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少年因缘际会获得神兽朱雀的力量,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小说融合了东方神话和西方魔幻元素,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想象力。通过故事展现了勇气、友情和信念的重要性。
朱雀读后感篇一
小学时天堑变通途的大桥,中学时苍黄风雨的钟山,大学时桨声灯影里的秦淮,工作后归去未见的朱雀,以及影视里的屠城血案。去过一次,南京于我终究是书上的。一座城市,三四个女人,百年的历炼,这就是《朱雀》@葛亮 笔下的城、人、事。
总体推荐一读。
1/8页朱雀读后感篇二
我推翻我原先说过的评语,一切皆因管中窥豹。恩,虽然说开头是平淡了些,这种平淡却是历经沧桑之后的平淡,或许读者刚开始不会理解。当看完全书,你或许会有重看一遍的冲动。因为有些暗语因阅读时间过长已遗忘而无法破解。最后,我证明这是一本好书,当牵涉到那段浩劫,我们还是无法坦然面对。
2/8页朱雀读后感篇三
俗不可耐!乳酸的感觉!啊、屠杀啊啥的也都是抄来抄去的内容,毫无新意。读它就像吞了苍蝇!又一骗钱的书。
俗不可耐!乳酸的感觉!啊、屠杀啊啥的也都是抄来抄去的内容,毫无新意。读它就像吞了苍蝇!又一骗钱的书。
俗不可耐!乳酸的感觉!啊、屠杀啊啥的也都是抄来抄去的内容,毫无新意。读它就像吞了苍蝇!又一骗钱的书。
3/8页朱雀读后感篇四
对于《朱雀》的评价几乎是两极分化的趋势,我叫嚣着独立思考于是擅自给这书打了4分。对于小说,我的标准很简单——文字流畅,启发思考,煽动共鸣。只要满足以上三点,至少我会读下去。这书以南京为背景,将南京骨子里的柔媚和挥之不去的怨愁描绘得淋漓尽致,笔法颇有古意,文字平静如水,多了份清静的诗意。
故事以华裔留学生的视角切入,以叶家三代女子的命运跌宕起伏和宿命般的轮回为主线,展现了南京城百年跨度上的历史变迁(这句话也太官方了……ORZ。。不过官方的话有时的确可以准确地表达我的意思)葛亮说,他写这书的时候就是想表达一种宿命感;俺奶说,我这一辈子,什么都不信,就信命;俺爸说,你看你看,其实不用看什么哲学的书,活到一定岁数了,该明白的也就明白了。
就是这样。于是反而特别感谢刘瑜的那句话“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哪怕生命给咱的是个石头吧,咱也得让它开出花来;哪怕开不了花呢,还有苔藓地钱不是;哪怕什么都没有呢,也要动摇它一下,凿个洞,签个名;要是真得硬到划不出一丝痕迹,那么这种硬度的钻石,可以编个草绳戴在手上,拿去求婚了。
书里,三代女人的爱情都很壮烈,结局却都无一例外的凄惨,甚至悲凉,这是宿命;书里的另一个女人——程云和,却用她的智慧、隐忍、博爱甚至世故,给这个灰色调的故事和这个阴郁的城市带来了一抹亮色,这是人生。毕竟是秦淮河畔的情义女子,敢做敢恨有勇有智。这就是人,无论何种境况下都顽强生存着的人,活着,就是人生。
于是乎,阅读立体了起来,思想也联翩。
我想,或许我们也该爱情的归爱情,命运的归命运,那些纠纠缠缠的伏线,终究无法一一篡改。勇敢去爱吧,就像,2012真的会来一样。我想,其实从来没有哪个完整的一百年是无风无雨的,唯一不变的就是永恒的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教给我们的,也是故事里说的。杞人忧天?那都是象牙塔里惯出来的毛病。我想,生于乱世抑或生于盛世,一字之差,也只是一字之差。活着就是吃苦,活着就是修行,谁都逃不掉。不如索性拼一把,活出个自己。
4/8页朱雀读后感篇五
这颗钻石打磨得如此美丽
又是这句老陈的开头,很久没写了。日子太过匆忙,但依旧想将我所看所想记下来,无论它好与不好,总比落入风尘刮去无痕好。
起初,接触<朱雀>只由<独唱团>而来,看到一张广告卡,半段试读段落.只感觉像极了传统中国式电视剧,主人公离乱而几世纠缠绵延的生命纹络。风格与青春文学不同,希望读来看看。
看后,总体印象就是没什么印象,只想珍惜一个程姓女子。
------------------------------------------
我熟悉的北方,我熟悉的和平,我熟悉的稳定。小说中,一切背道而驰。
南方,的茶馆,古镇,三代女子。
南方,的历史,生活,三个时代。
溺在这一片吴侬软语之中深沉的痛,亦溶在了每一个女子的命途脉络中。突兀,却也流的顺其自然。我以为,抗战,,生命会越流越顺畅,可是结局依旧让我叹惋。
抗战时候的她,爱却不能,依旧固执的不要明天,不要亲情,不要生命。
和平年代的她,是缺失关爱的,我不知道她想什么,也不知道她要什么。注定,她要走一条奇奇怪怪的路。
我自倾杯,君且随意。
一个一生只勇敢了一次,执着于爱情,输掉了一生的女子。
一个一生淡漠,唯一执着于亲情,却输的一败涂地的女子。
我在很诗意化的描述,却始终不懂她们。因为,她们义无反顾,却也傻的可以。
------------------------------------------
这个故事中,感动我的是一个出身不好,却善的可以的女人。所谓出身不好,也就是出自青楼。最后她也因此而殒命。
震撼我的有三:她会让我不愿想她也有肮脏;她的母性天然纯粹;她平和的生活态度。
她为了救孩子,为了救陌生军人,干脆地应了日军。
她携着噩梦,世间的极丑,云淡风轻的整理,自行填补伤口,不着痕迹。
继而哺着非亲的婴孩,比挚亲的儿子更喜爱。打理家事,料理饭菜。
默默守着破旧的遗物,默默准备着意外猝然而至的事务。
她将隐忍做到了极致,安静,吞咽,微笑。琐屑家长里短的猜测喃喃低语,可爱的略带调侃低语。
是真的有这样的女子吗?太假。
而我心里,希望她是在的。
世间的事,总是事与愿违。她那么小心呵护的宝贝,与幸福到底一次次错肩,越走越远。可笑的是,总有那么一个巧合的入口,连通着想去的世界,你误打误撞进了第一个门,欣喜,激动,有些责怪找的太久,进的太迟,熟料,眼睁睁看见了第二个门,紧锁。
遗憾、遗恨。
她站在第一个门外看着心疼。熟料,旧事重提。过去的,丑的,自己的,不可掩盖的。揭伤口的来了,云和要走了。
好矛盾。就算现在这个社会也不会有多少人逃得脱世俗眼光,她又那么悠悠的回忆过去,沉沉的走了。
作者设计这样一个人物,是要教会我们宽容的对待别人的过去吗?可悲的是,往往一个青楼身份就可以污染她所有的善,美。这样交杂的人性,我们宁可选择丑的去唾弃,也不愿捧着不多的善褒扬?何苦这样给别人添堵,给自己添堵?骂一句别人的短,是觉得自己有正义感了,还是戳别人痛处会舒服会快乐?
人人都有自知,会痛。
洗的了明天,却洗不净过去。既然已经向善,又何必过分追究她曾经是颗多么丑陋不堪的石头,看看着而今这钻石,打磨的如此美丽。
5/8页朱雀读后感篇六
南京,历史的古都,有过辉煌,有过屈辱,《朱雀》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整本小说,讲了三位女性的人生,从女性的角度,讲述历史。读完,整个故事的宿命感觉油然而生,悲凉中带着独有的坚强。
这样的爱情
三位女性形象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程云和。这个旧社会的头牌妓女,年轻时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花容月貌,过着被人追捧的日子,最后,她却选择为陈旅长生下了儿子。
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样的感情。应该算是爱情吧?虽然这个职业听起来有点“低下”,但她之后带着母性的坚强抚养儿女,我宁可相信这种力量是爱情。
这样的爱情不同叶毓芝的义无反顾,也不同于程忆楚的坚定不移,更不同于程囡的不由分说,这是一种埋怨中蕴含着眷恋的感情,甚至最后的最后,程云和还记着给“陈旅长”烧纸钱的事儿。相对的,程云和结束生命的毒药和身后保护子女的“20根金条”,这个文中没有多余笔墨的“陈旅长”也从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爱恋。
这样的母亲
曾经的职业,是她带着浓重的枷锁,一切都小心翼翼,就这样,战乱躲在教堂,为了生存她开始抚养刚出生的程忆楚。然而,母亲这个重任让她再一次选择受到屈辱。在动乱的年代,带着一双儿女,过着谨慎的生活。
一点一滴,用勤劳和智慧,撑起整个家,再苦再难的日子里,也在想方设法的给予儿女关爱。正是这样的母亲,我们看到了儿子的快乐和女儿的健康成长。这是何等让人动容的事情?就像原本想要程忆楚抚养权的赵海纳这样说道,“我受的苦,你们都知道。但是她受到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是的,没有见证人,没有倾诉者,这样的历史只有经历者才能体会到。这样的母亲,只有历史才能明了。
母亲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付出而不求回报。程云和选择了悲剧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保全程忆楚,母亲使自己最后在世上的形象如此不堪。
这样的女人
年轻时风华绝代,后来,爱了陈旅长,救了年轻的军人,养了程忆楚,和赵海纳成了姐妹,用情人的毒药结束了生命。这样女人,是南京近代史的缩影,屈辱、坚韧、高贵。
虽然,她卖过身,但是从担任母亲的责任开始,我觉得她是高贵的,为了爱情,为了子女,甚至为了家庭。她用自己的生活为朱雀做了最好的注解。甚至,她在审讯的时候选择了决绝的离去,留下了一具悲怆甚至有点弱小的躯体。读到此,我对自己说或许这样的结果是一种解脱。
一座历史古城,三个宿命的故事。年轻的我,对过去那段历史了解甚少,我也不想妄加评论,也不是我这个旁观者可以说三道四的。但是,我必须得承认这就是历史,有对有错,可以评判可以褒奖,但是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带着些许心痛,些许无奈,期待洗净风尘的南京,绽放朱雀式的光芒。
6/8页朱雀读后感篇七
葛亮的《朱雀》是个太庞大的故事,古代南京的血脉顺着他的故事缓缓流淌,将金陵风月以倒叙的方式呈现。华裔的爱尔兰青年许廷迈,在秦淮河畔的夫子庙遇见南京姑娘程囡,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和历史险峻岁月的追寻。从现代到晚清再到民国,这个南京姑娘身上缠绕着三代女子的往事,太沉太沉。朱雀金饰,被原作者卖掉后,开始了它被毓芝、楚楚和程囡三代母女流传的故事。
程囡的祖母叶毓芝是晚清医药世家的大小姐,却爱上了日本人,怀上了她的母亲。在受尽凌辱和世俗的鄙夷后,这个传奇女子生下她的母亲,孤身赴死。 这个可怜的女婴被一个曾在秦淮河畔艳冠群芳的妓女程云和收养,起名程忆楚。
故事到了这里的时候,老南京已经千疮百孔。新的气象正在慢慢孕育,抗日战争后百废待兴的古都在酝酿更凛冽的覆灭——山雨欲来,风满楼。葛亮是个地道的南京人,对这片故土有太深的感情,因此他笔下的南京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活生生。与其说他用三代人的爱情故事为南京注入风流韵致,不如说南京为这些爱情铺设了最冷的底色——通过借城市叙述的写法在当代并不多见,这样的审视和寻找联结的写对读者是莫大的福气。生活在一个城市里的人和一个城市的命运息息是相关的,而我们总是急着往外飞,忘记了故园。
新中国时期的南京是沉默而不安的。她总在躁动,却又压抑。程云和洗清了身份,带着她的儿子和楚楚生活在南京一个极普通的角落里,蜷缩着,贪恋着。命运从来不吝啬玩笑,楚楚爱上的男人一纬被突如其来的打成右派,发配到遥远的边疆。而她则在一个风雨之夜,被一个低俗粗野的男人凌辱,被迫委身。他们结婚,有了孩子,男人却意外死亡。她守寡,她等了几十年的的男子一纬回来了却已有了妻,再也不能牵手与共……程云和被揭发了身份,受迫害而死。她生下了一纬的孩子,起名程囡。故事回到起点。
我拙劣的笔触无法写清这之间曾有过怎样的爱恨情仇,风雨如晦。只是这样一个兜兜转转,岁月流转,唯一不变的就是这片土地,南京南京。《朱雀》里的各种爱,是浓郁而丰盈的,南京的性情就是每个角色的特性的融合,城市如人,葛亮对笔下的人物寄予感情,也是在描绘他对南京的印象和深情。南京带着悲调之余,她又是平和的。在我的心目中,程云和这个角色最能呈现这一面,无论她遭受多巨大的打打击压迫,仍可用平和的态度把改过的生活过下去。因此隐忍的南京也能在种种的背负下保留一种舒缓的格调。
莫言说:“《朱雀》是兼有人文地理和灵魂拷问的新型小说。他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了一个他的南京,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了众多的人物。”在无可挑剔的情节之下,小说中那些诗意的场景,如同漫天星花在黑压压的夜空中拼凑出如诗如画的图案,那黑漆顿然轻了。人物开始跳脱悲戚的命途,在诗画中清新起来,带着朝阳晨露的清澈。叶敏芝的温柔娴雅,一如当年金陵茶马古道的暖风醉人;程云和的美艳刚强,似秦淮河畔的夜夜笙歌;程忆楚的痴心慧绝,是朱雀桥边的堂前飞燕;而程囡的淡定慵懒,像极了南京历尽风雨后的怡然款情。所有的她们,都渗入骨髓的映刻着南京的细枝末节,在命运的齿轮下匍匐。
那么,这本小说的本衷就是给我们一个变幻着的南京——“在这城市的盛大气象里,存有一种没落而绵延的东西。这东西的灰黯和悠长渐渐伸出了触角,沿着城池的最边缘的角落,静静地生长,繁衍。或许,是见不到光的,并非因为惧怕。而是,为了保持安稳的局面。因为,一旦与光狭路相逢,这触须便会热烈的生长,变得峥嵘与凶猛。实际上这种退避三舍,恰是对着城市容纳姿态的某种迎合与感恩,是存处之道。”这是葛亮对于现代南京的叙述,我爱极了的一段形容。锋利的笔触,毫不留情的揪出了本质——一个历尽千山万水的古城,最后一定会隐匿起咄咄逼人,换来苦海的一苇航之。
故事的最后,程囡失去了许廷迈,独自生活,开了一间画廊,眉目间已对往事粉饰太平。他们的故事相比于毓芝和忆楚,实在是乏善可陈了一些——因为时代早已不允许传奇。她孤独的生活在南京,那些家族故事被写成爱与死的诗篇,留在这座城的扉页。
我相信,她的一生都必然在追忆这一场梦。而读过《朱雀》的人,刻骨铭心的爱上了南京,想要背上旅行包踏进这场苦旅。伸出手,捞起沉落在秦淮河的金陵旧梦。浮生一场,何不尽欢?
7/8页朱雀读后感篇八
「這時候,他隱隱已有感覺。
在這城市的盛大氣象裏,存有一種沒落而綿延的東西。
這東西的灰黯與悠長漸漸伸出了觸角,沿著城池的最邊緣的角落,靜靜地生長,繁衍。
或許,是見不到光的,並非因為懼怕。而是,為了保持安穩的局面。
因為,一旦與光狹路相逢,
這觸鬚便會熱烈地生長,變得崢嶸與兇猛。」――《朱雀》
我似乎總是在閱讀一些跟城市秘聞有關的書籍。這樣的書籍帶了濃重的年代感,穿越了厚重的時間與歲月,攜帶了潮濕的甚或是隱隱約約透著腐朽的氣息迎面而來,席捲得人招架不住。
歲月比當下來得沉穩,或許是因為一切一切的塵埃都早已經落定。而當在文字之間逡巡,這些塵埃就又迅速而輕盈地飛舞起來四散逃竄而去。她們帶著不屑一顧的矜持,又藏著極其難纏的羞恥,如同這許多個傳說裏的女子,真真假假,早已經分辨不清。而只待留得一雙清亮的眼睛,恒久地立在時間裏,看著這條關於宇宙洪荒的河流一直亙古不變地行進下去,而有的命運終結了,罪孽與救贖戛然而止。有的命運一代代地重複,於是便有了《朱雀》。
這是一個關於南京的故事。
事關南京,雞鳴寺的櫻花是我對其最大的渴望。只因我早早地便知道秦淮河的輕歌曼舞早成了回不去的過眼雲煙,而那關於廢都的尷尬身份又夾雜了許多人說不清道不明的遺憾。
只這些都停留在表面上的印象,終究構建不出一個具象的南京城。
於是我找到了《朱雀》。
這是一本多少夾雜著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作品。
華僑少年許廷邁迷失在了神秘幽遠的夫子廟,遇見一個古董店裏無所事事冷冷清清的少女。他們理所當然地相愛,跨越了種種的隔閡與誤解,進入彼此都覺得陌生的世界。這一期平靜直到銅朱雀的出現,於是一份代代相傳的命運便這樣在紙上漸漸鋪陳開來。
讓我們回到1923年,回到這個故事最開始的地方。葉毓芝來到了陌生的南京城,那時她尚是天真溫暖的孩童,三年後她成長為亭亭玉立的少女,家中殷實,行醫的父親算有聲望,收了日本人做學徒,哪里曉得竟是“引狼入室”。1926年葉毓芝成長為亭亭玉立的少女,與芥川熱戀。然而戰爭爆發,在戰爭前夕她不顧一切地要為愛付出,最後生下一個女嬰,芥川卻效忠了他的天皇,去了不知名的遠方。
南京大屠殺中葉毓芝被辱慘死,她的女兒輾轉由妓女程雲和收養,取名程憶楚。時間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憶楚已經是大學生,愛上僑生陸一緯。然而動盪的歲月來臨了,陸一緯被劃為右派,發送到了命運未蔔的北大荒。“”爆發,程家無從倖免,雲和自殺,憶楚下嫁給強暴她的一個工人。“”結束,憶楚守了寡,舊情人陸一緯卻又不期然的出現。他們一如從前地相愛,然而愛情在現實面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命運一代代地輪回,最後降臨到他們無從得到名分的女兒程囡身上。雅克、許廷邁、未婚先孕的孩子、死亡、離別。
一切就又從頭開始。
一切都不曾為了這樣沉痛的眼睛而停止。
這故事多少帶了為圓而圓的做作,歷史的穿插之間生硬得好似能聽見金屬相互切磋時刺耳的聲音,甚至於讓人無從分辨接下來登場的人到底是這一代,抑或是以為已經終結的上一代。
因為她們本來就是極其相似的。
我曾經說:Ángeles Mastretta筆下的女性就像熱帶雨林中積極向上的植株。她們對於陽光與雨水的渴望促使她們以一貫堅韌的姿態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愛情,在動盪的亂世中如同崩裂的漿果,帶著新鮮凜冽的香氣,比起Colleen McCullough創造出的女性角色更合我意。
然而在葛亮的筆下,我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的形象。那與之前接觸到的許多女性是不一樣的,她們有著溫婉善良的一面,她們爲了愛情不顧一切的同時又總是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命運共同體。她們的愛情不得善終,她們無從選擇的同時以不等待的姿態完成了對一段愛情最永恆的忠誠。
她們隱忍,她們的哭泣總是在絕望的時刻才如同洪水猛獸一般地爆發出來。她們不將愛與不愛掛在嘴邊,她們被命運折磨摧殘的同時依然懷揣著對至愛之人最後的良善之心,那是一個溫潤的姿態,像是固定的一個母親的形象。
而這就是我對于東方女性最由衷地讚美、欣賞與理解。
把一個故事綁定在一個狹小的地點集中延伸地敘述,是對於一個城市進行解讀最慣用的方式。直截了當地把一切都血淋淋地挖出來擺在攤上,任你挑挑揀揀,我自列陣在前大聲吆喝。反正誰不是這樣的一個人,生了,活了,死了,埋了的。
所以簡單的帶來清晰的,清晰的帶來痛楚的,痛楚的帶來長久的。於是爲什麽我們總是對這樣的書感到著迷。
《朱雀》的細節經不得推敲,畢竟只是一個三十歲年輕人的下筆。事關于某些太敏感的話題,仍然要讀筱敏的《倖存者》抑或是季羨林先生的《牛棚雜憶》更加叫人覺得記憶可靠。
而關於那樣太過脈絡清晰的命運,便叫它永遠地存於一段歷史之中,或許真實或許虛擬,但因著太過殘酷所以終究不願屬於你我。
六朝煙水,盛世流離。南京也只是南京,做不得別的地方,做不得別的女子,做不得別的其他的一切一切。也還好,它如今只是南京。未化了那隻銅朱雀,帶著洞悉一切悲天憫人的冷漠眼睛,抖落一身稀稀落落的銅屑,飛到了別的什麽地方。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