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德者》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背叛朋友的男人展开,通过对他内心挣扎的描写,让人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背叛。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背德者》读后感(一)
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自己的精神与内心,在整本小说中能够感受到米歇尔有一种看起来对一切都感兴趣,但实际上对所有的人事物皆是一种疏离的,冷漠的,难以融入的姿态。 而唯一能够让他觉得有兴趣的则是短暂的在庄园里和那些看似低下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轶事,八卦消息,甚至有时还故意和别人联合起来捉弄另一个人。这些充满着人性,充满着生活的群体,让米歇尔前所未有的体验到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力。 其实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米歇尔的那种精神状态,悲也难悲,喜也不喜,好像对生活的一切事物都难以切身感受。永远都有理智存在。永远都在分析当前的状况。这种疏离的感受我时常体会。 但至于更多的所谓的同性恋倾向,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对自由的渴望,这些我都难以切身感受,只能从解读中获取一二。 至于阅读体验,我觉得综合下来其实挺一般的。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这本小说就是这样子写的。前面的虚数包括他生病逐渐好转的那一段,让我确实有些兴趣。但是到后面他回到庄园处理复杂的人情事故之后,我就难以提起兴趣持续阅读了。
1/4页《背德者》读后感(二)
在了解纪德的生平简历后,不难发现背德者是一本自传小说。无论是主角米歇尔的出生、经历、觉醒思想,都不难从中看到纪德的影子。 与窄门不同。米歇尔在经历濒死后所爆发的强烈求生欲将他身心所洗涤。从一开始的刻板、古早的学究形象,到北非感染肺痨后开始解放自我的天性,无论是成为同性恋也好,还是开始对罪恶的包容与窃喜。这一现象被纪德称之为“背德”,即违背公序良俗,其思想超脱一般道德观的具体形象。 但从中我们抑能发现,米歇尔所违背的其实是教条的束缚、道德的禁锢、为因他人存在而扼杀自由的存在。换一种话说,米歇尔所追求的是天性的彻底释放,是佛道术语当中的超脱自我与凡尘的大自在、大自由。那为什么,我们作为读者不能向对身为局外人的默索尔宽恕那般,原谅这绝对自我主义的米歇尔呢? 穆勒在《论自由》中有这样说到:“他人的利益,不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都不能成为对他施以强制的充分理由。不能因为这样做对他更好,或能让他更幸福,或依他人之见这样做更明智或更正确,就自认正当地强迫他做某事或禁止他做某事。如果是要对他进行告诫、规劝、说服乃至恳求,这些都可以做为很好的理由,但就是不能以此强迫他,甚或如果他不这样做就让他遭受不幸。要使强迫成为正当,必须认定他被要求禁止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伤害。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一部分才必须要对社会负责。” 我们脱离主角的视角。当主角在追求大自由时,是否能侵犯他人的权益呢?很显然,作为同妻的玛格丽,无论是开始一心一意的爱着米歇尔,而米歇尔对待玛格丽的态度早在一开始便奠定了悲剧的基础“我并不爱她,只是父亲认为我需要有一个人陪伴”;而之后,在得知米歇尔是同性恋的事情后,得了心病,郁郁寡欢,不得而终。 所以,我们才讨厌米歇尔,而不会反感默索尔。
2/4页《背德者》读后感(三)
在了解纪德的生平简历后,不难发现背德者是一本自传小说。无论是主角米歇尔的出生、经历、觉醒思想,都不难从中看到纪德的影子。 与窄门不同。米歇尔在经历濒死后所爆发的强烈求生欲将他身心所洗涤。从一开始的刻板、古早的学究形象,到北非感染肺痨后开始解放自我的天性,无论是成为同性恋也好,还是开始对罪恶的包容与窃喜。这一现象被纪德称之为“背德”,即违背公序良俗,其思想超脱一般道德观的具体形象。 但从中我们抑能发现,米歇尔所违背的其实是教条的束缚、道德的禁锢、为因他人存在而扼杀自由的存在。换一种话说,米歇尔所追求的是天性的彻底释放,是佛道术语当中的超脱自我与凡尘的大自在、大自由。那为什么,我们作为读者不能向对身为局外人的默索尔宽恕那般,原谅这绝对自我主义的米歇尔呢? 穆勒在《论自由》中有这样说到:“他人的利益,不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都不能成为对他施以强制的充分理由。不能因为这样做对他更好,或能让他更幸福,或依他人之见这样做更明智或更正确,就自认正当地强迫他做某事或禁止他做某事。如果是要对他进行告诫、规劝、说服乃至恳求,这些都可以做为很好的理由,但就是不能以此强迫他,甚或如果他不这样做就让他遭受不幸。要使强迫成为正当,必须认定他被要求禁止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伤害。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一部分才必须要对社会负责。” 我们脱离主角的视角。当主角在追求大自由时,是否能侵犯他人的权益呢?很显然,作为同妻的玛格丽,无论是开始一心一意的爱着米歇尔,而米歇尔对待玛格丽的态度早在一开始便奠定了悲剧的基础“我并不爱她,只是父亲认为我需要有一个人陪伴”;而之后,在得知米歇尔是同性恋的事情后,得了心病,郁郁寡欢,不得而终。 所以,我们才讨厌米歇尔,而不会反感默索尔。
3/4页《背德者》读后感(四)
这本书很妙的地方是,不同的人或者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时代,会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做出不同的评判。米歇尔遵从于父亲的临终遗愿,而娶了玛丝琳为妻。然而他似乎是天性里就有对于自由的追寻,即便婚后他也不甘于平庸的生活,而是去不同的地方旅行,他也坦承“我娶她时没有感情”。尽管玛丝琳是个本本分分,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女人,但米歇尔也没有经营婚姻的想法。在玛丝琳患重病时还怂恿她去长途旅行。玛丝琳对他说的“您喜爱非人性”,也就算是她活着时撂的最狠的一句话了。 纪德在这一时期专注于探讨“个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他也在书中说:“善于争得自由不算什么,难的是善于运用自由。”并将小说起名为“背德者”,似乎有意对主人公个人无法抵御的欲望进行批判,而自私、混乱、迷失、低级趣味这些字眼,也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与米歇尔挂上钩。但放在侧重于个人本位的当下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非本意的婚姻、强制束缚人的世俗纲常,以及主张“做自己”的普遍主流价值观,都在重新定义“自由”的重要性。 这本书还附带了纪德的生平,其实不难发现,这本书有纪德的自传性质,米歇尔或多或少有他自己的影子,尽管他在引言里还要划清界限:谁对主人公产生义愤也不肯归功于我。比如,纪德就曾多次去北非旅行,书中的旅行大多来源于此;他与玛德莱娜有名无实的婚姻也对应着米歇尔和玛丝琳的关系。更主要的是,米歇尔对于年轻男孩的迷恋,也是纪德的内心写照,因为纪德也是同性恋,他后半生与比自己小32岁的侄子马克维持着恋爱关系。★★★☆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