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雪沼》经典读后感有感

《雪沼》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7 04:00:14
《雪沼》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6-07 04:00:14   小编:

《雪沼》是一部描写人性的小说,通过对主角雪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采用多种手法,巧妙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雪沼读后感篇一

“墨呢,是用胶质,把燃烧松木,得到的,碳粉,和烧油之后的,碳粉,黏合在一起的东西。胶质呢,是生物骨头,和皮毛的,精华。所以,我认为,绢代小姐的感觉,很真实。活着的,文字,是从死去的,物质中,得到能量,与柴油一样,是深邃,恐怖,严苛的,连锁反应。”

“两个少年总是久久地仰望着这只孤独的航标,任时间不知不觉地从身边溜走。当风筝变成一个天空中的小孔,他们感觉,在孔的那头似乎有人正在看向这边。天空辽阔,像一块巨大的蓝布盖在地面,蓝布上漏了一个小孔,空气仿佛正在从那里被吸出,就像飞机破了洞时会发生的情况。他们开始相信,通过气压的变化,仰望天空的他们也一定会飞上天空。”

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以前写纸媒。不管是什么领域,除非软文,其他以常规而言,被采访对象最好都是行业内的领头羊/或者独具特色的等等。以营商者为例,普普通通的营商者是不被注意和书写的。堀江敏幸的这本短篇小说集,写的就是一个在日本不可能出现的地名“雪沼”小镇里,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老。病。死。爱。工作。生活。理想。在这个小镇上发生,欢喜和哀痛都被淡然的文字书写了。虽普通,并不单调乏味。人们认真活着,努力做着每一件事,不需要被评判,也不需要被过度注目。于内心渴望质朴天然,不喜人心诡测,需处处提防的“笨”人而言,雪沼这样的小镇就是仿佛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它让人心沉潜,安在当下,不卷,不倦。那是一间有庭院,廊下听雨,芭蕉遮阳,松针落地似精灵舞蹈的房间。

雪沼读后感篇二

他们的生活里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失落,可能是早已失去的孩子,可能是年轻时忘乎所以的激情,可能是早已淹没在时间里的那些空隙。

在雪沼这座小城里,关于发生的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但他们又有着某种并不重要的勾连,像极了我们彼此的生活。

·

梦想、悲痛、自由、爱情,这些本可以写成电光火石的事情,在堀江敏幸的笔下,只是平平常常、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而已。莫名其妙、糊里糊涂地,也就度过了一生。

·

苦恼自己的名字太过平常,在爱人的眼里,却有着真实的力量。对自己矮小的个子没有自信,却能在热爱的工作上找到挺胸的理由。觉得自己只是个手艺差劲的厨师,殊不知早已获得了认可。他们木讷而笨拙,像所有普通人一样,认真地苦恼着,又认真地生活着。

堀江敏幸捕捉到的,是我们这些粗笨普通人的动人瞬间,是一种微弱的震颤,巧妙的暖意。

·

疗愈型故事只是充满幻觉的安慰剂,给无聊的日常以温柔一刀才是小说家的使命。

雪沼读后感篇三

小时候家里有两个小板凳,是我爸带找他们厂里的木工师父做的。木工师父把木板打磨光滑,涂了清漆,做出来的板凳漂亮又实用。在我们小时候,很多家具都是这样做出来的,一用就是好多年。

小时候的工业没那么发达,于是爸爸妈妈和其他大人,都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人,家具自己做,衣服自己做,鞋也自己做……他们有自己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的A面是生活的穷困,B面则是浓浓的人情味儿。

堀江敏幸是拿遍了日本文学奖项的作家,文风温暖而克制。他的短篇小说集《雪沼》,为我们展现的就是那样似曾相识的世界——雪沼是日本的一座小城,许多人在这里生活,过着与大都市截然不同的的生活。

在这座小城里,有开了二十多年、坚持使用古董级设备的乡间保龄球馆(《站位点》),有坚持手工作业、一定会提早交货的纸厂老板(《河谷阶地》),有曾经在城市里的唱片行工作、如今盘下一家老牌唱片行的小个子男人(《砌砖》),也有曾经不被看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认可的厨师(《食人鱼》)……

在雪沼生活的人们,似乎都过得很幸福。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目标,在为了实现目标而热情地努力着的同时,他们又把生活过出了一种“从前车马都很慢”的诗意。在阅读的过程中,连文字都变得慢吞吞的,仿佛在应和那个安静而自成格调的世界。

《雪沼》里故事,情节性都不强,更像是真实生活里的一抹剪影。每个故事的结尾都很有特点,在某个再平凡不过的瞬间,“啪”的一声戛然而止。读者猛然从故事里醒悟过来,而故事里的人还要接着过自己的日子。

《雪沼》为我们呈现的世界,美好到不真实。正如日本诗人池泽夏树的评价:“它是幸福的,是如今的日本不可能存在的秘境。”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作者堀江敏幸才会为故事里的人物安上一个又一个不算圆满的“结局”。如果痛苦,才会显得真实,那么你会选择虚幻的幸福,还是真实的痛苦?

我想,文学家的答案是,他会写下生活真实而残忍的一面,但也不忘挖掘能给人带来幸福的所有细节——在《雪沼》这本书里,他正是这样做的。

雪沼读后感篇四

读到好的小说总是会词穷,于我而言,堀江敏幸的小说集《雪沼》便是这样。在读过《奥丽芙·基特里奇》之后,人物内在心境含蓄哀伤、处理却不失轻盈的“小镇叙事”是我特别钟爱的一类,共享雪沼这座小山城的地理空间,任角色枝蔓斜逸。 我料定堀江敏幸是个古旧的人,哪怕不是心心念念于过去的“老古董”,我想他也在借由小说人物的举止,传达出对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小小抵抗。不然的话,为什么他一次又一次要让主角们逃离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在雪沼这样一个小地方定居扎根呢? 在《河谷阶地》一篇中,这种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主人公田边开有一家工厂,而其好友青岛负责工厂的机器维修护理。奇怪的是,尽管早已身处电脑便捷绘制设计图纸的年代,青岛还在坚持手工制作,整套流程下来全是亲力亲为,人物的“钝拙”因此尽数体现。 这种劳作生产方式,除了有对手工作坊式观念的推崇,还延伸出“中庸”的处事原则。在《缓坡》中,同一公司负责财务的洞口小姐告诉香月,“有感觉才是最关键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又说,“如果数字毫厘不差,反而会觉得很恼火。”其所言的不完美,却在不经意中点透了香月先生心中的一个困惑。 堀江敏幸绝不是什么对幸福愉悦做肤浅图解的小说家,不信你看,他要让拥有长山唱片行的老板吉田在高龄年纪关门(《砌砖》),也会让一向善补能修的青岛先生感怀自身衰弱(《河谷阶地》),这是人物于浮沉变迁的时代之中必定所经的磨损,无法忽视也无法改变。 另一方面,新旧避无可避的更迭之际,传承仍旧在继续。像实山继承小留山老师的烹饪手艺(《荨麻庭院》),安田接手打理店长突发脑梗的学长店(《食人鱼》)等等,都意味着这种古老生活传统的长久生命力。 堀江敏幸是擅写小说结尾的个中好手,基本篇篇结尾都让人印象深刻,生发出无穷的想象空间: “在一片沉默的咆哮之中,一丝微弱的震颤在他绷紧的后背倏然游走。” “他转头看去,发现安西正嘟着嘴,仿佛陷入了沉思,两颊却现出潮红,像一个被深深打动的少女一般。只见他的眼睛正朝收银台旁边立着的唱片封套那里看去。” 《雪沼》里的主人公,是一些为失去的人或事所困扰哀伤、或者对自身能力心有困惑的人,而正是在小说的结尾时刻,他们重新发现了活着的力量。我想,它的确结结实实地触碰到了生活的质地、重量,那里生长着雪沼这片土地值得无限言说的故事。

雪沼读后感篇五

生活的本真

——读《雪沼》

文/苇眉儿

随车去参加一个活动,我一个人坐在后排。窗外,是呼呼的风声;车内,我手捧一本巴掌大的书——《雪沼》,开始了宁静阅读的行车里程。

不得不说,巴掌图书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携带,适于随时随地地阅读,而不会觉得累。《到位点》《荨麻庭院》等七篇小说,就在这样一个夏日的早晨,和我相遇,让我得以暂时远离世俗的喧嚣,而全神贯注沉浸在堀江敏幸那能让灵魂得以暂时休憩和休养的情境之中。

古朴简洁的封面,色彩带有一种怀旧的感伤,淡色调,把读者引领入灵魂的天堂,寻觅一丝宁静,捡拾一滴清凉,采撷一份拙笨。腰封上的那句话成功吸引了我:雪沼,是被时代遗忘的、安静而自成格调的虚构之所,是如今社会不可能存在的秘境。

《到位点》的结尾很是震撼,在作者的笔下,失去听力的那侧耳朵竟然涌起了声浪和咆哮,这可真是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荨麻庭院》的开头和结尾竟然能遥相呼应,一个说房间里安静得针落可闻,一个说太阳正在从云隙之间释放出光芒。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堀江敏幸不愧是获得多项大奖和殊荣的作家,日本评论界将堀江敏幸誉为“纯文学王道作家”,这文笔这写法值得一读再读,用心揣摩和借鉴。

……

书的尺寸本来就小,又加上作者文笔的优美细腻,读者很容易陷于物我两忘的境地入迷阅读。两个小时的车程,让我收获了充盈和丰厚,拥有了片刻短暂的心灵安静,得以让丢失的灵魂急匆匆赶来,去赴一场心灵的相遇相知。

有读者盛赞其作品是“听音乐般的阅读体验”,我深有同感,因为我在书中知晓了生活的本真才是我们穷极一生的奋斗目标。

雪沼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好精致,64开,刚拿到手就那么小小一本,但读起来却很有趣,不乏深意。

本书作者是堀江敏幸,作家、法语学者、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被誉为日本“纯文学王道作家”。1995年以《去郊外》出道,如今已将芥川龙之介奖、三岛由纪夫奖、读卖文学奖、野间文艺奖、川端康成文学奖、谷崎润一郎奖等一众文学奖项收入囊中。代表作品包括《去郊外》《熊的铺路石》《河岸忘日抄》《雪沼》《法镜般的神眼之下》等。 本书总共包含有七个短篇,多采用倒叙的形式,抓住出场人物人生骤变的一个瞬间,从这一瞬间回到过去,俯瞰他或她之前的人生,虽然看似没什么联系,但实际都是生活的一体。用雪沼勾勒出一幅幅生活图景,远离现代社会,过着一种缓慢而轻松的生活,令人神往。

我们都知道,在日本,很少有带“雪”字的地名。都道府县以及大城市里面都没有。似乎,“雪”本来就不是用作地名的首选。与山川、田野、山谷等表示地形的词语不同,雨和风等自然现象很难成为地名。所以雪沼,是被时代遗忘的、安静而自成格调的虚构之所,是如今社会不可能存在的秘境。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代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卷王不断诞生,不禁让人很想去到雪沼,去体验那种缓慢的生活节奏,感悟生活中的平淡,远离人世的纷扰。不禁让我想到了《桃花源记》,可那种生活真的存在吗,我想,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还是过好当下,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雪沼读后感篇七

阅读《雪沼》的过程,就像沐浴在春风与阳光中,心灵被温柔的安抚着。在这座城市里,我看到的是温厚、善良的居民,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友善互助的良好社交关系。单身未婚的小留知老师、年龄差两轮的阳平夫妇、还有个子矮小的成年男性等,这些在现实世界会让人困惑、好奇、甚至会遇到不友善议论的个体都在这座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填补了内心的缺失。

《荨麻庭院》描述了一位从东京搬到雪沼的烹饪老师。小留知老师的姓氏与充满妖力的大蛇谐音,因为小时候一直被伙伴们“蛇女蛇女”地乱叫,这种童年经历让她一直很讨厌自己的姓氏。直到在法国留学时,她才知道自己的姓氏是一种摸起来扎手刺痛的荨麻,在法国是做浓汤以及果酱的材料。自己的名字竟与喜欢的烹饪奇妙的结缘在一起,从那以后,小留知开始为自己的姓氏骄傲起来。这便是雪沼这家餐馆店名的由来,而小留知老师不断改进的荨麻汤料理,在某些地方成了她个人的象征。

名字在很多女性的心中远不止是一个符号,在幻想中,我们已经给自己取上了无数个昵称,我们渴望怎样称呼自己,就如同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在乎如何被称呼,就如同我们希望与对方建立怎样的关系。《送灵火》中的绢代也因为自己小时候被小伙伴嘲笑自家养蚕才取名为绢,从而一直不喜欢自己的名字。直到她遇到教书法的阳平,在看到自己的“绢”字被他认真写在纸上时,她觉得被善待的名字如同被温柔对待的自己。她重新喜欢上自己的名字,也开始了与阳平在一起的新生活。

《砌砖》中描写了一位身材矮小的男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成为了唱片公司的店长,音乐上的天赋帮助他拿下了出色的销售业绩,工作帮他赢得了从未有过的自信。然而,或许是年岁渐长,他在工作上越来越吃力,又要经常往返老家照顾生病的母亲。在这时,他经朋友介绍,接手了老家的一家唱片行。回到雪沼,他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他开始对身高脱敏,能接受别人对于身高的调侃,也找回了自己在音乐上的自信和享受。雪沼以其特有的魔力抚慰着疲惫的中年人,帮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和力量。

或许在雪沼生活着的居民,也会在某个时刻怅然若失。然而,那些失落的情绪轻飘飘的,作者不会用具体的言语去描述他们此刻的心境,这些若有如无的情绪隐藏在琐碎日常的背面,需要读者自己捕捉它们的存在。

整本书平静舒适,作者没有偏爱任何一件事、一种情绪,以简洁平淡的文字叙述着巨大的悲痛或是细小的感伤。这种极尽克制近乎于冷漠的描写,反而冲淡了我内心深处时而涌现的无名的愤怒和无助。我陪书中人物一起经历着有关于人生的故事,他们的笑与泪都幻化成无形的力量,给了我更多勇气面多雪沼之外的世界。

雪沼读后感篇八

《雪沼》 | 无数细节铺垫,从细小中窥探大情怀

很精巧的一本口袋书,书中描绘的时光故事,乘着时光列车缓缓驶入人心记忆,于无声中,给人以安静淡雅的文学安抚。初知雪沼,以为是一处地名。也的确,书中说雪沼是一所秘境,“权现山在旁相守,尾名川静静流逝”,那对前往雪沼的恋人,给生意清冷的保龄球馆完成了最后的闭馆仪式。可是作者说,“雪沼,是被时代遗忘的、安静而自成格调的虚构之所,是如今社会不可能存在的秘境”。

想起一首歌《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首歌的气质,与《雪沼》的故事暗合。这故事是用无数细节铺垫,从细小中窥探大情怀、大场景甚至大时代的印迹了。故事讲得并不高级,也没有大框架大结构,也没有复杂的情节及人设,很平常很普通很低调的故事讲述模式,甚至有些怀旧色彩及淡雅情怀,但是能把人吸进去,如同沉入一片江水,在水雾中感受极具年代感的老旧物件陪伴着对旧物充满依恋的人……

一切都是那句“从前”,生意清冷的保龄球馆,限季开班的烹饪教室,小唱片行,纸盒厂,家常菜馆……可是一旦逆时光回望,那些烟火寻常便有了非凡的特殊意义。一幕幕人间悲喜徐徐展开的同时,不忍湿了眼眶。

这个作者是不寻常的,采取了以细小的视角,来窥探世间烟火的全貌。喜欢伊坂幸太郎对作者堀江敏幸的评价,他说“阅读堀江的作品,就仿佛在听音乐一般,文字在被头脑解析之前,就已经渗入身体的每个角落,令心情也变得平和起来。堀江的作品让我领略到,小说的乐趣绝不只在于享受情节”。这份评价,的确切中要害,是非常精准的定义了。

雪沼读后感篇九

趁小夏老师寄出的样书还在路上,赶紧码几个字,算不上译后记,毕竟脱稿都两年了,连疫情都来来回回地折腾了五六波。

关于《雪沼》的作者堀江敏幸,国内此前有过一些介绍,这位法国文学学者、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在文学研究和创作方面均有建树,除发表了大量小说、随笔,还翻译过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从芥川、读卖到野间文艺,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都被他拿了个遍,2007年日本高考的语文试卷还节选了他《送り火》中的片段,该短篇也收录在《雪沼》里。堀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现力备受文学界推崇,也影响了很多文学青年,直木奖的最年轻得主朝井辽当年报考早稻田大学,就是奔着他的讲座去的。

堀江的小说风格更偏随笔,罕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不讲述离奇曲折的故事,他为读者呈现的,是生活本身。在平淡的叙事背景下,展现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内容朴实,结构精巧。他能用最寻常的语句将画面转化为文字,读者通过阅读再将文字还原成画面,静物有局部特写,动态如慢镜头回放,致密却非琐碎,细腻而不啰嗦。故事似乎三言两语就能说完,但个中滋味却不是三言两语所能传达的,只有静下心去阅读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写到这里,瞥一眼书评栏最下面那行小字:有关键情节透露。说实话,这样的小说根本不怕剧透。

关于《雪沼》这部短篇集,据作者本人介绍,并不是经过事先规划而创作出来的连续性作品,雪沼这个地名只是非常偶然地散见于每个各自独立的短篇之中。比如第一篇《站位点》,最早发表于《新潮》杂志的新年号上。堀江常在新年假期跟亲朋好友结伴去打保龄球,于是便在脑海中打造了一座乡间保龄球馆,并开始动笔。可见《站位点》原本是应新年特刊的一篇约稿。文中讲述了一对情侣在驾车前往某座山城拜访朋友的途中,到一家保龄球馆借用洗手间时发生的故事。至于他们的要去的那个目的地山城,“不知何故,我取了个‘雪沼’的名字。但在这篇故事里,却没有对雪沼进行任何描述。”

《站位点》发表之后,堀江又收到讲谈社《FRaU》杂志的约稿,“属于跟化妆品公司合作出版的宣传杂志,规定文中必须嵌入香水的名字,当时的主题是兰蔻的奇迹(miracle)。”稿子还没写,堀江就去法国出差,刚好在一家旧书店里看到了阿兰·傅尼埃的《miracle》,便视巧合为奇迹,借用《miracle》创作了一个短篇,即《荨麻庭院》。当时,他感觉奇迹必须要发生在一个有雪的地方,不经意间又想到了雪沼。所以,“《站位点》和《荨麻庭院》是完全无关的两个故事,我从未将它们当作连续性作品来考虑,而只是接受了有主题限制的约稿。这种来自外界的要求将自己原以为自己做不到的、没有动力去做的或者未曾想到的事物牵引出来。沉睡在心里的某些东西就这样突然迸发了。这是最有意思的。”

作家池泽夏树在解读《雪沼》时提出,读者或许是天使,“透明的天使,从不干涉城里居民的生活,只是默默观望,或者见证一些重要的时刻。”其实,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你可以是天使,俯视山间古宅的院子里亮起点点火光(《送灵火》),但说不定,你也会成为山城雪沼的居民——到养鱼迷开的家常菜馆(《食人鱼》)吃顿饭,就着啤酒听朋友抱怨他老爹如何固执,如何不肯引进现代化设备(《河谷阶地》);在生意冷清的保龄球馆(《站位点》)打几局球,再到《荨麻庭院》品茗读书,坐在露台座位上,一抬头,忽见两个少年顺着《缓坡》飞奔而下,一只素白的风筝升上天空……

雪沼读后感篇十

生活的本真即在于此

——读《雪沼》

文/苇眉儿

随车去参加一个活动,我一个人坐在后排。窗外,是呼呼的风声;车内,我手捧一本巴掌大的书——《雪沼》,开始了宁静阅读的行车里程。

不得不说,巴掌图书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携带,适于随时随地地阅读,而不会觉得累。《到位点》《荨麻庭院》等七篇小说,就在这样一个夏日的早晨,和我相遇,让我得以暂时远离世俗的喧嚣,而全神贯注沉浸在堀江敏幸那能让灵魂得以暂时休憩和休养的情境之中。

古朴简洁的封面,色彩带有一种怀旧的感伤,淡色调,把读者引领入灵魂的天堂,寻觅一丝宁静,捡拾一滴清凉,采撷一份拙笨。腰封上的那句话成功吸引了我:雪沼,是被时代遗忘的、安静而自成格调的虚构之所,是如今社会不可能存在的秘境。

《到位点》的结尾很是震撼,在作者的笔下,失去听力的那侧耳朵竟然涌起了声浪和咆哮,这可真是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荨麻庭院》的开头和结尾竟然能遥相呼应,一个说房间里安静得针落可闻,一个说太阳正在从云隙之间释放出光芒。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堀江敏幸不愧是获得多项大奖和殊荣的作家,日本评论界将堀江敏幸誉为“纯文学王道作家”,这文笔这写法值得一读再读,用心揣摩和借鉴。

……

书的尺寸本来就小,又加上作者文笔的优美细腻,读者很容易陷于物我两忘的境地入迷阅读。两个小时的车程,让我收获了充盈和丰厚,拥有了片刻短暂的心灵安静,得以让丢失的灵魂急匆匆赶来,去赴一场心灵的相遇相知。

有读者盛赞其作品是“听音乐般的阅读体验”,我深有同感,因为我在书中知晓了生活的本真才是我们穷极一生的奋斗目标。

雪沼读后感篇十一

——《雪沼》

“有一些地方的存在,只是为了安放灵魂”。

在文学的探索中,我们经常会把某个地方与作家或人物自然关联,如边城之于沈从文,约克郡之于勃朗特姐妹,又或如J.K.罗琳一手构建的霍格沃茨,川端康成的雪国等等,它可能是故乡、可能是巡礼地,甚至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地方,但它会因写作者的书写而为我们打开另一个世界。

日本作家堀江敏幸在新书《雪沼》中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发生在权现山畔“雪沼”周边的故事。雪沼是不存在的,但围绕它周边的人物与故事却又是那么隐隐的真实,温柔地发生着,当你拿到这本书,便得到了通往雪沼的钥匙。

虽只有短短七篇故事,但在堀江敏幸的构建中,雪沼的印象开始渐渐清晰。这里有一家名叫little bear保龄球馆即将闭店,鳏夫老板右耳听力有障碍;在省道通往雪沼的道路旁,有一家限时开餐馆兼烹饪教室“荨麻庭院”,店主小留知老师经常会为到来的顾客制作一道荨麻浓汤;在河谷阶地是一个小纸盒厂;距离省道较远的山中老宅,有一间书法教室;权现山另一边的商店街上,开有一家老唱片店;尾名川的岸边,是餐馆老板按甜的热带鱼养殖场;而雪沼的市营滑雪场,晚秋时节,年少的香月与小木曾经常在这里放风筝。

他们有的人是从东京那样的大城市而来,有的人则是从雪沼离开,而最大的相似之处,是流露出来对旧物旧事的眷恋,以及回忆里一些隐秘的小确幸和忧伤。保龄球馆的老板坚持着自己的站位点,荨麻庭院的小留知老师与年少时认为羞耻的姓氏和解,书法老师的儿子意外身亡,自觉不够聪明的厨师总是忐忑于自己的所得……

在倒叙铺开的回忆中,这些书中的人物像穿过清晨的雾气逐渐走近,又在留有余地的结束里,悄然离开,只留下一些浅浅的印记:冰糖、手工纸盒、过时的老唱片店、未点燃的燃油灯、放在仓库里的风筝,或多或少,牵动着人的心。

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游离,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堀江敏幸轻轻淡淡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有些清冷寂静的雪沼,人物在其中相互串联:《站位点》中保龄球馆的老板娘在《荨麻庭院》里学习烹饪,而这篇里的木槌又与《砌砖》里的莲根结识,诸如此类,虽然每个故事都是单独成篇,但把散落的珠子串起,一个小地方的生活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是第二篇《荨麻庭院》中的描述,而类似的文字在书中时有见到。对于风、雨等外界环境与细节的细腻感知与描写,很有日式幽静淡雅的味道。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堀江敏幸的书,但也完全感受到了是伊坂幸太郎所说“阅读堀江的作品,就仿佛在听音乐一般,文字在被头脑解析之前,就已经渗入身体的每个角落,令心情也变得平和起来”的感觉。

文笔之外,故事也温柔地走进心中。在《站位点》《河谷阶地》以及《砌砖》里,有挥之不去的时代感,保龄球馆、手工纸盒与老唱片店,但一如书中的人物一样,每个时代里都有一些人和物,在坚持如一地对待它们。在《送灵火》里,是阳平写给娟代的那句“向绢之路”带来的浪漫。而在《食人鱼》中,是踏实笨拙的安田一步步收获圆满的感动。最后很多人物在《缓坡》中出场,关于雪沼的故事也迎来结尾,如香月所说那些随风舞动的物体“孕育清风,也孕育生命”,这些温柔的人也在堀江敏幸笔下孕育出独特的悲喜与人生。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道:“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者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于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如果说在这两年多充满着恐慌与不安的生活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大概就是,真正在乎的东西在逐渐浮现出来。而它,正好是和《雪沼》中的感受到的一样。

雪沼读后感篇十二

我们终将接受自己的平凡而不平庸,但不妨碍我们温柔对待这个世界。这本《雪沼》是被伊坂幸太郎盛赞为“听音乐般的阅读体验”的堀江敏幸作品。日本评论界将堀江敏幸誉为“纯文学王道作家”,其作品是“可以流传五十年甚至更久的经典”,且被选入日本高考试题。

第一个故事《站位点》,描述一位因妻子逝去,独自经营着一个保龄球馆,但是因为妻子过世后,他的轻微的眩晕症状越来越严重,耳中开始变得左右不均衡起来。医生诊断出事急性听觉障碍,说只要注意消除压力,症状就会缓解。一对情侣要去雪沼路过这家保龄球馆,希望能够方便一下,此时的店长还有半小时打烊,自此就准备关掉保龄球馆,结束这段生意之旅。因为这对小情侣的到来,让店长感觉到了这个无人问津的店铺还有一丝人气,在无比绝望中,又看到了希望。

雪沼

8.3

[日] 堀江敏幸 / 2022 / 湖南文艺出版社

就好像是人们的一个无意识的动作,就已经足够温暖那些身处绝境中的人一样,好像是他们也没有注意到,他的一个举动会给别人带来那么大的感触吧。

这个短篇就这么戛然而止了,故事定格在:“在最后的关头,只听得硿——硿——硿——古旧的球瓶一齐发出声响,失去听力的那侧耳朵从底部涌起一股似真似幻的声浪,在一片沉默的咆哮之中,一丝微弱的震颤在他绷紧的后背悠然游走。”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明显可以感觉到店主的那种释怀感,但或许是我自己理解错了,能够拿来当做日本高中生考卷阅读理解的文章,想必有很大的可读性吧!

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人间温情的小短篇故事,在作者堀江敏幸的笔下,就好像是一种文字魔法一样,可以把那种人间温情描写出来,总有一个故事可以温暖到你我。

堀江敏幸用平实的文字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不存在的乌托邦雪沼,在这里好像有那么多的人间温情,人物之间的那种悲剧性在作者的笔下,又好像一片片飘落的樱花一样,零落而轻盈,那种悠长又动人的文字,让我们在这种忧伤中又好像又被温暖到。

日和的这本小开本设计很适合随身携带阅读,在地铁上阅读完这本书,望着地铁上的一个个人,他们都在为生活奔波着,堀江敏幸总是抓住人们的某个日常小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好像 那些事情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人都在面对这些悲欢离合,在堀江敏幸的笔下,这些日常好像又那么寻常,人啊,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还是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有一些不经意的温暖在你我身边。

雪沼读后感篇十三

堀江敏幸这个家伙很神奇,《熊的铺路石》、《雪沼》和《河岸忘日抄》这三本书放在一起也很奇妙。

这三本里我先看的是《熊的铺路石》,因为最薄,也因为封面上那只破败的毛绒熊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因为这会是个很都市的故事,毕竟你不太可能在无人的森林里看见一只破败的毛绒熊这样倒毙在路上。

《熊的铺路石》让我渐渐想起了堀江敏幸是谁。

我之前读过他的《法镜般的神眼之下》,但像这样形散神不散、极为擅长在日常平淡生活的叙述中找到散落的线头并拼接在一起而成为serendipity的写作,就像呼吸一样容易被忘记——呼吸很重要,就像堀江敏幸经常在看似淡如水的故事线里慢慢引你接近沉重而严肃的话题,譬如二战集中营的幸存者为什么最终都选择了自戕;然而像呼吸这么重要的事,你却很少调用大脑的CPU去做,或者说因为太重要了、以至于我们的身体演化出了一种默认后台运作的模式、以解放我们的脑力来完成更表层的任务。

堀江敏幸的写作也是这样的,这家伙总是能把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放到一起而又像它们本来就该这样严丝合缝一起呆着一样:两个殊途同归选择自戕的二战集中营幸存者,一个编词典的人,一段说走就走的法国旅行。

也因此,读他的书有一种闲散的自由,一种放松的紧张。

比如《河岸忘日抄》,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旅法的日本年轻文人因为多年前救了一个法国老人而得以租住在老人闲置的船屋上、终日游手好闲跟邮递员聊聊天喝喝咖啡、研究研究船屋里的家具和唱片,然而这潭死水总是悄悄地生发出一些波纹、渐渐荡开而成为涟漪、甚至有了一些蝴蝶扇动翅膀带来地球那面的飓风的意味。堀江敏幸以一个旅法日本人的语言敏感度,玩味着词语不为人知的意思,而这些被人遗忘的意思又能牵连起历史和文化中有趣的侧面。比如“慈姑”:

这种有趣的联想,带有一些意识流的意味,也在日常之中窥见一些更为深刻的、关于人生和生命本质的洞察。堀江敏幸甚至还时不时让它们承担起推动情节发展和扯动读者好奇心的功能。

在《河岸忘日抄》中,“木桶”这个多义词,从一只酒桶而起、因为古董家具商的补充而带上了古董家具品牌的意味,又再次回到船东老人神秘的过去中、折射到船上是否曾经住过一个神秘女子的秘密之上,于是一次闲适的船居,又从另一个侧面弥散出推理小说的气味。

正当《河岸忘日抄》和《熊的铺路石》让我接受了堀江敏幸于散乱中见洞察的功力,《雪沼》却又打翻了这种刻板印象。

正如梵高的《向日葵》和《星夜》常常因为风格过于强烈而让人忘记他并非因为画技不佳才选择了这种看似粗犷浓烈的画法,《雪沼》也让我看到了堀江敏幸在短篇之中举重若轻地抓住人物灵魂的功力。跟梵高一样,他的形散神不散并非别无选择而为之,而是刻意为之。

《雪沼》围绕一个虚构的小镇展开,人物在彼此的故事里出现。堀江敏幸在写他们每一个时都只举重若轻地抓住了一个时刻、一个短暂的瞬间,却写尽了他们一生的苦旅、纠缠、喜乐悲欢,写得形神飘逸、毫不费力,写得好像他们本来就在那个小镇上活着、像任何一个真实活过的人一样、无法用一个框子框住、而是旁逸斜出、却又有某种精气神让这个人哪怕面目全非也能在一瞬间让你认出是他而非别人。

《雪沼》有点让我想起《小镇畸人》、却并不“畸”,没有那种冷峻和沉重,恰恰相反,堀江敏幸抓住的是人情味里一点飘散不去的温暖和坚实——这种气味未必优美,但却让人感觉踏实。

雪沼读后感篇十四

众所周知,流传数千年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分为南北两派,北方恢弘大气,南方清秀委婉,这种文化精粹尤其是南派风格也深深影响了我们邻国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在日本,几乎每家每户的庭院内或院外都会有一棵修剪精致的孤松、怪石、奇花或者其他,我们常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在日本文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就不难理解曾提出“心外无物,物以心生”的王阳明在日本是一个大神般存在的缘由了。细究日本这样一个弹丸海洋小国,何以滋生取源于我们又有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呢?我认为这是由他们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他们常年生活于一叶小岛之上,茫茫大洋中犹如一片迷失航向的小舟,人们的思想也在漫无目的般随波逐流,他们不像我们有着丰富的地理版图,我们的江河湖泊中山水相间,我们有着丰富的“心灵风水靠山”,而他们则更多地把心灵释放的搁置在自家院落里的树木奇花怪石飞禽上了。似乎上苍遭遇弄人,这样狭小生存空间的日本却又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火山、地震、海啸、台风、滑坡泥石流、洪旱霜冻几乎不易幸免的降临于他们身上,这使得日本文化基因中沉淀了浓厚的自我风格,他们认为人生变化无常,最为重要的就是用心去感知外在的世界,他们喜欢描绘想象中永恒的风花雨雪,甚至昙花一现般事物在他们心中是十足的璀璨。

罢了,关于日本文化的一些浅薄认知就此打住。我觉得上述的这些感想感悟,可以从某些方面来形容我这次读到的这本书《雪沼》了。确实,这是一部我近些年来读到的极具日本文学特色和风格的新作品了。这本小说的文本十分新颖,每一篇章单独看来更好像是相互独立的散文随笔集,有种日本日记文学“私小说”的特质,就文本方面颇有无赖派太宰治的味道。

作者 堀江敏幸

如果非要给这部小说分类的话,其实我更倾向认为它是一部根红苗正的日本传统小说,作者堀江敏幸继承了日本传统的审美倾向和表达方法,小说中的七篇各具韵味的故事,都是来自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细微观摩和深刻感悟,作者没有空大叙事、这些故事平平淡淡、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去哗众取宠。作者宛如一位悠然自得的画者,不苟言笑、不悲不喜地真实地为我们描画那个属于他内心想象出来的被称作“雪沼”的地方,作者或速写、或白描,当然更多地细微处是用工笔精心勾勒一个个细小真实的生活趣事或琐事。雪沼这个地方在书中正面描写的不多,有时甚至只是一个虚名代称而已,相信很多读者就会觉得雪沼这个地方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明知它是作者或有意或无意勾勒的海市蜃楼般的梦境,但我们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因为这个地方寄托了人们关于美好事物的幻想和憧憬。记得香港学者梁文道曾评价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时说,‘小说中所有的环境、人物、故事其实都是配角,作者用大量一带而过般白描的写作手法,本质上是在分别书写属于自己内心日本这个国家和东京这座城市’。我认为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堀江敏幸的这本《雪沼》。

雪沼读后感篇十五

《雪沼》这本小说围绕着雪沼这个远离城市的小城镇,沿着雪沼的地标尾名川和权现山用七个小短篇勾勒出了雪沼的一个个部分,让我们用想象去将它们串联在一起,拼成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安静而自成格调雪沼。作者讲述的小城故事也如同流水一般波澜不惊却又能足够触碰心弦,每个故事的主角也只是局限于在雪沼中生活的一个小家庭,两人、三餐、四季。 在这本小说当中,最让我着迷的还是作者描写有关人与生活物品之间的感受和体验,在以往的文学小说中剧情描写的大多是人与人相处时,以及人在某种环境之下的故事。但是在雪沼里人和物品的沟通就是这本书的主基调,在一个远离现代化的城镇里人们的生活有着截然不同的速度,这里的人怀揣着一种缓慢的心情与那些物质接触。 整本小说集由七个小短篇构成《站位点》中的保龄球、《荨麻庭院》中的荨麻料理、《河谷阶地》中的老旧机器、《送灵火》里的油灯、《砌砖》里的老式音响、《食人鱼》里的餐饮店、《缓坡》中的风筝。作者用足够细腻的笔触将每个人的生活通过他们常用的物品定位在了一个空间,有如船在海上漂泊下定了锚点。就和这本书附赠的书签上的文字一样:“活着的,文字,是从死去的,物质中,得到能量。” 书中描写的人与特殊物品之间的依恋塑造了人物独有的生活,甚至可以说那些物品就是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意义。《站位点》中的男主角作为一名保龄球馆老板为了追求那独特的保龄球碰撞在球瓶上发出的浑浊又略显失真的声音,以及保龄球收纳时被吞入机器的声音,一直亲力亲为的维护机器,一个零件也不想更换。直到在保龄球馆营业的最后一天,在自己的人生已垂垂老矣之时,他摘下了助听器,站在少年时跟随当时人生导师指导他学习保龄球的位置上,他将保龄球抛出,球砸落在球道上的声音,球碰撞在球瓶上的声音,在那巨大的球馆中产生出了回声,这些都在撞击着他的身体。可能他的耳朵已经不再能听清他最爱的声音,可是他的身体依旧牢记着那种震颤的频率。《河谷阶地》中的老板田边先生及器械制作师青岛先生故事则与老旧的机器有关,一天工作时,田边先生感觉机器做出的产品尺寸出现了问题,邀请青岛先生前来解决,在田边先生沉浸在他们俩40多年的友情回忆时,青岛先生开始了对机器的检查,他对机器生产和维修有自己的风格,时间稍慢,但是他有自己的节奏,充满耐心且纯粹。田边先生看着青岛先生检查着机器,在自己的恍惚之中想着时代与自己渐行渐远,他只能靠着已经破旧的沙发点燃香烟,想着或许是自己的身躯已经慢慢衰老所以才导致感觉出了差错,只是不敢承认罢了。 我想说在抛球时的站位,投球的姿势都代表着保龄球馆老板生活的锚点,他在那样抛球的状况下,他可以找到自己内心最大的从容。田边先生和青岛先生在雪沼这个小镇里也只有在触摸着机器时做着规律的工作和拥有着熟悉的家庭作息时才能寻回自己生活的节奏。 对物质的认知同样可以倾注生活的意义,对一项食材的执拗,对一盏油灯的寄托着的遗憾,随处可见的东西只因为附着了人生的经历在上面让人难以割舍。在《荨麻庭院》中学生为了弄清小留知老师在离世之前嘴里嘟囔着的单词时,发现了大半生都坚持着的荨麻汤料理,隐藏着老师一生都在与自己和解的缘由,以及重新相信生活,热爱生活的勇气和奇迹。老师那个在雨中走入菜园照顾荨麻的身影和烹饪料理的姿态,在学生的心目中又清晰起来,但他们准备讨论出答案时,那一切的疑惑又消融在那抬头就能望见的云层间绽放的光芒之中。《送灵火》中那胶质和燃烧松木后碳粉粘合在一起的墨,在两层小木屋的墨香里承载着书法老师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当一盏盏点亮的油灯映照着夫妻两人的面孔时,那烛光未点亮的阴影里,又隐藏着什么让人心痛的回忆。在《食人鱼》这一短篇中,我惊异于一段微小的描写:“相良先生嘴小的出奇,口腔内的空间就不够大,使用底部宽平的瓷制调羹,会在嘴里四处碰壁,难以顺利进食”正因为如此相良先生只能用勺子吃饭而不便用调羹。作者如此描述时,我想着勺子和调羹并无差异,但是这段文字却又唤醒了我内心对于这两项东西存在区别的认知。 作者的这些描写仿佛将生活从褶皱的一个纸团,用手熨平将其中的折痕展现在你面前,他的描写让你会对身边的物质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过程,而这些物品其中孕育着的情感无疑是很多人赖以生存的生活中的感动。 在现代化社会,物质丰富,物品更换的速度越来越快,《雪沼》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生命缓慢的,有感情的接触物质的,放慢着节奏的一种生活姿态。其中我最爱的《砌砖》有着和物品最全面的情愫,为照顾母亲而返回家乡的莲根先生作为本来在东京售卖唱片的从业人员,一边回顾着自己的一生一边打理着在雪沼刚刚接手的唱片行,仿佛将此生的经历都融入了这家唱片店的装潢。佛家有“色、想、受、行、识”五蕴,在文章里的莲根先生看着现在已经稀有的和现代化装备相比笨重不堪的三联组合式立体声音箱,听到了其中发出的从未听过的柔和温暖的新鲜音色,那老式音响的古典外观和生动音色构成了莲根先生认知里的“色蕴”。莲根先生十分喜欢唱片店里并不高的建筑格局,后来发现唱片店原来的老板也是和他同样的小个子,他感觉到一切都像生活准备好的结局放在了他的面前,这是莲根先生的“想蕴”。莲根先生回忆起,在少年时期他因为身材矮小通过滑雪找回自信,但后来仍旧因为身高自尊心受挫,是在唱片行的工作拯救了自己,他变得热爱给顾客推送音乐的工作,他喜爱的唱片工作帮他找回了自信,这是莲根先生的“受蕴”。他吹毛求疵的苛求音质,在自己的店里尝试垒起不同的台子,站在上面确认音色。为了音响外观和高度的统一,在音响下面放入颜色一致的砖块,这些行为是内在驱动力是莲根先生的“行蕴”。最后设备调试完毕,莲根先生觉得时机刚好播放了一首邻居最爱听的歌曲,看着邻居神游物外沉浸在歌曲当中时,我想这应该就是莲根先生的“识蕴”。作者用简短的篇幅围绕着唱片完成了对莲根先生从内到外的刻画,每个人的生活何尝不是围绕着感受的世界,心中的五蕴展开的呢。 用《缓坡》里的故事结尾,故事主人公香月在好友去世之后探望好友之子大助时,准备和大助重现当年和好友放飞风筝的场景,怀念着儿时用最基础的十文字和纸和竹篾制作日式风筝时的步骤和场景,想到在大学时期和好友在一个暴雨天气中一同看着狂风掀起一块广告板像风筝一样飞向空中。风和风筝和天空的关系无论多少年过去依旧如昨,风继续吹,只是当时少年在狂风中的回忆与儿时放飞风筝的快乐可堪回首。 《雪沼》中这些普通的生活故事中可能不存在什么诗意,也并没有什么过往的荣誉和辉煌,有的只是作者笔下朴实而又足够真实的生活,以及这些主人公们在文章中直面生活的景象,像我们展示了人在生活中和物品存在着很多种互动关系。这些物品像锚点一样,触碰到它们时就可以让人变得从容自若,知道自己存在的位置,也能留出更多的和自己对话的空间。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