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地下室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地下室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30 02:11:12
《地下室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3-30 02:11:12   小编:

《地下室手记》是一部充满悬疑和惊悚的小说,故事主要围绕一位女性在地下室中发现一本神秘手记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屏息凝神。小说通过揭示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恐惧,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真相的思考。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心理惊悚作品。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第一篇

之所以如此共情和理解地下室的“我”,是因为我同样体验着无止境的怀疑和否定,是因为我同样具备着知识分子式的高傲和自卑,是因为无法摆脱的虚荣心,冷眼旁观的习性和对“活的生活”的恐惧。 书中这个自相矛盾的人最终选择蜗居在地下室,并明白依据“2+2=4“自然规律造的水晶宫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意识,无法停止怀疑和否定的意识;因为欲望,毁灭和推翻事物非理性的欲望;因为空虚,单纯被无所事事驱动的行为。 他最终选择肯定和接受了人性中的非理性部分,或者更确切地说,他认清了人性中非理性的部分无法抹去。年轻时他对自己身上的虚荣心感到羞耻,十多年后他终于明白这恰恰是抵御功利主义最强有力的证据。不存在攻击的对象,他就要用“牙痛的呻吟“这一极端荒诞的行为去反抗,去证明”我“的存在。 这并不是说地下室就是最好的选择,“我“清楚明白这一点。但同样,水晶宫也不是。不能因为找不到那个最完满的选择,就堂而皇之地指着一条意义无限趋向0的自然铁律,说这就是我们的诺亚方舟。 那么,真正好的生活是什么?在年轻时,”我“被一个问题长久地折磨:哪样更好——低贱的幸福还是崇高的痛苦?陀氏的回答是,去爱,去爱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活的生活“既不是”我“打心底瞧不起的那群人”低贱的幸福“,即永远缺乏反思栖居在表层的生活,也不是“我”在年轻时因“纯粹的真实”不存在而滋生的“崇高的痛苦”。当然,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因为“我”意识到了生活的荒诞,这一反思因其自身具有道德意义。 在意识到生活的混乱和琐碎之后,能够爱它并选择去爱它,而生活正因为其自相矛盾的荒诞才显得形象而可爱。不存在抽象的有序一致的生活,而这样的世界也不应当被冠以崇高的冠冕,仅仅是胆小怯懦者的自我意淫。在“活的生活“中,我们才具有血肉。

1/3页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第二篇

之所以如此共情和理解地下室的“我”,是因为我同样体验着无止境的怀疑和否定,是因为我同样具备着知识分子式的高傲和自卑,是因为无法摆脱的虚荣心,冷眼旁观的习性和对“活的生活”的恐惧。 书中这个自相矛盾的人最终选择蜗居在地下室,并明白依据“2+2=4“自然规律造的水晶宫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意识,无法停止怀疑和否定的意识;因为欲望,毁灭和推翻事物非理性的欲望;因为空虚,单纯被无所事事驱动的行为。 他最终选择肯定和接受了人性中的非理性部分,或者更确切地说,他认清了人性中非理性的部分无法抹去。年轻时他对自己身上的虚荣心感到羞耻,十多年后他终于明白这恰恰是抵御功利主义最强有力的证据。不存在攻击的对象,他就要用“牙痛的呻吟“这一极端荒诞的行为去反抗,去证明”我“的存在。 这并不是说地下室就是最好的选择,“我“清楚明白这一点。但同样,水晶宫也不是。不能因为找不到那个最完满的选择,就堂而皇之地指着一条意义无限趋向0的自然铁律,说这就是我们的诺亚方舟。 那么,真正好的生活是什么?在年轻时,”我“被一个问题长久地折磨:哪样更好——低贱的幸福还是崇高的痛苦?陀氏的回答是,去爱,去爱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活的生活“既不是”我“打心底瞧不起的那群人”低贱的幸福“,即永远缺乏反思栖居在表层的生活,也不是“我”在年轻时因“纯粹的真实”不存在而滋生的“崇高的痛苦”。当然,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因为“我”意识到了生活的荒诞,这一反思因其自身具有道德意义。 在意识到生活的混乱和琐碎之后,能够爱它并选择去爱它,而生活正因为其自相矛盾的荒诞才显得形象而可爱。不存在抽象的有序一致的生活,而这样的世界也不应当被冠以崇高的冠冕,仅仅是胆小怯懦者的自我意淫。在“活的生活“中,我们才具有血肉。

2/3页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第三篇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地下室》,第二部分叫《湿雪的缘故》。第一部分里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口吻,充满思辨地讨论了许多问题。第二部依旧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主人公的诸多经历。依我的理解,第二部是“原由”,第一部是基于原由的“分析”。

在第二部当中,肉眼可见地,主人公有着许许多多糟糕的品性。他没有社交,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但同时又对社交充满幻想。他的尝试窘迫之极,窘迫的程度几度让我有点儿不忍心一直读下去。他对于事物总是幻想先于行动,而幻想内容又过于丰富。总要把可能的事情前前后后预演一遍,这给他造成了不小的思想负担。随着事情的实际展开,他的幻想常常会出现180度的转弯,他一会儿要凌驾于他人,让他人品尝被羞辱的感觉,转而发现自身实际受到了羞辱,进而陷入对自身的无尽指责和贬低之中。他的管家和初初踏入妓院的丽莎,和他则仿佛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在他们面前,主人公的思想割裂感尤为强烈。

如果说第一部是对第二部的分析,在我的理解里,第一部大概强调了这样一些观点。

这些内容可以看做是对他一系列讨论的一个总结。他认为理智和利益在很多时候是难以定义和判断的,人做事情的动机,有时很难说是在理智之下受某种利益而存在的。动机则是某种更为模糊的,但重要的是,是非常个人的。这在第二部内容中有极为明显的反映,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往往不受理智控制,主人公自己对此甚至也认识的很清晰,同时他最后没有获得世俗上的利益。他的动机源自于他个性化的价值观。

人们怕是会觉得这些内容多少有些扭曲?在我的理解里,他在表达即使是犯傻,将犯傻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是一种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追求,或者说证明。

在第一部内容中,作者似乎想表达对过于追求理想世界的某种批判,具体来说可能包括类似科学主义的观念。他在书中将他想要批判的观念称为二二得四。完全基于理性的社会,其结果会使人失去人性的一些根本的东西。哪怕是犯傻应该也是人性的基本的一部分。

当然陀氏有其写作的背景,他的写作背景有当时的思潮,有当时的社会。但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我觉得他的观点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的社会目前基本上被名为“理想化”的政治正确所裹挟,人们对外都表现出某种“理智”“聪明”“成长”“体面”等等。不坦诚表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我比较赞同陀氏的一些观点,缺点和不足,或者说不理性,都是构成我们人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去直面这些的存在,人类确实可能会坠入虚无。这在人工智能大发展的今天也有必要需要思考。当然,也不知道今天人们爱思考什么了。

最后补充一下,他对主人公的思维过程描写非常地真实,大有把一个人脑袋掰开了给人看的感觉。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