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7 02:35:15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3-27 02:35:15   小编: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少年霍尔顿在纽约度过的三天经历,他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小说以霍尔顿对虚伪和虚空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为主线,揭示了青少年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一篇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 初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讶异于这本书竟会是影响不衰的代表作。 二次重温时,不再抵触字里行间目不暇接的一句接一句的脏语,反倒共情起了霍尔顿。其实初读时就很喜欢塞林格笔下的故事,也仅仅是惊诧内里病态与丑恶的揭露,但并不觉得不适与糟糕,反而觉得漫出纸页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就该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现在再去探究霍尔顿的不满与反叛,反倒一目了然周遭环境带给他的精神压抑以及追名逐利带来的虚伪和庸俗。 - 当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霍尔顿,生活在一个异化的社会。 就有可能陷于异化的道德泥潭中不能自拔,从而完成身份的异化。幻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他,虽看不惯世道又想逃离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扮作一位聋哑者,但却知道这毫无可能。因此,霍尔顿的矛盾与苦闷只能妥协于现实。他的反抗无不充斥着失望和无奈,所以看到结局他被送进精神病院,彻底地陷入人生的绝望处境时,莫感悲凉。 - “我又想起了一个主意,打算到了那儿,就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样我就不用跟任何人讲任何混账废话了。” “要是有人想跟我说什么,他们就得写在纸上递给我。用这种方法交谈,过不多久他们就会腻烦得要命,这样我的下半辈子就再也用不着跟人谈话了。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可怜的又聋又哑的杂种,谁都不会来打扰我。” - 我想,无数中学和高等院校指定《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课外读物是正确的。 先不提它从1951年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内里主人公霍尔顿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也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当读者通过霍尔顿的视线看世界,依靠他的肯定加以判断,便都会觉得成人的世界虚伪、肮脏与假模假式。想叛逆却无法施行真正的叛逆,正是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1/3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二篇

在人生的浩瀚征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艘漂泊的航船,时而顺流而下,享受风平浪静的宁静;时而逆水行舟,与狂风巨浪奋力抗争。 在这条充满未知的旅程中,我们总会遇到无数个岔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如同一场赌博,押上的是我们的未来和梦想。 在这众多的选择中,最艰难的修行,莫过于选择勇于承担。 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青春的迷茫与逃避的深渊 霍尔顿正值青春年华,却身处迷茫的漩涡之中。 他叛逆、困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解和愤怒。 被学校开除后,他独自一人游荡在纽约的街头,那种孤独和无助,仿佛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时期都曾有过的深切感受。 他试图逃避现实,逃避成长,想要逃离这个让他感到压抑和虚伪的世界。 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他越陷越深。 霍尔顿在逃避中沉迷于酒精、烟草和短暂的欢愉,试图用这些方式来麻痹自己。 即使这样,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却像潮水一般汹涌而来,让他无法逃脱。 人生难道就是一场无尽的逃避和沉沦吗? 不是,人生最艰难的修行,就是选择勇敢地面对。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霍尔顿虽然迷茫,但他内心深处却渴望着纯真和真实。 他梦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那些即将跌入悬崖的孩子们。 这份梦想,正是他勇于承担的开始,是他对自我救赎的渴望。

二、成长的痛苦与承担的勇气 霍尔顿在游荡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他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继续逃避,还是勇敢地面对? 选择勇于承担,意味着要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意味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霍尔顿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他没有退缩,选择了勇敢地面对。他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纳这个世界,去关爱和帮助那些需要他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挣扎,但也逐渐收获了成长和蜕变。 海明威说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霍尔顿在成长的痛苦中,逐渐学会了承担和勇敢。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成长,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三、守望的纯真与梦想的坚守 故事的结局,霍尔顿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选择了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站在悬崖边,守护着那些即将跌入的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他们纯真的梦想和希望。 这份守望,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守护,更是对自己内心那份纯真和梦想的坚守。 人生最艰难的修行,就是选择勇于承担。霍尔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真理。 他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和痛苦,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和承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护住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和梦想,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而选择勇于承担,就是这场修行中最艰难也最重要的一课。愿我们都能像霍尔顿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坚守住自己内心的那片麦田。

2/3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三篇

时光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岁月。记得那一年,我还是一名高中生,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青春叛逆时。某一次回到家中,打定主意不要去上学。一边往嘴巴里塞面条,一边噗哒噗哒地掉眼泪。父亲看见了,就那么心平气和地说,实在不想去,就不去了。那一刻,我不知道是他太过宠溺的语气,还是对我任性的包容,总之我好像拨开了浓雾,重新升起了上学的希望。我该感谢父亲,如果他像大多数家长那样,指责我,训斥我,或许我的人生不是现在这样,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风不吹雨不淋,哪怕工资不够,起码也不吃苦。

好像青春期的我们,都有无数次想要放弃学业的机会,总觉得不管做什么,都比上学要好,哪怕去流浪。我们总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其他人都虚伪至极,所以我们总想逃离。在别人眼中的离经叛道,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就是正道沧桑。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一样。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巨匠、“传奇文学隐士”J.D.塞林格的代表作,它凭借对青少年心理的深刻刻画成为了“不朽的青春文学经典”,在全球畅销已突破8000万册,并跻身20世纪百佳小说、纽约图书馆世纪之书等榜单。就在2025年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纳入“世界青少年文学经典推荐书单”。

据说塞林格在构思《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尚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文学青年;可是写成时,他已是一个劫后余生的中年人。当别人问他作品含义时,他都只说一句:“没什么可说的,都在书里。”

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乱七八糟,结构松散,脏话连篇,但如果你耐心的读下去,就会发现其实它隐藏着精巧缜密的叙事逻辑和复杂隐喻。塞林格研究专家坎尼斯·斯拉文斯基说这本书并非作家个人的怀旧,也不是青少年烦恼的诉说,“它是一次灵魂净化的事件”。

本书的主人公名叫霍尔顿,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因为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因为把击剑比赛的剑等器材忘记在了车上,导致比赛没能参加。与同寝室的人不和,胆小懦弱。他因为被开除,不想过早地面对父母的怒火,选择了一个人独处。他算是一个纯真的理想主义者,他讨厌那些庸俗和虚伪。

可是他又感到万分孤独,他喝了无数的酒,摇摇晃晃地走进男厕所,往一个脸盆里面接满冷水,把自己的头浸泡里面,弄得浑身湿透。他一个人坐在暖气片上,与周围格格不入,没有一个关心他的人,他哭了:“我想是因为感到太沮丧而且孤独吧!”

他的思想是活跃的,就像普通的青少年一样,看似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是懵懂的。他觉得自己得了肺炎,可能会死掉,因此想到了去世弟弟艾里。想到那些去墓地祭拜的人,会为逝者敬献鲜花,看似深情无限,可是一旦遇到下雨天,又会因为躲雨而快速逃离,坐进自己的汽车,然后去找个不错的地方吃饭。这样的虚伪,让霍尔顿实在受不了。

他害怕自己有一天也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他感到莫名迷惘,为此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后来为了害怕自己死掉,他决定偷溜回家见一见自己最喜欢的小妹妹菲比。当菲比问他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时?他又再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他一再强调自己有喜欢的事情,可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其实菲比问的是他的梦想,是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不知道,最后他说出了那句话:“如果有人抓到别人在穿越麦田······”

他说,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他只想做个守望者,守望天真者自在栖居的麦田……

为了这个理由,他想要逃离拥挤而冷漠的城市,找到一个没有人认识自己,自己也不认识任何人的森林边的小木屋居住,还定下一个规矩,就是不管谁来看他,都不许做虚伪的事,谁要做就别待。

后来,他去了自己以前的老师安托里尼先生家。老师告诉他,他正在为了一个极不值得的理由,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正在轰轰烈烈地死去。可是他在老师家这一晚上过得并不愉快,因为他的敏感,甚至误会了老师,选择了再次逃离。

当他决定离去的时候,准备再见一下亲爱的妹妹菲比。谁知道菲比居然打算和他一起逃离,他为了打消妹妹的念头,带领她去了动物园,做了旋转木马。看着妹妹在旋转木马上一圈一圈的样子,他忽然开心了起来,选择了释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时刻:天空黑暗,孤独迷茫。但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则会为了某个理由谦恭地活下去。”这就是霍尔顿要告诉我们的,也是《麦田的守望者》要告a诉我们的。这就是为什么哪怕它脏话连篇,却成为了“不朽的青春文学经典”,那些所谓的脏话,又何尝不是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最真实的写照呢?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