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黑洞不是黑的的读后感大全

黑洞不是黑的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6 15:00:46
黑洞不是黑的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26 15:00:46   小编: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一)

我相信上帝不存在是最简单的解释。没有东西创生了宇宙,也没有任何东西掌握我们的命运。这导致我深切地意识到,也许不存在天堂,也没有来世。我们拥有此生以鉴赏宇宙的大设计,对此我极度感恩。

1/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二)

文:薇薇爱阅读

2/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三)

作为一个典型文科小女生, 从来看不懂物理公式, 但是拿到书后, 甚是喜欢.

外观——霍金目前颜值最高一本

3/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四)

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好奇,本人是一个初中科学满分150从未上过50、高中物理化学从未上过30分的理科学渣人类,所以不可避免的,即使这本书很小很可爱,页数也不到一百页,我还是被里面的一堆专有名词弄得一脸懵逼。量子力学是啥?角动量是啥?统统不明白。不过没关系,即使跳过这些词语,我还是完美的提取了这本书我所看懂的中心思想(我自己认为的):黑洞可以吐东西出来,如果有一个超级大的黑洞放在你面前,你不小心踩到什么鬼的滑了一跤摔了进去,千万不要放弃希望,因为你可能会穿越到另外一个宇宙去,当然,地球你是再也回不来了,放心的和外星人结婚生子去吧。

4/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五)

我看过实体书,舅妈买的。非常非常小的一个册子。别看豆瓣简介里面显示此书有96页,尺寸只有我巴掌那么大,里面还有很多插图,字体大、行间距宽,出版社真够赚钱的。我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读完了电子版,完全没必要读实体书。

内容蛮有意思,但是太短了,少的可怕。科普本身很有意思。之前读过霍金的其他科普,《时间简史》最好看,质量最高,值得一买;《果壳中的宇宙》也不错,中规中矩的天体物理学科普;《大设计》不好看,让人失望。但是他的演讲视频很有意思,霍金的传记类电影《万物理论》也很好看~大家可以自己选择一下

5/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六)

有人说,事实有时比小说更奇妙,没有什么比黑洞的情形更体现这点了。黑洞比科学家的任何异想天开更怪异。

#霍金#

图Ps:【天文学家捕获的首张黑洞照片公布】该黑洞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 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该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图中心的暗弱区域即为“黑洞阴影”。

PS:比较欣赏#三体#的结构布局,曾花去玩游戏的精神力好几通宵读完。小说的构架,可能正如霍金先生说的,黑洞比起科幻小说更怪异。他说的怪异,我的理解是超出了我们通俗能读懂三体之类的小说情景下的理解力,是我们知识面之外,更之外的情景。比如那张黑洞图片,能拍摄出来的样子,难道是真实的样子吗?

6/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七)

曾经读过霍金的力作《时间简史》,对于时间在宇宙中的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如今出版了霍金又一新作:《黑洞不是黑的》。当我收到快递,打开后看到《黑洞不是黑的》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惊艳、的感觉,装帧太精美了,精装双封面,烫哑光银内封,腰封背面是印银的霍金年表,真是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对于我这个文科生,不懂物理科学,却也能轻松地看懂这本书,书中没有数学公式,配以非常形象的插画,让读者能够通俗易懂。

7/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八)

本书为霍金BBC里斯的讲演,装帧漂亮,短小精悍,加上大卫·舒克曼的导读,深入浅出,亲民易懂。内容主要为以下两部分:

1.黑洞没有毛吗?简述了从爱因斯坦断言恒星不能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到黑洞发现的历史。引入奇点(恒星坍缩)、事件视界(黑洞边界)、熵(混乱度)、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粒子位置速度只能2知1)几个重要概念,并以黑洞无毛定理(只有质量、角动力和电荷)结束,还小开了下车。

2.黑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黑。黑洞不能发射任何东西,所以温度应该为0,但黑洞的熵(视界面积的一定比例)不为0,违反热力学第三定律,咋回事?通过用量子力学来研究极大时空,霍金发现黑洞附近的虚反粒子会向外逃逸,产生“黑洞辐射”,导致黑洞质量降低、温度升高、辐射加剧,直至消失,但迄今未找到温度可被测量的微小黑洞来证实。还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却能让物理学家崩溃的问题是:被黑洞吞掉的信息消失了吗?如果消失了,意味着宇宙将变得不见未来、不知过往。霍金的答案是:没消失,被记录在了视界边界;也可能直接去了另一个宇宙。

书很棒,小漫画很好笑,海森堡被画成了白老师。唯一缺点译者附录太硬核减分。

8/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九)

一、黑洞没有毛吗?

恒星自身引力和热压力平衡,恒星处于稳定状态。但如果恒星的核燃料最终耗尽,恒星就会收缩。质量小于太阳1.4倍——白矮星,质量大于1.4倍,小于3.2倍——中子星或者夸克星,质量大于3.2倍——黑洞。——猜测。

黑洞是是个稳定胎,只有3个参数——质量、角动量、电荷,没有其他任何信息。

黑洞有边界——事件视界。视界边缘——类似于漩涡,在这个越过视界边缘的一切(包括光)都被黑洞吞噬。所以人眼无法观测到黑洞,也无法看到一个飞船飞入黑洞。

二、黑洞并不像想象那么黑

黑洞实际上也在不停的向外辐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空间中充满了虚粒子和反虚粒子 组成的虚粒子对,不断在空间中成对的分离,然后再次碰撞湮灭。如果这时候在黑洞场合,虚粒子对中的一个成员被落尽黑洞,另外一个就无法湮灭,可能会向无限逃逸,这样的粒子就作为黑洞发射出的辐射而出现了。而且这个能量还很大。

落入黑洞中的物体有没有可能从另一个宇宙中出来?——如果黑洞股走大,而且旋转中,也许就是通往另一个宇宙的通道。但一旦进入,肯定是再也不能回到现在所处的宇宙中了。

9/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十)

印象最深的是霍金的三句话:

首先,要志向远大,而非目光短浅。

第二,永不言弃。工作赋予你意义和目标,没有它生命变成空虚。

第三,如果你非常幸运地找到爱,守住它,千万不要将它抛弃。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了解霍金的具体思想和事迹。从医生预言运动神经坏死只能活两年,而他顽强地走完了几十年的物理学术生涯;到参与科普、参演戏剧,和女儿一起编儿童科普漫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其倔强而亲切的思想家。

世间万物,既是确定的,也是模糊的。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拉普拉斯说过去和未来都是可以计算的;但是海森伯提出了测不准定理:有了位置就必须牺牲速度,有了速度就测不出位置,宇宙是模糊的。爱因斯坦论断没有黑洞,若干年后的霍金又用数学证明了黑洞的存在。万物都在流变,熵增,既是物理形态的自然衰老,也是信息的流失;但霍金又猜测,也许黑洞可以吐出一些东西,也许人们可以进入黑洞,然后返回当前的宇宙,或者进入另一个四维空间;也许有些东西,并没有消失,只是从我们这个宇宙里失踪了,去了另一个世界……

和中学同学聊量子力学的时候,就在感慨:可能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确定的答案。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模棱两可:既躺死又卷死,既喜欢又不喜欢,既是全职又是兼职,每一步都无法衡量到底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只有不尽的脚步。最好,和最爱的人一起,珍惜当下,看那滚滚长江东逝水……

10/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十一)

黑洞,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恐惧感的词汇。其神秘,在于对“黑洞”世界的未知,其恐惧,来源于对潜在危险的感知。德克萨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克雷格·惠勒曾用夸张的语言进行描述:“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黑洞的象征意义:张开血盆大口吞噬一切的怪兽,任何东西都难逃其魔掌。”

作为一种处于运动状态的天体,黑洞是由恒星死亡后导致无限制的引力坍塌向内聚爆而形成的。在黑洞,任何东西,包括物质、信号甚至光线,都被其强大的引力所吸引无法逃逸,时空也在这里消失成为无底洞。在太空中,黑洞如同一台高效率的“吸尘器”,将所有靠近的天体压缩、吸引,最终将其转化为能量辐射到宇宙中烟消云散。其功率之强、效率之高,令人发指。因此有人说,黑洞就是一切天体的噩梦,也是宇宙中最有效的质能转化体。但这些描述是事实吗?黑洞真的是一切物质的终结者吗?黑洞真的能够将一切不留痕迹地销毁吗?

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曾经这样评论:所谓黑洞,就是一切永远无法了解的事件真相的集合。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到处都充满了神秘,有太多的未知隐藏在黑影里,让我们人类难以企及。而人类所能看到、观测到的物质世界,也只是宇宙实体中很小的一部分。“黑洞”就是宇宙中不可企及的存在之一。从18世纪80年代对黑洞的猜测开始,直至20世纪末大量观测证据证实,人类对黑洞从猜测到认知,几乎耗费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直至今日,这个看似荒诞不经、“只能出现在神话故事中”的怪物才广为人所知。而黑洞却存在于每个发育完全的星系中心,随时掌握着星系的命运。

11/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十二)

斯蒂芬·威廉·霍金,这是一位全世界人们最值得尊敬的人之一,他虽然身患残疾,但是他为世界做出的贡献绝不是一般人能够企及的。他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他也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但是他并没有停止自己正在着手的改变世界的事情,他还在努力着,无论是这种精神,还是他所创立的那些理论,都是值得所有人去学习的。要知道,他一开始并不是残疾人,是在他获得了学位之后21岁时患的病,也就是说他所遭受的打击是瞬时的,也是十分巨大的。医生诊断他只能活两年,但是他一直都坚持下来了,这就是对于生命的执着。

之前读过他写的《时间简史》,这本书早已名扬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也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霍金,并第一次被宇宙的神奇所震撼。有关于数学的东西,往往都是很有趣的,但是真正去深入研究理科的这些东西,真的是会让人很烦恼。天文学和数学总是有着难以割舍的交集,天文学又属于物理学,这样一来就更加有趣了。宇宙是世界上最浩瀚的东西,它无穷无尽,也只有面对宇宙,人类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宇宙中充满着未知,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些天文知识可能和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并不大,所以接触它的人也不是很多,大多是专业学者每天接触并研究。其实对于宇宙的问题,不一定破解了其中的什么奥秘,就很可能彻底改变全人类的命运,未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我们真的不好说。

所以黑洞到底是什么?看似一个无底的黑暗深渊,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看了本书才知道,原来黑洞并不是黑的,霍金在本书中记录了许多他研究得出的定理,黑洞甚至能够保存信息。由此可见,我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阻挡了我们对之的深刻了解。宇宙中的任何事物了解起来都是一次有趣的旅行,尤其是黑洞,它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能在书中感受到它的巨大力量,仿佛正在吸引着我。

要知道,伟大的科学家有很多,但是命运如此不公平的,我感觉也就是霍金了。他能够为人类作出如此的贡献本身就是不容易的,这些理论也的确是帮助很大的,所以他的每一本书都有阅读价值,这本也不例外。顺带说一句,这本书很小,能够放在口袋里,看起来很方便,对于探索有趣的未知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12/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十三)

关于黑洞,大部分人都觉得是很高端的研究领域,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接触到.本书就是给想要了解黑洞,对黑洞好奇的初学者一个了解黑洞机会.作者史蒂芬.霍金,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已出版有国际畅销书《时间简史》,还为普通读者写了普及版。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整体而言,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黑洞的科普书,简单易懂,没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和专业性术语,甚至不需要很多物理知识,就可以很好的理解黑洞的一个发展史,以及对黑洞的一些误解。

2016年霍金应BBC之邀,进行了两次里斯演讲。而本书就是将这两次的演讲,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本书的编辑还在关键点添加了注释,用于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演讲的题目都有点搞笑,黑洞是有毛的吗?霍金就关于经典黑洞的理解,进行讲述,让我们了解黑洞的发展史。虽然没有去看视频,但通过文字,霍金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旅行,从爱因斯坦的一篇论文中断言,恒星不能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到人们接受黑洞的确存在这个事实,直至关于黑洞的这些怪异特征如何存在和作用的各种理论之间的冲撞。

第二次的演讲,黑洞不是黑的,讲述关于量子黑洞理论的发展史,以及最近他和合作中在关于黑洞信息丢失问题的重大进展。从上次演讲的悬念中开始讲述黑洞性质,在事件视界的事情开始,进行不断的深入探索,探索科学中某些重要的主题,从牛顿机械的机械世界到拉普拉斯定律到海森伯的不确定性,还探索了这些原理和定律是在那些地方遭遇了黑洞奥妙的挑战。最后,霍金告诉我们,黑洞并没有 想象中那么黑,甚至和我们想象的不同,落入黑洞中是可以从黑洞中逃离的,或许回到这个宇宙,或许进入下一个宇宙。

本书小而薄,很方便携带,附录收录了关于黑洞的极简史和阅读史蒂夫。霍金。书腰有关于霍金的年表,藏在一个很巧妙的地方。如果对黑洞感兴趣的话,又因为觉得高深而害怕的话,这本一定要读下。

13/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十四)

之前有种说法,说是一流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果然,一开篇先讨论了个人生的价值,首先要志向远大,而非目光短浅

第二永不言弃,工作赋予你意义和目标没有他生命变成空虚

第三如果你非常幸运地找到爱,守住他,千万不要将他抛弃

霍金,很好地体现了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正如问答中一位童靴回复的,一流的科学家需要具备的不仅是单领域的学科知识,他需要宏观全局,需要掌握所有边缘学科,比如说一个物理学家需要同时是一个数学家一样,在这一点上,科学家就会应知识系统的扩大而产生一门概括性的学科,这就是哲学;第二,一流的科学家的研究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他需要系统的指导.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于是他便需要求助于哲学。正是西方的理性主义孕育了近代科学,这便是一个典例。第三,一流的科学家需要将他研究的学科加以延伸,追问.牛顿将力学扩展到了第一动力的追问,达尔文将进化论延伸到对原初生物的追问,这都是一种科学到哲学的转变,是科学研究到一定高度上的必然。.

好了,说回黑洞,对了,看这本书多少还是得有点基础的,并不是说科普读物、科普演讲是让你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科学白痴变成可以滔滔不绝的向你朋友介绍黑洞的原理与知识,毕竟,知识的主要来源于还是你自己的信息库,霍金讲得再浅显易懂,你要是连量子力学、类行星都不懂,那真是没办法了。

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视界逃脱的天体。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黑洞的质量极其巨大,而体积却十分微小,它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在进入到黑洞的一个事件视界(临界点)内,便再无力逃脱,甚至传播速度最快的光(电磁波)也逃逸不出。

霍金试图在量子物理的框架之下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宇宙的起源是一个量子事件。这就意味着宇宙是多重的,我们的宇宙本身也是这众多宇宙中的一个。我们现有的定律只不过因为宇宙表现得是这样罢了,而且定律也不是唯一的。比如“空间”和“时间”早已与我们相生相伴的概念就不适用于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宇宙诞生时,所有现有的理论全部失效,只存在空间,不存在时间。

14/15页

《黑洞不是黑的》读后感(十五)

最近,霍金的这篇简洁通俗的演讲非常热门,源于黑洞的照片被公布了出来。

简单的说,由于光无法逃逸于黑洞,因而会在黑洞外围,引力临界的地方“留滞”而产生一个事件视界。同时,引力作用下,当一组粒子中的一个被吸走时,另一个粒子就会因为失去反粒子而被抛散出去,而成为黑洞的可以探测到的“放射物”。

熵、事件视界、湮灭、环地轨道的黑洞发电站、制造黑洞、黑洞里信息的灭失或乱序保存、利用事件视界保存信息、黑洞穿越……霍金的讲稿极具浪漫色彩,量子力学充满了浪漫的魅力,节选部分分享如下: 量子力学表明,整个空间充满了虚粒子和虚反粒子组成的虚粒子对,它们不断在空间中成对地成为实体,分离,然后再次碰撞并相互湮灭。 一个太阳质量的黑洞泄出粒子的速度非常非常慢,以至于我们不可能检测到该过程。然而,如果有质量小得多的“微”黑洞,比如说一座山那么重的黑洞。像山那么重的黑洞会以大约10万亿瓦的速率辐射出X射线和伽玛射线,足以给整个地球提供电能。然而,要控制并利用这样一个微黑洞绝非易事。你不能直接把它放在发电厂,因为它会穿过地板不断往地心落去,并在地心处停下来。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一个黑洞,那保管它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放到环绕地球的轨道上。 人们曾经试图寻找过这样的微型黑洞,但迄今还未找到。真是太可惜了,如果他们找到了微黑洞,那我就能获得诺贝尔奖了!不过要证明我的理论还有其他方法,那就是我们也许能够在时空的额外维度当中制造微黑洞。 如果信息在黑洞中丢失,我们就不能预言未来,因为黑洞可能发射出任何一堆粒子。它甚至能发射出一台好使的电视机,甚至是一套真皮精装的莎士比亚全集,尽管这种奇异的发射概率极其微小。

这是个原则问题。如果决定论性,也就是宇宙的可预见性在牵涉到黑洞时失效,那它在其他情形下也会失效。更糟的是,如果决定论性失效,那么我们也就无法确定我们过去历史的真实性。我们的史书和记忆可能仅仅是幻觉。正是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存在;没有了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

因此,信息在黑洞中是否真的丢失了,或者在原则上它是否能被恢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有点像把一部百科全书烧毁。如果你保留所有的烟和灰,这部百科全书的信息并没有丢失,只是变得非常难以阅读。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