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岛上来信》的读后感大全

《岛上来信》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7 06:55:29
《岛上来信》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17 06:55:29   小编:

《岛上来信》是一封描写一个男人在孤岛上生存的来信。在孤独与无助中,他逐渐变得疯狂,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和理智。作者通过这封来信探讨了人类的本质和对孤独的恐惧,引发了读者对孤独和自我认知的思考。愈发明白人在孤岛上的生存是多么的脆弱。

《岛上来信》读后感(一)

生活在北方,对于大海与远洋的孤岛总有一种奇妙的想象。在这本书中,打破了我一贯的幻想,但却给带我更多有趣的体验。那些个人,那些个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的周身,读完之后感叹一声:哦,这不就是你我平凡又丰盛的生活么。人生的洪流会不断拍打着我前进,但孤单寂寞的时候,我知道有这远方海岛的一封封来信,让我心安宁,继续勇敢前行。

《岛上来信》读后感(二)

这本书忘了是在2018还是2019年时候看的了,看过之后就非常喜欢又买了一本,结果四五年过去,一直都没有重新再翻过这本书。但偶尔能想起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平实、温暖、美。平实是作者这本书的整体写作风格;温暖是作者笔下倾注的生活感受;美是作者用心安排的照片。在这样的年纪能写出这样风格的文字,好。

《岛上来信》读后感(三)

冲着"岛"去的,书名和封面都很美,胡子拍的照片也美。内陆长大的我对海岛有执着的向往,海岛生活的篇幅不算多,孤独生活里苦寻点乐子,新鲜好看。大部分篇幅是关于乡土生活,一看到做湘菜的部分,我就咽口水。看完觉得这本书其实是讲成长的,身边人的成长,还有作者自己的成长。温柔笔触描画出平凡生活中的某一个画面,却常常击中了心中柔软角落,想起了«城南旧事»,对,就是这种感觉。

《岛上来信》读后感(四)

一去两年,他们说岛上开车一圈不过30分钟,想来日子会更孤单。不过似乎没以前害怕,大概是知道无论好的坏的,最后都有办法变成好的。

2,000,000平方公里海域,20,000万之外的库克岛,距另一个岛一夜航程,世外之地的美景,人生海海的孤独,不羡“从前车马邮件都慢”,而是平常日子的丰美;豆瓣9.2分,无四星以下评价,堪称青年版木心、阿城,这来自岛上的七封信,是给这些被生活压榨得枯竭的人。

《岛上来信》读后感(五)

这本书看了有两次,第一次感觉不是很浓,只是觉得文字流畅,有上个世纪文学的风采,有新鲜感。第二次看,文风酷似沈从文老先生的感觉越来越浓,越来越喜欢了,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咀嚼的书,越品越有味道。生活之于所有人,都有平凡的一面,就算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也是如此,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然而平淡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把平淡的生活过的毫无趣味,觉得人生糟透了,就这样了,才是最悲伤的事。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作者的笔触,也佩服他的人生态度,为这本书狂打call。

《岛上来信》读后感(六)

秘密如沉船,累累背不动。深情曲折处,有心人会懂。

《岛上来信》读后感(七)

看这本书的后半本的时候,我想:还是写些什么吧。边看书边单曲循环陈鸿宇的《一如年少模样》,初听是被编曲中的曼陀铃声吸引,再听,发现歌词真是好呀!“一如善忘一如年少时模样/经几场圆滑换锋芒/一如流淌一如年少时模样/想避世更要在世上/多少凉薄世态可动荡/还有孤独要顽抗/多少遗憾自负存念想/唯有时间不可挡……” 所受的困苦、挫折和孤独,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成就今天的你,回头再看,只有云淡风轻。“一如年少模样”来自陈鸿宇上一张专辑中的《途中》:趟出这片枯寂就趟过生长/遇见风起水浪就遇过虚妄/忍住顷刻回望就忍过恓惶/一如年少模样……

《岛上来信》的作者胡子,是个普通平凡的人。乡下长大,留守儿童,读书不用功,毕业后找不到体面工作,敏感而自卑。之后考研,不是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前程迷茫。认识了一群写作的朋友,开始读书写字,慢慢地积累,也出了这本书。书里写了胡子在故乡以及在岛上的人事景物。语言清淡平实,平淡而普通,絮絮叨叨地告诉你他的故事。然而,你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故事。关注到他的现状,已经归国,在老家自己创业,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自己越来越好。最重要的是别让自己的初心蒙了尘,始终,是自己所期待的那样。

因为觉得这本书和这首歌有共通点,所以记录在一起。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岛上来信》读后感(八)

扫码收听《二十七岁去远方》-主播夏雨嫣 《一颗星知道另一颗星在闪光》-主播默默

喜马拉雅人气主播默默(65万关注,4500万累计播放)和夏雨嫣(36万关注,2000万累计播放)的声音跟胡子的文章都是绝配,可惜夏雨嫣的《二十七岁去远方》没有读完,她低缓的声音配上胡子的文章,就像一壶醇厚的酒,就着一支烟,能把平常的日子活到人的心坎里去。对于默默来说,胡子的文章会更能触动她的情感和回忆,毕竟两人在同样的生活环境里长大,默默的节目前面有一段长长的自述,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仿佛汇集到同一时刻,而这段自述与胡子的文章互相辉映,让人感动。感谢两位的分享,这是近期听到的最好的文章和最好的声音。

《岛上来信》读后感(九)

岛到来信,是胡子写的一本散文集。分为故乡和岛上两个部分,里面的文章在豆瓣上有发过的都有看过。因为在豆瓣上看到他在十二初在深圳有一个读着见面会,于是在网上买了一本,想着去参加见面会的时候可以给他签名。

读者见面会是下午两点开始的,就在住处不远的壹方城三楼覔书店,从住处坐地铁过去有四个站。因为地址上还标了一个友谊书店,以为要同时在两家书店办,不确定是先在哪一家,周六上午十一点就到了。找到三楼的书店,看书店名字才知道,友谊书店和覔书店原来是一家书店。看时间还早,在一楼吃了午饭,又返回书店,在书桌处趴了一会,等再抬起头,发现对面的房间里已经坐了两三个人,胡子就在其中,隔着玻璃门,远远的看着,心里是很开心的。因为没有想到有一天可以离喜欢的作者这么近啊。

读都见面会开始的时候,主持人问到,在岛上来信这本书里,作者最喜欢的是哪几篇,胡子说了海洋大学,新年快乐,勇的暑假。我想到第一次看胡子写的文字,好像也是在豆瓣首页上看了新年快乐这篇文章,后来关注他之后,他写的每篇都是爱看的,身边平常的人和事,经他写出来,是很耐看的,读着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使人想到,原来平常的生活也是可以这样记录的。

他在岛上来信的序中,藏在众多孤星之中还是找的到你的末尾写到,想到一个人将要去遥远的库克群岛上待到两年,似乎没有以前害怕了,大概是知道经历无论好的坏的,最后总有办法变成好的。

想起刚在豆瓣上关注胡子的时候,大抵刚好是他将要去库克群岛上工作的时候,后来看他写的在岛上生活工作的这两年,拍了很多很多的好看的照片,到现在他回国。写了一本书。

大概就像他说的一样,无论经历好的坏的,最后总有办法变成好的。

读者见面会结束的时候,胡子一直在说,谢谢大家能来。

我想应该对他说,谢谢你,因为在豆瓣上遇到你,让我在这长长的人生里又多出许多的快乐。

《岛上来信》读后感(十)

忘了是怎么听说有胡子这么一个人的了,只记得是在豆瓣上面戳了关注,后来看他写了很多生活杂记,跟着货船去了南太平洋,再后来便知道他出了书。

我似乎是因为胡子有篇散文写的不错才点的关注,又似乎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湖南老乡。可是后一条理由实在是不太充分,前一条理由呢,我翻完整本书也想不起当时吸引到我的是哪篇文章。我这记性,也不知道是生活太杂乱无章,还是被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给毁了,一天比一天记不住事。

胡子的记性显然是很好的。《岛上来信》是一本散文集。内容嘛,是对生活琐事和幼年往事的描述或回忆。故事兴许不见得很有趣,但是文笔却是真的不错。有了好记性,再加上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童年时的农家习俗、船上的大小琐事,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倘若有哪位社会学家要调查湖南宁乡的风俗习惯,找胡子估计没错。但更可贵的是,当胡子将这些细节从记忆中一股脑提取出来的时候,却还能秩序井然地在纸面上摆放好,毫无凌乱,这就显出功底了。

我也见过许多类似题材的文章。人生孤独、命运无奈、寂寞永恒,是每个内向者头顶永远挥散不去的云朵。胡子比同类作家稍高一些的地方在于,他明明写的就是自己孤单苦涩的生活,可是却很少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伤感。他压抑住自己的感情,可我们却看到人生的情节分明就在向着使人难过的方向走去,看到那天地之间除了无垠的大海和颠簸的渔船之外分明别无他物,看到作者面对这般的人生分明只能艰难地举重若轻。甚至,就连“细腻的、漫长的描写”本身,也不再仅是一种文学手法,而是一种对孤单与无奈的反抗。正如胡子自己所说:“写作让我找到了出口”,而人只有不想在房间里呆下去、抑或干脆就呆不下去了,才会走向出口。

要说缺点呢,也很明显——至少在我这么一个并不孤独的人看来。这本书里无谓的描写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如果删掉全书一半的文字,也只影响情绪基调,并不妨碍阅读。至于这本书孤独无奈寂寞的情绪基调,难道读者们不是在拆开塑封之前就已经知晓了吗?

现在的胡子,回到了宁乡,开了一个英语补习班。今天看到他更新豆瓣,发了一条记事便签,记录下他耐心地教导一个孩子的全过程。我看了,大为感叹:你这么耐心,值一小时500块钱。发完以后才想起来:我明知道他一小时挣不到500块还这么说,难道是在暗示着他不该这么耐心?我无意冒犯胡子对待教育的认真,希望他不会像我一样想这么深。

《岛上来信》的评分很高,这让我自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爱看这种书?或者说,为什么人们喜欢体验那种并没有明确指向的、宏大而模糊的孤独感?我不是说胡子不应该孤独,也不是说《岛上来信》写得不好,相反,《岛上来信》写得很好,但它太像一个孤独的内向者的日记了。看别人的日记,也许会产生同情、共鸣或者怜爱,但是这些情感在合上日记之后很快就会被人忘记。既然会迅速遗忘,人们为什么还会热爱这种这种宏大而模糊的孤独感呢?

胡子将写作视为自我的出口,所以他只要写下去就够了,不用管别人怎么想。但作为读者的我,却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人们常说“平平淡淡就是真”,赞美“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把生活中的小小惊喜视为“小确幸”。虽然我相信平淡乏味的生活谁都不愿意过,也没有人会沉醉于小确幸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大伙在表面上却还是推崇这些看起来很“丧”的生活态度。类似的例子还有最近很火的“佛系青年”。

这个问题探讨起来,可以很深刻。我们就到这里为止吧。

《岛上来信》读后感(十一)

有人说胡子,做得一手好菜,拍得一手好照片,心思细腻文字动人。我觉得总结得很好。

胡子说最开始一起在图书馆看书的女同事再见到时,不是早两年那般对生活抱着近乎天真的幻想,长进的许多,往后也会更加独立吧,而胡子要外派两年了,像一场少年的梦,再见了,羊角。

胡子说如果为了工作上的升迁,强行把自己变成酒桌上的人,想必也不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既然如此,那人生的道路就寂寞的走好了。

胡子说刚毕业找了份导游的工作,长期接送机,每月挣到刚好吃饭的钱,等到带团时,有回去北京,没有安排餐,但有客人的小孩拉肚子,欺软怕硬,拉着胡子去医院,车上骂胡子黑心,胡子觉得难过,自己比她小孩大不过三四岁,自己的就是宝,别人的就是黑心?后来在一次港澳出境后回来辞职了,反而释然了,胡子想不要再在这样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了。

胡子说想起五年前和张波、小蕾这对情侣去看电影的夜晚,小蕾夹煎饼给张波,现在隔着电话听到她两还在一起,想想去再多的地方也比不得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而现在的胡子,孤身在这南太平洋的小岛上。

胡子说只有性情相近以及有打扰对方会难为情的觉悟才能维持彼此长久关系。

特别能理解生活是什么样子都是你自己创造的,看到胡子,我知道了有一种生活不一定要有一番伟大的事业,不一定要成为人圈子里的焦点,最重要的是要活得舒心。不想为了升迁而逼自己成为酒桌上的人,然后中年顶着一个啤酒肚,那就一开始就拒绝。不想因为家里人的期望而到年纪相亲结婚被安排着,那就自己出去待待,自己的感受远比道理重要。

今年,胡子从远在太平洋的库克群岛结束外派,他变得健谈豁达了,更清楚自己以后的路的方向了,不像刚知道他的两年前,要被外派时,心里满是寂寞无奈荒凉。现在好了,外派结束,两年的日记出了书。

这是胡子的第一本书,很快看完了 不觉得腻 只觉得太少了 是用了心的

有点像沈煜伦的爱是一种微妙的滋养

两年过去,挺快的,而我也从学校走向了社会,看着远在他乡的胡子生活越来越明朗,我心里是高兴的

生而为人 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 看着这些远在他乡的人的生活轨迹

不免会激励自己生活会越来越好

《岛上来信》读后感(十二)

因为关注了沈书枝、邓安庆,在豆瓣上零星看过几篇胡子的文章,一直以为是个女孩子。

前阵子看了他清明节去沈书枝家乡的文章,才知道原来是个男生,应该只比我大几岁。

做为一个安徽农村长大的人,之前看《八九十枝花》和《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都能找到类似的记忆,不同的是沈书枝家姐妹众多,父母都是和气的人,她们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长大,这一部分,我看得十分羡慕。

胡子是留守儿童,跟奶奶一起生活。我也是留守儿童,从还没上学开始就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留守儿童内心多敏感细腻,心里有事也不愿意跟老一辈的人说。全都埋在心里,自己消化。父母去外地做工,亲戚邻居问起想不想爸妈,答曰“不想,想他们干啥呢”,夜里却会把头蒙在被子里哭,时间久了,真的就不想了。

胡子的奶奶疼爱孙子,我的奶奶和大部分农村老奶奶一样重男轻女,小时候的我并没有感受到她的爱,但是因为学习成绩好,爷爷奶奶也不让我帮忙做事情,除了吃饭大部分时间我就坐在自己房间里看书,于是性格越来越孤僻。“孤僻”这个词语我小学三年级就知道了,在姥姥家那边亲戚们是这么说我的。话少,不爱笑,小小年纪的我就这样成了一个孤僻的人。

有一年,在上海长大的双胞胎表姐大燕小燕回来读初中,她们来我家找我玩,到傍晚时她们要回家了跟我告别,我很生气,说我家楼上还有空房间,你们在我家睡嘛,表姐把一条项链放我手上说别生气了明天再来陪你玩好不好。我把项链狠狠摔在了地上,上面的琉璃珠子碎成好几瓣,我哭着说你们今天走了以后再也不要来了。

那天晚上我就在想,如果来了很喜欢的客人,可是她们最后还是会走的,那么还不如不来,这样我就不会那么伤心了。那样的想法放在今天就是说如果最后注定要分开,那么还不如从来没在一起过。

我也曾经那么悲观过。胡子在书中多次写到自己难免伤心起来、不禁落泪、嚎啕大哭。他心思柔软似一个女孩,所以之前看他的文章一直以为作者是一个喜欢苏有朋的女生。亲戚、朋友、同学、甚至是来借住一段时间的施工队、一条捡回来的小狗,他都会思念、为之落泪。

我曾经以为农村人都是粗狂的,只会吃饭干活。而胡子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农村出来的男人,一块田地一棵树一朵花,他都记下了。过去十年农村的变化很大,我弟弟和我相差九岁,他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就很不同。我小时候春天去摘桑树果子(桑葚)、夏天在田埂上拔一种叫“鸡毛羽”的草吃,秋天奶奶带我去很远的水塘里翻菱角,冬天和爷爷奶奶窝在屋里看黄梅戏。这些事情,我弟弟全都没有经历过,他小时候是看电视长大的,没打过弹珠、没推过独轮车,没爬过树没下过河,现在十几岁的他一放假就抱着手机上网打游戏。

如果没有沈书枝、胡子这样的人把农村那些事情写下来,会不会再过二十年,都没什么记得那样的童年、少年时代了。如果你有相似的经历,那么看他们的书就很轻松,好像一个老家的同学在跟你讲他家的琐事一样,不会有晦涩难懂的词和难以想象的情节。胡子的这些文章让我轻易就回想起家乡的那些人和事,看书的时候我一会想到我的表叔,一会想到舅舅,还有大姑、姨奶、小学的班主任……细细想来,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啊,在我留守儿童时期,给了我很多关怀。而我长大后都没有好好感谢过他们,哪怕在心里也没有。

如今的我离家虽然只有550公里,但和家乡却像隔了一片海那样远。毕业工作后的这几年,每次回家都匆匆忙忙,家里人知道我脾气倔,跟我说话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我生气了,我也不会主动跟他们聊我的生活。平时也很少打电话,因为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双方都觉得尴尬吧。看完这本书后,我决定下次回家不要发脾气,要多和爷爷奶奶讲几句话了。

曾经我也是重感情的人,会常常想起儿时的玩伴、曾经的同学,想知道他们在哪里过得怎么样,后来我渐渐明白生命中大部分人都是过客,不要留恋,往前走不要回头,回头只会更伤心。胡子写出来了这些,而我都忘了,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更容易快乐。

胡子,现在不会再饿肚子了吧,也不要流泪了,不要胆子那么小,如果真的有鬼神,它们也会保佑善良的你,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岛上来信》读后感(十三)

暖光台灯下的《岛上来信》

拿到《岛上来信》的第一感觉就是,书有分量,纸质非常好,油墨印在光滑细腻的纸上,色彩很干净。不看内容,光摩挲纸张就已经是一种享受,非常减压。也因为纸张太好,书有一定厚度,不太容易被铺平,这也正好让我之前买来的小鱼镇纸派上了用场。用小鱼镇纸去服务一本诉说水乡和岛屿故事的书,好像是个不错的搭配。

这本书的篇章设计颇具巧思。目录分为《故乡》和《在岛上》两大部分,但实际上这两部分的具体篇章是穿插在一起的,一两篇写故乡的文章后接一两篇在岛上的文章,像电影中不断切换的镜头,在讲述两条齐头并进的线索,看似彼此独立,其实交叉融合。故乡的人、事、物曾经触手可及,到如今却大多渐行渐远,长大就要离开故乡谋生仿佛是普通人家孩子的一种必然选择,故乡之于远方便如湖南省之于库克岛,遥远的令人忧伤,这叫岛上的异乡人怎能不想念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宠爱自己的奶奶、拌上辣子的腊肉和曾经将肉爪子搭在你手上的那条小狗?故乡与岛屿在记忆和现实中交叠,娓娓道来一个个或是离别或是重逢的故事。

胡子写到在《乡野食堂》一文中提到,读硕士时在雷州乡下待过半年,食堂饭菜难吃。有个养虾的技术员是湖南老乡,炒了重油重辣的牛筋喊他来解馋,他不好意思多吃,只夹了几筷子。在这胡子说“好东西往往是在吃不全时才觉得格外好。我到现在都还惦记那个牛筋的味道。”可不是这样吗?小时候我经常不好好吃饭,体弱多病。妈妈会在吃的方面严格控制我,不给我买零食,特别是不给我吃方便面。小时候看到有些同学把方便面当早餐真是羡慕的不得了。直到高中毕业我还把痛痛快快吃方便面列为上大学必须要做的事之一。大一开学没多久,我十几年的愿望终于达成:连续吃了半个多月的方便面!可是有一天,突然就厌倦了,看到方便面就觉得乏味,我眼巴巴等着食堂窗口开饭,特别期待打上这菜那菜的,好好吃一顿正经饭。

人生也是如此吧。我们偏爱够不到的东西,什么都在眼前、什么都管够的东西,反倒不会被留意太多。比如家人的宠爱、朋友的情谊、妈妈做的菜,或者故乡最常见的树和房子,在我们小时候都是天经地义般的存在,没什么值得劳心费神去忧伤的地方。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任性的挥霍,总觉得时间多得是,爸爸妈妈永远年轻,朋友们绝不分离。有时我们会嫌弃故乡太小,急着独立,要去外面闯荡江湖。而一旦我们能感知到这些东西不能陪伴我们一生,这个世界最难的不是离开而是归来,上帝的残忍便得以展露。我的故乡在华北平原,因为工作定居在江南。逢年过节,甚至圣诞这种洋节,我都要想法弄点饺子吃。味道肯定比不上家里的,但总归能让自己跟故乡产生一些联结。遇到爱吃饺子的南方人,会打心里觉得人家亲切。可当我诉说故乡的风物时,南方的朋友们也只笑不语。在他乡,故乡春天干燥的风、杨柳树上的毛毛虫、夏天大槐树下农村大娘们的牌局、秋天黄透的银杏和冬天院墙一角高高的煤堆更适合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时在想,假如以后我有了孩子,她心中的故乡从此就是水乡的模样了吧。这应该便是对我的故乡做的彻底告别了。

岛上来信》散发着南方独有的潮湿气息,有时像雾气蒸腾的湖,有时则洋溢着海的味道。胡子的故乡有乌云过境,有台风带来的丰沛雨水。有朋友平淡踏实的生活,有新一茬后生的烦恼和困惑。胡子克制地书写离别的不舍和重逢的喜悦。有人总说“生命是一场盛大的告别”,有时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有时又觉得太过消极。后来看到另一种说法才觉得释然: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万般不舍凭谁说?

万水千山,披星戴月。记得重逢多喜悦。”

《岛上来信》读后感(十四)

前几天好友说想在宁乡买房子,我说宁乡我知道啊!我买了本书,作者就是那里人。注册豆瓣后,很早就关注了胡子,大概是看他的相册或是文章,因为同有留守儿童的经历而关注,又或者因为他写的文字太柔软。很喜欢他流水账式的陈述,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不加评论安安静静的写。买胡子的书,是因为有段时间和妈妈关系实在有些差,看胡子和弟弟父亲的聊天,觉得应该买一本来好好看,他对父母似乎从没有埋怨,希望读完书后能和父母和解。

一,关于故乡。

胡子讲的故乡从时间上很近,读起来却更像在讲小时候,描述的像萧红写的故乡,色调却像《城南旧事》那样明朗。作为北方人,对胡子的语言并不习惯,但有些感觉像我婆婆她们的语法习惯,对我婆婆讲话也接受起来了。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地理位置的差别,对他的童年比较难有共鸣。也许是读了几本写童年的书,也许是嫁在原乡生活单调,今年的整个冬天,我总是会想起小时候,坝上的寒冬,天快黑时姥爷会在窗外挂上棉窗帘,姥姥在满是冰的井口把水桶抛下去再用绳子拉上来,我在炕上帮太姥姥穿针,姥姥每天打麻将,我坐在她身边慢慢就学会了,早起在被窝里闻着姥爷在炉子上炖的排骨香,姥姥蒸馒头时候给我们姐弟剪面鱼,姥爷去世很多年了,偶尔会梦到他,有两年没见姥姥了,忽然很想念。

二,关于父母。

关于父母的记忆总是零星的,学前和姥姥在一起,虽然小学时候在父母身边,可是他们总是不在家,自己做饭,自己睡觉,有些话有些事不能及时说给她们,慢慢的就不再表达自己了。从初中开始就上寄宿学校了,我对爱的需要从未得到过满足,然而我的妈妈在我结婚后却开始说想我,让我觉得很错愕。结婚后妈妈总是抱怨我嫁的远,说想念说,说如果躺在病床上想喝口水我都不在身边,我开始总是顶撞她,我告诉她,我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讨厌父母总是争吵和打架的生活,遇见一个不可能和我争吵打闹的人,并且出轨可能性几乎为零的人,我想和他在一起。可是尽管我结婚三年了,妈妈依然不依不饶,现在我在婚姻里累的焦头烂额,就越来越觉得愧疚,越来越觉得结婚是个错误。胡子也许因为是男孩子的原因,他的文字从未有过抱怨,而是说父母要赚钱供自己读书。我想像他那样,我想理解父母,原谅父母,亲近父母。

三,关于工作

毕业后,普通人家的孩子总会有特别困难挣扎的时期。看着他一路走来,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又读研,又在岛上工作,现在终于回国开始自己的事业,真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我工作的时候总是想要辞职,觉得客户太麻烦,上司太偏心,工资太低,然而想想任何工作都是艰难的,现在在家带娃,反而很想去工作呢,虽然累,但是至少有收入。现在看一些招聘条件买些书慢慢看,对陌生的工作领域总是有些发怵,但想想山总是要翻的,爬上去,翻过去,才能看见不一样的人生。勇往直前吧。

四,关于感情

胡子写,小蕾夹煎饼给张波时候,他感觉去再多的地方也不如有人和自己在一起。

我们恋爱时真是觉得幸福,然而有了孩子后,全职妈妈的劳累,两岁孩子的叛逆,巨大的经济压力,他父母的健康,我父母的感情都成了行刑的马匹,我感觉我快被撕裂了。很多时候我都是绝望悔恨交加。羡慕单身的人,反复回忆单身的时光,然而婚姻可以结束,孩子却不能退回。平安夜我自己去教堂祈祷,忽然感觉空落落的,想想自己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心里牵挂的无非就是孩子与爱人啊!他们在身边,自己才安心。想想自己没结婚的时候,也是在父母所在的城市啊,如果没有这些感情,大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会很空荡吧。豆瓣上有人说,人生的乐趣有很多,不要唯感情论。年轻的时候真的是这样,自己一个人游山玩水也好,归园田居也好,但年纪慢慢大了,会惦记着谁,会想和他们在一起。

胡子书里说有曾有喜欢的人但不在一起,现在胡子貌似有了好消息,真希望他能谈场恋爱啊!虽然大概我不比他大,但有了孩子的原因吧,对于这件事情,像个老阿姨一样催婚催恋爱呢。

最近班长说想办高考十周年聚会呢,我忽然想起了我十年前毕业后的那场初恋,那个痛哭流涕的悲惨结局,又想会不会在同学聚会上再遇见呢?这十年,渐渐地忘却一个人,从开始几年梦见的痛苦,到现在想起的平静,或许要感谢那些过往,让自己变得成熟。可是,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希望从没遇见过他,就一直傻傻的纯真下去也很好啊。

胡子的书不是名人大家的作品,但能勾起我很多感情的思绪。贴近生活的描写可以像贾平凹那样批评,可以像史铁生那样倾诉,也可以像胡子这样娓娓道来。读过书后,反而不太敢在胡子的广播下面留言了。真的是祝福胡子的生活和事业越来越好,感情美好,买房子不费力。如果有困难怎么办呢,反正他经历了那么多,总是能战胜困难的。加油啊大男孩!

《岛上来信》读后感(十五)

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胡子的,隐约记得那时候《岛上来信》刚刚出版。

胡子平常发的广播,长的短的都会看。那份文字里的细腻和真,还有温暖,都让我觉得惊喜。他写某个人或者某件事都很真实,好像就在我们身边。继而会觉得胡子这个人很美好,热爱生活,而在他身边的人也会很美好。

也许是“无论好的坏的,最后都有办法变成好的。”

《岛上来信》这本书早想着要买来看的,仍拖了很久,终于在今年的国庆假期看完。

我喜欢这本书的简单、平凡、普通,也喜欢它的细腻、温暖、真诚。我头一次觉得自己距离作者很近,书看到最后一页是意犹未尽的。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这么多年想得起的是大山、庄稼地、稻田,还有我的猫。很多事情没有去细细回味过,但是不曾忘记,那是一段值得珍藏的有趣回忆。胡子讲他的故乡,讲他小时候,我们很像,或者说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就是这样的。上学翻座小山,中午饭是早上带在书包里的,中午在学校的厨房热一热,或者带馒头,还有妈妈做的花卷,那时候我的包子大半在路上喂了拦路的大狗。庄稼种植收获季节,塑料棚下的秧苗,嫩绿地柔软成一片,然后去田里插秧,虽然总会弄得满身是泥。掰玉米,割小麦,收水稻,打菜籽......很多事情,小时候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从不觉得自己那时候很辛苦。长大后到城里读书,上学的路是大马路,水泥地。不像以前的大山,路是人踩出来的,两旁植物春天疯狂地生长,路上有野花,放学后我们会去摘野草莓。以前我觉得城里的小孩真好,干干净净地。慢慢长大后直到现在,我才觉得小时候在山里的记忆是自己最纯真、简单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日子,甚至觉得是幸运的。所谓的旁人看来的苦似乎是不存在的了。

胡子讲李水南离家那一段,很有共鸣。我高中第一次离家去外地读书,妈妈送到学校,铺好床,一起吃饭,然后看着妈妈坐公交离开。瞬时觉得这个世界只有我自己了,后面要做什么都是自己。军训期间一收到妈妈的短信都会在被窝里哭泣。后来妈妈不再送我到学校,只送到火车站,看我过安检,上楼。再后来只送到镇上的汽车站,汽车要走的时候她只是远远地看着,只有爸跑来,在车窗外说着一堆嘱咐的话,还要硬塞一瓶饮料或者小零食。车子开出车站,还能远远看见他向我招手。然后呢,车子开出不过百米远,眼泪就哗哗地流,总是这样那样地舍不得。

现在离家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坐在车上看山、水、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小镇忽地向后一一闪去,还是无限眷念着。只是长大后知道离去无可避免,所以在家的日子便格外珍惜。

胡子讲海边,水产方面,以及国外的一些事情,我都觉得很有趣。因为我没见过海,我们也不怎么吃海鲜一类的食物,那仿佛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很多细致的描写丝毫没有觉得厌烦或者乏味,总觉得看不过瘾。平凡的、朴实的、简单的事情让人能轻易回想起身边的人,或者曾经遇见的某个人。胡子的文字总是很美好的,在他的文字里总能看到这个人好的一面,这件事情好的一面。然后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也是这样,往往也有打动人的一点。

最让我想法有所改变的是胡子常常做饭这件事,邀请朋友来吃饭或者带做好的食物给友人。以前我不能理解家中来客人父母为什么要去买好菜招待,不明白已经很累的他们为什么会到厨房忙着,尽管有些菜做起来复杂麻烦,但他们也会去做,甚至记得某个人的偏好,米饭喜吃软一点还是硬一点,这样的小事。

“为关心的人做事,有种心甘情愿地快乐呀”

现在似乎是理解了不少,能亲手为朋友,喜欢的人,重要的人做饭,其实是一件很美好和开心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有心意的事情。而对方也能感到你的这份心意。我是一个厨艺很一般的人,在家中做饭常会被弟弟嘲笑,虽然他也会吃完,大多数都说是为了生存。我也一度认为自己是个很差劲的人,在厨艺方面没什么天赋,所以这个借口的存在更加深了我的懒惰。认为以后家里来客人了千万不要做饭,去外面请一顿或者打包回来,又简单又省事。每次在家里这样说到父母会觉得我很不懂事,而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事。我向他们一一说道,做一顿饭,要去买菜,回来清洗准备、然后是做饭,接着吃饭,完了还要洗碗,而这么多步骤只为了中间的一步,吃,这不是很麻烦吗?但现在想来,这件事也许是麻烦的,但是正因为它的“麻烦”才更能体现自己的心意啊。

常会在电视剧里有这样的场景,妈妈辛苦地在厨房煲了很久的汤,炒好菜,端到桌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得很开心,而这个时候总有镜头是妈妈脸上幸福的笑容。我没有这么深的体验,只是在家中花点心思做几个菜,家人吃完了,我心里就会很满足。只是下次又会懒了。对待朋友我更是怕得要命,吃饭这种事我会早早想带他出去吃什么,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买菜做饭,现在想来自己真得太不真诚。高考完闺蜜来家中做菜,我心里还觉得麻烦,现在想来对方真心对待我的,反而自己狭窄了。 所以,自己要加油啊,做自己喜欢的菜,也做重要的人喜欢的菜,那么我想,生活的幸福感定会多一点。

胡子也在书中讲到自己找工作的经历,今年我也面临着这件事情,“可年轻时总以为自己很特别,要撞得鼻青脸肿,才愿意承认,自己只是茫茫人海里最不起眼的一个。”这句话说到心里去了,我当真这样认为过,认为会有人发现自己的一份特别,继而会有很好的机会。但是今年忙来忙去地找工作,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很多东西上不了台面,也不会得到认同,不过是平凡的人罢了。而以前自己很讨厌的一些事物在找工作过过程中才发现它们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这样的话看似说给后辈听,其实他们是没有办法切身体会的,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认同明白这一点。

最后呢

我们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甚至做着平凡的事情。但还守着简单,真诚,和最初的心意,对待家人,朋友,恋人,甚至是陌生的人。仍对未来充满着内心的丝丝期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越来越多的肯定,我是属于不自信的那类人啦。

所以未来还得多多加油。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