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北齐书》,我深深感受到北齐时期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革。书中详细记载了北齐皇帝的事迹和治国理念,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风貌。通过阅读这部史书,我对北齐时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北齐书读后感(一)
五十卷。所记历史自北魏分裂为东西魏(534年),高欢操纵北魏政权开始,直到高氏政权被北周所灭(577年)结束,共计44年。该书大多残缺,后人补缀各卷参用《高氏小史》。编写体例大致模仿《后汉书》,卷末各加论赞。体例上没有创新,列传名目全同前史,无表、志。记事上比较尊重史实,书中记载了大量反映北齐政权黑暗统治的史实。另外,书中还对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多的记载。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北齐书》与当时修撰的其他各史书基本一样,为统治者隐讳文饰,其中掩盖鲜卑旧俗一点,就是显著一例。
1/3页北齐书读后感(二)
点校本为几种版本互校、择善而从,新修本则以商务印书馆百衲影印本作底本,重校。兹以对读,重审二者异同,鄙愚陋无知,妄揣一些极细微无关紧要之问题,随读随问,以求诸各方家捶打,如下:
1、新修本第6页4排,“若英雄屈起”,点校老版依旧各家本作“崛起”,唯百衲本确作“屈起”。按,古例有“屈”假借“崛”,但似极少,三朝、南监、殿本等皆用“崛”,似比百衲本妥一些?。(吾音韵学基础薄弱,此或是鸡蛋里挑骨头——无事找事以提,不知妥否,瑟瑟发抖中~)
2、新修本15页6排,“魏帝檛舍人”,点校本为“撾”。若论二字之源,二者不同也,后古人常混用之……
3、随读ing~
2/3页北齐书读后感(三)
《北齊書》卷二十《宋顯傳附其從祖弟繪傳》載:“顯從祖弟繪,少勤學,多所博覽,好撰述。魏時,張緬晉書未入國,繪依准裴松之注國志體,注王隱及中興書。又撰中朝多士傳十卷,姓系譜錄五十篇。以諸家年歷不同,多有紕繆,乃刊正異同,撰年譜錄,未成。河淸五年並遭水漂失。”此段文本有兩個問題,關於“注王隱及中興書”一句,校勘記疑其有脫文,即原文當云“注王隱晉書及何法盛晉中興書”,這一觀點當無問題。關於“河清五年並遭水漂失”一句,原校勘記引張森楷云:“河淸四年四月卽改天統,無五年,此‘五’字誤。”修訂本亦從之。按《冊府元龜》引此也作“五年”,可見這一錯誤早已發生。 據《北齊書·武成帝紀》及《後主紀》,河清四年四月丙子,後主高緯已受武成之禪位並改元天統,的確不存在“河清五年”這一時間點,張森楷的判斷是正確的,《北齊書》校勘記沿用其說並無問題,但若“五”字為誤,何者為正確呢? 從文本流傳角度來看,數字上發生訛誤的可能性要遠大於年號本身,應當可以確認“河清”間是宋繪著作漂失的期限,且此次水患當波及甚廣,幾乎覆蓋北齊全境,破壞力甚強,乃至著作為水席卷而去,因而傳中不需提及是具體發生於何處的大水。按《北齊書·武成帝紀》河清三年“六月庚子,大雨晝夜不息,至甲辰乃止。”不言具體地域,可見其覆蓋範圍不小。四個月後“閏月乙未,詔遣十二使巡行水潦州,免其租調。”同時在本年之總結中提到“山東大水,饑死者不可勝計,詔發賑給,事竟不行。”河清四年“三月戊子,詔給西兗、梁、滄、趙州,司州之東郡、陽平、淸河、武都,冀州之長樂、渤海遭水潦之處貧下戶粟,各有差。”《赫連子悅傳》也說“于時新經河淸大水,民多逃散,子悅親加恤隱,戶口益增,治爲天下之最。”可見河清三年的這次水災波及甚廣,給北齊全境皆帶來巨大影響,數月都難以完成賑濟工作,這也是河清年間發生的唯一一次見載於史冊的大水,《隋書·五行志》也提及“後齊河淸三年六月庚子,大雨,晝夜不息,至甲辰。山東大水,人多餓死。是歲,突厥寇幷州,陰戎作梗,此其應也。”可見此次大水為當時眾人所熟知,影響頗廣。我們應當可以確定宋繪之著作當是毀於其中,且“三”字刊刻抄寫中頗易誤為“五”,或許“河清五年”本為“河清三年”,如此則此句可得圓融之解。 綜上,校勘記可引關於河清三年大水之諸多記載,結合“三”“五”容易發生互訛的情況,為此“河清五年”或為“河清三年”之說填一例證。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