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操作的民主》这篇文章探讨了如何让民主制度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作者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更是一种社会文化。通过提高公民参与度、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和合作,可以实现民主制度的可操作性,让民主更加深入人心、更具活力和实效性。
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一
寇先生有些广告话就不跟着吹了。但是罗伯特是个好同志,商务也早出过议事规则的译本。这东西能在国内加以实践是好事。
关键有些西方价值观的东西,中国人不一定能接受。再加上国内民众,甚至是知识分子的个人意识不强,推广有难度,能成价值会很大。
1/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二
余英时同志的书才下架没多久,这本书会不会也下架呢?好奇。
°*\:.☆\( ̄▽ ̄)/$\:*.°
ヾ (o ° ω ° O ) ノ゙
o(*≧▽≦)ツ
°*\:.☆\( ̄▽ ̄)/$\:*.°
ヾ (o ° ω ° O ) ノ゙
o(*≧▽≦)ツ
2/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三
记述了作者等人在南塘推广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过程,对有相似需求的人具参考意义。对普通读者来说,最有用的部分便是附录的「南塘议事规则十五条」及「袁天鹏议事规则精华版」。
彼时,社会公共空间尚未遭受如今日般挤压,这些仁人志士尚能愚公移山,今日思之,实为珍贵;而此时,一些人身陷囹圄,一些人被迫沉默,一些人踽踽独行…不知南塘怎样了?
3/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四
说到民主教育,总是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联系在一起。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原则就是民主。但是,如何操作一次具体的民主过程,我们的教育中并没有提及。
这本书经我的印象是,原来可以把民主的抽象概念落在具体的规则上。用美国人的规则来限定民主向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发展:各种意见、观点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我也注意到,民主概念的普适前提是:所有人都是自私的。
这本书可以说一个民主的启蒙性读物。从文字上来说,写的一般。但所承载的内容是应该仔细思考与实践的。
4/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五
书还没读完,但挺喜欢的,喜欢到想推荐给朋友。但对朋友有什么实际帮助,这些规则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没想出来。记得书上提过,袁天鹏想到了几个环境:NGO、股东大会、农村合作社,还有哪?学生会?
。。。。。。
然而毕竟是本好书,路漫漫,始于脚下吧,还是要推荐给朋友的。
之前有个书评说得好,这是叫民主的那个东西,终于接上了地气。
另外表达一个不同的观点,很多人说这书是教怎么开会的。其实不是,教的是怎么议事。咱身边的很多会,不是在议事,别妄想套进去。
作者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份天真,是值得珍贵的那种。
5/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六
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流水账叙事,不痛不痒的评论,最后组织者每个人都有收获,南塘人民如何了?
这次下乡活动,意义在于让组织者试验罗伯特议事规则能不能下乡,如何与村民沟通,至于村民能取得什么进步,居然不是重点描述对象,这些组织者未免过于关注自我了。
可操作的民主,的确,民主过程被操作了,规则符合西方正义,这就是正确的了?究竟南塘用了多久才民主的? 杨威利为什么输给莱因哈特?
决定公平的是实力,不是人头,不提供民主的土壤,只扔出去规则,还是希望用农民起义的方式获得正义公平的规则? 这个规则不是争取来的,是上级领导施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选太子跟会不会哭没关系
6/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七
读完整本书更像是看了一部纪录片,整本书围绕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为主线,前两章分别简单的介绍了两位主人公,也为后面规则下乡埋下了很多性格上和生活习惯上的伏笔,后面几章讲述了罗伯特议事规则在南塘县民间组织进行推广的全过程,乡土乡民乡情,能让人感觉出很真实,也能看出西方规则进入东方会遇到的一系列阻碍,不单是议事规则,这么久的传统让我们养成的思维方式是和西方人有差异的,我们并不总能表达,也并不是总愿意表达内心最真实的认同和反对,这是议事规则推广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和西方文明碰撞时所暴露出来的地方,忘了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一个讲座说:中国人讲话讲的是最合时宜的话,而不是自己内心最想说的话,当时不以为意,看到本书中议事规则在推广的过程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突然不自觉的想到这句话,不过是好还是坏我就没办法作出评价了。
其实读完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别人的书单有的时候连参考的必要都没有。
7/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八
读完整本书更像是看了一部纪录片,整本书围绕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为主线,前两章分别简单的介绍了两位主人公,也为后面规则下乡埋下了很多性格上和生活习惯上的伏笔,后面几章讲述了罗伯特议事规则在南塘县民间组织进行推广的全过程,乡土乡民乡情,能让人感觉出很真实,也能看出西方规则进入东方会遇到的一系列阻碍,不单是议事规则,这么久的传统让我们养成的思维方式是和西方人有差异的,我们并不总能表达,也并不是总愿意表达内心最真实的认同和反对,这是议事规则推广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和西方文明碰撞时所暴露出来的地方,忘了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一个讲座说:中国人讲话讲的是最合时宜的话,而不是自己内心最想说的话,当时不以为意,看到本书中议事规则在推广的过程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突然不自觉的想到这句话,不过是好还是坏我就没办法作出评价了。
其实读完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别人的书单有的时候连参考的必要都没有。
8/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属于圈内人看的很嗨,圈外人看的不明白的书。最近和朋友聊南周的事情,友人一脸震惊的说原来还有人这么有勇气去追求这么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柴米油盐皆政治。我们的权利就是要自己去争取的。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我周遭的人,都让我觉得要改变现状很难。南塘村有本地和外力的推动,乡亲们尚且对这些个理念花费了大力气去理解。我还很想知道后续的故事:萝卜规则生根了没有?村里人用起来有什么困难和心得?
读这本书,还是有很多的收获的。例如民主是争取自己的权利,但在面临冲突的利益需求的时候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协。关于争取自己的权利这一层很多人都能明白(虽然未必能做到),但是关于制度化的协商和妥协就未必人人能懂。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人都能从集体决策中获得一个自我权益和其他人权益的平衡点,这样能更好建立决策的群众基础。我希望能够有这么一种文化在中国生根,呼唤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制度。而不是总是等级式、运动式的治理模式。
9/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十
读《可操作的民主》是因为此类的书我大都还是感兴趣的。跟大部分男生一样有关政治类的书都有些偏爱。无论是刘瑜还是龙应台都深得我心。
这本书与前面两位作者的作品相比有许多的不同,本书主要是介绍作者在推行罗伯特议事规则在中国农村实践应用的一些经历,一些体会。
在看这本书之前并不了解关于西方议会开会所用到的一些细则,甚至从没有关注过这一方面,也并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开会的准则可以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云标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其实在我们这么一个大国中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做决定。现在把罗伯特议事规则引入到中国,带进中国农村的目地就是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做出有益于大家的决定。
10/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带给自己非常大的震撼:
第一,自己知道了《罗伯特议事规则》这本好书;
第二,自己对于“罗伯特议事规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尤其一些概念得到了颠覆。譬如,“罗伯特议事规则”中提到的,“赞成票多于反对票,动议通过,平局等于动议没有通过”,它没有使用我们中国人惯于使用的“少数服从多数”,而且还指出了平局时应该如何处理,更加务实;另外,它还有一个原则是“不允许质疑动机”,原因是:一是动机很难判断;二是,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无可厚非,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三是,可以避免人身攻击。实际上,“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种“逐利与制衡的结合”。
第三,书中所述的事情就发生在距离自己老家不远的地方。自己真的想不到,就在自己老家不远的地方的,居然有一群人在做这么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看到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为自己的想法去努力,去实践的,这是最让自己感动和受到鼓舞的。寇姐,天鹏,云标,高天,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南塘村的村名,他们认真、务实、想尽一切办法,将事情做好,这在“物欲横流”的中国来看,真的是非常难能可贵啊!
能够读到如此好的一本书,真的是自己幸运!
11/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本书,三点印象深刻:
规则本身
从孙中山开始,就在呼吁民主和科学,民主天天都在喊,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真要说清楚民主是什么,我现在看完了书也不能很自信的给其下一个定义仅仅有点意会而已。在认识都这么模糊的情况下,实践就更加遥远了。读这本书算是普及了一些常识,最起码了解了议事规则产生的背景、其本身以及他的应用推广状态。甚至想着说不定自己也可以尝试尝试,不仅仅是开会,这其实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
个人态度
一点做人做事的态度。面对问题,袁天鹏能够充分的表达个人诉求,但同时又做好妥协的准备,寻求折中的方案。我们面对太强大的外部力量,习惯放弃诉求的权力,认为表达也是白费力气,在方案出来之后消极对待以示反抗。“弃权不一定是不负责任,但内心是反对的却说弃权就是不负责任。”这个不负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
培训本身
以我对农村的了解,我真的很难相信天鹏和云标这帮人可以把罗伯特议事规则这种洋玩意在文化水平低的农村实践成功,可是读完书我又不得不承认。对于本书最令我惊奇的不是罗伯特议事规则,而是他们实践的方法。云标对农村的了解功不可没,他们尽可能的采用村民熟悉、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告诉村民什么是议事规则,同时又不仅仅是告诉他们是什么,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这是什么。他们做的非常的成功!
12/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十三
1、最小最具体的,比如说和人argue的时候,参考议事规则重要几条,对事不对人,不提陈芝麻烂谷子,不搞人身攻击等等,也许能减少一些家庭矛盾呢。
2、搞培训、搞教育的,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自己多年学习来才达到这种程度,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就使别人也达到这种程度。所以,能教会多少就教会多少,不要贪多。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因为也有过类似经历,深有同感。其实,这种思维方式也应该用到自身的学习、工作上。就像胡适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一定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比如说,不要买了一堆书,每本都翻一遍,然后又全忘完。反复读几本经典的,会受益匪浅。贪多不学精这也是几年来我的英语学习始终提高有限的一个重要原因。
3、动议一定要明确。同样,给自己做计划,也要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资源行动结果。脱离了这些具体可操作的要素,计划就仅仅是一个想法,目标不明确也就无法落实,无法落实就长期拖延,长期拖延就会越来越怯场、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4、妥协、附议、创新。摆脱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思维方式,撮合各方、调和各方,促进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要给人说话的机会,要接受和自己意见不同的表决结果。这种思路完全应该推广应用到所有人际关系处理中。在我看来高情商的人都应该是这样的。
5、复盘、录像、总结的重要性。今晚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很可能不会完整地再读第二遍。读书不可能有什么复盘录像,但是可以有笔记可以有总结。为了避免过一阵子这本书的痕迹从我脑中消失的情况出现,我特地写了这个评论,及时保存一下我的感受。就是这样。
13/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十四
读完这本书已经想去四月有余了吧,匆匆过目,却实在不能忘怀,于是就想写点什么,尽管杂乱而无章法。“民主”这个话题实在是再难以把握不过了,无论从定义还是运用,是从历史还是现实。但就是这两个字的魅力,却足以使天地倒转,世界颠覆。《可操作的民主》其实是一篇纪实文学的东西,只不过它是一篇内容大于故事的文字。文章中开始想表达的思想似乎是:民主其实是一种技巧,一种手段。但结果又不可避免地引入到更深层次的民主思想中去。
这种民主在中国最基层的试验我并不看好,当然这是现在的结论,开始的时候还是满怀期待的。一种规则如何被现实所需要以及如何传承延续至关重要,其中关键是人们如何能够理解掩藏在外表之下更深层次的民主精神,罗伯特议事规则并没有显示其点石成金的神奇魔力,最终被接受的还是四不像的东西。南橘北枳不可避免。但我依然钦敬这样的试验,并希望自己也能够更多地投身到这样的事业中去。
之所以看到这本书难以抑制激动之情的原因在于,看到了规则改变思想的可能,而且这种规则和思想正是我们一直急切所需要的。就好像我们一直知道我们缺少某种东西,但直到我们见到它的一瞬间才明白我们缺少的是什么一样,这本书恰巧给了我这样的感觉。这样的直觉让我相信,我确实找到了一个顺手的工具,虽然不可避免的也要去改造,但我一直相信适度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效率。
进行完自己的试验后待续。。。。。
14/15页可操作的民主读后感篇十五
因为对罗伯特议事规则好奇,打开了这本书。感受到一帮热血青年在为自己梦想和坚持在社会中实践,并带领着一帮人接受这个一个新的事务。虽然我也不再热血,只有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但也被书中的快乐和兴奋而感到触动。假如怎么怎么样,这样的想法不时出现,内心还有一丝丝波动。但罗伯特仪式规则的确是规范、有序的解决和促进我们生活的举措。社会工作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应该引导居民学习并执行。
我们现在该如何开会。主持人的角色是什么?现实往往是领导者领着一群人研究一二三。而对于基层治理来说,居民需要什么,如何实现满足居民的需求,恰恰需要这种自下而上的收集需求,再进行实践。这对于治理的效果和稳定性都具有长期积极的意义。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我们不能有功利性心态,不能只图短时间见成效;更不能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而改造某个点位,让居民成为参与的演员。其次是要敢于放权于民。让居民真正商议起来,好的动议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自己的事自己才关心嘛。
在实践中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无人管理的三无小区,因为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后来因为盗窃、环境卫生等问题,能搬走的都搬走了;搬不走的实在忍受不了。要么因为人生安全、要么因为下水道堵塞,实在不能住了,想找社区解决。社区又能怎样,自己的小区,大家都不主动解决,谁能帮你。就这样的动员下,小区居民原因改变的,逐步带动全体居民交物业费,请门卫,疏通下水管道。罗伯特议事规则也是这样,就是让你认识到你的权利是啥,要为自己的权益而诉说。即使微不足道,也要相信自己的言论也许改变局面。
所谓规则,就是对权利的保障和权力的限制。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改变,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