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的九月》描写了一段关于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主人公在那不勒斯的九月里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化,但最终学会了珍惜眼前人和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感人,让人感悟到生活中的真谛。整部小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那不勒斯的九月读后感(一)
其实很难想的出一个完全工科的男人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男子在寻找一个叫九月,他深爱的女子,九月只是一个载体,他真正在寻找的其实是一种倾诉,然而我有时觉得不去倾诉,才是最好的倾诉。晚安,九月。晚安,那不勒斯。
1/9页那不勒斯的九月读后感(二)
有必要这么压抑么?心情好的人看这个会郁闷的要死,失恋的人看这个估计要崩溃。看到一半心想不要这么狗血的情节吧,果然被猜中了。空洞的内容,尽是些作者的呻吟。我猜写书的时候您也是抑郁症患者吧,你回忆痛苦有必要让别人也跟你一样?纯粹是为了写一段评价耐着性子看完。内伤ing……
2/9页那不勒斯的九月读后感(三)
不得不再说一遍,周小尔你真的是太可爱了。
对你的这种偏爱、同样可以理解为我对黄伟文的那种偏好选择。
善感时髦的文字当然也是一种可爱,但是有文人之心的理科男生的文字真的是更加引人入胜~我喜欢合上他的书之后、静静呼吸着发呆5分钟。
但正是这种东西、让你成为真正的时代精神,和普通的“精彩、好看”区分开来。
3/9页那不勒斯的九月读后感(四)
生活很真实。多年前曾经相爱着的两个人,穿越万水千山以唯美的方式重逢,这不会轻易发生,太戏剧性。虽然我很希望听听他们再聚首的故事,但又怕等不到所谓的美好结局,倒还不如不见。
至少有着美好的回忆,譬如这句:“他对Melissa说,他怀念旧时生活的喧嚣和芜杂,那些人情冷暖都透出世俗的尘土味,却有真实的感觉。”
而那最珍贵的,就藏在心底吧。或许后来,与谁分享。微笑着说,这是我们的青春。
4/9页那不勒斯的九月读后感(五)
整篇文章其实发生的事情很少,大部分是作者对于过去,现在的心理描写,包括对于城市,生活,作者也用一种形而上的语调来描述,所以看的很费劲,老实说。
不过坚持到最后还是值得的,从参加葬礼开始,作者总算摆脱了男女之情的纠葛,还有在国外的思乡情怀等对于过去无休止的回忆,开始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人生,包括后面的审视自己的过去,与父亲的对话,回到生长的地方。这是小说中不多的温情的一面,作者在父亲家沙发上踏实的入睡,相信那一夜,他没有古怪的梦境。
书中的歌曲找来听后,感觉都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对命运的不可抗的感慨,边听边看,对于心灵倒是一种很好的释放。
5/9页那不勒斯的九月读后感(六)
前两日,在另一本书中看到“世界上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只有对爱情的追求,才是天长地久的。”顿然想起了这本已经看过略久的书。它对此有更简练直达的表述——没有永恒不竭的爱情,只有永远不变的对爱的证明。
那时我正思念着故乡,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被扉页的第一句生于长安所吸引。第一次感动我的不是故事,而是后记。看到“西安”二字,内心汹涌,有种想哭的冲动。“上次离开西安的时候,外婆和母亲送我登上机场巴士,站在路边污浊的空气中冲我不住地挥手”。每次也是麻麻送我去咸阳,而且总是下大雨。我眷恋那座城市,无法自拔。那种生下来就在受到的熏陶和影响,是无法改变的根。我也是九月生的,只是会比较像嘉羽的感觉吧。恋旧,不管是物还是感情。
青春、奋斗,总会需要有些东西,去带着我们成长,给我们信仰,是我们不同于别人的秘密。那不勒斯的九月,就是如此。
不管是周小尔还是侯嘉羽,曾在青春迷茫的日子里,给过我一个不太清晰却又似有意会的指引。
6/9页那不勒斯的九月读后感(七)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PS;将这首诗,赠送于,作者.
7/9页那不勒斯的九月读后感(八)
最初看见这本书,它被夹在历史大部头之间,不知是哪个粗心的管理员,怀着这样的恻隐之心,我随手翻出来看,里面的文字让我再也不能丢开。
这样的一个青年,核工程的高材生,细致严谨的工科生。长期深受失眠的折磨,心理疾病严重。就是这样仿佛没有希望的生活,仿佛下一秒他就会选择死亡。可是,还有一个九月。
九月,就是他心里对于梦想,对于过去,对于所有美好最深刻的记忆,所有美好的日子都是跟她在一起。在一起,也是他最好的年华,他如是说。
找寻九月,他可以从美国退学,可以每天浑浑噩噩,可以为她魂不守舍,可以拒绝其他任何女人,即便那个女人已然为他把心交付。可是要去见他,他又会莫名地紧张,他不要让九月看到这样颓废的自己。
找寻九月,从这本书的开端就开始。到这本书的最后,踏上旅程。他迷惘,落魄,不知所措……他曾经抗拒的父亲,也能接受;他爱那只叫“傻笑”的猫,悉心呵护,为了纪念和九月一起喂养的野猫;他抽烟、喝酒,靠尼古丁和酒精打发黑夜,因为睡眠抛弃了他。很伤感的故事,很无望的人生。当他一切都已想通,可是,死亡也接近了。在天上,他就可以见到他的九月。
忧伤的格调,严谨而不失自律的文字。读来很清新,很舒服。那样的忧郁感,那样简练不失格律的文字,就像村上春树的诗。
挺喜欢的一本。心里的那个九月,是不是就像一个梦呢,从伊始,到结局,才会醒。
8/9页那不勒斯的九月读后感(九)
哪一种青春让人念念不忘
吴谦
现在已经很少读所谓的青春文学了。
青春是可一不可再的盛宴,是小鸟落下的长不回的羽毛,用完了,就是用完了。在着的时候不觉得,觉着的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嘶嘶流走。对于已经不再青春的人来说,青春是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梦,而曾经的少年心气、青春往事注定只能是梦中的梦中,梦中人的梦中。要在时光中逆流而上抓住些什么,只能是徒然。所以朱天文说:用书写,顶住遗忘。这或许也是周小尔写作这本《那不勒斯的九月》的初衷。
九月是嘉羽的爱人,嘉羽不惜跨越半个地球和数年时光回到最初的地方,为了找回生命中最初的爱。这一段追寻的途中,他在回忆与现实与梦境的边界穿梭,在时间的旷野中独自狂奔。他与一些人邂逅,与一些人失散,甚至擦出火花,仍是矢志不移地向着那个目标行进。他像一只候鸟,沿途怎样风雪漫天凶险万重也不顾,几乎是受着命运的指引,本能地往他的归宿飞去,毅然决然得没有回头路。只是,他不知道,这条路的终点是死亡,或者说是另一次的重生。
在郭敬明、韩寒们的长期垄断之下,80后的文学作品渐渐形成模式化的审美取向,连郭敬明团队都延续了他本人的风格。郭敬明的“娘”与韩寒的“酷”这两极之外,所有奇花异草都被挤迫得没有了生存空间。泡沫般的华丽背后是不堪一击的空洞。在这种情形之下看到这本《那不勒斯的九月》,真是有如当年傅雷对张爱玲的劈面惊艳。
故事的情结并不复杂,真的要归纳主题,也不是那种唬人的深刻。所有文本的母题其实无非是那么几种,呈现出的效果却是千差万别。从叙事来说,主要的线索当然是主人公嘉羽,他的回忆,他的感触。作者的笔触扫过他的童年,扫过青春期,还有海外求学时的经历,堪称是一个少年的心灵史,或者说成长史。而任何人的成长又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其间穿插的叙事线索之一是女DJ梅纹。她和嘉羽因车祸结识,是嘉羽回来后重新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两人都面临爱人离去的境地,有那么一刻,或许是有爱的,或者说是一种相互抚慰的慈悲,至少梅纹是希望和嘉羽开始一段感情的,嘉羽却不因这奇迹般的邂逅掉转方向。在这一点上,他和梅纹不同。他要的爱,不是需索,而是信念,不可取代。哪怕那个爱人已经不在这里,他也要把她寻回来。他路过名叫那不勒斯的小酒馆,想起的是九月;他在打工的书店里遇到跟九月面目相似的女子,认定那是九月。他的九月,他的爱人,他念念不忘的名字,他血液里的密码。
看了作者的履历,才知道小尔居然是一个理科男,学的还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核工程。按着常理,这一类男生能写得出浅显的科普文章已是不易,但是看他的文字,流丽之极,到让人惊叹的地步。故事会式的演绎,满足的是猎奇或解渴的目光。这本书的动人之处,除了氛围的统一和谐,语言的流畅自如,还有淡淡哀愁笼罩下的赤子之心。看得出,书中有部分内容来自于作者的真实经历,他用这本书作为自己回忆的纪念,也给我们带来了这个九月初秋的美好收获。
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