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一部描写晚清社会风貌的经典小说。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悲剧命运,引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整部小说情节曲折,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
作者偏爱芸,把她认为最可爱的女人。
以一个80后女人看女人的角度,这个可爱的女人并没可爱之至。
芸,一种邻家女孩的形象首先浮现眼前,娴女红,懂诗书,善解人意。
但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花的繁茂之景却显得人孤独可怜。
好再结了婚,跟着老公享受了几年的好光景,避暑、赏月、饮酒、作赋。
“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夫妻恩爱,共享天伦。
好景不长,为了老公好朋聚友,典当发钗,为给老公纳妾与歌女结拜,招致苦果,终在哀叹“来世”声中辞世。
1/3页浮生六记读后感(二)
听说这本《浮生六记》还是林语堂先生的功劳,因为他的翻译,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本,但是相应的版本实在是久远得很,纸张泛黄,中文还是繁体字版。然而即使如此也还是坚持下来了。
我想,对于那时候的人,能够遇到一个像芸一样有趣味又识大体的女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事(不过据林老在《苏东坡传》里所写的苏轼之夫人,多少也是贤妻良母)。现在的电视剧常常会塑造一位才貌俱佳的女主,但真正到了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能从其中细细品味。这里的故事却是那么细小,那么亲切。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遇到这样的女子,我会让自己鼓起勇气去结识如此得体的女子。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和自己的他这样恬淡地生活,我该会是很满足的。
2/3页浮生六记读后感(三)
当后世责骂沈复软弱时,傻芸娘早将来世都允诺给了他。
初读《浮生六记》,全是为了一睹林语堂口中 “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的风采。
开卷写两人初遇相识的点滴浪漫,恍然发现这书关于一段细水长流的爱情故事,虽然不喜欢写情情爱爱的书,但作者文笔尚可,勉强可以继续读下去。
再后来读到了 “一直到芸娘过门之后,这碗暖粥的故事还被时时提起,而造化弄人,谁能想到,日后一次次生离死别,我和芸娘也绕不开这碗粥”,顿时觉得不妙,该不会是个悲剧吧……
整本读完,心里不痛快,去网上寻求安慰,结果失望地发现网上关于这书的评价许多都围绕“渣男”、“愚孝”、“屌丝”“懦弱”、“悲哀”这类词汇展开。
这样绝对不行!我还是自己写一篇安慰自己算了,不然心里实在是难受。
(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了,摘记得比较乱,所以下文所引用的原文既有古文,也有现代文)
一见倾心,此生非她不娶。
以粥定情,从此互认心意。
只为沈复一个人藏粥,这是她对他的偏爱。
两人成婚之前,书中写到沈复“满心欢喜,惴惴不安地等着迎娶我的芸娘”。
时隔数年,揭开红盖头时,沈复恍惚:“没错,是我的淑姐。”
两人相视一笑,沈复顿觉余愿已足。
渴望和对方喜结连理,一旦不能相见便满心都是焦灼。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这是他对她的笃定。
相互等待数年,沈复的深情和芸娘的娇羞在新婚之夜给了彼此,这是一生情思只为一人绕的浪漫。
婚后两人坦诚相待,举案齐眉。
芸娘喜欢完全真实、即使有缺点的沈复,这是她对他的包容。
芸娘不喜欢肆意玩笑,沈复为了娘子收敛脾气秉性,即使四下无人,两人也是相敬如宾。
为了让对方感到舒心,所以心甘情愿地改变自己,这是他为她做出的让步和妥协。
沈复之于芸娘,不仅是夫君,也是良师益友;
芸娘之于沈复,不仅是贤妻,也是知己故交。
芸娘为了沈复读诗念书,坚决不做他精神思想上的负担;沈复纵容芸娘任性可爱的生活情趣,坚决保护她生为女人本不该有的文人情怀。
我懂你的不问仕途、寄情山水,你懂我的诗情画意、阳春白雪。
在感情世界里,有什么比“相知”更重要吗?
沈复读苏轼的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想到“苏学士必是爱煞了他的夫人,否则,我怎会从中读出了我的芸娘”。
李健说自己为妻子做过的最浪漫的事就是让自己的每一首情歌中都有她的影子。
沈复亦是如此啊。
他因为一句“半年一觉扬州梦,赢得花船薄幸名”被世人痛斥了两百年,可细思其中原委,不也是因为喜儿与芸娘相似吗。
从苏学士的诗句到偶然邂逅、心生爱慕的女子,因为喜欢芸娘,于是和爱情相关的一切都是芸娘。
从古至今,同床异梦、生有二心的人多半是为了追求新鲜感,但因为芸娘太过美好,沈复成了“因循守旧”的人。
这在娶妻纳妾、一夫多妻的封建社会,难道不恰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浪漫吗?
我们以为上受嫌恶于公婆、下手构陷于小叔的芸娘不快乐;
我们以为在内被父亲母亲瞧不上眼、在外仕途商途屡屡受阻的沈三白沮丧失意。
然而,读者眼中并未把对方保护好、驾驭好的一双蠢人,人家早就悄悄约定好了下辈子。
一朝定情,两心相通,
不离不弃,缱绻半生。
以上这四个词,实现一个已经实属不易了,沈复和芸娘全部实现了。
有人嘲笑芸娘对丈夫的爱是“愚爱”,对婆家的孝是“愚孝”。
但是芸娘生在贫苦家庭,“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她和沈复并非门当户对,母亲早亡、弟弟逃走,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封建社会是遭人厌弃的。
对于芸娘而言,悉心维护婆媳关系使她嫁进沈家的必经之路,她“每见朝墩上窗,即披衣即起”,每天谨小慎微,“恐堂上道新娘懒惰耳”,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如果非说芸娘不幸,我绝对不认为她的不幸是沈复带来的,芸娘的半生疾苦在很大程度上是她自己造就的。
(实在不忍心批判沈三白那位可爱的妻)
第一,个性敏感。
沈家请人唱戏时,芸娘躲在屋子里,待到沈复来问询原因时,芸娘答道:“戏是假的,真情却真。”
和沈复同游太湖时,芸娘兀自神伤:“可怜天下女子,有多少人,终生都见不到这样的景色。”
华氏派人来接芸娘时,芸娘问“是特地派你来的,还是派你去办别的事,顺便来探访。”
书中很多情节都体现出了芸娘个性上的敏感和多愁善感。
第二,思想矛盾。
有才而有趣,这是芸娘最可爱的地方。
芸娘贤良淑德、与沈复感情甚笃,两人同住在萧爽楼时,时常与好友相聚,饮酒娱乐。
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
四忌四取足见沈复其人对快意自由人生的追求向往,能够与沈复齐聚萧爽楼的都是当时以才华横溢、风流潇洒自居的雅士。
芸娘作为一介女流,不仅可以和这些人谈笑风生,而且愿意为了招待朋友,拔钗沽酒,她对于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和对于叛逆孤傲丈夫的“纵容”恰恰说明她骨子里具有男性的洒脱落拓。
她可以女扮男装、流连庙会,也可以提笔成诗、大谈李杜;
她可以吟诗作对、知书识礼,也可以遍览山河,耽于风月。
但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可人、骨子里又有些叛逆的可爱女人却深受封建家长制的摧残迫害。
芸娘虽然喜爱自由,但是对内,她一直孝敬公婆、以礼自守。
但是结果怎样呢?
芸娘识字擅书,公公让她代写家信。一边是婆婆怀疑芸娘叙事不清,不让其代笔,另一面是公公发现芸娘并未代笔,责备其偷懒耍滑。费心费力,最后两面不讨好。
小叔子借贷,芸娘做保。公公询问起来时,小叔子搪塞说并不知晓。结果公公误会是芸娘借债诽谤了小叔子,并因此将芸娘逐出家门。
由此可见芸娘身上的女德和真性情是十分矛盾。
她渴望肆意洒脱的生活,却无法挣脱封建家长制的束缚,想要活出自我,却难逃讨好他人的心理对追求真正自由的桎梏。
这种矛盾最后造就了她人生的“悲剧”,这里加引号是因为我不认为芸娘的人生是悲剧,充其量是现代人眼中的悲剧。
在芸娘所在的时代,择一门良婿比肩而立、相知相守,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幸福了。
有人嘲笑沈复是个没用的夫君,不思进取、挣不来钱、护不住人,连亲身儿子都顾不上,终究是负了芸娘。
但是芸娘恶疾缠身,颠沛流离,举家不容,不得已逃至乡间,紧衣缩食地过日子,整个过程,沈复寸步不离,直到芸娘撒手人寰,始终陪伴其左右。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待生身父母,人们都会有失去耐心的那一天,但是沈复却将一个“情”字写了23年。
陈寅恪先生高度评价《浮生六记》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复《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在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芸娘和沈复远离仕途,一心做两个快活似神仙的普通人,这是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完美诠释:即使不为世人所容,只要你能接受和理解就足够了;
在礼法森严的清朝年间,沈复敢于将夫妻之间的忠诚、平等、情趣和尊重写进书里,沈复一介书生,能够如此胆大妄为,因为对方是“芸娘”啊。
这样一个为芸娘写就《浮生六记》的沈三白,怎么忍心说他懦弱无能呢?
芸娘去世前疾病缠身、心力交瘁,每每想到浮生六记的结局,读者常常感怀于芸娘这一生红尘梦断,镜花水月,数度挣扎,百般煎熬,到头来还是是落了一场空。
读者可以责备沈复,可以哀怨芸娘,但是“沈复到底值得不值得”这个问题的答案,谁说了都不算,只有芸娘说了才算。
长长短短的私房话是沈复陪芸娘说的,远远近近的归乡路是沈复陪芸娘走的。
当我们责骂沈复之花心软弱时,芸娘将自己的来世都允诺给了他,她早就渡过忘川河、喝了孟婆汤,义无反顾地又去找她的三白夫君了。
后世之人伤春悲秋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