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是一篇描写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因过度工作而身心俱疲的状态,深刻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过劳问题。文章警示人们要珍惜生活,适度工作,保持身心健康。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让读者思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引起深刻思考。
过劳读后感(一)
《过劳: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美]艾琳·L.凯利 (Erin L. Kelly) / [美]菲利斯·莫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个人推荐7.9分
什么是过劳状态?
工作量和压力过大,缺乏自主性和控制权,管理不支持,职业发展前景模糊,工作与生活失衡,工作环境不公平,应对变化的能力不足,这些因素或共同出现或交替作用,导致员工的倦怠、生产力下降和工作满意度降低。
《过劳》是Kelly和Moen两位教授撰写的,探讨了当今职场中员工面临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在现今的工作环境中,公司要求员工在资源更少的情况下产出更多,这种工作强化导致了慢性压力、倦怠和高流动率。
该书批评了“灵活”工作政策和企业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说法,认为要解决员工过劳的根本原因,需要对工作实践进行根本性再设计。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这本书的逻辑,好工作有这么几个重要特征。
自主性和控制权:好工作应该允许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有更大的控制权。例如,在书中的研究中,实施了弹性工作时间和远程办公的政策,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工作和生活,这显著提高了他们的满意度和生产力。
支持性管理:管理层应当关注员工的福祉,并提供支持性的领导。例如,书中提到的一家公司重新设计了绩效评估标准,不仅关注业绩,还注重经理如何支持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平衡,这改善了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提升了工作环境的积极性。
3. 合理的工作量:好工作应当有合理的工作量,避免过度的工作负荷。书中举例说,通过重新评估工作流程和任务分配,可以减少员工的过度加班和无休止的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员工的压力和倦怠感。
4. 健康和福祉的重视:好工作会重视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书中提到,在一些实施工作再设计的公司,员工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患病请假的频率降低,整体工作氛围更加积极健康。
5. 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好工作应当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例如,书中提到,通过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能够看到自己的职业前景,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和动力,这增加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工作投入度。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不仅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还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都取得平衡。
这么好的工作为何会有所谓的变坏?是激烈的竞争吗?还是别的问题。
工作量和压力增加。随着企业追求更高的效率和利润,员工常常面临不断增加的工作量和压力。这种情况常常伴随着资源的减少,使员工在有限的时间和工具下必须完成更多的任务,导致过度劳累和倦怠。
缺乏自主权。很多工作环境中,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时间安排缺乏控制权。管理层往往采用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措施,使员工感到被束缚和无力应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不支持的管理风格。如果管理层只关注业绩而忽视员工的福祉,员工容易感到被利用和忽视。这种管理风格不仅损害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还可能导致高离职率和低生产力。
模糊的职业发展前景。当员工看不到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或晋升机会时,他们的动力和忠诚度会显著下降。缺乏职业发展的支持和培训,使员工感到自己的未来不确定和无法实现个人成长。
工作与生活的失衡。在强调工作优先的文化中,员工常常无法兼顾个人生活和家庭责任。这种不平衡导致长期的压力和健康问题,影响员工的整体生活质量。
不公平的工作环境。如果员工感到工作环境中的决策和待遇不公平,特别是涉及薪酬、升迁和工作任务分配时,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士气会受到严重打击。
技术和工作要求的变化。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员工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和技能。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使员工难以应对这些变化,感到无所适从和压力倍增。
其实就世界500强为分界点来说,我自己都离好工作太远,而他们能够读这本书的概率还没有我大。
题外话,普通工作也能经历“过劳”现象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常见的。工作量和压力超过员工的承受能力,而现在,卷得天昏地暗。那么按照他们的逻辑该如何应对呢?
比如,弹性工作时间:允许员工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安排工作时间,能够缓解时间压力。
远程办公: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远程办公选项,让员工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定期沟通:管理层应与员工保持定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来源,并及时提供支持。
鼓励反馈:建立一个开放的反馈机制,让员工能够自由表达他们的担忧和建议。
任务优先级:帮助员工明确任务的优先级,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团队协作: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共同分担工作负担,避免个别员工过度压力。
其实这都是“纸面效应”,也就是更偏向研究的范畴,管理者不清楚“过劳”现象吗?员工不清楚“过劳”压力吗?这差不多应该是透明的,那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环境呢,分析其根本原因也不是必须的,好工作的稀缺性吗?还是失业率的高不可攀,普通人的工作困境到底该如何脱困呢。
过劳读后感(二)
小余决定辞职了。
在这就业环境不太好的时候,做这个决定事实上是很艰难的。
但是没有办法,小小年纪,因为过度的工作,身体的内分泌已经开始紊乱了,头发也是一把一把的掉。
征求我的意见时,不知该如何回应。
但是读了《过劳--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这本书之后,我认真想了一下,觉得还是不能不顾他的基本身心健康的工作而毁了他的后半生,于是就选择了支撑。
过劳,在《过劳--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是这样定义的:
“过劳,指感觉工作要求不切实际,以及感觉在手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做的工作太多。”
事实远不止于此。
比如,一周七天要上夜班三天,下夜班的当天写病历、处理医务工作至少要大半天,如果不去做,或者少做就要扣工资;更有甚者,有些手术安排在下夜班之后,想想这个场景,我有点触目惊心。
大家想一想,做手术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让一个缺少睡眠的人持续奋战在手术台前,我个人认为这种工作安排既是对医生不负责,同样也是对病人的高度不负责。
我认为这种过劳工作,有害啊。
过劳,已经成为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个社会话题。
事实上“工作”本身没有问题,甚至人们需要工作,好的工作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带来愉悦,带来享受。
是什么让人们一提出工作就头痛,就想到工作就好象是受苦受罪的代名词呢?
这本书深刻探讨了过劳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大家司空见惯的工作模式如何导致员工长时间工作、承受巨大压力,以及这种现象对个人健康、家庭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1、认识过劳本质:作者认为过劳不仅仅是个人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涉及到工作制度、绩效考核标准和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的确是这样的,作为一个长期在企业HR一线工作的人员,组织对个人的影响因素确实要大得多。
2、警示信号:书中列举了过劳的预警信号,帮助我们识别是否处于过劳的风险。
3、寻找解决方案:探讨了个人、组织乃至政府层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来预防和缓解过劳问题,倡导更健康、可持续的工作环境。
越来越的企业经营者也开始认识到“过劳”带来的并非是降低用工成本,而往往有可能是“杀鸡取卵”。甚至更大的危害是,企业会需要专人花时间和精力面对“过劳”带来的伤害,比如纠纷、投诉等,总的来讲,得不偿失还搞得所有的人都不快乐,生产力水平极低。
《过劳: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书中也提出尝试解决的方案。
我觉得无论是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都需要推动优化与改变。
就个人而言,对于工作界定、工作技能的提升、工具的运作,时间管理以及个人生活健康化等都可以做尝试。
而就组织层面来讲,推动老板改变认知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建设推祟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理念以及行动,比如积极推行灵活工作制,合理分配工作量,摒弃“一个工作两个人做拿三个人工资的想法”,安排既要合情又要合理,正确搭配工作角色,保留员工的成长空间, 在企业内部设立健身房,提供健康检查,开展团队建设活动,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等。
第三步,优化完善劳动用工政策,提供必要的医疗健康保障,减轻员工对工作稳定性的担忧。
这本书在积极促进生活工作平衡,倡导绿色工作上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我觉得想要获得环保健康的工作,应该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双向奔赴的课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倡导一个阳光明媚的常态方式。
过劳读后感(三)
技术让工作更有效率的同时也让工作更糟糕。
一方面,“传统的“朝九晚五的工作仍在继续,并且要求更高。资本期望在以传统方式工作的雇员身上以更少的劳动力成本压榨出更高的收益,这可以通过裁员、外包工作给更便宜的劳动力实现:
另一方面,技术创造了24小时响应工作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立刻被用来要求员工24小时响应工作要求、以压榨出人类版本的“24小时全周期运作的工厂”——周扒皮苦就苦在没生对年头,还需要半夜去学鸡叫,要是生在微信和其他工作交流软件能24小时抓到员工的今天,他还不得戴朵大红花成为(压榨)“生产力专家”:
第三个方面,技术带来了团队跨区域、跨时区协同工作的可能。而资本使用这种可能来最大化利润又带来了第三层新的工作量——无穷无尽的开线上会。
开会这种能让无能管理层显得ta很有能耐、干了很多活儿的方法,立刻就让这些滥竽充数之辈找到了合理化ta的(过)高薪酬、作威作福对真正干活儿的人进行服从性训练的机会。
而真正干活儿的人则发现他们不得不把本该用来产生有价值产出的工作时间用来配合这群滥竽充数的管理层开无穷无尽的线上会。然后再从自己的(无偿)个人时间里找时间来真正完成工作。(当然也有人报加班,并且用这种方法内卷。)
除了工作还得照顾家人的人倒了大霉,比如很多职场女性。她们的家人也倒了大霉,因为她们原本能享受到的照护时间变少了、质量也降低了——过劳的员工很难不把工作上的负面情绪带入家庭之中。尤其是孩子,倒了大霉。
那些因为背后有全职主妇照顾家庭的男员工看似占了点便宜、其实付出的是隐形代价——比如单收入家庭的财务风险、甩手掌柜带来的亲密关系问题、丧偶式育儿带来的孩子成长问题。
而所有这一切的问题其实都源于资本对工作的定义从根儿上就没把劳动力当人看:
你别说,这也解释了他们为啥这么痴迷自动化和机器人——它们才是他们眼中的完美员工。
上面说的三种苦,大部分社畜都“苦秦久矣”。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这本《过劳》其实记录的就是一次名为STAR的实验,旨在通过重新设计工作的目标和具体管理方法,来解开这些卡死社畜的人为设置的结、让牛马们该拉磨的正常拉磨、该拉车的正常拉车,该吃草料吃草料、该休息休息,而不是人浮于事地表演上班、然后再在猝死的风险下熬夜加班:
一言以蔽之:社畜的命也是命。
STAR实验成功证明了资本家打死都不信的一件事——如果你别把牛马往死里抽、大部分牛马会认真干活、活可以干得又快又好,牛马也更健壮、小牛马也更健壮。
(资本家们真该都去放放牛,掌握一些第一手洞察)
然而这场实验的结果也非常真实——STAR落实得特别好、人人喜笑颜开得解放终于可以好好干活的这家公司,它被收购了。它的新金主爸爸又把牛马往死里抽。
End of story.
此事好有一比——船要沉了,船主为了减轻重量就把末等舱里划船的人扔了一半下海,于是还在船上的那些不得不拼死划船、不眠不休地划船,好让这艘船沉得慢点。但其实船主压根不关心这些人活不活得到第二天——船沉了ta可以技术转场到别的船上去继续玩这个游戏,而这艘船就算沉了ta也能拿保险金拿得盆满钵满。至于划船的牛马——谁管他们!
这个比方让我想起了丹麦当年的船运黄金时代——那时候好多丹麦船队都是船员集资入股。
对照之下就浮现了真正的问题——要想不过劳,资本变co-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