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万花为春》,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通过文字,我领略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奇迹,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一篇
提及清词,纳兰性德的名字往往首当其冲。“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这些词带给我们无数的感慨与惊喜。 清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在清代,清词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被誉为“中兴”。 《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中,作者以开设的“清词研究”硕士课程的课堂讲稿整理本,以严迪昌先生《清词史》为基本线索,参以作者的理解发挥,详细阐述了清词研究现状、清词“中兴”与其价值认识、清词发展的轨迹、清代女性词史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对数十家词人、数百首作品进行了逐一剖析。从纳兰性德的深情厚意,到龚自珍的豪放不羁,再到吴伟业的沉郁顿挫,这些词人的作品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的诠释。通过这些剖析,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清词的韵味和意境,还能深入了解词人的心路历程和创作背景。 更加深入地了解清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更能感受到纳兰性德等词人的风采和才华。走进清词的世界,感受那万花为春的绚烂与美好。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二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提到清词,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纳兰,除了他,你还能想到哪些呢?在这套颜值贼高的《万花为春》中,作者带我们一同走入清代词作的研究,在美妙的清词中感受清代词人的内心世界。
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其诗词创作也呈现出了别样的风采。作者马大勇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尽情展现了清词的魅力,数百首清词的剖析,展现了清词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让我们对清代诗词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清词中,既有云间词派的推尊南唐、北宋,力主恢复词的本色,为清词的中兴开创之功;又有浙西词派的追求醇雅清丽,注重词的声律和技巧,影响广泛;还有阳羡词派的崇尚豪放词风,抒发激越之情,气势磅礴。这些不同的词派和风格,构成了清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而在众多的清代词人中,纳兰性德无疑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他的词作浸润着无限的怀恋与深情,每一句都仿佛能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名句,早已成为传颂千古的经典。除了纳兰性德,陈维崧、王士禛、吴伟业等词人也各放异彩,他们的作品或磅礴或清新或深沉,都为我们展现了清代词坛的繁荣与多彩。
清词已然是万花为春,绚烂夺目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清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更带我们更好的欣赏中国文学的精彩与美妙。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三篇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是严迪昌先生《清词史》的再解释,没有什么原创性,读了之后却觉得很有趣,尤其是其中穿插的词人的故事,人生际遇(譬如顾贞观、纳兰性德、吴兆骞的千古友情嘉华),还有那些跟作者十多年来讲清词的课堂、金庸小说、自身诗词创作等联系起来的更广博的内容,都非常值得一读。
世界很壮阔,诗词背后的人生也很壮阔,它构 建了一个通道,清词中有迷人的平行宇宙。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四篇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有一代的标志性文学。说到词,人们脑海里往往首先想到宋词,那么,词在后朝是否就没落了呢? 看了清词研究名家马大勇的《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才知道,原来词在清代的规模和影响远胜于宋代,只是现在的词学研究者们目光过于集中到宋词上,没有让广大读者窥得清词的风采神韵而已。 所以,与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陆游、周邦彦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宋词大咖相比,清词名家里只有纳兰性德为人熟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本书的“开场白”详细讲解了为什么要读清词、怎样读清词这一话题。读清词的一大理由是我们对它了解、研究太少,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无法正确评价清词。至于怎样读清词,作者给出了文献学、文化学、接受史等不同的研究角度。 比如《沙河逸老小稿》卷四有一首悼念朋友的《哭姚薏田》,初看似乎水平不高,题材也寻常,但是其中的“沉忧早结离乡恨”暗含隐秘,涉及“康雍乾盛世”的一系列大型案狱。因为有文字狱的存在,清代词人及词作的命运便不能以常理视之了。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明末的很多词人在清初都做了贰臣,甚至连词坛盟主吴伟业这种级别的也出仕清朝,引起的反响是非常强烈的,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很难承受的。吴伟业的《贺新郎·病中有感》就是一篇血泪交织的忏悔,为他赚得了不少同情分。 本书是作者开设的“清词研究”硕士课程的课堂讲稿整理本,所以除了学术上的严谨严肃之外,也不乏课堂授课的随性和幽默,比如在讲到流放地尚阳堡时,指明是现在“比较大的城市”“宇宙的尽头”铁岭市的开原县,让这本知识点满满的著作显得非常接地气。 读完这本《万花为春》,相信清词中的万朵奇葩便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了。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五篇
鲁迅先生说,“一切好诗到唐都已经做完。” 胡适先生说,“清代三百年是‘词的鬼影时代’。” 这大概都是基于“一代有一代之学”的权威文学史观的影响。 但本书作者,马大勇教授,却一直致力于清代诗词史的研究。他以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为蓝本,加上自己的见解,制作了“清词十二讲”课程,就旨在为曾经被人遗忘了的,如今却日益繁荣的清词研究做普及。 清词无疑是多面的。 1⃣词派“百家争鸣”。 云间词派:以陈子龙为代表,其成员还包括李雯、宋征舆等,称“云间三子”。云间词派推尊南唐、北宋,在明词衰微之后,力主 恢 复词的本色,对清词的中兴有开 创之功。 浙西词派:以朱彝尊、李良年、李符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词作追求醇雅清丽,注重词的声律和技巧,在康熙、乾隆时期影响广泛。朱彝尊的《静惕堂词序》中提到“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于此。” 体现了浙西词派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代表,该派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词作多抒发激越之情,气势磅礴。阳羡词派在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 2⃣词人“各放异彩”。 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浸润着无限的怀恋与深情。 陈维崧的“浊浪堆空,暨阳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展示着磅礴的力量和气势。 王士禛的“小令风韵秀发,略近他的绝句”。清新秀丽,令人耳目一新。 吴伟业的“绮丽之词,又时寓兴亡身世之感。”有着深沉的历史感。 ...... 看完这十二讲课程,更觉清词已然是万花为春,绚烂夺目!这正是“老树春深更著花”,是中国文学史上光彩的一页!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六篇
《万花为春》是一部很有质感的关于清词的作品,由马大勇创作。虽然对于这位作者并不熟悉,但是通过作者简介,可以感受到他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亦是能够让我们对于他为我们展现的讲堂产生一定的兴趣。
于漫长的文学史而言,清词存在的地位,比唐诗宋词那些要低些许。这或许是与ta们的文体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清代词人们作品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有些差强人意的。但尽管如此,这些属于清词的作品,依旧是充满了时代的意义,值得被后世记忆的。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翻开这样的清词二十讲,总是觉得是一件充满了氛围感的事情。清代的词人,很多都是初次相识的,但通过作者的研究分享,感觉他们都变得更有生机了。清代词人,数百首作品的剖析,于是,整个清代词史都变得更加完整、灿烂。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七篇
唐诗,宋词,元曲……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来讲,似乎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真应了那句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这本书中,作者将自己的研究目光聚焦在清词上,颇有新意。
一般来说,我们可能会读到一些清代的诗词作品,比如王国维的,纳兰性德的。但就我的阅读经历来看,研究清词的著作确实比较少。
作者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数据,苏轼一人获得的研究成果总量即与整个清代词人获得的研究成果总量相仿,李清照一人获得的研究成果总量相当于清词研究成果总量的72.57%。
对清词的研究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与挖掘,这大概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的一个原因吧。
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了非常多清代词人写的作品,其中大多数作品我都是才有所了解,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清词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但深入研究之后,我们也会感受到清词百花齐放的盛况与辉煌。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八篇
提及读词,一般人都会想到宋词,但实际上清词也值得研究,因为词在经历了衰亡之后,于在乾嘉年间重新兴盛。清词史称“中兴”,这“中兴”的实质是什么?清词与宋词之间有何异同?清代著名词人有哪些?他们的词又有何特点?
这一系列的问题,马大勇的《万花为春:清词十二讲》中都有答案。本书主要阐述了清词研究现状与发展,以及清词“中兴”的价值等内容,还对清代数位词人及其作品进行分析,让我们从整体与细节上感受清词的独特魅力。
清词始于陈子龙、李雯和宋征舆,但第一位真正具有独特风格、具有多元化高深造诣的词人是吴伟业,他在相当程度上开创了特定的风气。他身为明朝旧臣,又出任清廷,短短三年失去靠山,此后再不复出,直至生命结束,血和泪的忏悔成了他最核心的创作主题。
个人命运在乱世之中很难自主,如何选择都是悲剧。
纳兰性德算得上清代词坛的一个“异数”,他是词中兴时期屈指可数的几座高峰之一,也是清代词人中少有的获得广泛青睐的词人之一。他出生时,家世极其富贵,但他却并不骄矜倨傲,反而情思抑郁,英年早逝。他早逝的原因有疾病,也与官场倾轧、爱妻早丧有关。
他的词成就最高的还属爱情词。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这首词动人心魄,展现了他浓郁而纯挚的情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首词第一句 包含了巨大的穿透力和惆怅感,深陷于背叛和离弃的人,恐怕最能体会这一句的魅力。这恐怕也是这首词为何被众人引用的缘故。不得不说,纳兰性德的词深入人心,真切的写出爱情中的心境。
清代女性词比以往前代多,这与明清以来女性整体文化修养提升有关,只是可能想象不到,清代女性词史的开篇是由几位名妓书写的,清初词坛“三艳”为王微、李因和柳如是。不过,真正扛起清代女性词的却是徐灿,陈维崧曾评价她“才风遒丽”“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
书中对于很多词人都有讲述,在此不一一赘述,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读这本书。
最后想说,《万花为春》这本书除了对清词的细致分析有利于我们理解清词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它会让我们重视清词,也会让更多人了解清词的魅力,认真去读清词。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九篇
我妹妹家双胞胎儿子名字是“一程、一更”,觉得挺好听。 ·
一问才知道,出自《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然后被安利了一套清词讲解《万花为春》; 书名“万花为春”取自顾炎武诗句“老树春深更著花”, 寓意着清词如同春天的万花般生机勃勃,充满韵律与生命力。 · 《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是一部由马大勇教授所著的文学评论作品,该书以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为基本线索,结合作者自己的理解,对清词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解读。 · 书中不仅探讨了清词研究现状、清词“中兴”与其价值认识、清词发展的轨迹以及清代女性词史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还对清初至晚清数十家词人、数百首作品进行了详细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完整、灿烂的清代词史景观。 · 作者马大勇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对清代词坛的璀璨与魅力进行了揭示。并特别指出了纳兰性德等代表性词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书中还涉及了一些特色词人如曹尔堪、龚自珍等的词作分析,展现了清代词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清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魅力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传承。 虽然我还不能很好的去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是我书架上必须有一套。
至少可以给孩子起一个有深度的名字。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十篇
如果说起词人,大家第一个联想到的朝代一定是宋。
那其他朝代呢?
你肯定会笑话我,说小学生都知道的,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啊。
于是
我们仿佛把自己陷入了“一代有一代之学”的陷阱
鲁迅都说“一切好诗到唐都已经做完”
可是我们真正在意过那些唐代以外的诗人吗
还有宋词之后的清词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吗?
书名:《万花为春 清词二十讲》
作者:马大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纳兰性德、王国维、郑板桥这些名字熟悉吗?
又或者刘熙载、李渔、秋瑾、龚自珍、曹雪芹、柳如是
这些名字是不是也很熟悉?
他们都在写词,他们都是清代的,
瞬间感觉清词确实值得研究研究呢。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册,是博士生导师马大勇老师在所开设的“清词研究”硕士课程上的讲稿整理本,以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为基本线索,和我们一起探讨了清词的现状、发展轨迹等等,涵盖了数百首作品。
书的名字也是取自清代词人郭麐的《词品·秾艳》,以万花为春形容清词再贴切不过了,所谓的清词并不是强弩之末,更像是充满蓬勃生机的花骨朵。
秾艳
杂组成锦,万花为春。
五酝酒酽,九华帐新。
异彩初结,名香始薰。
庄严七宝,其中天人。
饮芳食菲,摘星抉云。
偶然咳唾,明珠如尘。
王国维曾说过“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讲究在表达韵味的深长,研究清词不仅是学习古典文化,更是理解其字句背后的故事。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十一篇
天水麻辣烫出圈,让我觉得“小众”也会放异彩。同样,清词在唐诗宋词霸居榜首的情况下,也要脱颖而出。为何?
这就要说说《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这本书了。
本书作者马大勇教授,主要从事清代及现当代诗词史研究。他认为我们对“中国文学史光彩的这一页”—清词,给予的关注与评价远远不够。
马教授在书中列出数据佐证说:研究宋代词人的论著成果5816项,东坡先生以1257项高居榜首。而研究清代词人的论著成果1269项,东坡先生以“个人实力团灭”清代词人。
在《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中,作者客观评述了造成这种“失衡”与“失重”的原因:“鹦鹉学舌”“英雄所见略同”“求易避难”“趋热避冷”。
这像极了当下“网红”现象,随便蹭个热度就会有高流量。浮躁心理催生的现象,在冷却后就会发现,能够熠熠闪光的是那些经得起推敲与琢磨的存在。
读这本书吧,让我们重新认识作为词人的王国维、郑板桥、曹雪芹、柳如是……当然少不了三百多年来被称为“最深情的男子”纳兰性德。
在这个春花待开的季节,打开这本书,品读、欣赏,于渐渐四溢芬芳的日子里认识他们,感受清词“万花为春”的盛况。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十二篇
清词不如宋词那么受待见。的确,宋词比清词有名得多了,有名得词人如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高中生都能说得上来几个。但是清代词人呢?纳兰性德?除此之外呢?吴伟业?陈维崧?朱彝尊?龚自珍?估计这些人里,高中生只听说过纳兰性德和龚自珍,甚至奇怪龚自珍居然也是词人吧。
但是清词确实有其伟大之处。“清词独到之处,虽宋人也未必能及”。(1)书中引述钱中联为《全清词》做的序,说了五点清词比之宋词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地方,其中就包括词人多、流派多。(2)可以想见,清词数量必然大于宋词。其中,如陈维崧,他一人词集三十卷,收有1629首词,是苏轼的近五倍,辛弃疾的近三倍(115)。其他词人或许不如陈维崧,但有样学样,每个人多则十来卷,少则四五卷,加在一起,蔚为壮观。
我对清词了解不多,所以想要了解。《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是以作者的老师严迪昌的《清词史》为蓝本,按照时间顺序,将词人及相关流派依次介绍过去。清初、清中、清季三部分,其中清初十一讲,篇幅最大,从云间词派到吴伟业再一直到“京华三绝”,清中三讲,从浙西词派到阳羡词派,再到常州词派,清季从龚自珍始,四讲至王国维。最后两讲为“清代女性词史”,依然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清初词坛“三艳”(王微、李因、柳如是)到吕碧城。
此书讲清词,虽是按照文学史的路线,但并没有浓重的“文学史”习气,如一定要说某某词人什么什么地位,产生什么什么影响之类的,行文摘下来就可以写在卷子上,像是教科书。此书还是通俗的,对于词人有人生经历的介绍,一些词作有较为详细的解读,往往一个章节,先是介绍,随后一词一节,品词也品词人。当然有时大章里有数个词人,比如讲一个词派,那么一个词人占一节或两节的情况也是存在。除外,还有一些章节是作者的“私货”,作者也会写词,于是会附上自己的词作以作应和,说说自己经历,献一献丑。
不过毕竟是讲词的,古人的名字,词作里的字词,总会出现生僻字;而且一首词放在文字上,不读不显得尊重,读又一时半会看不懂,若下文有解读倒还好,就怕没有解读,来一句此词平平,没有功底的读者岂不两眼一抹黑了——总之,阅读体验上会有影响,会有些枯燥。但作为了解,二十讲,讲解通俗,排版干净,还希冀什么呢?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十三篇
翻开《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的瞬间,仿佛踏入了一个诗意的花海。心情突然宁静了,作者以生动而引人入胜的文字,将我们引领进入清词的世界。他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清词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对这一瑰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个开头如同一扇通向美丽花园的门,吸引着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这套书涵盖了清词的二十个重要主题,从词的起源到发展,从词人的生平到作品的赏析,内容丰富全面。马大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清词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通过对不同词人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清词的多样风格和情感表达,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华与韵味。 清词史称“中兴”,“中兴”的实质是什么? 纳兰性德是清词第一人吗? 为什么说纳兰性德是近三百年影响最大的词人? 陈维崧、朱彝尊为什么被称为一代词宗? 为什么说顾贞观《金缕曲》是古今友情诗的绝唱? 贺双卿是真实人物吗?清代第一女词人是谁?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清词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诗意之旅。 作者书中对清词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赏析。他不仅分析了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还探讨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他的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词人的心境和情感,感受到清词所蕴含的智慧和美感。这种深度的赏析让我们对清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提升了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上册和下册的划分,使《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上册为我们奠定了清词的基础知识和背景,下册则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清词的各个方面。这种系统性的阐述让我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清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值得推荐的理由: 1.丰富知识:通过阅读这套书,你将获取丰富的清词知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2.审美享受:书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赏析将带给你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3.文学启发:作者的独到观点和深度解读将激发你的文学思考和创作灵感。 4.文化传承:了解和欣赏清词,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十四篇
之于普通的诗词爱好者,唐宋时期苍茫浩荡的诗与词已是可以被仰望的两座高山,而至于这其后明清的诗词,则因其的不被主流的展介,故而知之甚少,只有期间不乏头筹的譬如马大勇教授的“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之外,其他的诗词歌赋确实是偏安一隅了!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作者是吉林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他以清朝诗词为自己的术业专攻,并笔耕不缀,著述颇丰,且是吉林大学颇有建树且授课风格极具特色的师者之一。本书也有其对师从严迪昌教授的《清词史》进行的旁征博引,一共二十讲,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清词的万里江山图。更是一次对清词的美学艺术意义和价值存在全景式的梳理,可以让读者对于宋词的继承及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
一共二十堂课程,教授梳理了可以代表清朝各领风骚的诸多词派系的代表领军人物。以他们为突破口,表征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创作走向,也让读者通过教授的讲解,看到了在他们创作的词曲里面,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各具特质的用词曲来抒发自己的周遭际遇,或者社会动荡,或者人情冷暖,或者感伤悲秋,或暗指春秋,抒发自己处于社会阶层中的一种感慨或呐喊。
而作为清朝异于之前的女性词人的增多,教授也分两堂课程集中用“‘天将间气付闺房’:清代女性词史”详述了词曲在不同性别中得以让清词的百花争艳的丰富创作场面,可以说是非常全面。
作为课堂讲稿整理本,它比之于专业进行著书更为读者接受,而读者即为可以现场聆听教授授课的在场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看到第十一讲的“古典的纳兰,我们的纳兰”,教授所讲的涉及到纳兰容若,从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到引用其词的《书剑恩仇录》,无所不及,可以让读者阅读感觉舒适而又畅意!又会不觉莞尔!
所以,马大勇的这套清词二十讲,其以自己对于词曲的喜爱和创作基础,对清词的解读更具一种不再是雾里看花的迷乱之感,再辅之以教授的专业的理论修养,一部三百年的清词史皆“草木漫发,春山可望”!
万花为春读后感第十五篇
一说到“词”,我们自然想到“宋词”。毕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就像鲁迅说的,“一切好诗到唐都已经做完”,那肯定“一切好词到宋也已经做完”了。而《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一书却让我重新认识了清词的百花齐放、竞相争春的繁荣气象。
其实,词之一体,兴于唐,盛于宋,衰于明,入清后竟又复振,史称“中兴”。那么,清词“中兴”的实质是什么?
词,历来被视为“小道”的“诗之馀事”,到了清,才发展成为与“诗”完全并立的抒情之体。词的可庄可媚、亦庄亦媚,恰好表现出了其卓特多样的抒情功能。所以,清词的“中兴”,按其实质,乃是词的抒情功能的再次得到充分发挥的一次复兴,是词重又获得生气活力的一次新繁荣。
从以陈子龙为词宗的“云间词派”到“阳羡词派”的崛起、“浙西词派”的张扬……清代词坛呈现百派回流、名家辈出的繁荣景观,且词作繁富,佳作林立。剧数据显示,一代清词总量超出20万首,词人也多至1万之数。可谓蔚然壮观。清词成为古代词史中继宋词以后的又一座高峰。
清词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纳兰词。其所作《饮水词》,情感之真切自然,表现之清新流利,不仅在清代词坛中独树一帜,在古典诗词中也是光彩夺目的存在。
那么,纳兰性德是清词第一人吗?为什么说纳兰性德是近三百年影响最大的词人?
纳兰的悼亡词最好,不仅拓开了容量,更主要的是赤诚淳厚,情真意挚,是继苏轼之后在词的领域内这一题材作品最称卓特的一家。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其塞外旅愁之作有寥廓清苍之调,在词发展史上作出了卓特的贡献。
作者指出,总体而论,纳兰性德无愧为满洲第一大词人之称号,也无愧为整个清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这也就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了。若称“清代词坛第一人”就有点过誉了。
时至今日,纳兰仍是清词研究的第一热门,已经热到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地步。若论近三百年影响最大的词人,作者表示,只能是纳兰,没有第二个选项。纳兰的接受史上可以排出一系列星辰般闪耀光彩的名字。
此外,一代清词之得以如此绚丽多采,女词人们是与有功焉的。
清初词坛有“三艳”王微、李因、柳如是。而真能扛起大旗、蔚为名家的是徐灿。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将其误会为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的母亲。只不过,这个母亲比陈家洛大了120岁。
若论清代第一女词人,作者以为顾大清的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以说其为满洲第一女词人。虽然徐灿的水平很高,但闺阁气、脂粉气重了一些。作者更欣赏那些格局比较开阔、气派比较豪迈、女性特征相对淡化的女性词作,依照这一思路,他心中的清代第一女词人为吴藻。
胡云翼在《中国词史略》中也赞誉吴藻她为清代女词家中第一人。
本书是作者所开设的“清词研究”硕士课程的课堂讲稿整理本,呈现了立体、完整、灿烂的清代词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