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和文学》是一篇介绍食物和文学关系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将食物与文学联系了起来。他认为,食物与文学一样,都能够带给人们愉悦和满足感。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文学作品中关于食物的描写,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这篇文章让人们对食物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篇一)
汪曾祺是享誉的海内外的知名作家,他是沈从文的学生,从西南联大到现代,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经历丰富而多彩,尽管经历了磨难与起伏,可是文学始终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汪曾祺一生只创作短篇小说,而没有长篇小说,对此汪曾祺的解释是他只会写短篇小说,而且也没将短篇添油加醋弄成长篇的意愿。
不过在阅读了汪曾祺的散文之后,倒是觉得对于汪曾祺来说,生活本身就应该是一部长篇,他在其中作为主人公而存在的,与人、与他人在关系上要做到舒达,有人称赞汪曾祺为“最后的士大夫”,在我看来,在将生活实践艺术化这条标准上,汪曾祺也堪为士大夫水准了。在阅读汪曾祺典藏文集,《吃食和文学》时,觉得汪曾祺有点像清代文学家和美食家袁枚,汪曾祺更胜于袁枚的是他自己擅长烹饪,在家中时常招待朋友,其特色菜肴也备受好评。
各地风物与美食相关,汪曾祺有人记录了不少地方美食。在《唐巴拉牧场》一文中,他向我们讲述了唐巴拉牧场上马奶酒和手把羊肉特有的风味,与蒙古吃法不同的是,唐巴拉牧场上的哈萨克牧民会在羊肉下面衬上面条,将羊肉切碎,客人们一起捞肉吃面条,一种豪爽的吃法令人神往。在《昆明的果品》中,他讲述了当地特有的宝珠梨,还有一种梨叫做火把梨,因为皮色黄里带红,有的竟然是通红的,因此只要太阳一照,就像一个个的小火把了。
汪曾祺对饮食文化有着挖掘和理解,可谓是不遗余力,他从《东京梦华录》中解读宋代的美食文化,认为宋代的饮食并不奢华,简单而清淡才是其根本。宋朝人喜欢吃面食,我们现在叫做主食,他们叫做丛食。汪曾祺翻阅了诸多宋代美食书籍,发现宋代并不食用海参、鲍鱼等海产品,在明代才开始广泛食用。
在《菌小谱》中汪曾祺写下了关于食用菌的美食记录,冬菇要用凉水发,才能有特殊的香气,鸡枞是一种名贵的菌类品种,样子最好看的要数鸡油菌,个大正圆,可是据说中看不中吃,味道确实不好。口蘑,黑蘑,汪曾祺对自己吃过的食用菌都做好描述。
汪曾祺不同于一般美食家的地方,就是他能自己做饭,精通饮食之道,所以读他的文章亲切而有趣味是必然的。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篇二)
说到吃,就想起蔡澜曾说,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可不是么,人生,如果没有有所喜爱与享受,那还活个什么劲儿呀。但人生,若只知吃喝,那又该是多么无趣呢。
我一直挺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作品的,究其原因,也许是那些文字真的很接地气吧。汪先生的文字平实质朴,自然不繁杂,没有刻意,也不追求词藻华丽,他的每一句话就像是某个熟悉的长辈在跟你话家常一样,那样漫不经心,随心所欲,却又字字珠玑,手到擒来。
从某些方面来讲,他的作品语言里是充满了古拙典雅的气息的,行文简洁不刻意修饰,这种朴素平实,也许正是体现了那个年代的人所特有的淳朴和善、自然不造作的民风气质。
《吃食和文学》这本散文集主要讲的自然是关于吃的东西了,但又不仅仅只是食物,作为一个爱吃也爱做的人来说,怎么可以错过这么一本好书呢。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
汪先生的一生经历过不少运动,也遭受过不少生活的揉搓,对于任何事情自然也都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感受与见解,对于食物自然也是这样。他所到一个地方,所吃到的每一种食物,他都有着很不一样的、深刻的感受,时隔几十年,想来依然如昨日般记忆犹新。
这里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里,他看似在简洁平淡地给读者分享自己所认知到的每一种食物,实际上他又在借食物之力向读者传递如何去创作文学作品,更是毫无遮掩地表露了当时自己的处境与际遇。从这些关于饮食生活的点点滴滴上看,汪先生是一个非常坦诚感性的人,他不扬长也不避短,说起自己被捉弄,言语里依然是饱含着怀念的感情。
汪先生足迹遍布东南西北,书中提到的某种食物很有可能就是你家乡的味道,基于这一点,就让人感觉很亲切。所以,在《吃食和文学》里,有某些食物是能勾起我们对于童年的回忆的,比如炒米,现在几乎都不会有了。但我记得在我童年时,每每家里来客人,总要泡一碗甜甜的炒米茶,妈妈还会在里面放进三四粒蜜枣。另外,大年初一,那时候汤圆很少做,就用甜甜的炒米茶代替,寓意新年伊始,甜甜蜜蜜。
再比如霉苋菜杆,这跟臭豆腐相似,既臭又香,小时候没有很多菜吃,这个菜是夏季佐粥的良配妙品。记得腌制这个菜我爷爷是很在行的,别人腌制到可以吃时,会有硬芯,不会霉软,口感就会差很多,但我爷爷做的,就是“外酥里嫩”,臭香可口。制法还是有讲究的,我依稀记得,里面得加白矾。现在虽然街上偶有,但也不多见了,而且一盒一盒买的也远没有自己家里腌制的香味了,总之口味是不地道了。
《吃食和文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东西,也是汪先生对吃食的喜爱和讲究的态度,也是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理念与修养的体现,更是他对自己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一切的一种回顾与怀念。
一本关于吃的书,里面却有叙述,有传递,有思考,有遗憾,有怀念,真真是一顿思想和感情丰富的营养大餐。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篇三)
印象里,汪曾祺先生一直很擅长写美食。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是《端午的鸭蛋》,“曾将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汪曾祺先生的描写让我多年来一直心心念念,高邮的咸鸭蛋究竟多好吃?
文学和美食都是美好的事,只讲美食,很容易变成菜谱;而只谈文学,那天下文人数不胜数。能把美食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的, 说起这方面的大师,非汪曾祺先生莫属。“汪曾祺的作品,有着各种味道,酸甜苦辣都沾点边儿。”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更像是在分享美味的同时,分享人生。“他写的吃喝,只可咂摸其中的文学意味,依样画葫芦准得砸锅。”《吃食和文学》这本书,精选了汪曾祺先生不同创作风格的文章,有甜味,有辛辣,读这本书,有助于了解汪曾祺先生的全面的创作风格,可读性极强。尽管他将自己创作的主旨概括为“人间送小温”,有意识地向读者呈现世间的美好事物,描述生活中好玩儿的一面,但是汪曾祺毕竟生活在当下,经历过不少运动,也受过一些揉搓,有着各种感受。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在看似平淡的叙说中,也会带点寒凉,存些棘刺,让人有所触动。
《吃食和文学》是一本短篇合集,你可以不必付出大段的时间去阅读他,偶尔兴致来了,展开书中其中的一篇,几分钟便可以阅读完,享受在美食和文学中徜徉的快乐感受。
汪曾祺的作品含着点纯真的味道,善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比如《葡萄月令》中“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读着十分童真浪漫、有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吃食和文学》在讲述美味时也经常点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在《葵·薤》这篇文章中,作者讲到曾经是“百菜之主”的“葵”现在已很少被人知晓时,汪曾祺感慨:“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汪曾祺先生的描述并不浮于表面,一篇描写食物的文章,不仅有科普的意味,还能品味人生,揭示百态,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篇四)
吃食与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人们说饮食即文化,没错的,美食是人们生活中最有意趣的那一部分,文学来源于生活,美食更是不可或缺的素材,当美食与文学融合在一起,写就了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吃食和文学》是“典藏汪曾祺”系列丛书中的一部,收录了汪曾祺先生关于美食的经典散文作品,读者们在流畅自然的文字中,去体会美食与文化的关联,去品味生活的真谛。
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有着最寻常的吃食,他和我们谈萝卜、豆腐、蚕豆,也谈栗子、面茶、豆汁,看似随意,却别有一番滋味。他将自己的创作主旨概括为“人间送小温”,那些朴素的文字里浸润着恬淡平和的生活。先生带我们品尝百味,去体会美食之妙,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真的是应有尽有。在唐巴拉牧场喝喝马奶子、吃吃手抓羊肉;在梁山吃一吃东平湖里鲜活的鱼;在泰山顶上品一席夜宴。这样多的美食,调动了我们对食物的回忆与想象,对吃过的东西有所回味,对没吃过的东西有所向往。
不得不说,汪曾祺先生的确是作家中的美食家,他不但善写美食,能够为我们描述出山南海北的美味,更有几道拿手好菜,清新爽口的拌菠菜、香甜的干烧小萝卜、颜色红亮的乳腐肉、酥脆的塞肉回锅油条,都让朋友们赞不绝口。汪曾祺先生总能通过他的文字让我们在美食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美食不但美味,还包含着每个人的独特记忆,故乡、故人、往事都寄托在食物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故乡和昆明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坐标。故乡的炒米和焦屑、质细而油的咸鸭蛋,这些都是故乡的味道。汪曾祺先生曾在昆明待了七年,其中五年在西南联大读书,两年在中学教学,那段在昆明的时光对于先生来说是难忘的。汽锅鸡、油淋鸡、锅贴乌鱼、酱鸡腿、火腿月饼都是昆明的美食,而当那些美食与那些人、那些事交融在一起,当那些回忆再一次落于行云流水的文字之上,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先生对于昆明特殊的感情。生活中有无数种味道,文学就能呈现给你无数种的滋味,却更加动人和感人。
生活的快乐有很多,美食当然是不可错过的。在这煎炒烹炸中,在这酸甜苦辣里,汪曾祺先生在文字与美食间勾勒出一条无形的纽带,让我们领略到那从食物中透露出的人生百态和世间滋味。生活是如此繁杂,唯有文字与美食不可辜负!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篇五)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总是格外受读者青睐。他写美食,写亲人,写朋友,也写生活百态。在他的笔下,从不缺少真挚的情感表达,也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其文章才会给人以灵动和温暖的感觉。
记得在《吃食和文学》一书中,汪曾祺老先生的儿子汪朗对父亲的评价很到位。他说,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有各种各样的味道,酸甜苦辣都沾点边儿,有意识地向读者呈现世间的美好事物,描述生活中好玩儿的一面,但又切切实实地活在当下。
的确,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生经历过不少事情,却一直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所缺少的。换而言之,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饱含治愈系力量,既能够让人感受到来自的心灵上的宁静,也可以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有句诗叫做“采葵持作羹”。汪曾祺老先生很好奇“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蔬菜。后来,通过大量的考证,终于弄明白原来“葵”指的就是冬苋菜。这种菜叶片圆如猪耳,就连叶梗也是绿的,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方可以见到,常常被用来做汤。
时隔几千年,葵虽然有了新的名字,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对此,汪曾祺老先生感慨到:“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所以,年轻人要多积累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
也许一些东西一开始吃不惯,但吃吃,就会品出味儿来,毕竟人的习惯也是随时会改变的。这句话同样适合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一个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一定是敢于挑战自我的。而人一旦决定迈出舒适圈,未来也会发生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即使离开,还是心有牵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怀念故乡,也是在怀念那个年少的自己。汪曾祺老先生对故乡,同样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在《故乡的食物》一文中,汪曾祺老先生就对故乡高邮记忆里的美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比如,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准备的炒米,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且连装炒米的坛子都是固定的;比如,咸鸭蛋是高邮一绝,在端午节大人们还会给孩子打“鸭蛋络子”,这与其他地方吃粽子的习俗明显不同;又比如,蒌蒿、枸杞、荠菜、马齿笕等野菜,吃起来也是很有味道的……
这些食物在如今看来也许称不上有多珍贵,但在汪曾祺老先生所生活的年代里,却是宝物一般的存在。当然,即使到如今,有些人还是对这样的野菜情有独钟。他们吃的是回忆,也吃的是健康。
汪曾祺老先生是作家里公认的美食家,他喜欢做菜,也喜欢调配食材尝试新菜。从买菜到做菜,再到家人围在一起吃菜,这样的过程是很有成就感的。为此,汪曾祺老先生曾说:“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后来,又说:“凡菜皆达于极致,浓就浓到底,淡就淡到家。这样才称得起是‘饮食文化’。”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小说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当汪曾祺老先生将吃食与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诞生了如今读者所看到的生活哲学。其中,不仅有来源于日常的小确幸,还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内容,读起来总是令人心情舒畅。
《吃食和文学》是一部很有趣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汪曾祺老先生关于美食的文章,充满质感的精美装帧,如同一道恰到好处的开胃菜,重新点燃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篇六)
“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贾平凹评)
吃食上我向来是不落人后,看到这本“典藏汪曾祺”系列作品六部之一的《吃食和文学》出版后果断下手。
《吃食和文学》作者:汪曾祺
作者汪曾祺1920年出生到1997年逝世,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66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在此期间留下诸多作品,如短篇小说《短戒》小说集《晚饭花集》散文集《逝水》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汪曾祺文集》……
他经历过新中国成立、等诸多大事,甚至曾被划为右派下乡劳改关牛棚,但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并未打败他,反而使他整个人更加的熠熠生辉。
随书所赠书票
他的作品主题积极乐观、充满诗意,文风朴实典雅、宁静隽永,字里行间彰显着他平静旷达的心态。
看这本书,可以体会作者文学表达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虔诚书写的民族传统美德。
《站在云端看人生》作者:萧乾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本书《站在云端看人生》的作者萧乾和汪曾祺是同时代人物,他们的经历部分重合,萧乾也是京派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文风写词达意、阅读起来轻松惬意,读完却又能令人深思。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这本书评)
每个小章节不超过十页,无论是忙里偷闲还是随手阅读,都是再适合不过的一本书。
不仅可以从书里看到各样美食,还能从其中咂摸文学意味,甚至可以开启自己的文学人生从而达成一石三鸟的成就。
看着不过瘾还可以自己做或者动身去吃书中描述的当地美食,品味作者那时的感受,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打卡”了。
葡萄月令
第一章节的葡萄月令的描写倒是让我从坐中站了起来,走出屋门看着院子里的葡萄架。此时已是初秋,葡萄叶子已有部分染微黄,偶然还可以看到枯黄的的叶子飘落。
倒是见证了它从初春的老藤、夏季的缀果到初秋的零落,口中似是泛起了酸甜的味道,那冰镇过的一颗颗葡萄熟的发紫,散发出它本有的自然的果子的清香。
于是这一年还未过去,我竟已开始期待来年它那重新挂满一串串葡萄的美景了。
不过想起接下来的挂黄的柿子,那也不那么可惜葡萄树的凋零了…
家常酒菜
之后又看到一章关于家常酒菜的描述,不禁回忆起小时候过年去亲戚家的一大桌酒菜。其中几乎每年都有的凉拌菜-拌菠菜,菠菜焯熟,切为寸段,加蒜醋汁。作者描述的里面还加了芝麻酱,倒是可以今天吃饭的时候就试试其味道了。
还有凉拌黄瓜、凉拌松花蛋、油炒花生米、煮毛豆、炸里脊肉、炒火腿玉米粒、芝麻酱拌腰片……
最后一篇文章是汪曾祺儿子汪朗对于爸爸如何误打误撞成为美食家的回忆叙述,可以随着他的描写看到汪曾祺是如何对做菜有兴趣,到后面对做菜有点上瘾、多番尝试、鼓捣到后面成为家里的厨房一把手以及擅长制作的日常吃食,其中汤面尤为一绝,还曾和老友商量成立吃喝团……
汪曾祺
有时间还可以去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文学馆或者汪曾祺故居景点参观,并且可以在汪曾祺纪念馆推荐的典藏书系中看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