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汉的脚步》是一篇描写酗酒男子生活的文章。作者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酗酒男子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文章通过酗酒男子的脚步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引人深思。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人性的脆弱。
《醉汉的脚步》读后感(篇一)
极好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伴读书。
随机性对世界和我们个人的影响,比我们所感受到的还要大,这就是这本书的源头。
在此牵引下,作者用自己家庭里的小事为引回溯了概率与统计学科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结论 理论 人物 故事,从古典概率,样本空间,加法乘法原理,到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律,直到贝叶斯理论,把先验概率的作用方式和如何根据现象反推后验概率。
由此笔锋再进,到了根据观测/测量来反向认知概率和随机性的新领域,也就是统计学的领域,回溯了伯努利过程,钟形曲线,正态分布,相关系数,显著性,假设检验…
结尾的两三章简单涉及了随机过程中的模式,全局随机性与局部模式的辨析,微观随机性与宏观规律的辨析,混沌现象,以及我们个体平常生命中该怎么认识随机性的影响,及其带来的一些认知偏误。
全书作者用问题牵引的方式回溯历史,连缀起了科学发展的历程,正如作者另一本佳作《思维简史》驾轻就熟所采用的方式一样。
《醉汉的脚步》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关于统计学和概率学的书,讲的是不确定性和和随机性对我们的影响。发现这本书可以说也比较随机了,觉得书名还emmmm蛮“优雅”的,但读完全书确实会给人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首先,作为一名文科生学到了一些很有趣的概念,比如贝叶斯更新、易取性偏差、帕斯卡三角形、大数定律、布朗运动等等。
其次,回到对生活的理解上,大概就是我们要认识到所谓的命运,可能都是随机的产物,“我们命运的主线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随机事件牵引到新的方向,这些随机事件以及我们对它们做出的反应,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可以说是某些随机事件里人们表现出来的诸如灵活性、信心、勇气与坚毅等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理论,对于一件未知的事情,在概率学的角度上,对细节的描述越多,这件事可能发生的概率越小,这跟我们日常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以为细节的描述会让事情看起来更真实细腻 ,但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永远不会比各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大。
要避免对随机模式产生“有意义”的错觉,也就是很可能你遭遇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仅仅只是因为你运气不够好,绝非你个人能力或者素质的体现,也不代表你的未来。
我们经常误解随机性也是因为我们一直想抓住“确定”,我们需要控制的感觉,让所有井然有序。因此我们会为随机事件找到事后的解读或者意义,其实有时只需要用运气来简单解释。relax,take it easy。
确实格局有所打开。
《醉汉的脚步》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部颠覆常识的书。
以前以为因果律是这个世界最本质的概率,后来才明白,偶然性,随机性远超因果律。
所以,我们的世界观,至少应该在因果律上,加上随机偶然性。我们在看待现实世界的某样事件时,应该同时用这两种思维进行思考,这件事必然和偶然各占多少? 就如普利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是从热力学角度阐释了牛顿的平衡的,稳定的,可逆的世界观其实只占到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不平衡的,随机的,偶然的,混沌的,不可逆的部分才是这个世界大部分的本质。 宇宙的产生本就是不平衡的产物,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此过得了诺贝尔奖。普利戈金解释了,不平衡系统,开放系统,正是产生有序的根源,是生命,是高级事物得以进化的源泉。 而本书,就是对随机性的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思考。他教会我们,世界除了决定论的因果关系,更要重视随机性的偶然事件,并因此改变我们的世界观。 正如贝叶斯定理教会我们的,知道果后,某种因的概率是多少?马云的成功,个人努力沾到多少,而时代背景和运气又沾到多少?我们是因为他成功了封他为神还是因为他是神所以成功了?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组合的结果,而现实中,我们往往会高估一个人的能力,把他奉为神。
贝叶斯理论也告诉我们,要重视偶然发生的事情,因为,新的条件的加入,会让事情的发展概率产生巨大的变化。
另外就是,对于100%确定的事情,我们也最好为小概率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心理准备。
大胆去试,设置止损。做大概率的事,为小概率留出空间,才能成功。
《醉汉的脚步》读后感(篇四)
《醉汉的脚步》豆瓣8.6,另一个版本8.4。我之所以要看这本书,原因在于但凡知道点物理知识的人,多多少少对随机性这事有点基础概念。并且懂量子物理的人,对于随机性和概率更是如家常便饭一样稀松平常。而这本书就是用故事教你概率的,但是书有一些别的内容,比概率本身更让人感兴趣。它让你意识到你所谓的科学决策,其实都是自嗨。来,咱们看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我描述一个人,你按照符合程度来评估这个人的身份,1为最不符合,9为最符合。设想一个女人,31岁,单身,坦率敢言,非常聪明。大学主修这学期,非常关心歧视与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经常参加游行。请问这个女人更接近: A,在女权运动中表现活跃。 B,是一名治疗精神病的社会工作者。 C,在一家书店,而且参加了瑜伽班。 D,在投行工作,并且在女权运动中表现活跃。 E,是一名小学教师。 F,是美国女性选民联盟的一员。 G,在投行工作。 H,是一个保险推销员。 请作答…… 思考一下,如果你的答案中,D的得分介于A和G中间,那么恭喜你,所谓的科学决策对你来说,就是一种自嗨。实际上这个测试有85%的人,D的得分都介于AG之间。而我们有数学基础的人都知道,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一定小于单独一个发生的概率。所以D不可能比AG任何一个高。但当所有的信息指向一个非常明确的结果时,人类不理性的特质就暴露无遗了。 这一点很有意义,因为我们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是参考了大量周边信息才觉得决策一定是符合趋势和方向的。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就是这本《醉汉的脚步》让我惊艳的地方。为什么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呢,因为一旦形成,那么人会按照第一印象,把后面的行为套用在这个印象上。这也是为什么在商业生活中,两个人互为傻逼的原因。孔子讲的三季人,无非也就是这种随机性在只是文化差异上的表现。 但是书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就这个现象做特别特别深入的阐述,而是用很多生活上的事,告诉你概率是什么。我觉得那些认为做什么决策需要依据支撑,比单纯的凭经验认知做决策更高级的人,可以从中做一定的反思。有时候,你所谓的科学,仅仅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嗨…… 顺带提一句,我师父很久之前就“摒弃”了技术分析,转而去研究市场心理,我觉得这本《醉汉的脚步》就是资本市场心理学派最强劲的宣言。
《醉汉的脚步》读后感(篇五)
对本书其他内容没有太多想说的,就写写关于提到的几个关于医学诊断的指标,是某一章节举的例子
假设一个检查能查出99%的恶性肿瘤,这个诊断率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可以很容易就设计出一个能100%查出肿瘤的方法:可以让所有被检者的结果都是阳性,能100%查出肿瘤造成的后果就是假阳性率很高。假阳性即正常人被检测阳性,假阳性率即正常人群中正常人被检测阳性的概率,这里多了一个率就要注意分母是什么,即相对什么人群来说。一般来说假阳性率越低越好,意味着不会误诊。同理可知道假阴性率代表什么。
只知道假阳性率还不足以确定检查的实用性,我们还需要比较假阳性率与疾病的真实流行情况。如果疾病十分罕见,那么就算假阳性率很低,阳性结果也不表示就一定患病了;但如果是常见疾病,阳性的检查结果就更有意义。例如:10000人发病率为0.01%,则1人阳性,若假阳性为0.1%,则假阳为10人,真正感染1/(1+10)= 1/11;若发病率为1%,则100人阳性,真正感染100/(100+10)= 10/11。可以看到阳性结果与发病率和假阳性率有关,阳性率一定的情况下,发病率越低的病,阳性结果意味着真正患病的概率可能很低。
如果检查为阳性患病的概率和如果确实有病检查为阳性的概率是不同的两件事情,可以类比奶里面加茶和茶里面加奶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当然原理上涉及不同,一个是贝叶斯法则,一个是化学反应。
“假如某种疾病发病率为0.8%,假阳性率为7%,假阴性率为10%。(1)如果检查阳性,患疾病的可能性多大? (2)患病检查为阳性的比例多大?”
回答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假阳和假阴性是对应什么群体说的,然后列出混淆矩阵后,可以计算阳性率,检查阳性确实患病的概率,然后利用贝叶斯法则计算,如果患者检查为阳性的概率多大。答案是9%。可以看到这个比例其实很低,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患者被检出为阳性很难。
《醉汉的脚步》读后感(篇六)
作者列纳德通过在每一章介绍一个重要的数学家以及其重要发现,将我们带入了概率论与统计学的世界。这些数学概念,并不超过高中的范围。但在此书中,这些数学知识不再是课本上需要记忆和计算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和对这些数学概念来源的介绍,让我们明白这些它们在解决那些问题,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概率与统计学的视角。通过长达9章 的铺垫,作者终于在第十章图穷匕见:在我们的生活中,概率产生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大的多。我们无需因为一个人的默默无闻而低视他,也不应因一个人的地位就对他的话奉为圭臬。他们不过是在生命之河中因幸或不幸而漂流到现在的位置。
如作者所说,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偶然性。大多改变一生的事件,发生的时刻,对你而言不过是平平无奇的一天,而命运的小径已经分叉。假如我在高考时低一分,我就会入读另一个专业。那我之后的人生,会被完全的改写,而这一分,可能只是批卷老师在给我的作文打分时打的一个哈欠。那我们是否只是在命运的操纵下中随波逐流呢?
首先,作者否定了拉普拉斯的决定论。当然,我觉得反驳的不够有力,因为作者只说变量过多,无法计算。但刨除计算能力的限制,是否这个世界就是注定的呢?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不过是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的运动,是否是可以计算的呢?但为了避免这样的绝望,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人类是拥有自由意志的。那么,即便世界不是决定论的,我们又应当如何把握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呢?通过本书中介绍概率论和统计学概念,我认为答案就是多次测量和不断努力。你要成千上万次的掷骰子,才能逐渐发现每一面朝上的真实概率,或者说更接近真实概率。而生活也是如此,努力将测量的权利把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在更多次测量后,你终究会找到真实的概率。第二,就是不断努力,虽然成功者并不一定是佼佼者。但由正态分布,我们可知,不断的努力,带来的结果会是提高平均值、缩小方差、提高下限。即使你不是命运的垂青者,努力,也会带给你不差的生活。很多人说,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正态分布会告诉你,竭尽全力,至少我们可以好好活着。
这就是我从此书中,找到把握生活的答案。去读书、去工作、去努力,提高自己的钟形曲线;去社交、去尝试、去面对世界,找到自己的真实概率。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总有办法,把握生活的方向。
《醉汉的脚步》读后感(篇七)
成功或失败并不是人们惯常认为是能力所致,而更多的可能是依赖运气与随机。人类会直接赋予行为与结果以因果关系,这是我们试图把控自然的一种自洽,幻想对随机性的控制是人类的妄自尊大。正视随机性在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是全书所论证的。
在经历某一次偶然成功或失败后,结果被归因于过去的历史,其如何精明能干或自暴自弃,故事并未到此结束,随后我们开始据此预测他的未来,忽略其中的随机性而妄图以能力来解释这一切,希冀投资的基金能一路长虹,期望新上任的CEO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又或是误判失败者们都一事无成。
某一次的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是钟形曲线上的一个采样点,它仅仅代表许多可能性中的一个值,既可能是均值,也可能是异常值,它对于预测未来不具备参考性,然而在商业、金融领域这一推测却大行其道。牛顿开创现代物理学,其定律可预测万物运动;凯特勒试图创建社会物理学,期望平均人也遵循某种定律以预测人类未来,但是世界给出的答案是随机概率(且正态分布、有序)。
读这本又让我回想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足见老托的威力之大,将军在战争开始前对战局的判断都是朦胧的未知的,哪些行动、命令对战局起了作用只有在战后才逐渐清晰已知起来。「历史学家沃尔斯泰特则这样说:“当然,各种信号在事后看来,总是非常清晰;我们可以看到它预示的究竟是怎样的灾难……但在事前,它却晦涩朦胧,并有着相互矛盾的含义。” 」身处自然界的人类如此渺小,但为了自洽必须给自己点上预测未来的技能天赋。
我们一直在试图把控随机性来完善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对于那些实际结果由随机造成的任务,如果我们在结果发生之前,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战略安排(比如那开不完的会议),或者在这些任务需要人们发挥主动性去参与的时候(那些待在办公室里的漫长时间),或者在任务中存在竞争的时候(哪有什么竞争啊!是吧?),对于偶然事件的可控错觉,就会在金融、体育,特别是商业环境中被进一步强化。”
通往成功的随机性我们无法把控,但某样东西一直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就是上垒击球的次数,获得机会的次数,把握机会的次数,即便是扔一枚残败不堪、易出败果的硬币,不停地扔,永不放弃地扔,总有一次会扔出成功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