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服美役》读后感摘抄

《服美役》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5 10:05:13
《服美役》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15 10:05:13   小编:

《服美役》是一部探讨服装与美学的著作,作者通过深入剖析服装设计背后的哲学和文化内涵,揭示了服装对于个体形象和社会身份的重要性。文章还探讨了服装对于审美和自我认知的影响,引发了我对服装和美学的深入思考。

《服美役》读后感(篇一)

上次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她一路都在夸我的小肚肚很可爱。我穿那件显瘦的衣服,当然也知道一不小心就会看到微微隆起的小肚子。但是我觉得这不重要。哈哈哈~

服美役)这本书也带给我一些新的关于美的思考。比如:美是怎样定义?哪些追求美的行为是比较提倡的?美好像有一套公式,又好像有不被定义的自由。如何在美的多元化种寻求统一?主流的美套用在自己身上真的合适吗?

《服美役》读后感(篇二)

一、少看少讨论有关肥胖、光鲜亮丽的讨论。在选择服装时,应该选那些不会分散注意力,让你感觉良好、行动自如且不会招致身体监控的衣物。 二、为了健康而运动。解放也和进行体育运动有关,因为运动能带来快乐。运动无须以改变外表为目的,只需要关注它带来的感觉以及它对健康和总体幸福感的影响。 三、寻找在我们身上尚未显现的东西、一想到就会快乐的东西、能让我们拥有心流体验的东西。 四、把时间投入在那些让我们感到如鱼得水的东西,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能带来幸福感的事情。

《服美役》读后感(篇三)

虽然这本书蛮散的,但确实也让我思考了一些东西。 对美的宣传和追求在消费社会尤甚,通过与广告的结合对女性进行pua,即你总有不完美的地方,购买这个那个就会解决这些问题(至少是暂时的)。 对身体的规训尤其让我反思。因为当今社会肥胖被污名化了,肥胖通常与懒惰不自律等负面符号结合在一起,keep的slogan是自律给我自由。但人们真的是因为喜欢或者健康而健身吗?健身是不是更多与外表相关?对好身材的追求是否成为另一种义务?当社会或者女性自己慢慢接受女性会变老,却要求她们要优雅得变老。 女性长期以来身体被当成是一种客体,这甚至导致其自我客体化。而网络和社交媒体又强化了这一趋势。女性在护肤和美发等方面的花销更大,这可能只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义务(在有的国家,女性不化妆出门是不礼貌的)。而追求自己变美,有时候是躲在“自我照护”的伪装下,这更难以被觉察。

《服美役》读后感(篇四)

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是女孩们从小听到大的白雪公主的故事里,皇后嫉妒白雪公主的原因。是不是从小时候开始,女孩必须美、美才是最重要的这一想法,就潜移默化地钻进脑子里了?故事流传到现在,一些女孩已经察觉到了其中的诡异,现在她们想问:究竟是谁要我变成最美丽的女人?我为什么要变成最美丽的女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美的思考已经成了关于女性身体和外貌的讨论。在几乎完全由男性撰写和编纂的思想史艺术史文学史中,女性的身体已经成为了被观察的客体,而不是能够表达,能够讲述的人。 这本书讲的是美是如何成为一种执念,一种疾病,一种神话;美作为一种工具,是如何被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利用,来控制女性对身体、思想和生活的选择;为什么对美的思考转换成了对女性身体和外貌的讨论?是否存在一种客观的美?要逃脱美的牢笼,必须停止追问美是什么吗?必须不再追求美吗?

《服美役》读后感(篇五)

美是宗教的说法让我眼前一亮。我对宗教一直不感兴趣,甚至带着一种没来由的排斥,而这个比喻简直是验证了宗教中虚伪欺骗的一面。 美容产品就是赎罪券,精辟的比喻。人生来就有原罪,女人要变得更美,资本主义和父权社会定下了标准,并且提供了路径。 “自我客体化会减少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指在执行或经历某项身体、精神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彻底沉浸的感觉。对客体来说,这是特别令人满意和愉快的时刻,这种体验让正在做的事情有了意义。” 我就很难出现心流体验,我的理解是因为我很难集中注意力,没有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倒是从来没有从客体化的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其实我有隐约感觉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投入一件事情,也看到过男性擅长单线程工作,女性擅长多线程工作的说法,还有人试图从生理结构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可是用后天环境的影响来解释似乎更合理,因为女性需要常常抽离身体,把自己当成客体来审视,随时都要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至于独处的时间都无法达到沉浸,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役呢?

《服美役》读后感(篇六)

美这个词本身是可以包含多种多样只因人、事、物本身带有的特别光华而多彩。而在这其中,在眼花缭乱的信息轰炸和自我物化的审视之中,在他者的凝视之中,作为女性要如何保持自我,以至于探索独居特色的生命之美和身体之美,便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

说到这里,第一个想到的代表人物就是在抖音上更新“170斤农村留守妇女日常”视频的博主志玲。

臃肿的身材,黑到融入泥土的皮肤,还有短而杂乱的头发。她做菜不算好吃,长相也谈不上美观,但这并不是她以“丑”现身互联网,博人眼球的手法。真正吸引我的,是她在关注自身外貌的前提下更关注自己内心,可以端着不成功的隔夜菜去油菜花地里野餐,是感叹完生活之后又回归当下本身。

她笑得真诚,只为当下快乐,穿便宜漏绒的衣服又怎样,用宠物沐浴露洗头又怎样,不是那么美又怎样。

她打开了一种普通不那么优秀,不那么美丽女孩生活的另一种形式。这也是在向这个世界大喊:女孩们!就为自己本身而肆意生活吧!

《服美役》读后感(篇七)

看完想去看约翰·伯格,很多引用,特多“伯格认为”。

消费社会、美的宗教,都敦促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自我客体化,让人分裂,限制了个人生活,钝感、无法更真切的体验;也让人孤立、脆弱。

美几乎无关美学,与权力密切相关。怎么解脱呢?“进化机制和社会机制在哪里相交?”解构神话(文化现象、一种“发明”)是漫长的过程。甚至给出了一些特别具体的建议:运动,挑选不会分散你注意力的衣服。

怎么警惕一个井爬起来又落到另一个井,“取悦自己!”“你现在就很美”,中心的还是美美美!可不可以直接就不美。

其他摘抄:

“持续不断地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源于社会结构的行为,以前并不存在。为什么会产生?因为一方面,我们在这个社会中体验到一种冲突、一种钝痛;另一方面,我们在广告里看到的人已经解决了这种冲突,他们已经站在桥的对面。”

“女性的身体仍然是一个社会问题,连她们的体毛也不能避免。”

《服美役》读后感(篇八)

读完这本书以后,思考最多的还是关于美的本质。在当下的社会文化中,大家对于美的概念都是既定的,是有评价体系的,它看似主观且多变,实则有着稳定的评价体系同时也顺应父权/资本/消费主义的需求。

人们因为「美的权力关系」自我监视、互相监视,在新自由主义环境下,大家更害怕「不美」了,因为美还与个人能力挂钩,一个自律完美的人怎会允许自己的身体变得有赘肉、纹路和粗糙呢?毕竟“女人天生就爱美”啊。

那些符号化的衣物和风格更是将女性圈在了名为「美」的客体化囚笼中。以光泽、细腻、平整为主的审美,否定了人生阅历会给年龄带来的颗粒感,大家恐惧年老色衰,因为人们嘴中津津乐道的美往往暗含着对性的渴求。

不禁令人深思,在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共同打造的「女人是第二性」世界中,「取悦自己」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般的存在?它很精准地把握了当今社会中女性追求自我的心理诉求,但是也为消费主义提供了更多的商业切入点。

在哲学的世界中,美是富有张力却又瞬息即逝的存在,它是感觉至上的,或许在未来的时刻,我们也能尝试寻找评价体系之外的美。

《服美役》读后感(篇九)

男性、消费主义、中产阶级合谋,将女性困在『美』的牢笼里。通过占据大多数女性的心智,使其将精力放在:要苗条或线条、要闻起来香香的不能油腻 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诱以阶级跨越、过上所谓上等人的生活,从而阻碍女性集中注意力学习、思考搞事业。

日复一日的洗脑,使得女性不自知地在“加害”其他女性。香香的女生固然令人心旷神怡,但有汗水味的劳动女性同样值得上热搜。我们需要有更多女性登顶,坐到有影响力、话语权的位置上,才能帮助更多女性不被奴役与物化。

之所以说醍醐灌顶,从前我也认为男生可以邋遢,女生就应该清爽干净。这是谁规定的呢?为什么一个蓬头垢面的男生会被社会普遍地接受(男的就是这样),但是一个几天不洗头的女生就会被批判(这个女生怎么这样!)?为什么女生的家里就应该干净明亮,而没有女人的家里,默认可以是猪圈狗窝?如果老娘收拾家务的时间都可以用来读书,那我的精神世界应该已财富自由了!

我们需要『创造』更多 普通而自信 的女生。细节的捕捉、真诚的肯定、正向的引导,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为身边女性(上至100下至3岁)做的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改变将会是巨大的。

《服美役》读后感(篇十)

我看完之后非常困惑:这本书到底在写啥?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本书有一点真正的内容吗?

这本书所有的段落都是一个名词或者疑问作为题目,引申一小段意义解释,然后就开始疯狂引用别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引用完了之后这一段就结束了。让人一脸茫然,然后呢?她自己的观点呢?她对自己观点的诠释呢?

我并不是反对她试图用“服美役”这一名词来描述女性主义和美学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关系与困境。这一议题实际上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看别人的评价,这个名词原来是中国编辑自己造的,失敬失敬)

但是作为学者,多少写一本书出来要讲究个系统工程吧?这本书基本上算是把最后的文献列表都放在文中吧?看一整段里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引用。

另外就剩那一点点她自己写的文笔也真的是差劲,优秀的作家如波伏娃,上野千鹤子,佩雷斯,写的书哪部不是有理有据使人信服?哪本书输出的观点不是振聋发聩使人深思?最差得做到言辞流畅,论据完整吧?可惜这本书没一个做到的。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很好看,那我真的发自内心的钦佩您。

《服美役》读后感(篇十一)

去年第一次听到“服美役”这个词之后就很多疑惑,美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奴役女性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本书讲述了从工业革命开始,消费主义下的“美”开始形成,随着广告、摄影业的发展,美完全成为了资本主义消费下的产物。为了获利,资本家发展出各种美的需求规训女性,例如剃毛…而后还产生了性别医学,例如脂肪团骗局。

美还是一种宗教,如果你不够美你就就觉得羞耻和愧疚,不断追求美相当于给你一张赎罪券来赦免自己。

自我客体化是女性深陷美的神话泥潭的表现,女性的身体是被用来展示的、被观察的,连自己也成了第三方无时无刻在注意观察自己,一旦不够美便会责怪自己,也影响了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小到每天化妆穿搭的时间消耗,大到人生方向的选择。而男性的身体更强调功能,“我能用我的身体做什么?”

女性因为服美役开始雌竞,互相攻击,赞赏女性的词最中心的是“美”,仿佛女性其他方面的特质都不重要。应该是我赞你美丽但我更要赞你聪明智慧有个性。

美是一种权利,可悲的是女性从未掌权,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无法避免不谈美,所以我们应该夺回美的解释权,美不是你的职责!

《服美役》读后感(篇十二)

是近期比较认真阅读的一本算是社会学的著作了。本书有很清晰的框架结构,从抽象的美的神话这个概念出发,论述美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的有力思想工具禁锢并操纵人的行为、深化权力与资本。

遗憾之处在于作者提出的一些不免偏狭的视角,将大部分篇幅聚焦于女性而稍显忽略了如今形象美这一概念的“暴政”是不分性别被施加的。此外,本书中讲论的“美”并不是广义上的美,而是更局限于人的形象之美。书中所提到的审美,也是对形象的审美。但作者看似忽略的事实是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并不仅基于社会文化的规训,也有人的生理本能反应。

最后一章像是对前文的总结并提出方法论,言之有理却如空中楼阁。

“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培养一种欲望,它不应被市场社会的动态所困,不应与消费提供的满足感相连,而是对最根本快乐的欲望,是对美的追求。”

全书的末尾好像推翻了前些章才试图引出的对人的追求的多样性的号召,美并不一定是唯一追求、更不是终极追求。

但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可以清晰指出美对人的辖制,更清晰地论述其如何催生个人的客体化身体意识,并警示大众拒绝客体化,不以自身为展品而存在、不以外表评判他者。

《服美役》读后感(篇十三)

你想说/如果你不愿意漂亮,就不必漂亮/这不是你的职责。

现在的社会关于美有太雷同的标准,白幼瘦,还有一些畸形变态的审美,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有一部分是男权社会为了统治女性而添加的一些东西,有一部分是消费主义社会为了销售给女性东西而强加的东西。

真正的自由是女性可以去自由的选择什么样的自己,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长头发短头发。有选择的权利的时候女性就是自由的。

什么是美?拥有生命力的。即使白发苍苍,即使胖了也还是充满魅力的。我们对于世俗的标准太看重了,对于衰老和死亡的威胁太害怕了,导致社会的对美的标准太趋于雷同,我们为了让大众认可为美而选择了医美和繁重的护肤品保养品,这一点不光女性男性也开始慢慢受到荼毒。

现在关于男女性别问题的讨论总是能引来极端的女权主义的攻击。细碎的去讨论一些没有意义的话题,我认为并不能解决男女之间的矛盾。因为本身有很多东西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变化,或者是消费主义的变化所带来的矛盾并不单纯是男女之间的矛盾。

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很多观点仿佛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没有说的太通透,但是整体还是很值得看看,会引起人关于美的思考。

《服美役》读后感(篇十四)

喜欢书签的内容!

“一种闻所末闻的社会压力就此诞生,美正在变成一种义务。特别是对资 产阶级女性而言,她们必须不遗余力地证明自己的美。”

资本嗅到利益的气味,将美丽打造成可通过“努力”获取的商品。从此,不美丽被判为一种罪过,而囚 徒只是女人。

《服美役》读后感(篇十五)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在小时候的一次庄重场合我和我漂亮的堂妹坐到一起时,一个老一辈的熟人走来,在和大人们寒暄客套之后,赞叹了我堂妹的可爱漂亮,在看到我时犹豫了该使用什么形容词,而我捕捉到了那个犹豫,这是我第一次掉入的“井”。

而在之后的大学时代,脱离了生理意义的青春期进入了东亚人的后青春时代后开始疯狂的服起了美役,购买大量的化妆品护肤品,follow很多美妆博主,每天六点起来护肤花一个多小时化妆并在一天中忍受隐形眼镜的痛苦,这是我第二次掉入的“井”。

真正从井里爬出来是我大学毕业在宿舍打包行李扔掉了大部分化妆品之后。

而等到那之后再次见到了我当年漂亮的堂妹,发现她头发剪的很短也不化妆只是踏实做事之后才觉得,真好,大家都没有在捧杀或者贬低中继续维持美丽神话,我们都发觉到了神话的飘渺和易碎,我们破除了“美”或“不美”的诅咒,开始走向了真实。

说回这本书,短短一本,可读性很强,可以作为女性主义入门读物,与《女性主义有什么用》和《厌女》是同等级的好读。

当然《墙上的镜子:美的监狱》这个直译译名也很好,甚至相比于这个简中特供踩热点的题目更加引人深思。

我会给所有言之有物的女性主义书籍满分,因为可能就是这一本会启发另一个迷茫的女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