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南国多秀士》读后感100字

《南国多秀士》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05:55:08
《南国多秀士》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17 05:55:08   小编:

《南国多秀士》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文中描述了南国的多才多艺的人们。他们以自然为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歌曲,展现出了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作者通过赞美南国多秀士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钦佩之情。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南国人民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和创造力的思考。

南国多秀士读后感(一)

南国多秀士:探析江南地区盛产文曲星的深层原因 “南国多秀士”,这一赞誉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被用来形容江南地区人才辈出的盛况,尤其是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江南地区出状元的比例超过40%,南宋时期进士总数中江南士子占比甚至接近七成。 如此高的文曲星产出率,不禁令人深思: 为何江南地区能成为孕育杰出人才的沃土? 我们可以发现,南国多秀士这种现象,从唐宋之后格外明显 这种现象我们从《南国多秀士》的书中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唐宋之际堪称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尤其在文化领域,呈现出显著的重心转移趋势——由传统的北方转向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东南士人群体的崛起息息相关,他们凭借自身卓越的才智、深厚的学术积淀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把握,不仅在当时的政 治、文化舞台上崭露头角,更对整个中国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之后,东南人士崛起的原因有多种: 1. 唐中期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空前发展。 2. 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纷扰,导致北方社会秩序严重动荡,大量北方士人南迁避乱,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技术,与本地士人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东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 科举制度在唐宋之际日益完善,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东南地区得益于经济繁荣与教育发达,士人普遍受到良好教育,科举应试能力较强,进士及第人数显著增加。 东南士人群体的崛起及其对文化的贡献,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地理分布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文化多元性的发展,促进了南北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孕育了新的文化形态与思想潮流。

南国多秀士读后感(二)

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的崛起,乃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现象。但这并不是个孤立或突发的现象,它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亦即:唐宋之际经济、文化重心之南移。它一方面标志着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另一方面则确立了东南地带在近世中国的主导地位。

伴随着南方经济、文化水平在唐代后期的迅速提升,南方士人也渐趋活跃。唐代后期出身南方的宰相、儒生、文士、艺术家、进士,在数量与比例上较之前期的提升,可说就是这项变化的具体呈现,也无疑反映了南方文化实力的积聚。

这本《南国多秀士》从“外缘政治影响”与“内在文化趋力”两条途径切入,对唐宋之际东南士人的发展情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索。试图追索“东南士人”于唐宋之际的发展,以求能带入一种发生学的视角,为他们之所以能在宋初发挥如斯重大的文化影响,找出历史的根源,乃至解答。而且还采取后设视角,以南唐为基点,向唐末回溯,并以其故地作为范限,考察唐宋之际于此间活动的士人群体发展。

这本书分为六部分:

绪论:宋初文物江南来:唐宋之际东南士人的文化遗产

❶唐末东南士人的举业与仕宦

❷唐末江淮独立潮与东南士人新处境

❸吴唐之际的文治转向与士人

❹南唐二主时期的“文官政治”与士人发展

结语:从沉抑到奋起——唐宋之际东南士人的发展与意义

这本书力图填补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崛起的历史背景上的研究空白。重返大厦将倾的唐末,看东南士人如何在举场崛起采用近于“群体传记学”样貌的研究,构造东南士人的群像图,由唐末循序而下,探寻东南士人在唐末、杨吴与南唐这100年间的处境与发展。

了解传统中国在政治和文化格局上的重大变迁东南士人在北宋政坛的崛起,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特殊的意涵。此项转变意味着:传统中国总算挥别历时数百年的政治阶层化与贵族化时代,转向一个流动性较高的社会。

南国多秀士读后感(三)

在野学校之提倡、在朝风节之振励、文章之盛、朋党之起,皆由南士。

在历史的洪流中,唐宋之际的江淮地区,仿佛一片宁静的港湾,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明珠。那时,东南士人依托着这片丰饶的土地,稳扎稳打,默默积累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国多秀士》一书,便为我们徐徐展开了这段历史画卷,让我们一同领略东南士子的风采与智慧。

重返大厦将倾的唐末,看东南士人如何在举场崛起

东南士人在唐宋之际的安稳环境中,得以潜心治学,不断积累文化成果。他们如同春天的细雨,润物无声,却足以滋养万物。正是这股深厚的文化基底,使得东南士子在宋初能够大放异彩,突破重重困境,通过科举入仕,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统治者曾一度秉持“重北轻南”的用人方针,然而,东南士子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努力,成功扭转了这一局面。他们如同砥柱中流,屹立不倒,为宋代统治集团的构成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字优美,叙述流畅,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气息的时代。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听着潺潺流水,品味着东南士子的文人风骨。更清晰有力的分析阐述了“外缘政治影响”与“内在文化趋力”并行的历史作用。

且一睹这东南士子文化崛起与北宋政坛风云变幻的史诗。看这朋党之起的澎湃轩昂,也感受从沉抑到奋起和东南文化与经济的大迁徙下的历史凯歌与洪流。

南国多秀士读后感(四)

我一开始很怕读历史书,因为很多都感觉晦涩难懂、读不下去。后来读得多了,发现遇到好的历史书籍,真的能把自己代入进一个个的历史人物,丰富我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与感受,不再是单面一维的历史人物,而是对面的复杂的活生生的人。

在很多人看来,历史不过就是讲故事,述奇揭秘。但其实它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上的文字,更应该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思想。

《南国多秀士》或许是我3月读到,蕞好看的一本历史书。

他们怀揣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却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求存。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叙述,更是对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鲜活地跃然纸上,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与挫败,让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世界,感受着他们的悲欢离合。

书中的内容不仅能够填补历史研究上的空白,尤其是对于唐末、杨吴、南唐政.权与东南士人的关系,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仅写道那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更强调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从古代的文人墨客到近现代的政.治家,他们的故事同样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历史的深.度。

如果说历史是文学的土壤,那么文学则是历史的翅膀。通过文学的笔触,我们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历史,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人们。

作为一部深入探讨唐宋之际东南士人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历史学术作品,对于喜欢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南国多秀士读后感(五)

“南方有佳人”“红豆生南国”,这个南国是南方的意思,统一与分裂得时代背景下,南方士人在地域的崛起,以及伴随着政治结构重心南移。自唐科举兴办以来,士族的兴起也衍生出许多新的风气,党朋之起、文章新盛,思想独特新颖的南方士族群体与稳健的北方士大夫产生抵触与党争,新兴的南方群体逐渐形成“南北共治”的局面。

唐末时士族比例远超寒素人士,也就是说,即便是科举相对的公平的机制下,寒素人士逆天改命突破阶层的人数仍然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不能说他没有,这时的寒素人士主体任然是东南士人,他们并没有将文化资本转化为政治实力,地域出身普通一块无形的玻璃板形成了看不见的屏障。毕竟官吏这个词是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最终归宿,科举是否公道公平意味着是否能够成为理想的选才制度。

吴杨政权的自立浪潮,对士人的去留有了重要的突破口,武力建立政权后,继续文治稳定政权,大量南方士人涌入这个南方组织,南方士族也算突破了宋初“重北轻南”的取士政策,以至到北宋末,南方士人无论在科举还是政治集团上都稳压北方士人。这种转变,在历史上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标志着政治阶层化和贵族化的时代已经成为过眼云烟。

这是时刻人文书系的一本新书,主要探索唐宋之际文化中心南移的过程,正好搭配“科举”的书一起看,非常严谨,观点明确,也非常好读,这是这个书系读的第二本书,期待后续新作。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