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1000字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9 09:15:29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2-19 09:15:29   小编:

《不谄媚的人生》是一部启发人心的励志读物,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悟,引领读者探讨真诚、坚持和勇气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谄媚的危害,并呼吁读者珍惜真诚的品质,追求内心的坚守和真实。这本书给人以启示,让人深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选择。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一)

习惯性地看完书,然后翻看友邻们的书评,然后再落笔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这句网络流行语“没有**不足以谈人生”就闯进了我脑子里,就这样也不错。

对于《不谄媚的人生》这样的书,我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励志书。这类书的读者特征也非常明显:对生活迷茫的年青人。与这类书相对应的是另一类书——工具书,前者在思想上答疑解惑,指出方向;后者实实在在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两类书,无法说哪种更好,完全取决于读者。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需要这样的励志书,能够在与时间赛跑的路上保持初心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偶尔找不到方向也实属正常。

那这本励志书好在哪里呢?

首先,全书传递的理念是“面对”,直面是解决问题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对于人生这样宏观而又重要的话题,能够抽丝剥茧抓住问题的核心才有解决的可能。

其次,作者称这是“阅读不能马上起作用的书”,足以表明作者对本书的定位很清晰,励志书籍能否帮助到阅读者,关键在于读者能否行动起来。头脑清楚的作者才能对自己写下的内容负责。

最后,本书的排版选用了黑色和桔色,重要的话都用桔色标记,醒目而且暖色给人以鼓励,细节做得很好。每一节后面还会特意有桔色的一两句话小结,这样即使你只是三两分钟翻一下,也能有收获。

相信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再读这本书,你会更有收获,我也是。与其写下我的感悟,不如告诉你我觉得这本书好在哪里吧,也因为我就是那个不足以谈人生的人呀。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二)

文/ 莫小沫

迷失在人群中总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渐渐变成了一种奢望,越长大越能感觉到,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自己走向一条看似正确,大家都这样走着的道路上去。如果你想要走自己的道路,总有人挡在你面前告诉你前面是荆棘丛生,艰难重重,他们会以最大的力量阻止你,这个人可能是你最亲的父母,也可能是你的朋友,可能是世俗,甚至还有可能是你自己,以及深埋在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恐惧。

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做自己?

正在我纠结痛苦之时,《不谄媚的人生》来到了我的手上,这种鸡汤文在这特定的时刻居然给我了警醒,让我有了一丝力量,也指引了我方向。他告诉我,只有强大才能独立,只有强大才能过上不谄媚的人生。

本书分为七章,由和现在面对面,到和自己、社会、他人、工作、人生、未来面对面。无论身处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他人,或是社会工作人生,都应该将自我作为心中绝对不可侵犯的领域。

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最难做到的正是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做自己。谁不想让父母为自己而骄傲,谁不想成为朋友圈中的成功人士,谁不想成为受左邻右舍欢迎的人。承受着各种带着不同价值观的视线与压力,被催促着走上一条看似光明的康庄大道,而年轻的心却按捺不住对远方的向往,试图尝试那条未选择的路,用心自己所有的天赋、力量和气息,去做自己。要想走自己的路,没有强大的内心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作为一名大龄女性,社会上有一个“光荣”的称号给我——剩女,我深深的感受到世俗以及众人的压力是多么的巨大。他们会出现在各种情况,无孔不入的向你射击。每逢过年、过节,甚至只是平时的聊天,七姑子八婆子都会问:“你怎么还不结婚?”“你什么时候结婚?”“你再不生小孩就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了。”一些同龄的人也常常说:“你再不抓紧,等你家娃落地之时,都得叫我家宝宝叔叔啦。”巴拉巴拉,仿佛自己再不进入婚姻就是天理不容了。而事实上,他们之中离婚的有好几个,过着水深火热正准备离婚的也有。

当然,同样的压力也来自于是否考个公务员,是否进稳定有编制的事业单位,是否离开一线城市回到熟悉的故乡……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都没有对错,问题是,这真的是你想要走的路,还是大家觉得这条路安稳而已。

夜深人静的时候,认真的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想要过一种怎样的人生,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必须把自己这个小宇宙的控制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知道生活就是我们过去诸多选择的结果。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努力坚强起来,做自己,然后等老了的那一天,无憾的离开。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三)

文/友竹

《不谄媚的人生》是金正勋对毕业生的临别赠言,以其每年授课中最后一课的内容为基础编写,鼓励那些对未来充满不安的学生发起心理革命,追求人生真正的自由,并提供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

金正勋告诉我们,任何情况下都要将自我作为心中绝对不可侵犯的领域。他说,人生的价值取决于对自己的信任程度。无论发生什么,绝对不可能丧失对自己的信任。当你身处迷茫的人生十字路口,不可一味期待他人的帮扶和拯救,而应该冷静下来作出自己的判断。

事实上,不管选择哪条路,只要认真去走,最终结果都可以是正确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经冷静分析后作出选择;二是选择了就要认真走下去。因此,那些最终没有得到正确结果的人,应该从这两方面考虑原因,而不能怨天尤人。

我们活在世上,如何做到不谄媚、不屈从?这首先需要自身变得强大。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强大的内容:内心强大、对自我尊严最大程度的尊重、接受逆境并站立起来的勇气、有勇气面对任何事情并接受真相……总之,强大的能力表现在各个方面,只有培养自己具有了这些能力,你才能过不谄媚的人生。

让自己变强大首先要清楚地认识自己、征服自己。但是征服自己比征服世界更难,这主要表现在人的情感起伏、情绪变化难以控制上。内心的情绪化和摇摆性会直接影响我们看人断事的眼力。而人一旦失去准确的判断眼力,就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活中常常遇到这类情况,明知道某些权威人士的主张不合理,但是如果你一向敬重的师长或朋友对此主张持拥护态度,你便会慢慢淡化自己的质疑,主观上也就随着他人的看法去了。此时你已顾不上理性思索了,因为感性暂时占了上风的内心告诉你:不要破坏你的人际关系、不要离开群体、不要出风头等等。

想变得强大,就要把自己从周围人的眼光中解放出来,审视“本来的自己”。因为“现在的自己”往往是你在他人和社会的准则、要求下被迫塑造出来的,你内心那个真正的自我可能并不想成为你现在的样子。为了找回迷失的自我,需要认真反省自己。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要以此来指引人生道路。他人不可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这也是作者强调要相信自己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而不是附属于其他人或群体的。只有作为独立个体,才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与独立行为能力,否则就只能听令行事,完全失去做人的自由与乐趣。要为自己制定一套标准,无论是关于成功的还是关于幸福的,这样才不至于被他人的标准搅乱思路,盲目跟风。

有的人趋同,似乎只有身处集体才能找到安全感;有的人求异,思路行动跟别人不一样,却享受了多彩的人生。本书正是教你做第二种人的全面指南。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四)

在当下这种一切向前看的趋势下,想做到不谄媚谈何容易。不谄媚的人,会被别人另眼相看,会被当成异类,从而离人群越来越远。

但只有不谄媚才能跟接近自己,才能得到一个自己想要的完美人生。

本书作者在书中使用了七个“面对面”,来告诉我们,要做到不谄媚就要做到勇敢的直面血凌凌的人生。

和现在面对面、和自己面对面、和他人面对面、和工作面对面、和人生面对面、和未来面对面。

和一切面对面。

我在写这篇书评前,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把这本书的精髓传递给大家。我想,如果我是作者我就可以把那些短小的文字,放在豆瓣日记里,一天一篇。几个月的时间下来,大家慢慢懂得了,什么才是不谄媚的人生,怎么才能做到不谄媚。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世界观,还提供了合适的方法论。

“任何情况下都将自我作为不可侵犯的领域”。这是一种强烈的呼喊,试图去唤醒那个沉睡 的自我,那个在习惯了亦步亦趋,察言观色的自我。不过,这一切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众已经成为一种最直接的自我保护。阅读《乌合之众》这样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时,我们可以了解从众的原因和影响。而本书给出了不从众,保持自我,带我们生活的重要价值。

一篇篇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也在慢慢转变,慢慢坚强。那书里的文字,好像花蜜,慢慢滴落在心里,滋养着我们,我们也在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吸收着其中的营养。

回想这许多年来,在职场上的摸爬滚打;回想这十来年中,在生活上的起起伏伏,哪一次不是因为开始自己去努力,生活才由灰暗变得闪光,情绪从低迷变得高昂?而对照那些做出来非凡成绩的同龄人,想想他们最初的起点,或许还不如我们,为什么今天会走到事业的巅峰。

想起另一位韩国作家的一本书《忍得住寂寞,飞得上云霄》,我们只有在寂寞中把握自己,找回那一再迷失的自我,才能慢慢走向人生的坦途。

陶喆有首歌叫找自己。

yeh la la la la la la

昨天晚上做了个梦

我走进撒哈拉沙漠

空无一人站在太阳下

摄氏六十六点六度

快要焚化我的眼珠

忽然一场大雨降下来

汗水被那雨水冲走

结束四十天的折磨

荒漠已然变成了绿洲

彩虹下有一棵大树

大树上有一个苹果

咬下一口我就全明白

可不可以让我再让我再一次回到那个美丽世界里

找自己

此刻才明白,原来那是一首描述有梦的人在经历考验时的歌曲。那场大雨,其实就是几经努力冲破重重障碍后,上天给坚持自我的人最大的奖励。

P.S :

本书很贴心的用特殊的字体,标记出了那些重点的字句,作为第一遍阅读,我们完全可以快速浏览这些主题和关键内容,从而得到最快捷的激励。由于每个章节基本可以单独成章,所以我们也可以对症下药的作为一本自查手册来使用。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五)

唯有strong,你的人生才能不谄媚

文/Sofia

你可以否认这是一个强权的世界,但是你却不能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甚至很多时候,你说了并不算。屈服,还是不屈服?谄媚,还是不谄媚?你是走自己的路,还是随波逐流?

你以为你是遗世独立的香草君子,夕阳西下,晴空染上悲怆之色,你独立城头,俯瞰世事沧桑,感慨人心不古,天地之间,唯有你才有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洁白之心。然后,你再掬一把千古伤心泪,叹一声举世皆浊唯你独清,你以为你是屈原,这肮脏浊世容不下你的清雅。哇哦,太有情怀太有意境了,对不?哦,别傻了,一味地耍个性,强调自我,只会让你撞个头破血流,一袭血衣终究染污你的青愣之色。

屈原的人生不谄媚,可是屈原的人生却是一个逃避的人生。浊世容不下他,他也不肯同流合污,那么他便化作水中一朵清波,成全自我的潇洒自在。可是,他死后,这个世界依然故我,历史的车轮依然行进在原本的轨迹之上。Sorry,游戏的规则就是这样,屈原的死亡并没有改写历史,也不可能改写历史,只会给人们留下一个传说。

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谄媚的人生不是只有头撞南墙这样一条路才能实现。

你可以洒热血,可是你为什么不能寻觅出更加壮怀激烈的一条路?

只有弱者才会不得不踏上这样消极的一条路(sorry,也许我打破了很多人的信念)。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活着,远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在面对这个无奈的世界时,也许你会鄙夷他人的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可是,你焉知人家不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和忍辱抚养赵氏遗孤的程婴?

我觉得在这种争夺话语权的战争中,勾践、程婴之列才是真正的强者。倘若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没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他们做不到——“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偶尔出于战略考虑可以被拉拢”(这两点见《不谄媚的人生》第四章)。

世人总是作茧自缚的多,总是依据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来评估自己的人生得失。内心不够洒脱、没有强大到支撑起自我价值观的地步,就只能活在旁人主宰的世界里。倘若再不懂得谄媚,那么结局注定是步屈原的后尘。

如何才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很多心理学的书籍包括这本《不谄媚的人生》都提及了要有自己的幸福标准,要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并且永远相信自己,要为自己而活。

然而,光有一颗strong的内心还不够。

勾践是谁,程婴又是谁?勾践的背后有一个背负着血海深仇的王国,程婴的怀着拥抱着一个流淌着赵家血脉的孤儿。

如果你一味地强调自己内心世界的饱满和强大,而自身却没有足够的才能予以支撑,那么你只会发展成为浑身注满鸡血的疯子,当然,你也可以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如果这能够让你感觉好过些。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不是你说你是天才你就是天才的。

我听闻过一个极品的故事,某君说他要写一本关于电子商务的书,然后快递给马云,要教马云什么才是电子商务。可是,为什么马云是马云,而他还是他?

强大的内心必须有强大的技能来定型才足以屹立不倒。没有“让自己活得无可替代”的技能,强大的内心终将成为一个越吹越大、即将破灭的幻境。

所以,唯有内心和技能的双重strong,你的人生才能不谄媚。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六)

大学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留在了家乡,父母安排工作,家里买房买车,上下班不用挤地铁,每天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我选择了离开家乡,来京北漂。很多人不理解,包括家里的亲戚,也说该留在父母身边,日后找个人结婚生子,才是硬道理,更有甚者,经常教育我说女人干得好不如嫁的好,可能是家里父母比较开明,所以从毕业后,我就执意来到北京,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今天看到《不谄媚的人生》中有一段,说“打个比方,你一直接受的是在河里游泳的教育,但是,有一天你看到了大海,你已经习惯了河流,所以就根本无法想象在大海里遨游的样子。其实在大海里,只要你有力气,你就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我感觉仿佛作者懂我所想的,在此产生强烈共鸣。在家一切都是定式,仿佛成功就是结婚生子,有房有车,就算是过的好。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真不是我想要的。北京就好似大海,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向。成功也可以被定义成很多种。只要你不忘梦想,一直努力,即使未来不能完全实现梦想,但是在追求梦想的路上的经历,已经足够精彩。

我一直都觉得人是在不断长大的,即使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是有要学习要成长的地方。作者就用自己的一个十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生。这本书不能叫做鸡汤文,我理解的鸡汤文,是比较浮在表面,不接地气的文字,只是能让人产生些许共鸣,而这本书,除了共鸣,更多的是,看到作者的那些不成熟的经历,以及后期的成长,总是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刚毕业的时候,由于没有接触过社会,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公司派发下来的小任务,总是觉得看不到眼里,甚至觉得公司领导太不重视自己,后来慢慢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基本的打印,传真,扫描,甚至是录入erp系统,这些如果不是从小事做起,可能到现在我都不会。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公司的事情,没有大小之分,任何事情,都有它值得做的地方。都可以让新人学习到新的东西。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不是自己评判,而是公司,是公司的其他人。作者说在二十岁的时候,告诉自己要用十年时间来成长学习,培养自己。记得刚来公司的时候,经理像自己家姐姐一样语重心长的跟我们几个90后说,毕业后第一个五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这五年将决定你三十岁乃至整个人生的高度。如果想要三十岁以后过得好,毕业的第一个五年,必须有计划的去生活。没必要和别人比现在,也许很多人拿着比自己高的工资,待遇也比自己好,但是作为刚毕业的学生,真的不应该只看眼前利益,要考虑长期发展。第一份工作是否值得做,不该看薪水,而是看这份工作中自己能学到什么,成长多少。

作者用自己十年的经历,给年轻人上了最后一课。分为七章。分别从和现在,和自己,和社会,和他人,和工作,和人生,和未来面对面展开。一本书读下来,仿佛更加坚定了留在北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决心,作者坚持以自己为中心,并不是说不顾他人,而是说要时刻问清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就坚定不移的朝那个目标走去,并且不问过程,只问结果,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提倡年轻人不断的调整方向,直到达到目标。

读完坐下来写书评,好像有太多想说的,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感觉在行走的路上,也该时常安静下来,问问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设定目标,不盲从。随时整理自己,再出发。感觉应该再早几年看到这本书,作为年轻人,不失为一本很好的人生指导书。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七)

许多书,读的时候你觉得它讲的很有道理,但也只是你感觉而已,并不能触动你的心。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你顿悟出来的,不是跟你的经验相关的,因此你也只能赞同它字面上的道理。而它,却无法触碰你的灵魂。

可以说,励志书都是这样的。而作为大学生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吧。这是青年励志书的一个特点。

老年人不会读这样的书,因为他们已经欣赏夕阳了;成功人士可能会读这样的书,他们的读后感更多会出现在书的“腰封”上;大部分过了朝阳年纪的人,可能读后多会点头认同,但却不想再说点什么了,因为他们都已经经历了,也就无所谓说或不说了;而出处茅庐的青年学生军,可能更会青睐这样的书,他们将它当成RedBull,当成“力保健”,读过书,然后给自己加加油,直到没油的时候,再碰到一本这样的书。

《不谄媚的人生》里面说的话确实是字字真理。我相信这真理是血泪的结晶。若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恐怕也不会写出这样的话。但如果它的读者是大学生的话,那么恐怕作为读者的学生们当然会点头称是,但却不知道为何称是。而当他们真像书中所言一样,经历了五年、十年的社会人的生活,那么他们绝对会因为这本书的话而有所触动。

我也是在社会人的旅途中,因此,我不能说我诠释了这本书所有的经验。但至少有几点,我是很认同的。

比如,书中有讲“阅读不能马上起作用的书”。我觉得真是这样。励志书往往被当作快餐文化的一部分。而小说往往是“玩物丧志”的东西。这是两个极端。但小说除了讲故事之外,更多是打开一扇门,让你了解不同世界不同地域的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一群人是如何生活的。也或许,那小说就是你自己的翻版。让你感触颇深而笑中带泪,让你看到世界的美好。

比如,《失恋33天》,就是讲当代都市男女的职场与爱情生活。它的指向很明确,就是80后的少男少女,这对他们可能多少都会有所触动。而70后,可能更多会对电视剧《十七岁的花季》感兴趣。

又比如,《红楼梦》,是一本让你认识清代中期贵族世界的百科书,它可以让你对那时候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任意一个门类感兴趣,从而可以探索中华的经典。

我本来是一个理科生,但我偏爱文科,结果工作时候不务正业,读了很多小说,也写了很多东西。毕业我就进了广告圈。结果,广告圈的东西也无法引起我十足的兴趣,我继续读继续写,慢慢地,我从一个广告圈潮人变成了一个文艺范儿,最后又成了一个拥护传统文化的修炼者。所以说,很多时候,无用的东西,往往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萌发。你所读的每一本书,未来都有可能发芽。

书中当然也提到了其它方面。比如现在社会上谄媚的人太多了。当你走进校园,你看到他们各个纯真无邪;而5年后10年后,还是这群人,你会看到一样的躯壳套着不一样的灵魂。很可怕吗?确实就是如此。所以,年轻时可能会热爱的饭局,到了一定岁数后,你就会躲着;年轻时喜爱的交际,以后你也会避着。其实所谓“不谄媚”,就是不要你活的那么累。但大多数毕业生都会过上谄媚的人生:为了工作晋升而活,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为了钱而活着,就从不为了自己而活。所以,在这里,我就想到那些修行者,不论外界如何变化,是否身在红尘,把喝水吃饭睡觉都当作一种修行。这里面要说的很多,可以读读这本书。

我想,这本书你当然可以留存,不要读后就扔一边。当你从学校毕业,经历了工作中与社会上的坎坷后,回头再读这书,你也许会受益很多吧。所以,如果要买励志书,买一本就够了。更多还是要靠自己去修行。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八)

虽然我已有稳定工作,虽然我大学毕业快三年了,虽然我的生活并不富足不贫穷,却仍旧会时不时的感到茫然,甚至是没有斗志,会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安、怀疑和焦虑,最关注的多是每个月15号到帐的工资,哪天该还我的卡帐,日复一日,我好像渐渐忘记了自己到底需要些什么。不安而躁动的情绪充斥着我的生活。

我想,这种不安我认为是:我想要更好的自己,想要更加清醒的人生,想要让自己活的清醒不茫然。

金正勋说:“不屈服对未来的恐惧,年轻时候的不安,不是消极的证据,而是积极的动力。”

就如金正勋说的那样,因为恐惧因为觉得自己充满着不足,所以才会拼尽全力想让自己更好。也许正因为那句话,有压力才有动力,因为不好,所以想做的更好。

书立写:“我们从不去思考,为什么工作越久越没有斗志?为什么总是像柴米油盐妥协?该怎么样去改变这样的人生?相反;我们只是一味地走保守路线,想着该如何保住自己眼前的工作。而且,随着人生进入结婚、生子、购房的阶段,压力会越来越大,到时候更从无法从眼前深不可测的泥潭中走出来。”

针对上一段书里面列举了很多可以让自己强大的话语,如:

强大,是对自我尊严给予最大的尊重。

是能对自身所有的行动和结果承担全部责任的决心。

是相信自己来到这个时间所发生的每一次相遇,每一件事都是奇迹,并能洞察其中的含义。

并未一一列举出来,私以为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话,让自己变得强大,一步步对抗生活给予的所有压力,而这种强大不是让你一时半会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中,而是要让自己内心真正的获得强大,不管遇着什么事情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和内心,恰恰人是情感动物,因为有充沛的情感,因为有爱恨嗔痴,有欲望有困惑,我们在面对事情的事情会不理智会冲动。

我的性格是属于冲动型,不会把问题考虑周全,往往总是被感性那一面占领上风。遇到事情,不管自己对错总是一股脑的先发泄自己的情绪。其实,我知道这样并不好,却总是很难控制住自己。

金正勋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内心,就无法准确、客观地看待他人个社会。

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我切身实际的感受了这句话的准确性。

前几天因为工作被领导批了,我差点就想跟他吵起来,因为我不服,我心情很差,觉得很受伤,而事实上,的确是我没有看清楚,的确是我这里出了些问题。那会,我一直在想,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我做错了,我就不应该去反驳他,因为的确是我这边出了小错误,而作为他是领导,在我做错的情况下我更不应该和他去争论,如果我是对的,那更应该控制好自己去据理力争。

对于这位领导,我一直都不那么喜欢,因为我认为他做事的方法和态度都有问题,从很多方面我对他产生了偏见,甚至到厌恶的程度,我从心底知道,不该这样,可是总是忍不住的无对他产生偏见,总觉得他在针对我。事实上,他的性格大抵就是那般,只是,我无法从根本上控制自己的情绪。

金正勋说:“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大多都是因为思考停滞在不讲理阶段而产生的,而从未去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可以让人际关系更协调。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不管是作为领导还是同事,都需要换位思考。

建议阅读此书,先把目录看完,适合自己的章节可以反复的看,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的摘录些句子。

我以为,这书,对我目前的状态是很有用的,虽然都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问题,但是真正需要修改也是在日后的生活中,这本书是给我们迷茫的人生一点点的指示。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九)

读初中二年级那年,班里同学都对电子游戏机着了魔,我也是其中一个。有天老师突然要检查课桌抽屉,作为一个还算好学生的我,吓得将游戏机塞到了袖子里,谁知道竟然碰到了游戏机的开关,别提开机的声音有多刺耳了,当老师问是谁携带游戏机的时候,我举起了手。老师并未对我的承认错误感到欣慰或高兴,而是讽刺我:难道做这样的事情还有脸举手会显得很特别吗?其实并没有,我只是觉得,这是我犯的错误,我应当承认错误。很遗憾,在当时,我的老师并未那样认为。也许在她看来,如果我能像是其他的同学那样,做个逃避责任和问题的人,或许会好得多,但是很可惜,我并没有那样做。

高中之后,我并未被向来看好我的语文老师所看好,在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眼中,我更像是一个怪胎,一个不被理解的人。至今我还记得有次考试,某个题目是这样的“芝麻,每开出一朵花来,就会结出一个果实”这样的句子,当时我的答案是:“人,每当出生一个,世上就多了一方坟”,我的老师在我的考卷上打了大大的一个红叉,后来,她私下里找我聊天,说我内心消极,我还记得我问她,那您觉得我的说法有错吗?我至今仍然记得我与她争吵时的样子,我们双方恨不得将对方撕碎,好让对方去承认自己是正确的,但是最终我没有,我收拾了东西,离开了学校。我只能做到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想我自己的错误,却妄想了一件事,让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学生的思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当然,她更是说出更狠的话来,“你有本事出本书去”。很可惜,我并未觉得自己的答案有什么错。也许她想让我学会低头,让我改变自己的性格,让我学会顺从,学会谄媚,像个圆滑的成年人一样去奉承,那样也许今日的我绝对不是现在的我。

进入社会之后,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顺遂,我无法与自己完美相处。多数时候我觉得孤独,这个时候我如《不谄媚的人生》一书中所提到的多数年轻人一样,我无法与它相处,更甚至想通过外在的一些东西去改变它,但是当人群散去之后,又变会独自一人时,这是与自己对话的好时间。

和朋友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会聊到过去和对未来的畅想。我曾被一个朋友的故事所打动,她的家庭并不完美,母亲强势,兄长自私,然而她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并没有成为那样的一个人,她大方、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现在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当中小有建树,我相当艳羡。之所以羡慕是有原因的,我们的成长轨迹有那么一些相同,家庭的不完美造就了两个不一样的我们。我们两个人就像是两种极端,而我们恰恰是完全不相似的两类人,后来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改变自己,让自己接受很多先前我所不能接受的事情。也是这样,我想明白了很多东西,我发现其实那些左右着自己,让自己痛苦的东西,都是一些小事情,只是我们不愿意面对它,而是一味的逃避,却忘记了去真正面对,解决它,于是这个矛盾的点不愉快的根本愈变愈大,我们将一切原因都抱怨为他人,却忘记了最根本的,是我们不愿意走出来。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并非是环境就能彻底影响一个人,最关键的是,你自己,想成为如何的一类人。如果你够勇敢,如果你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争取,只要你愿意,那就一定能够成功。

我向来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经常因为想什么说什么而让人觉得不舒服,当然,我自己也为之感到懊恼。后来,我一直在试图让自己学会沟通的技巧,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让一些语言听上去不那么难受一些,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谄媚的一种,而是尽可能地去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之后,我发现人与人相处愉快得多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花费时间去修补自己所带来的后患。

后来,正是因为如此,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也享受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我发现人之所以不顺遂,是因为这些人很有可能在走一条别人看来不太可能的路。因为“不可能”这三个字,让一条可能万千人都走过的路而变得难走许多。在行走的过程当中会有人质疑,有人给你难堪,更害怕的是,你自己怀疑你自己。当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很有可能,我们就会放弃眼前的这条路,而改去走一条好像更好走一些的路。于是,在后来,大多数在年轻时闪闪发光的人,最终变得平淡无奇,我们却假说是时间的残忍,其实一切都只是借口,我们是最残忍的元凶。你原本无需质疑你自己本身的,你给自己造了多大的梦,你自己去付出相应的努力去完成去追求就好了,而不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让那个梦真的成为泡沫一般碎掉。

我花了将近四年时间从工厂走出来,从而走上写作,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写得多好,我只是想说,我的人生确实在发生改变,因为有所追求,并且持续去追求。我从一个抱着皮鞋抛光的工人,变成了一个坐在办公室里面的人,更甚至在很多杂志上发表文章,出书。有人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并非如此,我甚至走得要比寻常人更辛苦一些,因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与自己对话——这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人生、你做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你达到了之后会变得怎样,最终我的答案是,满足,快乐,以及对得起自己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我们不该冲着那些个性鲜明活得特别的人说“wow,好酷”,而是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成为那样的人?我们不该去羡慕任何一个人,因为生来都是一样的。

我们花费了太多时间去学会顺从,而金正勋却给人在“放弃保持最本真自我”的时候,给人敲了最重的一次钟。我们生来不是为了学会顺从,也不是为了做一个平庸无奇的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值得奔赴的远方有值得去完成的梦想,而最开始的苦难则是最好的礼物,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孤独的经历,痛苦的过往,能够让自己在未来变得更强大,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有权利去辨识、有权利去说不,更有权利去维护自己,让自己成为真的我。

我们都有过孤独的经历和痛苦的过往,有人因此强大,也有人因此而颓靡,只有走出来的人,才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成功。

当然,我所说的这些,这么多,并非是书中的文字带给我的全部感受。如果有可能,还是请翻开阅读,也许它所带给我们的东西,并非是一丁点,但是是一丁点又如何呢?就像是一颗螺丝钉,总有它的用处一样。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篇十)

愿意称其为成长类的书籍,因为最近励志这个词已经滥了!

前半段有些内容还是很打动人心的。很喜欢关于如何活的诠释,文中并没有把它当成是如何活的诠释,可是我却愿意这样理解。

【“学习知识,获得教养,加深自我修养,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了解和探索自我,对他人多持一分宽容和理解,获得思考和行动力。感受自我的成长。”】

这本书至少解决了我一个问题——其实人还是应该活得”自我“一点!

我是一个一直摇摆于多考虑他人还是多考虑自己的人,(现在觉得这只是不自信罢了)也许这本书说得对,首先要自己强大,要再任何情况下都将自我作为心中不可侵犯的领域。

极其喜欢这句话,喜欢其中”用尽“二字。——

【”人生最终目标并非为了精致安稳地来到墓地,而是用尽自己所有的天赋、力量和气息后,由衷地说一句,‘哇,这是怎样的旅程!’“】

开一个督促自己的帖时,我写了一些值得记忆的事,那些事每当我想起来时我还是会感觉到力量和自信,也许这一生就是多去创造一些值得记住的事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想起来都会会心一笑的事!

摘一些我觉得对我个人有所启发的文字,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

“选择的自由既是我们天赋的权利同样它也可能是一种令人惊恐的焦虑。

想要拥有不谄媚的人生,先要有一个强大的自我。因为限制我们往往不只是别人的眼光,更有我们心中的懦弱和恐惧。”

“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并且永远相信自己。”

“人世间光怪陆离,凡事不可轻信。所谓的常识和真相,也不可尽信。”个人觉得世间无真相,真假、美丑、好坏皆是由人的比较心产生,如何扫除浊象,要开智慧。

“人,为什么而活?是为活出自我而活。要活出自我,两点很重要:一是作为生命个体而存在;二要活出个性,活得精彩。”我更喜欢我前面那个诠释。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发展。”】

【“人的内心,由“情感、思考、语言、行动”四个部分组成。你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吗?你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吗?你能用三言两语就说服别人吗?你能将想法付诸行动,对结果负责,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学习促进自我成长吗?”】

“将自己从周围人的眼光中解放出来,审视‘本来的自己’。忽视一切外来因素,只问自己的内心,未来我想要怎样的人生?以此得出的结论,来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只有当自己一个人也能感觉到足够的幸福,才会不求回报地给予。”】在网上给众人提供各种干货的大牛,其实也从中学到了东西并获得了幸福才能让他们这样坚持不求回报地给予,不过在中国,当你做到一定规模,不怕不赚钱吧。

“能够自我设定幸福标准的人,也是能自己掌握幸福的人。”(p14)幸福:和自己喜欢的人交朋友,说自己想说的话,买自己喜欢、好看的东西,接触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事物:衣食住行、小物件、书籍、图片……。做让自己刮目相看、值得记住的事。

“养成一个习惯,即使不满的原因在己身之外,也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当你能将不满的原因归结到个人身上时,不满自然就消失了。对于已发生的事情如何看待,如何解释,完全取决于自己。”(p17)有时其实是每个人的角度,所处的位置不同造成了一些冲突和不满,若换位思考,也许就不会那样有情绪了。

“从自我价值尺度衡量的不合理,从他人标准来看,却有其合理性。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作出判断。这样,遇到意见相左的情况,你会去寻找双方的重合点,并指引行动。”(p23)

“对于已经造成的错误,要以肯定的态度面对。”(p49)有时人经常会给自己找理由,或是消极怠工。其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己对自己负责即可,无需抱怨、不满。若真错了,不要试图逃避或掩盖,肯定地面对,改正。

“不要小瞧自己,没有实力也要自信。”(p20)

【“自信的最大阻碍,其实是他人的眼光。越在意别人的目光,就越不相信自己。最终只会一味地以他人的标准看待和衡量自己。相反,越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就会越自信。了解自我不足之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过程中如果带入了他人的观点,不足就会变成不安,甚至是恐惧。本来应该是审视自我不足,结果却沦为他人眼光下的牺牲品。

因此,首先最重要的是排除他人的眼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其次,反省自我不足之处。在信任自己的同时,认识到自我不足,是自身迈向强大的第一步。”(p85)将原先投注在他人或社会上的注意力降为20%,将投注在自己身上的主题提高到80%。】比较同意,自身的问题就是这个,太在乎他人的眼光,曾经我还经常会问他人眼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好努力改正,却发现每个人的观点其实是不同的,一些人认为是优点的地方却变成另一些人认为的缺点。而我又极其不自信,我不喜欢自己,完美主义都点极端了,所以永远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其实我应该多相信自己一点,多肯定自己一点。

“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不仅是在学校一地的学习地方,所有场合,一切事情,任何邂逅,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机会。”(p21)

“越是学习欲望强烈的人,越不会在意周围人的眼光。一旦发现自己不知道的问题,马上无所顾忌地问出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正因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发现自己的无知时,我们应该高兴。”(p36)

“能够做出精彩回答的人很多,而能够提出精彩问题的人并不多。”(p37)

“给消极一个容身之所。当你感觉到它的存在时,不妨大声说出来,只需勇敢承认,然后客观看待,让它无所遁形。”(p45)

“重要的决定要靠自己来做,哪怕最终的结果证明这一选择是错误的。本着对结果完全负责的态度而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正确的。”(p51)

“顺从不可抗力,集中精力应对可抗力。”(p59)

“世界真的可信吗?世事不是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为什么呢?因为在不同的国家,对同一问题给出的答案可以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世上的人只不过都是站在自己所处的位置,衡量各种利害关系,从而制造出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或真相而已。社会上大多数人或者权威人士决定的事情,往往作为社会的真相被人们普遍接纳。真相并不是唯一的。它既依附于时代这个时间轴,又依存于场所这个空间轴。”(p60)

“理解社会真相具有不可捉摸性的同时,还要具备构建社会真相的能力。这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巨大武器。

首先,最重要的是说服周围人,将他们也带入其中,建立信赖。其次要时刻留心沟通方法,换位思考,考虑对方利益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意愿。”(p64)

“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声音之后再进行评价,在给出最终评价时,最好能持适当保留的态度,并能在判断时加入一些正面积极的要素。不要武断地做出判断,不妨去想想对方说这些话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p66)

“说20%,听80%。对方希望得到什么?有什么目的?在陈述己方利益之前,不妨多听听对方怎么说,一定要表现出这种态度。”(p68)

“即使世人都认可的常识或前提,也要在心中仔细体会、消化。这是真的吗?可以化为己用吗?经过认真思索之后再给出判断,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们跟真相一样。”(p73)

“要有一个意识:仅仅看媒体报道,有很多看不见的地方。实际上,只有具有多元价值观,才能养成正确看待事物的眼光,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信息和数据都能从互联网上搜到。考验我们的不是硬件能力,而是软实力,个人对事物的洞察力以及信息处理方法。”(p78)

“能够在网上检索到的信息,其重要性在不断降低。因为大家都能看到。从社会角度来说,越稀少的东西价值越高。网络使得信息的价值在不断减少。相反,数字化网络上看不到的信息,其价值正在不断升高。人们每天都会看到、听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真正看到多少,听到多少,这里面就隐藏着人的软实力。

有些人即使与人面对面,也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但也有些人,看不见表面,却能看进别人灵魂深处,感受到他人的本质。必须有意识地培养看看不就的地方,听听不到的声音这种能力。”(p80)

“创造,不是他人许可下的产物。养成未经同意亦可行动的气概。只有具有自我实践意识的人,才能亲自发现问题,思考对策,最终解决问题。这才是创造性的人才。”(p89)

“很多人认为,向别人传达某种信息,或者说服某人时,要多说。但是,话多并不代表意思表达就更清楚,或者说服力更强。有时候,反而会出现相反的效果。一直不停地说,结果反而是对方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因为别人思考速度根本赶不上你的说话速度。为此,要有意识地做到,尽量不说别人会说的话。要明确要点。在没搞清楚想说的话之前,最好保持沉默。”(p92)

“创造无可替代的自己。要了解目前自己立足的环境,即现状。还要掌握未来的时代走向,国家、组织的走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之前进行严格的筛选,看它是否为社会、未来所需要。”(p107)

“如果你的理想是发展事业,那么必须要具备经营者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辞职,也马上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创业。树立目标,并不是让你一定要成为公司的经营者,而是让你向经营者看齐,保持培养自我经营能力的意识。这样就会发现自己要先的实在数不胜数。【不仅要掌握经营事业的能力,还要磨炼打动他人的人格魅力,不能拘泥于某项特定的工作,还要保持开阔的视野,要具有大局观念,等等。】”(p112)

“即使是上司决定的事情,也把它当场自己的决定来看待。有了作为作出决定的当事人的意识,并对事物有了一种责任感。”(p114)

“要做想做的事,请先做好应该做的事。将小事做到最好,做到远远超出他人期待。想做的事很多,但真正去做的话,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实力包括内心的强大,工作能力,周围人的信赖等方面。没有成绩作支撑赢得的信赖,是容易瓦解的。”(p117)

“一时的想法99%不能实现。最终付诸行动的想法,大部分都是在极度的辛劳下产生的。如果这些随性的想法都能够一一得到实现,那又何必绞尽脑汁去思考呢?”(p121)

“所有的行动应该有其目的性。否则,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时间到底花在了哪里。然后,一旦下定决心就要尽早付诸行动。”(p125)

“在自己心中设立一个评价标准比什么都重要。不要期待他人的评价,而是要保持一个自我评价的态度。”(p127)

“在做某件事情时,那些让你觉得疑惑的地方正是创造的源泉。”(p131)

“所有创造性的根源,都在事物的交叉之处。社会越来越需要那种既有全局观念,又有交叉学问的新型复合人才。”(p135)

“结实一些人们口中的一流人物后,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快速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事物做出认识,捕捉到其中的关键。没有花费很长的时间去推理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在瞬间就做出了判断。这就是所谓的直觉。没有任何的犹豫,而且,依靠直觉做出的判断,其精确度往往也很高。

直觉是感情和思考的结晶。

年轻时尽可能多地去面对不能轻易做出判断的事情。”(p148)

“阅读不能马上起作用的书。马上就发挥作用的书实际上对自己个人发展没有多大用处。比如古典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许不能马上发挥作用,但能使内心得到熏陶。”(p183)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