于这个原因而特意安排的):

But internal difference, Where the Meanings are.

首先说明一下,这句诗里的大写也是在影射埃米莉·迪金森的写作风格,详见维基百科

关键就在这里了,就在于这个【Meanings】到底指的是什么

王道乾在书下注释中注的是:内在的差异,正是意有所向之所在

很明显这里面是有他的某种理解的,他没有译为“意思”、“意义”

在上面他译的也是除非是心里意有所向那种内在差异,都是“意有所向”

在这里我先不谈我的理解

还有一段是对理解这句话非常重要的

70页下面作者对这句话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内在的差异已经被至上的绝望击中,内在的差异可以说就是绝望的印记

首先,我们可以从解释“内在的差异”开始。我的理解是,这指的就是她与船长内心的彻底的差异,他永远无法理解她,他们永远只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前面所说“达于极限”也是指这种最为根本的差异

而“被绝望击中”、“绝望的印记”就是指这种根本的差异,带来了他们爱情的无法挽救的痛苦

那么,为什么王道乾将Meanings译为“意有所向”呢?

在这里要补充一点(非常抱歉),95页那里的那些叙述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除非”这个转折词前面所说的

前面大意是“那阳光之剑,刺伤却不留伤痕,不留一点痕迹,除非是……” 然后就是后面那句除非是心里意有所向那种内在差异

【在我的理解,这是说,那种爱情的绝望痛苦(阳光之剑),最终只指向一点,只让人明白一点,就是我们之间最根本的、永远的差异】我觉得这个解释是和原文Meanings很契合的,But internal difference, Where the Meanings are. 如果是我的话,我大致会译为“意味着”,就是说,这一切,最终只意味着,那 internal difference

说到底,我还是很不解,为什么王道乾选择了“意有所向”这样一个不合常规的译法。但是他已经在1993年去世了,没有办法去得知了。

——————————————————————————————————————

真的几乎各个地方都可以单独讲出很多的解读,但是已经写得太长了。

最后比较宏观地说一点我自己对这本小说的看法。

首先,这本《埃米莉·L》是非常难懂的,我觉得比《情人》还要难懂得多

杜拉斯自己在随笔里就亲口说,《情人》是很难懂的。我觉得她指的所谓难懂倒不是指小说的语言文字本身

而是关于小说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其中的思维,那种洞悉问题的思维。

当然,这正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某种“小说的思维”,或者说“诗性的思维”。

杜拉斯把一种文学称为“男性文学”:

“废话连篇、喋喋不住,被学问教养缠得动弹不得,思想充斥累赘沉重,观念形态、哲学、变相的论述评论塞得满满的,这种文学已不属于创作范围,而是另一种东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诗的境界。……小说是诗,要么就什么也不是,是抄袭。”

杜拉斯的作品中真正的核心正是这样一种所谓的诗性。它表现为语言的不确定性,没有确定的论断,杜拉斯自己就说过:“那种最后确定的思想。这种祸害我一向是远远避开的。”

这也是我读完《埃米莉·L》之后的感觉,就像一段时间,像时间一样虚空,似乎空若无物,当你读完整个作品,你却几乎无法概括,无法指出它的主题,指出它具体、确定的、针对的内容。它就像一段时间,你经历了它,然后它消失了,没有什么存在在那里。同时,虽然你无法将其“具体、确定地把握”,但你却在经历这个作品的过程中感到很多事情是发生了。我想这是最准确的说法。

杜拉斯所指的“男性文学”,比如就像昆德拉的小说,其中的故事都是作为事例存在的。而作者就是在那里“观念形态、哲学、变相的论述评论塞得满满的”。说到底是世界观的根本不同。那些“男性作家”似乎认为世界是可解的,而他们正是通晓了一切的道理,然后把一切教给你。这也是杜拉斯所说的“属于一种傲气,是一种一般表现老板地位的那种东西,完全没有特异性”。(顺便说一下,昆德拉在三本文论里丝毫没有提到杜拉斯,可能就是在于这种艺术上的根本分歧,甚至杜拉斯在说这些的时候不排除所针对的人里包括昆德拉,因为他们都是法语作家)

就我目前的理解,杜拉斯似乎认为,她所写出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她所能理解的(她的作品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不理解”、“不可能”),她并不认为自己真正理解了什么,甚至她说到底根本无法确知什么,但明显她又是在信仰着什么。这里的思维,其实就可以成为是一种“诗性的思维”,或者说“属于艺术的思维”(“属于创作的范围”),这种思维是这样的,它无法向你证明什么,但是它揭示了一切,它已经告诉你一切就是什么。当然,在这里说来说去也是很抽象、空洞的,你可以去看一看杜拉斯的作品,自然会有体会。

杜拉斯的作品真正“晦涩难读”就在这里。因为这种思维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或者说在很多人那里这种思维是很缺乏的、不健全的、不够敏感的。简单地说,可以称为一种“艺术直觉”。比如,当你看到两个人在酒吧间喝酒、交谈的神态,你可以立即断定,他们必定处于某种深重的孤独中。杜拉斯的作品里充满了这样的思维。而这也正是所谓“晦涩”所在。在很多人那里,他们觉得,作者一定要把一切都向数学证明那样摊开来,全都讲清楚,掰开了揉碎了,才叫“不晦涩”。他们无法用一种艺术直觉去思考。这是一个人的某种根本性的缺陷,是需要去弥补、开发的。

最后简单提一下,豆瓣上有几篇书评,都似乎把文中的“你”、“我”之间的故事作为浪漫男女爱情故事理解,还挑出很多“深情的句子”。但是不幸的是,文中的“你”是一个同性恋。可以参见《物质生活》119页。(上海译文,2011年2月版)

————————————————————————————

接下来,准备做一个后面附录那篇访谈的全文注疏,就以此为载体再说一些没有说到的问题。

其实写这个,首先是对自己很有好处,扎扎实实地锻炼“文本细读”的能力。之后还想再把关于《情人》的写出来。

14/14页

还剩11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